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祖师对《楞严经》的评价 果滨编撰 前言:《楞严经》于公元705年译成,故以此年之后为记要。 唐.百丈 怀海大师之引用:(720 814) 大师是最早将《楞严经》与《楞严咒》纳入丛林之朝暮课诵内容。大师所订的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创下划时代之功绩,亦为《楞严经》的流传跨出历史性的第一步! 详于《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1111中 1159下。征引《楞严经》文亦见《古尊宿语录.卷二》,《卍续藏》第一一八册页172上。 唐.马祖 道一禅师之引用:(709 788) 马祖禅师对《楞严经》之引用并不明确,下有二处可证明:1、马祖曾见大珠慧海所撰的《顿悟入道要门》而赞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而《顿悟入道要门》内即明确的征引《楞严经》之文。据上文便可推知马祖亦应知晓《楞严经》。2、《马祖禅师语录》中云:「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暗合《楞严经.卷三》文:「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又云:「佛无知见,知见乃魔」暗合《楞严经.卷五》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详见《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811下和816下。 唐.大珠 慧海大师之引用:(约为709 788) 俗姓朱,世称大珠和尚、大珠慧海。生卒年虽不详,但可确定与马祖同时代之人。曾游诸方,参谒马祖道一(709 788),曾事奉马祖六载,撰有《顿悟入道要门》一卷。大师之《顿悟入道要门》即征引《楞严经》。 征引《楞严经》文见于《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一一○册页841下。 唐.乌龙 少康大师之精诵:(? 805)(莲社宗第五代祖师) 善导大师灭后,慕其遗风者兴起倡导净土法门,尤以法照、少康二师大力提倡,世人乃以「后善导」称美少康大师。如《宋高僧传.卷二十五》之「少康传」载:「时号后善导」。大师其年十五岁即精通《法华》、《楞严》等大经。足证其善根之深厚,亦明《楞严经》之地位! 按:少康大师十五岁精通《法华》、《楞严》之事详载于《净土往生传.卷下》、《往生集.卷一》和《佛祖统纪卷.二十六》。 唐.神清大师之虔诵:(? 820) 大师昌明(四川彰明)人,俗姓章,字灵庾,少习儒典,多闻强记,工诗文。于开元寺出家,致力经论史传,虔诵《法华》、《维摩》、《楞伽》、《佛顶》等经。曾撰《北山参玄语录》十卷,都计百余轴,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翫焉。 《宋高僧传.卷六》。《大正藏》第五十册页740下。 唐.神凑大师之专弘:(743 817) 大师一生志在《楞严经》,行在《四分律》。讲法三十年,一盂而食,一榻而居,衣缝枲麻,坐荐槁桔,每夜捧籚秉烛行道礼佛,徇十二时,少有废阙。元和十二年示疾,九月二十六日俨然坐终于寺。 详于《宋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册页807上 中。 唐.圭峰 宗密大师之引释:(780 841)(贤首宗第五祖) 宗密的《禅源诸诠集》和《禅藏》二书,皆是阐明《楞严经》之作。其《禅源诸诠集》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 据JanYun-hua.P.H.D.Mcmasteruniversity,Canada,TwoProblemsofTsung-Mi’s(宗密)CompilationoftheCH’ANTSANG(禅藏)一书谓:「宗密的《禅藏》已失佚,但其大部份内容,都已收录于延寿的《宗镜录》中」(见于一九七四年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第十九卷)。 唐.黄檗 希运禅师引述:(? 850) 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曾谒百丈怀海,并大开心眼,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之心要,四方学子云集而来。谥号「断际禅师」。禅师语录广引《楞严经》文。 详于《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828上下,或见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382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844下、页845上、页846上。 唐.玄沙大师之引悟:(835 908) 《宋高僧传.卷十二》载:「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珠」。《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福州玄沙宗一大师,法名师备……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822 908)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曰:『备头陀其再来人也』」。其着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凡三卷,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广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唐.干峰大师之引悟:(约为850 900之间) 唐末曹洞宗僧。生卒年不详。为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807 869)之法嗣,住于越州(浙江),大师以「干峰一路」之公案与「干峰二光三病」之法语而知名禅林。有一僧至干峰处,以《首楞严经.卷五》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之经文,请问「十方诸佛一路涅盘门」究竟在何处,干峰以拄杖划一线,答说「在这里」。此乃表示不须远求,事事物物之当体皆为佛作佛行、涅盘之一道。(干峰的公案参见《从容录.第六十一则》、《无门关》第四十八则、《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三》)。 《联灯会要.卷二十三》。《卍续藏》第一三六册页807上 808上。 唐.景岑 招贤大师之征引:(不详,约为800 900之人) 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住湖南长沙山,大宣教化,时人称为长沙和尚。师机锋峻峭,与仰山慧寂(807 883唐代禅僧)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如大虫(虎)之暴乱,故诸方称其为「岑大虫」。 其引释《楞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274下 275下。 唐末五代.云门 文偃禅师之征引:(864 949) 唐末五代僧。为「云门宗」之祖。南汉王刘龚敕赐「匡真禅师」。二年四月十日上表辞王,垂诫徒众,端坐示寂,世寿八十六,僧腊六十六。北宋干德四年(966),太祖复追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师之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 大师征引《楞严经》之文详见于《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页558中。 唐末五代.道丕大师之礼拜:(889 955) 师为唐之宗室,俗姓李。天佑三年(906),济阴王赐紫衣,后唐庄宗赐号「广智」。凡大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师多居首席。后晋天福三年(938),入梁苑为左街僧录,又任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大师好礼经,于后周世宗时,沙汰僧尼、毁僧寺、化铜佛。大师力礼《楞严经》,二年礼毕,结果毁教灭佛之举并未太深,此皆大师礼拜《楞严经》之德。大师于显德二年示寂,示寂前云:「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令鸣椎俄然而化」。世寿六十七。 详于《宋高僧传.卷十七》。《大正藏》第五十册页819中。 唐末五代.义楚大师之持诵:(生卒不详,史上载大师于宋开宝年间(968 976)入寂,世寿七十四) 大师曾阅藏达三次,撰《释氏六帖》(又名《义楚六帖》)。禅居时曾「诵《大悲》、《佛顶》咒俱一亿遍」。按:笔者认为此亿遍似乎不可能是持「全咒」,应是持大悲心咒、楞严心咒较可能也。 详于《宋高僧传.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册页751中。 唐末五代.永明 延寿禅师《宗镜录》之引释:(904 975)(莲社宗第六代祖师) 《宗镜录》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钱谦益之《楞严经解蒙钞》云:「禅师会三宗学者,集录大乘经论诸家语录,撰《宗镜录》一百卷,折衷法门,会归心要,多取证于《楞严》,所引古释即悫、振、沇三家之说也。《长水疏经》裁决要义用《宗镜》为诠准。而寂音《僧宝传》,发明永明,撰述以征心直指为缘起。古师弘法确有渊源,今人习而不察,间有采剟徒取骈偶之词,资为旁证而已」。又云「《宗镜》全序,皆发扬《首楞严》宗妙」。 详于《卍续藏》第二十一册页82下和页777上。 北宋.文遂大师之深究:(生卒年不详,史载其人于干德二年964迁长庆寺) 文遂禅师,杭州人,尝深究《楞严经》,谒己师述己之所业心得,深符经旨。师云:《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云:是。师云:明还甚么?遂云:明还日轮。师云: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师诫令其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请益,始忘知解。 详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页591中 下。或见于《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411下。 北宋.汾阳 善昭大师之征引:(947 1024) 宋代临济宗僧。住汾阳太子院,广说宗要,以三句、四句、三诀、十八唱等机用接化学人,名震一时。师足不出户达三十年之久,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阳」称之。宋仁宗天圣二年示寂,世寿七十八。谥号「无德禅师」。 其征引《楞严经》之文详于《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页611中及618下。 北宋.长水 子璇大师云:(965 1038)(贤首宗第八祖) 「《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愍群机之未悟也……则斯经也,可以辩识诸魔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发真归源,证上乘至极之说」。 《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823上。 北宋.杨岐 方会禅师之征引:(996 1049) 杨岐方会禅师乃北宋临济宗「杨岐派」之开山祖师。 其引《楞严经》之文见于《杨岐方会和尚后录》页647上。《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北宋.晋水 净源大师云:(1011 1088)(贤首宗第九祖) 「《大首楞严经》者,乃九界交归之要门,一乘冥会之妙道也。征诵咒则六时围绕,辨证果则百日宴坐。虽事仪而冲邃,实理观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黜魔境说历圣位,则近古章句,亦云备足」。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卍续藏》第九十五册页1074上。 北宋.法演禅师之征引:(1024? 1104) 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世称「五祖法演」。 其引《楞严经》之文见于《法演禅师语录.卷中》页659中。《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北宋.圆悟 克勤禅师之征引:(1063 1135)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从文照法师学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与佛鉴慧懃、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后又被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荼毘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一日大师偶见寂音尊者所著的《楞严尊顶法论》叹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长财,百缗劝发」。 大师征引《楞严经》非常多,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四》页172上。《卷八》页205上及页206下 207上。《卷十》页217中 下(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又其《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页768中。《卷二十》页805下(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北宋.德洪 寂音尊者云:(1071 1128) 「《首楞严经》者,开如来藏之要枢,指妙明心之径路,了根尘之妙诀,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谓入一乘之坦途,辟异见之宏略」。- 宋.德洪尊者造论、宋.正受大师会合《楞严经合论.卷一》。《卍续藏》第十八册页1下。 北宋.宏智 正觉禅师所征引:(1091 1157) 大师广引《楞严经》之事详于《宏智禅师广录.卷一》页7上、《卷二》页26中、《卷八》页94上 中及页97下。详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北宋.戒环大师云:(生卒不详,但其书之跋及序皆云建炎年,即南宋初1127 1130年。) 「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则,导达禅乘决择正见,莫尚《楞严》矣。」 《新续高僧传.卷三》。《佛教藏》第一六一册页103 106。 「又况二经(指《法华》与《楞严》)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径,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 《新续高僧传.卷三》。《佛教藏》第一六一册页103 106。 按:释戒环,温陵人,而佚其姓字。赋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谊,深造道妙。尝病《法华》、《楞严》旧释词义渊微,初学罕喻,因于禅暇作二经《要解》,而《楞严》尤为翔晓。《开元寺志》称戒环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直发明秘要宝藏者也。至今学者多宗之,殆不诬也。 南宋.法云大师《翻译名义集》引释:(1088 1158) 法云大师,九岁剃度。政和七年二十九岁(1117),住持松江大觉寺。帝即赐号「普润大师」。于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收集资料前后历二十年,再经增删整理而成佛教之梵汉辞典,名《翻译名义集》。其内容系将佛典中重要梵语二○四○余辞,类别为六十四篇,而加以解说。各篇开头均有总论,叙述大意,次出音译梵文,并一一举出异译、出处、解释。所据数据,除经论外,另又旁采音义、注疏,或由其它之佛教著述(如《宗镜录》)转引而来。此外亦引用世书经史之类,举出作者姓名、称某说等等。引用书籍多达四百余种,作者百余人。其《翻译名义集》中对《楞严经》多次征引,亦决不怀疑!- 征引《楞严经》文详见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页1060下、1072上、1080中、1108中、1112中、1161下等。 南宋.大慧 普觉禅师之征引:(1089 1163) 南宋的大慧普觉禅师(即大慧宗杲禅师)在答复孙知县居士所问的「梵本」问题时,亦曾做出如下的开示: 「既无梵本,便以臆见刊削圣意。则且未论招因带果毁谤圣教堕无间狱。恐有识者见之,却如左右(指孙知县居士此人)检点诸师之过,还着于本人矣。古人有言:交浅而言一深,招尤之道也……六朝翻译诸师,皆非浅识之士。翻译场有译语者,有译义者,有润文者,有证梵语者,有正义者。有唐梵相校者,而左右尚以为错译圣意,左右既不得梵本,便妄加刊削,却要后人谛信,不亦难乎」! 大慧普觉禅师之语录中多次引用《楞严经》之文,详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页855中。《卷十一》页856下。《卷十二》页861下。《卷十六》页879下。《卷十八》页886下。《卷二十二》页905中 下。《卷二十三》页907上。《卷三十》页940中。上述皆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南宋.万松 行秀禅师之征引:(1166 1246) 南宋曹洞宗僧。禅师世称「万松老人」,或「报恩老人」。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帝赐师锦绮大僧衣。着《从容录》六卷,传曹洞宗禅风,又着《请益录》二卷,二录迄今风行于禅林,为禅宗语录之代表作。另着有《祖灯录》、《释氏新闻》、《鸣道集》、《四会语录》等。大师引用《楞严经》之文非常多,可说全部六卷皆以《楞严经》为主轴,其《从容录》之第八十八则公案即是以「楞严不见」为主。 大师征引《楞严经》文详于《万松老人评唱天童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一》页228下 229中及页234上 中。《卷二》页238中、页241上、页245上、页248上。《卷三》页255上、页256中。《卷四》页262上、页264上 265中。《卷五》页269中。《卷六》页280下 281中、页283上 中、页284上 下、页291下 292上。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南宋.虚堂 智愚禅师之征引:(1185 1269) 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浙江象山人,俗姓陈。号虚堂、息耕叟。十六岁从普明寺师蕴出家。先后游学于雪窦、净慈等诸师之门下。为宋理宗、度宗归依师,教化鼎盛。咸淳五年示寂,世寿八十五。有《语录》十卷行世。 禅师征引《楞严经》文详于《虚堂和尚语录.卷四》页1014下 1015上。《卷五》页1019下。《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元.天如 惟则禅师云:(1284 1354)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观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天如唯则禅师撰《大佛顶经序》。《卍续藏》第九十册页480上 483下。或《卍续藏》第二十一册页738上 下。 明.交光 真鉴大师云:(生卒不详,但《楞严正脉》于万历丙申冬1596书毕。) 「是则斯经也,一乘终实,圆顿指归。语解悟,则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语修证,则了义妙门,不劳肯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要道,无有越于斯门者矣夫」! 《楞严经正脉疏序》。《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59上。 「然《法华》与斯经虽皆摄末归本之真诠,而《法华》但以开其端,而斯经方以竟其说矣!我故尝叙斯经(楞严经)为《法华》堂奥、《华严》关键,诚有见于是耳」。- 《楞严经正脉疏悬示》。《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89上。 「夫诸佛出世,本只为说《华严》,而四十年后,乃称《法华》为一大事者,以《法华》于施权之后,复摄诸教归《华严》耳。今斯经前五因缘(指「毕竟废立、的指知见、发挥实相、改无常见、引入佛慧」等五因缘),圆《法华》不了之公案,启《华严》无上之要关,所谓莫大之因缘,岂小小哉」?- 《楞严经正脉疏悬示》。《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89上-下。 明.紫柏 真可大师云:(1543 1603) 「首楞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倘能悟此,则《楞严》与《法华》字字皆实相顶佛也」。 《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四》。《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页875下-876上。 「七处征心心征心,八还辨见见辨见, 从教猛风荡钓舟,一任吹去水清浅」。 《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页956下。 「十卷楞严一柄刀,金牛不见眼中毛。 试将智刃游心马,积劫无明当下消」。 《紫柏尊者全集.卷二十》。《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页993下。 「我本母生不及养,寸心耿耿实难化。 期酬至德无所从,庆我离尘为佛子。 深思妇人YIN业重,坚固难拔等须弥。 须弥可倾YIN难断,津梁苦海须圣力。 佛说诸经度众生,皆先戒杀后YIN欲。 先YIN后杀惟楞严,是故报母应仗此。 南无无上楞严咒,消母YIN业如天风。 片晌之间不可得,戒珠清净光无缺。 见佛闻法得自心,一切万法悉坚固。 我发此愿等法性,见者闻者皆出苦」。 《紫柏尊者全集》。《卍续藏经》第一二六册页975下。 附:大师着有《释楞严经》。详于《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一》。《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页833下 838下。 明.憨山 德清大师云:(1546~1623) 「原夫首《楞严经》者,乃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 《首楞严经悬镜序》,《卍续藏》第十九册页58下。 「此经说如来藏性功德无穷,咒乃诸佛心印,印持无尽,显密双修,成佛真要,故说不能尽,若依教修行直成菩提,无复魔业,是谓最胜法门也」。 《楞严经通议.卷十》,《卍续藏》第十九册页336下。 「《首楞严经》者,诸佛如来大总持门,秘密心印,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证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如观掌果,可谓澈一心之源,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悉备者。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舍此别无开导矣……良以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靡不毕见」。 《首楞严经通议序》,《卍续藏》第十九册页86上 下。 「《首楞严》一经,统摄一代时教迷悟修证因果,径断生死根本,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名结生相续,顿破八识三分,故设三种妙观,摄归首楞严大定,是为最上一乘圆顿法门,直显一真法界如来藏性,称为妙圆真心」。 《楞严通议补遗》,《卍续藏》第十九册页337上。 「如来最极之至圣,集凡圣同居之法会,现无量光明之瑞相,演秘密难思之神咒,说微妙难思之法门,断历劫生死之爱根,销五阴邪思之魔业,得见所未见,幸闻所未闻」。 《楞严经通议.卷十》,《卍续藏》第十九册页336下。 明.幽溪 传灯大师云:(1554 1627) 「佛之知见也,盖一代时教,统为《法华》佛知见而设,独《楞严》一经,明佛知见最亲。而谓之意别者,《法华》虽曰诸佛如来为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经文初未尝见一言道及此义」。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上》。《卍续藏》第八十九册页492上。 「大矣哉!《首楞严》之为经也,无法不具,无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是,胜净妙明,不从人得,谓之华严圆顿可也……可谓明心见性之妙门,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楞严经圆通疏.卷一》。《卍续藏》第十九册页403上。 附:大师着有《楞严经玄义》四卷、《楞严经圆通疏》十卷、《楞严经圆通疏前茅》二卷。大师解行相资,莫不双依《楞严经》,台宗之徒并盛赞传灯是「可以称《楞严》之中兴,可以满大师(指智顗大师)之久望」。(以上皆见传灯大师《楞严经圆通疏.卷一》。《卍续藏》第十九册页401上 下)。 明.蕅益 智旭大师云:(1599 1655)(莲社宗第九代祖师)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楞严经玄义.卷上》。《卍续藏》第二十册页390下。 「至矣哉!《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沈沦,不堕修心岐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已春,与博山无异师伯盘桓百日,深痛末世禅病,方乃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然遍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 《楞严经文句.卷十》。《卍续藏》第二十册页759上。 「又复应知,非行之艰,知之更艰。不知而行,堕坑落堑。《佛顶》十卷,最勖修行,而以先开圆解为最初方便。《圆觉经》文殊、普贤二章,亦先开解。《大乘止观》、《摩诃止观》等书,无不皆然……《紫柏全集》,幸觅观之。得此法印,可辨邪正,不被今时邪师所误矣」! 《灵峰宗论.卷五之二》。《蕅益大师全集》第十七册页10967。 「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理,方死参究。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棱严》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错误」! 《灵峰宗论.卷四之三》。《蕅益大师全集》第十七册页10878。 附:大师一生数度讲演此经。如其在「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中云:「旭未薙发,曾研此典,每翻旧注,迷闷实多,后因双径坐禅,始解文字之缚,复因子番讲演,深理葛藤之根」(详于《蕅益大师全集》页11151)。尝着《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大佛顶经二十二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颂三十一首」、「楞严坛起咒及回向二偈」、「莲洲书佛顶经跋」、「去病书大佛顶经跋」、「化持大佛顶神咒序」、「大佛顶经玄文后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劝持大佛顶经序」等。 明.通润大师云:(生卒不详,但书撰于明天启龙飞辛酉年1621。) 「《楞严》一经,统万法为儿孙,摄群经为眷属。文虽十卷,实大藏之都序也。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读,又不可不熟读,熟则心目口齿间,隐隐隆隆,自有入路,不必借人颏颊,拾人涕唾,若果先明经义,回视诸家注疏,泾渭立见。否则为注疏夺心,而经义反晦矣」!- 《卍续藏》第二十二册页272下。 明.柴紫 乘时大师云:(生卒不详,但书撰于明天启壬戌年1622。) 「此经不独该通五教,亦且圆摄三宗,盖《法华》、《华严》等经,互贯诸经之堂奥者也。而《楞严》一经兼贯《法华》等经之脉络者也。非遍阅诸经者,讵识此经之微妙?非熟谙此经者,又讵知其为诸经之纲领乎」?- 明.乘时大师《楞严经讲录.卷一》。《卍续藏》第八十九 册页890上。 明.锺伯敬《楞严经如说》云:(生卒不详,但书撰于明天启甲子年1624。) 「《楞严经》,儒佛同归,因果全了」。- 清.净范之「重刻《楞严经如说》跋」。《卍续藏》第二十 一册页71下。 明.戒润大师云:(生卒不详,但书撰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 「雄文十卷,一线穿珠,理贯事而义贯文,织锦贯花,未足为喻」。 戒润大师《楞严贯珠》页10。 明.大韶大师云:(不详) 「《楞严经》者,如来纵横妙辩吐纳,虚空舌底锋铓神奇,变化绵绵密密如空谷响,全体是楞严大定,全体是大寂灭海中流出。恣肆汪洋,语言挥洒如激,悬河埋锋弢颖。每变每奇,莫测其浅深;融心融见,迷者之所忙然。心无是非之域,见无是非之境,即心是非双忘也……」。- 明.大韶大师《楞严经击节》。《卍续藏》第二十二册页929上。 清.刘道开居士云:(生卒不详,但书撰于大清康熙七年戊申秋八月1668。) 「《法华》为佛全身,此经为如来顶,显斯经为《法华》中精要之义也」。- 刘道开《楞严经贯摄.卷一》。《卍续藏》第二十三册页97下。 「《莲华》、《楞严》尤为教乘至宝,然《莲华》为佛全身,而《楞严》为佛之顶,则以此经究竟坚固,始干慧以迄等觉,莫不因顶熏修,直踏毘卢顶上,为大觉最尊胜之法,盖作佛之净梁,而《莲华》之精要也。开佛知见,舍此蔑由」。 清.徐元文之「《楞严经贯摄》序」。《卍续藏》第二十三册页91下。 清.梦东 彻悟大师云:(1741 1810)(莲社宗第十二代祖师)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灵于斯」。 梦东彻悟大师之「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梦东禅师遗集.卷下》。《卍续藏》第一○九册页780上。 「花香鸟语圆通性,水绿山青常住心,一部楞严浑漏泄,不须低首更沈吟」。 梦东彻悟大师之「开讲楞严颂」。 《梦东禅师遗集.卷下》。《卍续藏》第一○九册页782上。 附:梦东禅师尝着「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颂楞严经十首」、「楞严二决定义」、「楞严顿歇渐修说」、「楞严知见无见说」等。见《卍续藏》第一○九册页776上 781上。 清.杨仁山居士云:(1837 1911) 「《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注曰:《楞严》经文,隐含地球之意,当知佛语,皆是活句,若执此非彼,则自生窒碍矣……迩来地球之说,世人以为实,遂疑佛经所说为非,而不知《楞严经》中,早已隐而言之,经文深密善巧,后人若会其意,自能行住坐卧,如处虚空,不作质碍想,并不作虚空想矣」! 《杨仁山居士遗着.佛教初学课本注》页53。 「《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学佛之要门也」。 《杨仁山居士遗着.等不等观杂录卷二》页10。 「《起信论》者,马鸣菩萨之所作也,马鸣菩萨为禅宗十二祖,此论宗教圆融,为学佛之要典,再看《楞严正脉》、《唯识述记》,《楞严》、《唯识》既通,则他经可读矣」! 《杨仁山居士遗着.等不等观杂录卷四》页21。 近代天台四十三祖谛闲大师云:(1858 1932) 「此大佛顶法,是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昧,是故最尊无上,名之曰大佛顶,亦名第一义谛,亦名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名无上觉道,亦名无戏论法,亦名阿毗达摩,亦名真实圆通,亦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即表示此最胜之法,所谓依最胜理,说最胜教;依最胜教,起最胜行;依最胜行,还契此最胜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顶」。 《谛闲大师遗集》第五编之「大佛顶经玄义辑略」页8 9。台南南天台般若精舍印。77、1。 「斯经高妙极致,非文言句义而能尽述。唯有退藏密机,虚怀仰赞而已,凡后之志学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难,或即生欲发真归元者,欲明心见性者,宜应于此一经,尽其心力,赤体荷担,坐卧经行,澄心体究,语默动静,反照提撕,其或宿种忽芽,大开圆解,如初春霹雳,蛰户顿开」。 《谛闲大师遗集》第一编之「大佛顶经序指味疏」页1102-1103。 「大哉教乎!如来金口诚言,祖师悲心诠解,求其妙而得入,深而易悟者,无如憨山大师着释《楞严经》之《通议》也」。- 《谛闲大师语录》页六二八之「重刻首楞严经通议序」 附:大师一生教在《法华》,行在《楞严》之本,一生讲《楞严经》达十三次之多,并着《大佛顶经序指味疏》、「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及「七处征心之发隐」。 见于《谛闲大师语录》页2、61-72、468-473、952-953、956-963、969、982。台南和裕出版。八十五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