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文六十九 《白伞盖陀罗尼》一篇系撰者别有所受,杂抄入经,较之当时流行之梵字本音译本(旧传为不空译,但《贞元录》记不空译籍最详,并无此种,殆系后后误归之不空耳),又较之西藏译本,讹略既多,句读尤谬(另有考证),本不堪持颂也。且就咒文音译观之,与经大有出入(如咒译跢他伽多而经译怛闼阿竭;咒译婆伽婆,而经译薄伽梵;咒译萨怛多,而经译悉怛多;咒译勃地,而经译菩提;咒译阿刍鞞,而经译阿等)。可证经咒之文非出一手。如认咒文有据,即可反证经文之出撰述,今乃有人以咒成经,谓其俱实,诚颠倒矣。其伪六十九。 辨六十九 吕谓“咒文、经文。”究竟经文是伪?咒文是伪?又云:“如咒译跢他伽多,而经译怛闼阿竭……咒译勃地,而经译菩提……”此不过是音韵之差异,如南北音之不同,有何颠倒?以此为伪,实是谬论。 吕文七十 咒文有意义可寻者,为陀罗尼楞严经咒是也,今乃谓为伽陀(颂)。又佛顶心咒谓短咒,大咒乃谓长咒(见《集经》。又一般通例如是),今乃混称为咒心。又建坛结界,供养祈求,咒本有别,今亦混为一谈。至于结界之法,较为繁杂,作者不能详知,遂使阿难有问,佛无其答。其伪七十。 辨七十 佛说法,在处不同,对机不同,何必须依《集经》?经文谓“咒心”,即指全咒,即如来藏心,故名咒心,又诠如来藏心成咒,故曰心咒。非指长咒、短咒。经文云:“秘密伽陀、微妙章句。”“伽陀”此云孤起,即指五会神咒,便是孤起,长文无说也。又吕文谓:“至于结界之法,较为繁杂,作者不能详知,遂使阿难有问,佛无其答。”可笑!若真是作者不能详知,为何又要提出阿难问,而无其答耶?我想,作者愚极,亦不作此文也!查经文,佛已详说结坛之法,阿难并无再问。吕谓:“阿难有问,佛无其答。”是吕伪造。 吕文七十一 经说修行渐次,干慧之地四十四心。按干慧本是三乘共地之初地,正译应云净观,旧读净字修伽为修佉,故云干矣。《智论》七十四说,大乘干慧从初发心迄于顺忍(地前),小乘干慧亦迄暖法。今乃撰为十信之前,非小非大。其伪七十一。 辨七十一 经文卷八云:“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据孤山【注二十三】说:“合十信为干慧,理在不疑,但亦圆满成就之意,有人非之者,以见通教干慧名同故也。不知此乃借通名圆,自应依之。”《大品般若》【注二十四】谓:“何等八地?干慧地……辟支佛地。”又《智论》谓:“干慧地,乃八地之初一地。”由此可知,借通教之名,以显圆教理,何得谓“非小非大”而谤为伪? 【注二十三】:孤山--奉先源清弟子,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名替夫,又曰病夫。就奉先源清学天台三观之旨,居西湖孤山,以接学者,著书颇多。宋神宗干兴元年寂,寿四十七。 【注二十四】:参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次品大正藏卷八第三八三页 吕文七十二 经云:“妙性本无,世界众生,因妄生灭,灭妄为真。”按此种真妄之谈,全不知有幻义佛法,遂说成死相世界。众生若本来无,岂非有始?众生妄生真灭,岂非量有增减?世界众生灭已为真,诸佛功德尽未来际,又复何说(或解此本无世界众生者,乃假说名耳,然上下文义不符也)?其伪七十二。 辨七十二 经文卷七云:“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此即显示身心世界是迷妄而有。妄性本无实体,亦无依据,此即说明如幻义,岂得谓“全不知有幻义”耶?由妄见故,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岂得谓“遂成死相世界”耶?吕文又谓:“众生若本来无,岂非有始?”此是吕不明经义。其实本来清净,迷而故有,此迷是无始,故经文处处都说“无始”。如“从无始来,生死相续。”又云:“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本来无始,权说有始,有何不可?吕文谓:“众生妄生真灭,岂非量有增减?”其实,妄生真亦不灭,如空花虽现,虚空仍然不动、不变,其量岂有增减?吕文谓:“众生灭已为真,诸佛功德尽未来际,又复何说?”妄灭归真,唯是一真法界,复有何说?吕文又谓:“或解此本无世界众生者,乃假说名耳,然上下文义不符也。”是谁解此本无世界众生,乃假说名?如何上下文义不符?吕自胡说,谤经谤法,真令人痛心。 吕文七十三 经说众生有十二类,此由《金刚经》三番解说一切一切众生改窜成文。《金刚经》说卵生等四,以受生区别一切众生;又说有色无色二,以依止区别一切众生;又说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以境界所摄区别一切众生。三番迭说,本非并列(详无着《金刚经论》)。又非有想非无想亦止一种,即非想非非想处也。今经乃割裂为非有想及非无想,又妄增非有色及非无色。其实非有色即无色,非无色即有色,反复立名,适成戏论。其伪七十三。 辨七十三 经是佛说,论是佛弟子说。今吕文引无着之《金刚经论》来评《楞严》是伪,真是本末倒置。 吕文七十四 羯逻蓝等胎藏五位,乃由有色根次第增长而分,无色有情,既无色根执受(《深密?心意识品》),则化生顿起(《瑜伽》卷二)。今经于有五位次第者,随意说为卵羯蓝胎遏蒲昙,岂有胎生不从羯逻蓝起耶?又化相以下悉称羯南,岂无第五钵罗赊佉位耶?至于无色无想,本无五位,亦概称羯南,种种颠倒。其伪七十四(土枭破镜,明明有色,乃说为无想,更属杜撰,不值一辨)。 辨七十四 所谓结胎五位者【注二十五】:一、羯逻蓝位,此云凝滑,谓于胎位中初七日。二、頞部昙位,此云疱,在胎中第二七日形成之相。三、闭尸位,此云软肉,是在胎中第三七日形成之相。四、键南位,此云硬肉,是在胎中第四七日形成之相。五、钵罗奢佉位,此云形位,即在胎位中第五七日之后,四肢诸根具足之位。吕文谓:“于有五位次第随意说。”又谓:“胎生岂有不从羯逻蓝起?”其实经文是上下影照,卵生说初位羯罗蓝,胎生不从羯逻蓝说起,是简略,故此于卵生说初位羯罗蓝,胎生说第二位頞部昙,湿生则说第三位闭尸,由此以下化生则说键南,而不说钵罗奢佉者,因钵罗奢佉,此云形位,即四肢诸根具足,因化生以下之类,未必如人之诸根具足,故只说键南。至于“无色”名键南,虽无业果色,不妨依定果色立名,其余虽无五位,概称键南。研其文,是有其义。不明者,则谓“种种颠倒”。至于“土枭破镜”,虽是有色,今经说为“无想者”,因土枭附土为儿,破镜兽抱毒树果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在父母方面,不想到被子所食,故称为无想。吕文谬解,而说为伪。 【注二十五】:参考《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世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四十七页 吕文七十五 四十四位中,初列十信,窃取《璎珞经》文。《璎珞》又从《梵网》杜撰。《璎珞》十信名字,前后互异,自无定说。如初五名用:信、进、念、定、慧。五根即应从其次第,乃错乱为信、念、进、慧、定(唐译《仁王》即取此文改易旧译)。今经抄袭其文,强为之解,以为智明遍寂,故先慧后定。然则五根、五力皆诬说耶?其伪七十五。 辨七十五 经文:“四十四位。”是明菩萨修行位次。“十信”有“十位”,何故拉扯五根?又谓:“窃取《璎珞》。”全是吕之臆说,无理诬谤。 吕文七十六 十地最后金刚喻心,刹那断证,更无渐次《成唯识》卷九等。今乃说有金刚金刚心中初干慧地重重十二。其伪七十六。 辨七十六 经文云:“金刚心中初干慧地,重重十二。”何必引《成唯识论》,强作相同?《成唯识论》是菩萨说,《楞严》是佛说,难道弟子超越于师?至于“金刚喻心,刹那断证。”前之干慧,是金刚初心,至等觉是金刚后心,生相无明,初始干枯,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吕文谓:“此是伪。”实属无稽。 吕文七十七 结出经名一段,模仿《圆觉》。《圆觉经》末云:“三世如来所守护,十方菩萨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海眼。”今经遂名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圆觉》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今经亦名大方广佛母陀罗尼。《圆觉》名修多罗了义(此名实不可通),今经亦名修证了义。《圆觉》名秘密王三昧,今经亦名灌顶首楞严(三昧)。抄袭之迹,一望而知。其伪七十七。 辨七十七 《楞严》、《圆觉》同是佛说,教理行果,大致相同,故名也大致相同,岂能说是“抄袭”?故意诬谤,实令人寒心也。 吕文七十八 经说琉璃王诛释种生身入狱。按琉璃王事,在弑波斯匿王自立之后,与佛灭同年,今经序分既说波斯匿王在众会,安得有此?或解此经非一时说,然佛说琉璃王事,不应更在舍卫(《琉璃王经》等即说佛在迦维)。说既异处,经亦异会,安得集为一篇?其伪七十八。 辨七十八 佛说经并非在一会说,序分虽有波斯匿王,但在第八卷,佛才说琉璃大王诛释种,因当时波斯匿王已崩,故佛说此事,有何不可?异会说经集为一篇,亦是常例,如《华严经》有七处九会。据《琉璃王经》【注二十六】:“当琉璃伐迦维罗卫,佛知其意,从精舍出,止于路要,坐于萎枯树下。”故知诛释种时,佛在迦维。而佛说琉璃堕地狱事,则佛在舍卫,亦无不可。吕以此为伪,实属企图扰乱视听。 【注二十六】:参考《佛说琉璃王经》大正藏卷十四 吕文七十九 经说众生升沈以情想区分情类。爱欲是生死因,固无轮回不涉于情,想为遍行,无心不具,亦何能有外于想者。今乃说为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其伪七十九。 辨七十九 经说:“情、想。”何谓“情”?经云:“因诸爱染,发起妄情。”何谓“想”?经云:“因诸渴仰,发明虚想。”“爱染”者,爱着外物,染着自身,故名内分。“渴仰”者,渴慕贤圣,仰慕他好,故名外分。吕文谓:“想为遍行。”当知此想,不是五遍行之想,不可指鹿为马,蒙蔽后学。所谓“纯想即飞”者,即纯是善,故上升。“纯情即堕”者,即纯是恶,故下堕也。吕自误解,说为伪,实是误已误人。 吕文八十 经说十因六报。按YIN贪实一烦恼而分二习诈讼诸名,亦为臆造。生死业因,贪嗔痴三,不可缺一。今说十习,独遗愚痴。其伪八十。 辨八十 吕文谓:“YIN贪实一烦恼。”其实不然。经云:“二习是种习、现习也。”贪虽是一烦恼,但贪取之境有财、色、名、食、睡,未必全是贪YIN,故有YIN习、贪习之分。又经说:“十习。”其中有见习,见习是邪见,邪见即属愚痴,岂有“独遗愚痴”耶?吕不解,诬说为伪。 吕文八十一 经说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六根各造,八八无间。按此说六根造业,固是创闻,而阿鼻音译,无间义译,实是一法,妄分为二。又八大地狱,第八即为无间,亦不容异说。其伪八十一。 辨八十一 梵语“阿鼻”,此云无间。阿鼻、无间虽是一法,但数有多寡,由罪有轻重,所入地狱有不同。恶业同造者,即纯情则沈,则入阿鼻地狱(留阿鼻名不翻)。六根各造者,即只一根或二根造业,则入八无间狱(吕文中“八八无间”为“入八无间”错),此即阿鼻分为八狱,八寒或八热是也。吕文谓:“妄分为二。”是其谬解。吕文又云:“六根造业,固是创闻。”此是其少见多怪。不闻眼见色,耳闻声,心则起恶念,口舌则骂人,身则动武杀人,此非六根造业耶? 吕文八十二 旧说八大热狱,十大寒狱,故称十八地狱。然本狱外,增狱各有十六,则新旧无异辞。今经取十八地狱旧说,而一再倍之为三十六狱,百八狱,臆造无据。其伪八十二。 辨八十二 入地狱之多寡,皆由罪之轻重。重者单入阿鼻地狱,轻者则入十八地狱,乃至三十六狱,或一百八狱。因由地狱出,转入他狱,于中有息苦之时。若只入一狱,则长期受苦也。吕文谓:“今经取十八地狱旧说,而一再倍之为三十六狱,百八狱,臆造无据。”当知地狱之多寡,唯佛方知,岂容凡夫臆造?今谓:“臆造无据”,请问究竟是何居心? 吕文八十三 鬼趣即是饿鬼。《正法念处经》卷九,说有三十六种,皆以饥渴自烧。今经乃于鬼中别出怪鬼、魃鬼、饿鬼等,以总为别,固已无据。至于饿鬼遇风成形,鬼有形质,四大毕具,岂但风耶?其伪八十三。 辨八十三 吕文谓:“鬼趣即是饿鬼。”未必尽然。鬼者分有:一、无财,二、少财;三、多财。(出自《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注二十七】)今经别出“怪鬼、魃鬼、饿鬼……等”,由十因故感十种鬼。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岂有无据?吕文谓:“饿鬼遇风成形。”实则经文是:“遇气成形,名为饿鬼。”并非“遇风成形”。吕文又说:“鬼有形质,四大毕具,岂但风耶?”此说甚奇,既鬼有形质,四大毕具,岂非等如人类?若如人类,为何我们不能常见耶?请问吕曾见否?捉摸到耶? 【注二十七】:参考《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辨缘起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五一七页 吕文八十四 印度外道,苦行有得,亦称仙人,然属人类;不为异趣也。今经于六趣外,别立十种仙趣,趣谓所至,是业所招,若诸仙人,藉修习成无生具者,何关业感而亦称趣耶?其伪八十四。 辨八十四 《楞严经》明“仙趣”,并无说:“修习成无生具者。”因仙趣仍属轮回。又修习时是因,成仙是果,即由业因所招,故名为趣。又佛陀、阿罗汉是人类,我等凡夫亦是人类,但圣人与凡人不同,故分有十法界。仙人虽属人类,而其与普通人不同,故别立一趣,何得于“六趣中加十仙趣”,则说为伪耶? 吕文八十五 六欲天中乐变化天,本谓自乐变化五尘受欲。今经撰为生越化地,何得名化?又他化自在天者,自变尘外,亦令他变,故称自在。今经乃谓超化无化,亦为不伦,其伪八十五。 辨八十五 经云:“命终之后,生越化地。”“越”者,是超越下天。“化”者,是变化五欲乐具,为自受用,故名越化地,即乐变化天。吕文谓:“今经撰为生越化地,何得名化?”此是吕自不解。又“他化自在天”者,五尘欲境,不劳自化,由他天变化,自己得以自在受用,故名他化自在天。经文云:“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化”者,指第五乐变化天。“无化”者,指下之四天。今第六他化自在天,是超出下之五天,故说:“出超化无化境。”吕文谓:“今经乃谓超化无化,亦为不伦。”此皆是吕文谬说,真是误己误人。 吕文八十六 又色界天,旧称光音,本是误译(正译光净)。今经况用之而不知其非,又妄解言:吸持圆光(此解光字),成就教体(此解音字)。又无想天,除初后念,悉无粗想。今经又杜撰为初半劫生,后半劫灭。又有顶之称,谓三有顶,应属无色。今经乃称色边际为有顶,皆是杜撰。其伪八十六。 辨八十六 吕文谓:“色界天旧称光音,本是误译。”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偈颂云:“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法华经》是鸠摩罗什法师译,难道什师也误译耶?吕谓:“今经沿用之而不知其非。”请问是否唯有吕澄才知其非?什师也不及吕也?经云:“吸持圆光,成就教体。”是明此天以光明代言音,如世间以文字代言音也。以光音宣扬教化,有何不可?岂能说是“妄解”耶?又无想天,经云:“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初半劫灭”者,因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得想灭,即无想定成功。“后半劫灭”者,在后半劫,想心复生起,此即无想定坏,说明无想定有成有坏,终非究竟。吕谓:“此是杜撰。”实是故意挑剔。经云:“从是有顶,色边际中。”“有顶”者,是指色究竟天,因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故名有顶。是色界之边际,故名色边际。吕谓:“今经乃称色边际为有顶,是杜撰。”由吕不能虚心研学,只抱主观而视万物,戴上有色眼镜,衡量一切,唯见自则是,他则非而已。 吕文八十七 又无色天识无边处仍系意识分别,论说五位无心,不闻除此(《成唯识》卷七等)。今经乃撰为唯留赖耶于末那半分微细,此则与灭尽定有何异耶?其伪八十七。 辨八十七 无色界天之识无边处,经云:“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此明识处唯留第八阿赖耶识及第七识末那全分,故说:“唯留第八阿赖耶,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是指第六意识之粗分已灭,细分尚在,故名半分微细。吕文谓:“今经乃撰为唯留赖耶于末那半分微细,此则与灭尽定有何异耶?”吕文于末那之于字上漏去一全字,不但漏字,而且错解,谓:“与灭尽定相同。”“灭尽定”即灭受想定,将受、想二种心所灭,名灭尽定。四空天只伏烦恼,非灭烦恼,岂同灭受想定耶?吕故意混淆,以图蒙蔽后学。 吕文八十八 修罗惟通三趣,今经乃说亦通畜生。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婆沙》一百二十,又《智论》八),今经乃谓卵生是鬼。其伪八十八。 辨八十八 《楞严经》谓:“有四生阿修罗,依卵胎湿化受生,而分为天人鬼畜四类。”按《智论》【注二十八】第八卷谓:“饿鬼二种生,若胎若化生。”当知此是指饿鬼二种生,并无不许阿修罗有四种生。今经说:“有卵生阿修罗,鬼趣所摄。”修罗因中虽修善事,而好争胜,故堕鬼伦;但有善因而入修罗道,虽属鬼伦,而福胜于鬼,故此类阿修罗鬼,非饿鬼之类可比,是从卵生者也。吕谓:“今经乃谓卵生是鬼,是为伪。”实是其之谬论而已。 【注二十八】:参考《大智度论》卷八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二十八页 吕文八十九 经总说止观魔事为阴魔、天魔,次第而尽。按《涅槃》二、《智论》五,菩萨得法身故,乃破五魔,安有止观初修即得阴尽?其伪八十九。 辨八十九 《智论》【注二十九】云:“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魔。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今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理则可顿悟,在事必自浅而深,故五阴次第尽也,并无说:“止观初修即得阴尽。”吕文说此为伪,是其胡说。 【注二十九】:参考《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九十九页 吕文九十 经说:“空生心内”,又说“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按众生心法性虽是一味,然非一体,故非一人成佛,一切解脱。安有心内虚空十方同殒?且经文前云“空非所作,无坏灭故。”然终不闻烂坏虚空,则此销殒,又复谓何?其伪九十。 辨九十 经云:“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一人发真归元者,是说一人修行,心光内照,发明本有真心,返本归元之时,则无迷;无迷,则十方虚空皆不可得矣。因十方虚空是迷昧而成顽空。觉则无迷,故十方空皆悉销殒,并非说一人成佛,一切解脱。若谓“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我等仍见虚空?此乃未归元之众生所见。修行者,返妄归真,是自心中觉悟之境界。吕文谓:“安有心内虚空十方同殒?”作此说者,是其幼稚。吕文引经说:“空非所作,无坏灭故。”吕谓:“然终不闻烂坏虚空,则此销殒,又复谓何?”当知“空无坏者”,是约事相说;今明觉悟者“销殒虚空”,是约证理说,何以事理不分?作此诬谤耶? 吕文九十一 五蕴是积聚总略之义,旧译为阴,旁解为覆,本为不当。今经独取其意以为阴宇幽暗,阴销入明,愈说愈远。其伪九十一。 辨九十一 《智论》谓:“五阴世间。”《法华经》安乐行品【注三十】云:“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智论》言“五阴”,《法华》亦言“五阴”。《心经》言“五蕴”。“阴”者,盖覆义。“蕴”者,积聚义。阴既是盖覆意,亦即阴暗也。今经明修禅定者,阴境消除,而入大光明藏,有何不当?吕文谓:“今经独取其意,以为阴宇幽暗,阴销入明,愈说愈远。”此实故意曲解,谤佛毁法。 【注三十】:参考《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大正藏卷九第三十九页 吕文九十二 世界五浊本不可配五蕴,今经说一阴尽各超一浊,漫无依据。劫为时分,与行阴相关,如何色尽无劫。彼无色天八万劫,非劫耶?受归烦恼,想属有情,同此颠倒。其伪九十二。 辨九十二 《楞严》云:“空见不分,相织妄成,名为劫浊。”“劫”实时分,凡一切色法,皆有时分。如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色身有生老病死,此皆是劫。色阴尽故,成住坏空,不可得,故超劫浊。又色阴尽者,由定力深故明办俱销,障碍已尽,如目之明朗。故经云:“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并非将色身物质等销灭谓破色阴也。吕文谓:“世界五浊本不可配五蕴,今经说一阴尽各超一浊,漫无依据。”其实,今经已详细说明,为何漫无依据?又吕云:“劫为时分,与行阴相关,如何色尽无劫?”因行阴是迁变为义,是微细生灭相。今破色阴超劫浊,是超其粗相。经文谓:“破行阴则超众生浊。”又云:“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因行阴生灭不停,业运常迁,遂成众生流转。行阴尽,则超众生浊。吕主观确定《楞严》是伪,故不肯细心研读,视珍宝为瓦砾,难怪多疑多谤也。 吕文九十三 经说:“色阴销者,大我慢起,慢与过慢,乃至卑劣慢,一时俱发。”按此七慢境所缘不同,本难全起(见《俱舍》十九、《杂集》六)。今经次言心中尚轻十方如来,复对何人而有卑慢?其伪九十三。 辨九十三 经云:“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于是生起七种慢。”其境不同故能一时俱发。吕文谓:“按此七慢境所缘不同,本难全起。”当知虽不能一时全起,但一人可具七慢。吕文谓:“心中尚轻十方如来,复对何人而有卑慢?”所谓“卑慢”者,是自甘劣少,不敬不求,明知不及十方诸佛,但仍自高而轻视佛也,此即卑慢亦即邪慢。 吕文九十四 经说:“受阴尽者,上历六十圣位,得意生身。”按变易身,地上所受,与六十位岂悉有关?受是遍行,圣位有心,安得无受?虽变化身,又岂能外?其伪九十四。 辨九十四 吕文谓:“受是遍行,圣位有心,安得无受?”当知圣人之受,乃无上正受,异乎苦乐等受,故非遍行之受。今经谓:“受阴尽者,上历六十圣位,得意生身。”据《妙心疏》【注三十一】释:“破受阴尽者,上历第六“十圣”位,成意生身。”《楞伽经》云:“初地至五地成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正与此经相同。”由是可知,上历六十圣位者,是指十地,“十圣”中之第六位现前地也。由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吕文谓:“虽变化身,又岂能外?”此是其之浅见。 【注三十一】:参考守培法师着《首楞严经妙心疏》卷九第二十页 吕文九十五 经说:“想阴尽者,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按生灭根元,应以佛眼方见,禅定灭想,何得至止?经前文云:“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是灭尽定,细想虽灭,犹是有漏,不能洞达生灭根元,舍是而外,禅定灭想,复如何等?其伪九十五。 辨九十五 经云:“生灭根元,从此披露。”“生灭根元”者,是指一切生灭根本元由,即第八识中所含之微细种子,为行阴之根本,前为想阴所覆,故不能见,今想阴已尽,动念既尽,故行阴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吕文谓:“按生灭根元,应以佛眼方见。”当知佛果已灭尽生灭根元,并非披露。今明想阴尽,是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而已。由修禅定灭想,行阴现,故能至此。吕文谓:“禅定灭想,何得至止?”(吕文中止字是此字错),由其误解“披露”二字。吕文引经云:“‘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是灭尽定,细想虽灭,犹是有漏,不能洞达生灭根元,舍是以外,禅定灭想,复如何等?”当知经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妄想误为真实。”由执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故知想阴不破,焉能洞达生灭根元?今禅定灭想,故“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吕文谓:“禅定灭想,复如何等?”此由不研读经文,故有此问。 吕文九十六 行阴十魔,经依六十二见,总为十类。实则见各不同,非一人所计,今合二无因等为一外道,则不可通。又即二无因论中说得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眼根功德,必待无漏转依(《庄严经论》卷三)。既已转依,何称外道?其伪九十六。 辨九十六 “二无因”者,即本无因,末无因。计“本无因”者,只见众生随业行以迁流,轮回在八万劫中之处,在八万劫外如何,则了无所知,是故计本无因。“末无因”者,以为人还自生人,悟鸟还自然生鸟,乌从来自然是黑,鹄从来自然是白,从八万劫来,未曾变改,自然如此,见本无因,例如未来亦无因,故名末无因。吕文谓:“合二无因等为一外道,则不可通。”请问有何不通耶?由于想阴已破,乘于眼根清净,获得八百功德,故能见八万劫内事,但八万劫外事,则了无所知。因此,计本末俱无因,见解与自然外道相同,故说堕入外道。即如有类佛子,虽然能讲说佛法,而见解与佛法违背者,亦等同外道也。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注三十二】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由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尚得八百眼功德;今经说:“想阴已破。”岂无眼根八百功德? 【注三十二】:参考《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大正藏卷九第四十七页 吕文九十七 四遍常论属前际见,均于生灭不如实知而有妄执。今经乃说不生灭见以为遍常。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处,不如实知而生妄执。今经乃说五阴或尽或灭以为一分。至于有边。本指世间、乃说众生半生半灭,皆不可解。其伪九十七。 辨九十七 计“四遍常论”,经云:“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堕入四遍常论。”“圆常”者,见周遍处名之圆,见相续处名之常。因不知周遍相续乃行阴迁流生灭之相,而于此圆常起计度,即是于生灭行阴而起计度,并非说,不生灭见以为遍常。吕文谓:“今经乃说不生灭见以为遍常。”是其谬解。又“一分常”者,经云:“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于自他、国土、身心、五阴计常与无常。又经云:“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分位”者,温陵【注三十三】曰:“分位有四:一、三际分位;二、见闻分位;三、彼我分位;四、生灭分位。”于此四种分位生计度,故坠入外道,研读经文便知。所谓“众生半生半灭”者,是约生灭计有边无边。因行人现前之身,五阴合成,今见前三阴已破,故名有边;后阴未破,故名无边。以此一身有破、有不破,故乃计一身半生半灭。吕文谓:“至于有边,本指世间,乃说众生半生半灭,皆不可解。”由于吕不能解,故妄说为伪。且吕所指:“四遍常论属前际见,均于生灭不如实知而执有妄执。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处,不如实知而生妄执。至于有边,本指世间。”请问此“本”是何所“本”?是“本”于臆说耶? 【注三十三】:温陵--宋温陵开元莲寺沙门戒环也。徽宗宣和年中着《妙法莲华经解》二 十卷 吕文九十八 后际五类见中,四死后有想论,乃执我有色无色等,故通三界。今经改为我在色中四句,则不通无色。又本系有想,解作有相,亦属杜撰。所余无想俱非等论,亦俱出臆解,无所依据。其伪九十八。 辨九十八 吕文谓:“后际五类见中,四死后有想论,乃执我有色无色等,故通三界。”不知此说据于何经何论?未有说明。纵有根据,不一定同。若同则谓“窃取”;不同又谓“臆改”。吕谓:“今经改为我在色中四句,则不通无色。”为何要通无色?吕自错解也。其实,经是指行者堕入外道之六十二见中之四种见。按“六十二见”出自《大涅槃经》【注三十四】。“四种见”者,谓于五阴中:一、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二、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三、计离色是我;四、计即色是我。今行人唯在前四阴立论,谓色身虽死,我犹存在,故计死后有相,色阴既尔,余三阴亦然,如是循环,故有十六相。吕文谓:“本系有想,解作有相。”此实属吕之错解,诬以为伪。吕文谓:“余无想俱非,俱出臆解。”经文谓:“八无相,死后俱非。”分析详尽。吕强将“无相”作“无想”,自作谤业,反为臆解,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注三十四】:参考《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上册)卷第一第三页 吕文九十九 经云:“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按此文句出于《涅槃》“生灭灭己,寂灭为乐”一颂,此颂本义,指有漏诸行,生己则灭,生灭是苦,彼寂则乐(《瑜伽》十八)。此乃以生灭与寂灭相形,本无灭己方乐之渐次,故《瑜伽》译为“由生灭故”(勘梵本此句,亦云“生己则灭”,无灭己之意),又安有己灭生灭寂灭未圆之境界?即如《涅槃》旧译,灭生灭己,即应寂灭,又安有未圆之说耶?其伪九十九。 辨九十九 经云:“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是指行阴生灭已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者,明行阴已破,如水初静,昏扰之相尚在,湛寂之光未圆是也。吕文却无端拉扯《涅槃经》之“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吕文中己字是已字错)之偈语,故意曲解,误己误人,破坏正法。 吕文一百 经云:“从诸根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来海。”按六根互用,必需转依(《庄严论》卷三)此金刚心以后事。今乃说由互用入金刚心,斯颠倒矣。金刚心刹那断惑,次念即证菩提,安有干慧等次?达金刚心本自究竟,又安有超?惟由止观得金刚心是疑问耳。其伪一百。 辨一百 经云:“识阴若尽,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六根互用,即万法圆融,当然已是转依,所谓转烦恼依菩提也。能入金刚干慧,因金刚最利,喻其能断烦恼,今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断无明。故经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即如中一级有一学生,因聪明利智,由中一直升中五毕业,其中则超中二、中三、中四。今经谓:“阴尽,故现前六根互用。”即一根圆见六尘,一尘普应六根,无障无碍矣。有如是功行,故能超种种位次,有何颠倒?吕谓:“由互用入金刚心,斯颠倒矣。”在吕意,必先入金刚心,然后才得六根互用。其实,已断无明,有何先后?吕文又谓“唯由止观得金刚心是疑问耳。”此句问得奇,试问不是由修止观得金刚心断烦恼,则应依何者得金刚心耶? 吕文一百一 经云:“五阴迭起。”又云:“理则顿悟,事则渐尽。”按五阴法,色心相依,起则俱起。又受想三俱是遍行,亦无次第,何谓迭起?至于五阴渐尽。事理所无。岂能一一拔彼遍行,使其不相应耶?禅家北宗有顿悟渐修之说,作者窃取其意以撰经耳。其伪一百一。 辨一百一 按《妙心疏》【注三十五】释:“五阴,若依理言,本无生灭可言,如起一念缘境心,即具足五阴。识心,即识阴,起即行阴,念前境即想阴,领纳前境即受阴,前境即色阴。摄念归体即灭五阴。”其实生无所生,灭无所灭。若依事而言,则有五迭生起,生是从微至着,灭是由着归微,故曰:“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今吕文谓:“按五阴法,色心相依,起则俱起。又受想三俱是遍行,亦无次第,何谓迭起?”此皆是其臆想,岂能以自臆想判经为伪?吕说:“受想三”,受与想是二,何是有三?又吕谓:“岂能一一拔彼遍行,使其不相应耶?”请问若遍行不能一一拔,是否必须一拔一切拔?抑或永不能拔?若永不能拔,则心所法是永恒矣?心所法是永恒不能拔,又何能转识成智耶?吕文又谓:“五阴渐尽,事理所无。”今经则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吕说:“事理所无。”是其谬说。又吕谓:“禅家北宗有顿悟渐修之说,作者窃取其意以撰经耳。”当知禅宗顿悟渐修之说与经相符,今吕诬谤“窃取其意以撰经。”其实,吕又焉知禅宗非据经而说耶? 【注三十五】:参考守培法师着《首楞严经妙心疏》卷十第二十三页 ---------------------------------------------------------------------- 楞严问题之研讨 释愍生 (辑录于张曼涛主编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5-- 《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 甲、读“楞严质疑”之疑问 “楞严质疑”一文,保贤以其“生花妙笔”,来评论《楞严经》之真伪,举出甚多事例以作证明,真可谓“淋漓尽致”。若未学《楞严》者,附和随之,就会受惑而舍真实,岂非可惜!《楞严经》乃大乘法宝,是诸佛之法脉,与诸大乘经一致贯通。若谤《楞严》,即是谤一切大乘法宝,为了护法护人,非因人而敌对,为了辨真理,不得不提出研讨。若读此文,请先读“楞严质疑”及“三谈楞严问题”,便能分析清楚了。 (一)佛言“见精”,是无形无相,不落言说,亦是当人真心,其所以落言说者,皆因为众生方便而立其名。保贤云:“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之文,谓:“佛皂白不分,是非莫辨。”其实见精无形,不可语皱与不皱,这是对的。不过佛为不明了者,则须用皱,而显不皱,这是佛之方便善巧处。 (二)该文谓:“以现在人体结构生理学观点,人脑细胞总数一百五十亿,人类五官活动所得色声香味触等外界事物,均在脑细胞留下影像。”又说:“等于说,你看见你面皱,你的脑细胞影像并非有皱。”他这样曲解,皆由误执细胞留下之影像作为见性。正如经说:“误认法尘缘影为自心相。”正是为佛所呵斥的。 (三)该文说:“脑细胞对于各种不同声音的保留,有如一架录音机,可以录下各种不同的声音,保存起来。”录音机乃死物,是属于无情,若脑细胞留下影子,有如录音机者,当知细胞亦不过是一种新陈代谢,变化无常的死物而已,试问无样分别有情与无情?怎样分别真心与妄心?怎样解释阿赖耶识能储藏种子,使因果久久不失的道理? (四)该文说:“吾人能一一分辨清晰,不相杂乱,皆因脑细胞已存有他们的影像。”请问脑细胞见一陌生的事物时,并无影像存在的时候,是否就会懵然不知不见呢? (五)该文问:“见精与脑细胞是否一或二的问题。”我可以举例说明在空间建一楼房,此楼房与空间是一或二呢?若言是一,则楼房坏时,空间应同坏,今则不然,楼房虽坏,而空间不坏,若言二者,楼房不离空间,空间亦不离楼房,故亦非二。见精与脑细胞亦是一样。该文引经说:“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佛言如是如是。”此乃佛说明见精非是物,亦不离一切物之义。保贤竟将佛意误解而说:“语有毛病。”谓:“如何一物有皱与不皱。”我以为这等于一个小孩问楼房与空间,云何楼房坏而空间不坏的一样幼稚。 (六)该文说:“站在自然科学立场,万事万物皆变,凡有形之物皆是变的,无形的心灵也在变,变是活的,不变是死的。”又说:“人心虽然无形,必须是活的,也要附着于人身上。”“心灵虽然无形,亦非不变。”我读了这大段文,我怀疑他不是佛教徒,而像一个科学家,所以他认识宇宙一切事物皆在变。他说:“人心虽然无形,必须附在活人身上,与全身细胞及神经系统相连而不相分……皆是相融而难分。”请问他心既是附在人身上,皆是相融而难分,身是变坏的,身变坏了,心亦随坏否?因为他说:“心灵亦非不变。”心既坏灭,试问谁修证无生法忍?还有什么佛道可成?我们出家学佛岂非冤哉枉也?当知佛说:“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这是指示肉体有变,见性(心性)不变,令波斯匿王信知身有生灭,舍生趣生,见性亦不灭,破其死后断灭之疑,令悟不生不灭见性而起修,即为涅槃根本。 (七)该文说:“首二句在逻辑上犯大毛病。”因佛说:“皱者为变,不皱非变。”这两句,他就以为年老人才面皱,年轻人面就不皱,于是说:“年轻人能算不皱非变吗?年轻人如果不变,就不会有皱者为变的老年人了。”看了这几句真令人有啼笑皆非之感。我不相信他没有读过全篇经文,不过故意乖曲经义吧!经文说:“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这是说明肉体念念在变,不但年老的变,年轻的变,年老的面皱,年青的也刹那趋向于皱,很多年轻人也有皱纹的。他又说:“不皱非变,这是作伪者指无形心灵。”我以为他既知是指“无形的心灵”,为什么又要拉扯到“年轻人能算不皱非变”的无理取问?显然是他自打咀巴,他反而说是伪经。自打咀巴,有漏洞,怎能自圆其说?且令人有莫明其妙之感! (八)该文又说:“死尸可从发臭、膨胀、腐烂、出蛆虫,逐渐化为骷髅、白骨堆,再化为尘。”我以为由尘再变,则应化为一无所有。一无所有还会变吗?若说从一无所有再变……变,是否能再变为死尸?死尸再变为人?有可能吗?若说一无所有则不再变,便如他说之变,成为有止境。他满脑子只有充满了什么科学,只知生灭相而不知不生灭性,无怪他谤佛又谤法了。 (九)该文引出朱子所言:“《楞严经》只是咒语,后来房融增加很多说话。”要知道朱子就是儒家的朱子,而非佛子,引朱子所说,而证《楞严》为伪经,等于引外道者谓:“佛为魔鬼。”我们也承认吗?须知房融身为宰相,达古通今,虽涉研内典,若无所依据,相信其纵有生花妙笔,无碍辩才,也难写出层次分明的《楞严经》。 (十)该文认为:“《楞严经》如来藏妙真如性,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金刚经》无住生心之尖锐对立。”我不知他对常住真心作何解释?当知常住真心是心体,而《金刚经》之“无住生心”是教我们修行必须破除执着,无所住着而生其心,由无住而显本有之常住真心,两者实无任何尖锐对立之处,他竟未会此意,乖曲经义,企图蒙蔽后学,障碍正法流通,岂不谤佛谤法,误己误人哩! (十一)该文说:“以观音暗比女皇。”不知他是否肯定观音菩萨是女身?但《楞严经》文中,并无指明菩萨是女身之说,不过是随缘而现男身、女身……。他竟说观音菩萨是女身,以将之“暗比女皇”,而诬捏特别为女皇吹捧而说,以证《楞严》为伪。该文又说:“三十二应,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皇身,及国夫人等……而为说法。”他说此条为他经所无。敢问是否每经皆须同一语句方为真经?若然,又何须三藏十二部呢? (十二)该文说:“特别替女皇吹捧。”敢问“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也是替女皇吹捧吗?“普门品”教人常念观世音菩萨,也是为女皇吹捧吗?又世人多喜欢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否就等于念女皇呢? (十三)该文说:“《法华经》:‘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指此代替性的存在。”照他意思,是指“一个人死了,下一代又起来,春下一粒子,秋收万粒实,子孙繁衍,后后胜于前前。”他以这些代替性的存在为常住,岂非如《楞严经》文中讲五十阴魔时说:“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的魔说一样吗? (十四)该文说:“妙明真心,性净明体,‘明’字则不甘‘心如明镜台’偈失则而发。”那么《六祖坛经》说:“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之“明”字,是否亦为“心如明镜台”偈失败而发呢? (十五)该文说:“房融与六祖并无纠葛,如何会攻击六祖?”他认为只因“心如明镜台”一偈失败,故该文说:“《楞严经》与其说房融作,不如说神秀、武则天及神秀座下得力之多人合作。”他这样诬捏,毫无凭证地揣想,单凭一股浊气、一种“意识流”,想到啥就说啥,弄到祖师也要为名而举,难道不怕招谤法又谤僧之果报?弄文舞墨,思之令人不寒而栗! 乙、读“三谈楞严问题”后感 在读“三谈楞严问题”之后,我感觉这文真是奇谈百出,是非颠倒,事关佛法,影响甚大,所以不能不提出讨论。 (一)该文引经文:‘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他说:“此经如果真是佛说,就不会有此漏洞,只因作伪者未获诸般神通妙用,以一介凡俗之夫,仅凭一点浮妄狂慧,世智辩聪,……《楞严经》大胆称:‘遍法界执珠,遍法界水生。’即从此局限眼光出发,谁知到了月球上,连一滴水也无了。”这样看来,他能引出什么宇宙飞行服、航天员、月球无水,种种新的名词,才不是世智辩聪?他的眼光随科学的进步已扩展到月球上去,世间的知识自然丰富,故认识《楞严经》,其立言只能有限度时间内,岂不知道佛示万法唯心,循业则发现何种果报?月球无水,亦由业力所现。如饿鬼见水则变成浓血不能饮。月光童子修习水观,入定时,则现水满室。根据圆瑛法师著述之《楞严讲义》:“后梁汉州绵竹县水观和尚,时寇作乱,欲入绵竹。水观和尚,即作水观,观绵竹县,全县皆水,寇至唯见汪洋泽国,不见县境,全县人民皆免于难。”可证此义。一般随人舌头转者,人说月球无水,就以为真无水,见有水处就以为真正有水,这才是如他所说的“盲人摸象”、“世智辩聪”哩! (二)该文说:“倓虚老人讲《楞严起信》,适有日本和尚造访,见讲《楞严起信》,谓:‘楞严起信,在日本早被列为伪造,法师何以讲此?’倓公曰:‘经虽伪而理不伪’。”我认为倓公所答颇为幽默。经伪者,经是能诠之言教,不过是纸张、语言、文字章法之假相故伪,而理不伪者,便是真经了。老人巧妙,实在不屑与之辩长论短罢了。 (三)该文谓:“本经破斥因缘自然,斥为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识心二字,涉及唯识宗“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之旨,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是斥唯识宗只是许多空泛名词,虚伪文言……。”这段文又是曲解了,当知佛破识心分别计度,这识心分别计度是指凡夫之妄知妄见,并非斥唯识宗只是许多空泛名词。唯识宗也主张转智成智的,并无冲突处。而他竟然无端挑拨,真令人大惑不解。 (四)该文谓:“本经破斥‘自然’……到了现代“自然科学”发达,包括天文、地理、生理……凡科学上所有成就,皆属自然科学范围,任何人无法反对,如果反对,此人神经定有问题……”。保贤不明了佛说自然,误解了指“自然科学”之自然。当知佛说“非自然”,乃是破斥当时外道说一切从大自在天生,无因生,不假造作自然而有此等的谬论。《解深密经》说:“依他起故不从自然生。”而保贤引了一大堆无关痛痒的甚么攻击、甚么对立,这才真是如他所说“滑天下之大稽”,指鹿为马,混洧不清。 (五)该文谓:“《楞严经》却大破因缘……非因缘,无疑是根本否定因缘,不承认因缘,照此经的主张,依据《中观论》偈:‘因缘所生法……’所生的天台一宗,根本不能成立。”保贤不了解佛说“非因缘”,是显一切法无生,《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正如《楞严经》四科(阴、入、处、界)文中所辨相同。一切法从因缘假合而生,生则实不生,从无自性的因缘而生一切法故,这所生的一切法当然也无自性了,既然所生一切法无自性,那有真实的法是从因缘生的呢?故《楞严经》说:“非因缘。”实在与《中观论》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意义是一致的。《楞严经》处处显示即空即假即中,正与天台三观三谛,互相契合,而保贤不但错解《楞严经》“非因缘”句,其实连《中观论》偈也是囫囵吞枣。希望读“三谈楞严问题”者,自具慧解,不受他人蒙蔽! 在尢智表先生著述“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这本书开章第二段:“研究的经典----《楞严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中论》……《成唯识论》。”可见真正的科学家也要研究《楞严经》。科学家尢智表说:“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本是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优美的笔调既足引人入胜,而且其组织的严整,说理的精妙,更使人爱不忍释。”所以杨仁山居士在旧书摊看到了这部经,竟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才走。古诗说:“自从得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枇书。”尢智表又说:“我又把它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因为这部经的结构确实和指导书有相同之点。而保贤喜欢引用科学,却谓:“自今佛法在某些广大地区,本属佛法被否定,是否反对自然的《楞严经》文,应该是真正影响全部佛法的罪魁祸首?”唉!说来真是痛心,无怪无上世尊说:“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了。 昔日有人以《楞严经》之真伪来求决于莲池大师,师云:“纵使他人能说此经,吾亦尊之为佛祖也。相反,纵使佛现于前而说《楞严》是伪经者,吾等亦应视为魔说可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