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者大师疑问 |
 
关于智者大师的生平、学说等,历来是国内外佛教学二界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时代递迁,典籍整理,研究深入,仍有一些问题尚可再作探讨,笔者不揣孤陋,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同道及专家。 一、智者大师出家寺院何在 “湘州果愿寺”一名,最早出现在智者大之徒章安灌顶所撰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据载:智者大师“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唐颜真卿在其所撰《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传》中也有记载,云大师:“弱冠。于长沙果愿寺瑞像前发愿出家”,此后,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宋宗鉴的《释门正统》、志磐的《佛祖统纪》等书有关智者大师出家“湘州果愿寺”的记载,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根据臧励禾《中国古今地名辞典》的有关记载:湘州“东晋分荆、广二州置,今湖南省及两广之旧韶州、桂林诸府地,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县。寻并入荆州,南朝宋复置,齐、梁、陈因之,隋改潭州”。章安灌顶是大师之徒,他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应该是可信的。许多学者也认为智者大师所出家的“湘粥果愿寺”,即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如:中国佛教协会的《中国佛教》、台湾释慧岳法师的天台教学史》等。日本学者秋田光兆在日本佛教月刊《浅草寺》第四百四十号中发表的《果愿寺》一文里,也持此说。并专门致信笔者,查询“湘州果愿寺’’是否即为长沙岳麓山之麓山寺。 智者大师二出家的“湘州果愿寺”,是不是即在长沙市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讨。因为就“湘州”来说、在智者大师出家的年代,除了治所在长沙的“湘州”外、尚另有一“湘州”。这个“湘州”就是《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中所载的“湘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大活关城。领郡三,县三。安蛮郡(在今湖北省红安县南),领县一、新化(州、郡治,在湖北省黄陵县北二百里,或今湖北大悟县东北);梁宁郡(在今湖北旧汉阳府境),领县一,滠阳(在今湖北省黄陂县西南);永安郡(在今湖北省黄岗县北),领县一,新城(在湖北旧黄州府境)”。另外,查《古今图书集成》、《清一统志》等有关文献史料,则明确长沙历史上及现存的著名寺院只有麓山寺、开福寺等,并无“果愿寺”之记载。戒圆法师在刊于湖南省佛教协会编的《正法眼》总第五期中的《湖南佛教发展简史》一文里,对湖南及长沙的佛教发展、佛教寺院和佛教活动,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也没有提到“果愿寺”。为此,笔者专门致电湖南省佛教协会讨教,承研究部一位大德相告,答案同样是无“果愿寺”。关于岳麓山之麓山寺,文献的记载是非常清楚的,说它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寺、万寿寺。始创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系第一个到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崇所建,有“汉魏最初名胜。湖南第一道场”之誉。麓山寺兴废历史清晰,故与智者大师出家的“湘州果愿寺”毫无关系。只是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智者大师因陈朝覆亡而游化荆湖时,曾于寺开讲《妙法莲华经》等,弘扬所创天台。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学说及“止观”法。后人将他讲经的地方命名为讲经堂,现讲经堂已毁,原址在蔡锷墓处。假如“湘州果愿寺”的确在长沙,那么以智者大师的身份及出家寺院的地位,不可能不在历史上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或文字记载。可见,智者大师出家的“湘州果愿寺”,绝不会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更不是现长沙岳麓山之麓山寺。 “湘州果愿寺”既然不是在长沙,那么“湘州果愿寺”究竞何在呢?笔者认为,这个“果愿寺”所在并不是治所在长沙的“湘州”,而是在《魏书》所载的,治所在大活关城这个“湘州”,理由如下: 一、从“王琳据湘”看。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者大师出家时“时王琳据湘”,大师“从琳求去”,经王琳“资给法具”后,投“湘州果愿寺”出家。王琳其人,《北齐书》卷三十二记载,字子珩,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兵家出身,仕梁为将帅。曾为治所在今长沙的湘州刺史。后因作战不胜。军势益衰,乃遣使奉表于齐,同时亦称臣于梁敬帝萧方智。陈霸先征琳为司空。《梁书》卷六说:“以新除司空为湘、郢二州刺史”,但琳据湘、郢等州以自雄不受征。此时,北魏已为齐所占据,王琳既有齐为后盾,那么他当时所据的“湘州”,只能是与北齐紧密相关的“湘州”,即治所在大活关城的“湘州”。因为,这个“湘州”与同为他所据的郢州是相连的。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也能证实这一点。《北齐书》说琳因作战需要,“乃移湘州军府就郢城”。郢城,即江夏。为郢州的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显然,王琳所据之“湘州”,绝不会是与郢州之间隔着罗、巴等州的,治所在长沙“湘州”。不然是无法节制所据湘、郢两州军政大事的。 二、从地望来看。唐道宣在其所撰《续高僧传》中记载,智者大师是在荆州长沙寺瑞像前发愿誓为沙门后。“北度硖州,依乎舅氏……寻讨名师,冀依出有”的。次年(556),即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而后“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地面横经具蒙指晦”。从道宣的记载可看出。智者大师的出家寻师之路是一直北上的。再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硖州,一作峡州。北周以拓州改置,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很显然,硖州在荆州之北,《魏书》所载的“湘州”在荆州的东北,而长沙则在荆州的东南。因此,智者大师从荆州北上经硖州而至的“湘州”,不可能是在荆州东南,治所在长沙的“湘州”。而只能是在荆州东北,治所在大活关城的“湘州”。 三、从文献记载来看。宋士衡的《天台九祖传》对智者大师出家记载:“投本郡果愿寺舅氏法绪出家”。这个记载同其它的史料记载基本相同的。但在有关“湘州”这个问题上,它的记载却是与众不同的。主要是在涉及到“湘”这个文字后面均加注了“衡州”二字。如:“时王琳守湘(衡州)”,“怏怏湘东(衡州)无足可问”等。据《古今地名大辞典》:衡州“北齐置,陈废。北周复置,隋废。故治在今湖北黄岗县西北”。由以上所知,当时的衡州当与治所在大活关城的“湘州”同存,且毗邻。因而,宋士衡的记载绝非偶然。表明早在宋代,作者就已经发现智者大师出家的“湘州果愿寺”之“湘州”,不是治所在长沙的“湘州”。至于作者为什么在“湘”字之后加注“衡州”,这是因为一是治所在大活关城的“湘州”,因延续时间短,至宋代时早已默默无闻。二是或许衡州在北周复置时,其地域覆盖了原来的与之毗邻的“湘州”。 综上所述,智者大师出家寺院“湘州果愿寺”的“湘州”,当是南朝萧衍设置、延续时间短、在历史上为人们所忽视、治所在大活关城的“湘州”。至于“果愿寺”,因时间久远和历史的变迁,早已湮灭,具体位置,应在今湖北省的大悟县和黄陂黄岗县一带。 二、智者大师肉身塔及二白塔 智者大师肉身塔在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北十里,金地岭与银地岭接合部的西南峰上。南望可见国清寺大塔,东北二里为修禅寺遗址,再三里为太平寺遗址。东南俯视谷底,则见到高明寺的钟楼顶部隐现于绿树丛中,是一处理想的墓地。关于智者大师肉身塔及二白塔,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应晋王扬广召,途次石城寺(今新昌大佛寺)时,因“病”而止。一日,忽谓众徒曰“吾忆小时之梦,当终此地”(1),遂施榻西向,端坐念佛,寂然而化。灭后十日,由弟子“殮入禅龛之内,(2)送而归葬天台山佛陇“累石藏尸”(3),后以此建“定慧真身塔院”,内供智者大师肉身塔。唐末塔院衰败,宋建隆年间(960~963)天台十五祖螺溪义寂大师奉钱忠懿王命重建。大中样符元年(1008)改“定慧真身塔院”为“真觉寺”,后废。明隆庆时(1567~1572)天台二十七世法嗣真谛大师重兴。清乾隆间(1736~1795)复废,僧观一、观月、定慧等再兴。嘉道间(1986~1850)阮元捐俸更新之,现存建筑布局,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寺之住持天台四十世法嗣敏曦大师募资重修。 笔者认为,智者大师肉身塔的最初样子不是当今我们心目中的“塔”,而为最原始的窣堵波”,就是当时所谓的“灵龛”。大致形状为正方形台基,上立石制柜子(龛)。这从几个方面可以得到证实。首先是天台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产力滞后,受经济所迫,天台山僧众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为智者大师建造精美复杂的安放“肉身”的塔,只能是简单的“灵龛”。其次,从文献记载上也能看出是“灵龛”,不是“塔”。如,隋仁寿元年(601)扬广的《敬灵龛文》:“敬告天台山寺先师全身舍利灵龛之座日”(4),用的是“全身舍利灵龛”。仁寿二年(602)的天台山僧众《谢启》:“仍即陈罗先师舍利龛前“(3),用的是“舍利龛”。可见,智者大师归葬佛陇时所建的,确实是“灵龛”,而不是塔。 现今智者塔院内的智者大师肉身塔,是一座两层六角的青石塔。塔高约7米,塔身雕刻非常精美,塔正面的灵龛中,端放着智者大师的金漆木坐像。据明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智者大师将终,命门人曰:‘殁后可于西南峰龛居”。当时藏于灵龛之内的,可以肯定为智者大师的“坐禅肉体”。但至隋大业元年(605)时,灵完中“唯空床虚帐而已”(6),已无“坐禅肉体”之踪迹。因而在以后历代的“肉身塔”中所供奉的智者大师,应该是仿真干漆夹纻坐像。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肉身塔”,笔者的看法,“肉身塔”是后人的产物。智者大师圆寂后,一真是藏之于“灵龛”,并无什么“肉身塔”的记载。此外,尽管有记载“定慧真身塔院”为隋开皇十七年(597)所建,但据有关资料分析,可以断定为隋大业元年(605)以后所建。故“肉身塔”的建造年代亦不会早于“定慧真身塔院”的建筑年代。 智者大师灵龛前二白塔早已废圮,当时二白塔,应为“单檐亭阁式塔”。塔身全部用白石块砌成,平面呈正方形,塔的上部用石板叠涩出檐,向内收成方锥形,顶部承托塔刹,塔刹做成宝顶珠状。塔高大概不会超过5米。所建的地点就在今智者塔院内。 智者大师在将临终之时,曾对门人说:“今奉冥告,势当不久。死后,安厝西南峰,所指之地,累石周尸,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见者发菩提心。”(7)龛前立二白塔,是智者大师佛学地位的显现。塔曰“定慧”,《法华经·序品》说:“佛子定慧具足”,正是智者大师完前立二白塔的最圆满解释。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