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三性与二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三性与二谛


  法如
  作者法如,江西佛学院正科班学僧
  前言
  佛教理论最基本的原则是:通达二谛才可以通达佛教,反之不了解二谛的道理。就无法了解佛教,佛教的主要目的是教人除我执、法执而体认宇宙人生的真实面貌。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真实,因此中观宗特别重视应用二谛。
  三性概括了整个佛法,如太虚大师所著的《唯识总抉择谈》。即是用三性的思想来抉择大乘佛法三大体系的。他说:大乘三系中的观宗破而不立,横扫一切,故专讲空;唯识宗是根据依地起建立的,故专讲有;真常唯心,系真心如来藏,故立足于圆成实。由此说明三性包括一切佛法。
  三性思想,不但总摄一切佛法,而且是对宇宙万有一切法的总结归纳。宇宙万法森罗万象。佛法中常以不同方式予以概括和说明,如《瑜珈师地论》讲七百六十法,《百法明门论》讲五位百法,《俱舍论》讲五位七十五法,还有诸经论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说一切法的现象和本质,具体显示了杂染和清净。真实与虚妄,生死和涅盘,给我们开辟了除去执著,体现真如的一条修证道路,可谓是别具一格的示教方法。下面谨将三性的,二谛的内容,关系,有无及断证等分别加以阐述。

  一、三性的有无之辨别

  三性亦称三相,即遍计的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
  经云:

  “遍计执是无相之法属无,依地起是杂染法,圆成料是清净相法是有。”

  《辨中边论》云:

  “许于三自性,惟一常非有,一有二不真,一有无真实”

  正显此意。此即是说,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相唯独是没有的,依他起虽有而不是真实,圆成产相是由无遍计执所显的真实,是有的。何以如此说呢?因遍计执是于依他起上假名安立的影象,似似龟毛兔角的虚幻不实,如在黑夜中执绳为蛇,而心生大恐,此蛇就是遍计执相,然这蛇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是吾人于依他起的绳上所起的一种错误认识,故就此遍计执相是真实没有的。
  又依他起相虽是幻有、假有,但因缘组合的现象世界毕竟存在,如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皆活生省事的呈现于面前,你能说它是没有的吗?如果说缘起的法不存在,那吾人五蕴假合之身生病时,就不会痛苦,饥饿时也不应想吃东西。事实恰巧相反,四大不调时,就会苦不堪言,疼痛难当,三天不食,就会饥场鏕鏕,难以支撑下去。虽然吾人的病苦是因缘所生的假相,但它的确是存在的事实,故不能说其无。若说没有,则否定了缘生法的存在。否定了缘起,也就等于否定了因果,那吾人造恶既不会下地狱,修善也不能得善果,这不成了断灭空,一灭永灭了吗?故不能否认佛法所说之缘起定律。
  又圆成实是在依他起法上除去遍计执行所显的真如,它虽是无形无相、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它是遍一切一味相,平等一如的普遍真理。只要你对万事万物都不执著,保持平等无分别的自在心态,你就能亲身体会到圆成实的真实妙用。不过,我们亲证圆成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圆成,要等成佛时方能成就自在。假若否定了圆成实相的存在,也就等于否定了真如,否定了诸法实相的真理,那么,凡夫则永远是凡夫,永远也不能了生脱死得大涅盘,这就与佛法之真谛大相径庭了。因此,千万不能否定圆成实的真实性。
  
  二、三自性与三无性

  三自性与三无性的思想同是唯识宗的重要理论思想。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三无性是依三自性而建立的,即依遍计所执而立要无性,依他起性立无性,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成唯识论》云:

  “谓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相毕竟无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起立生无性,此如幻化,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执我法二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诸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此段论文,即是说明依三性建立三无性的情况。那么,何又谓三无性呢?
  三无性,第一相无性是依遍建立三无性的情况。相即遍计所执相,无性即无自性。遍计所执不过是迷情上所执的妄相,犹如病眼见空花,其体本无。因为这种自性完全是由名言假名安立的,若离能所二取名言,就根本无有三自性可得,故名相无性。《解深密经》云:

  “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性”

  即是此意。第二生无性,又名无自然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建立的。生指缘生,即依他起法是众缘所生的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是没有自然产生的体性,即没有一个自性自成,永恒不变的自然性。依他起法是依众缘所生,并非无因生,所以称之为生无性。《解深密经》云:

  “此由依他缘力而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

  第三胜义无性是依圆成实而建立的,胜义即时是殊胜的境义。圆成实是在依他法上远离了遍计所执法而为净智根本智所皆的境界,其自身殊胜故名胜义,因其远离众相,空我法执,故名无自性。即圆成实的本身就是二无我智所皆的胜义。譬如太虚空(喻胜义),虽然遍于众色(喻依他),而实是色无性这之所显示,喻此胜义是于依他起法上无遍计所执所显,故名胜义无性。
  此中无自性即是空义,此处言空,古来即有执空和体空的两种说法。一者即是执空,执空即是说明生无性,胜义无性,亦同相无性一样,都是说明遍计所没有自性,是空的,假的如相无性,是否定遍所执性,生无性是否定所执的自然性,并未否定圆成实。由此可知三无性均还定遍计所执性,故依此说“执空”义。《唯识义林章》云:

  “依他起上无遍计执,自然生故,说生无性,乃至说三种无性,皆依遍计所执”。

  即是此意。二者即是所谓的体空,它是依三性的一一性而论的,认为三性和自性都具有空义,因遍计所执体相都无,故具有空义,依他起,圆成实的法体是有,但其同时亦具空义。因依他起是众缘所生,如幻如化,虚假不实,无有实体,故是如幻虚空;圆成实乃是真如实性,空相无相,故是无相空、寂空,故云三笥自性具空义。
  此中言“空”,并没有否定一切法空。无论是执空还是体空,皆是空遍计执,没有空依他起和圆成实。若否定此三性的存在,而拔无一切势将恶趣空的邪见深渊。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话。”起了我见还可以用空见来对治,若起空见,则诸佛亦难以救度教化了。《中论》云:

  “大众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的不化。”

  可见执空的可畏。故在我们的修道历程中,要常存正智、正念相继,观察一切善恶,转变自己的思想,升华吾人的人格,净化自己的灵魂。

  三、三性和二谛的内容

  所谓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相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即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法和合而起,无有实估,只不过是随着有情妄识分别执著名言概念,假立的我法自性或说假我,或说实我,或说有色,或说无色等,我法差别,乃令世间有情随起言说。凡迷众生,不了缘生幻相,事事执著,处处愚迷,这一味计执的我不之相就是遍计所执相。如看到一支笔,就认为它是实有存在的,进而女分别它的好坏,是张三或是李四等等。对这支因缘和用的笔作种种差别寻思,和错误的判断,由此随境而转,这就是凡夫的遍计所执相。
  所谓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聚。”此即说明了世间万法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起。缘生法的生起,必定有依待,即此有故彼有义,因为有了此法方有彼法之产生,绝无单独独立存在的。如有了学校,方有学生,而后才有老师等。
  其实,缘起思想并非唯识宗所独有,其它许多宗派也谈起缘起,如中观宗讲性空缘起,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天台宗讲真如缘起等。各家虽皆讲缘起,但却各有差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观宗与唯识宗所讲的缘起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观宗之缘起,没有一定的因缘条件,同时也是无自性的。唯识宗的缘起,有特定的因缘,“缘起”是依他起自性的,心性、心所有法等都属依阶层起的范畴。如唯识所讲之“种子”,必待六缘方能生起。诸识生起也各有因缘,所谓“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加一。”唯识思想是这样,世间万法亦然。如一幢房子乃钢筋、水泥、砖头,人工等缘助成;一粒谷种,需要阳光雨露、人工培植方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吾人乃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三缘和合方能出生,乃至父母培养,社会教育才能成人等等。观照世间万象,无不是依缘而生的依他起相,不是自然而成的,须持缘方生。
  所谓圆成实相,“即一切法的平等真如”。圆为圆满,成即成就,实就是真实,圆成实也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理体。它是诸法的实相,是离言绝虑,超越寻思,遍一切一味的胜义谛相,是不生不灭,本来如此,法尔如是的诸法本来面目。《三十颂》云: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彼,即指依他起性;前性,即指遍计的执性。此即是说,圆成实就是在依他起相上离却了遍计所执显的真实相状。如《无性摄论》云:

  “没有变异,而为清净所缘善法最胜的实性。”

  《成实论》云:

  “三空所显圆满成就的真实性。”

  这些都是圆成实相。
  这三性的道理正中经幻化喻一样。如善幻师集草木叶,瓦砾、沙石等,现作种种牛身马身等。此牛身马身都是由诸草叶等缘配合而成,比喻依他起性。然有愚痴众生,无所知晓,于此缘生的幻化事等牛身、马身深生执著,认为实在这牛马身等,由此而成遍计所执相。若能体悟到这牛马本身只不过是依各种草木树叶等幻化而成的假相,则能悟到真实相--也就是圆成实相。
  二谛是佛教的基本原则 ,因此各宗无不盛谈二谛,由于各宗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二谛的解释也就不同。二谛、即俗谛与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诸佛法二谛众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说我,说无我,是方便权宜的设施,亦即是依世俗谛所作开示,至于在第一义谛里,所显示的是诸法实相,是无我非我的,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是不落任何概念,言诠的,如果一定要有语言来诠释,也只是能用空的遮诠方式,那种境界是透过真观而了悟的境界,并不在常人的思维范围里。在俱舍论卷二十二中有仅举真俗二谛之名,具举例说明,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女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一般学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四、三性间与二谛间的关系

  经云:

  “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上遍计所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上遍讲所执相无执以缘故,圆成实相而了知。”

  由此可知,遍计所执是建立在依他起上,而依他起也是建立在遍计所执相上,圆成实乃是建立在前二埏的基础上的,可见此三相的成立是相依相侍、互为依存。何以故?因吾人的认识的依他起法上的缘生法属能所取相,故要依名取相,如执实名实相,名相相应则成遍计执。以名相应的遍计执为缘方能了知依他起相,遍计执是依他有,依他起又因遍计执生,没有遍计执,也就没有依他起的现前,故遍读执是依他起的因,如盖一座寺院,首先要考虑设计,设计的形状规模,继而策划施工的方案等,然后方正式施工。因有这苦心的谋划为前提,方有这依他上的宝刹辉映,故说他他起建立在遍计执上的,又圆成实是诸法的实体,假若在缘生不直以达其幻化不实,除去遍计划,现显诸法的真实,就可圆证圆成实,故说圆成实是依遍执和依他起而成立的。
  由以上三相之间互相依待的关系,可见三者是非一非异的。《成唯识论》云:

  “此三为异耶,为不异耶,应说俱非,无别体故,妄执缘起,真义别故。”

  这即是说明三相的关系,即不可能说是一,也不可能说是异。因三者没有分别自体可得,故非二;因妄执、缘起、真义有差别,故非一。又《三十颂》云:

  “故此于依他。非一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即是说明圆成实既然是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执,则这依他起与圆实既非一,也非异。
  因圆成实是诸法的实估,依他塌是诸法的现象,实体是现象的实体,现象是实体的现象,故二者非异;虽无别异,但体相有别,实体是实体,现象是现象,故二者不可说是一。假定认为二者是异,则真如实体就不应是依他现象的实体性。事实不然,故二者非异。又假定二者是一,依他起是无常,则此圆成实也应是无常,然事实相反,故非一。此依他起和圆成实非一非异之理,就好比经中常说色等诸法与无常、苦、无我等共相的非一非异关系一样。因无常性是诸法共相,是遍于色等诸法的,而色等诸法又不离无常性,故二者不异。无常性是共相,色等诸法是别相,共相与别相已决然不同,故二者非一。《成唯识论》云:

  “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

  这就是说,假定认为无常等性与色等诸法有差别,则色等诸法就不应属于无常性。事实上,无常等就是色等的无常,故不可说二者有异。又若说二者无差别,则无常性就不应是色等诸法的共相。要事实不然,色等是别相,无常等是共相,故不可说二者是一。若二者是一,则应俱通净非净境。可事实并非如此,因圆成实是根本智所缘之清净境界,通于净境;而依他起虽是后得智的缘这清净境,但也是凡夫染污慧所缘之非净境,故二者非一。以上虽只强调依他起与圆成实的非一非异,但也是说明三性的非一非异关系的。若三性相望时,可说为非一非异,因三性不是全然隔离的三种物体,在一一诸法上,皆可说具有三性。如桌子是由工人、木料’钉子等众缘和全而成的物体,即是依他起性。若错认此桌子是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东西,则成遍计执,如在依他的桌子远离虚妄错误的执著,则能体悟诸法实相的圆成实性。在一一法上,三性没有别体,故不异。但遍计执是从妄执情见上而言,依他起是因缘所生法上而说,圆成实则是在依他地起法上远离遍计执而显的真如实性,三者性质不同故不能说其是一。由此证知,三性实乃非一非异的关系。
  外道等计种种邪因缘,能生种种之实法,今此偈明法乃众所生,无自体性故,及众缘皆非实法、皆无自性,毕竟空寂,所谓因缘即空、空即因缘,即真俗二谛之理也,因缘即空,因缘即非因缘,空即因缘,空即非空,即非空非因缘,则空与因缘皆俗谛,而非空,非假为真谛,真空俗假为二,非真空,非俗假为不二,二与不二皆为俗谛,故言虑绝了为真谛也。
  吾身谓有情之躯,例如人之身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和合而有此身、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而此身之身体非有,此身之自体既非有,云何其身?今此明一切法皆和合生,皆无自体,一切法无自体,即无有此一切法,一切法尚不可行,况此身乎?分别之念不离六尘,所谓根境和合生识,离六尘之境,则五官神经感觉了不可行,离六尘之影,则思想意志智识等,皆不可得,今此明一切法毕竟空寂况心法乎?明观因缘破邪因缘之执,而通二谛之理,故依之可发无得正观,生般若方便之智,具六度万行,证圆成之果。
 
  五、三性的悟入过程

  《解深密经》云:

  “遍计执是无相之法,是我们所应知的;依他起是杂染法,是我们所应断的;圆成实是清净法,是我们所应证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了知遍计所执相、断除杂染依他起法而证悟清净的圆成实法呢?《解深密经》亦告诉我们:

  “若能了知无相之法,则能断灭杂染法,若能灭杂染法,就能证得清净之法。”

  为何如此说呢?因依他起法是由遍计执产生的,若吾人对诸法生起遍计执,就会生起杂染种子作为依他起相生起的因缘。现在若在依他起上不起遍计执,如实地认识遍计执的自体空无所有,即断断除此杂染的相法,由能断除杂染种子,即能引发清净种子,从而生起无漏智,如此就能证得诸法真如的清净相法。
  关于三性的断证过程,其他经论也谈得很多。如《摄大乘悟科所知品》云:

  “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法,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法。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理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此段即说明了行者悟入三性的整个过程。若能了知名言等相唯是遍计所执。又若了知名言等相唯是意念,皆非实有,性唯是识,识从种子、根、茎等生起,是依他起。如是了知,故名悟入依他起。又虽然以上已遣除了一切识外的似义外境,然复应观照此所变之似义,也当除遣。诸义尽除,无分别智生起,即是悟入圆成实性。因行者已由遣除遍计执的义想,一切似无容得生,所以唯识的义想亦不得生。所观的境遣却,能观的心识必不会生起,这就是初观有心无境。悟解了心上现起的义想无实,再加观察,觉知这唯心所现之想还是义相,无有实体,渐渐达到一切相皆不现前,能观的心王亦不生起,如是则能进入一切法不立而智现的圣境。由是因缘,便能悟入一切义无分别名相之法界,于法界中得正智,相应而住。此时,行者平等的能缘所缘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无分别智现前,即能悟入圆成实性。
  故《摄大乘论入行相品》又云:

  “名事互为客,共性应寻思,于二应当住,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惟有分别三,彼无此故无,是即入三性。”

  此颂更进一步强调说明了名与事都是互相对待安立的,若颂悟入三性之真理,应如实观照名与事的虚幻不实,了知其因缘所生虚幻假有,如梦幻泡影,虚假不实,故对其不起丝毫的分别执著。由于观察名事等境是无,故此能观的心亦不生起,除能所对待,即能证二空真如的圆成实性。此颂与上面文字虽殊,但所显意则完全是对上面所显义理的有力证明。
  上面从理论上说明了三性的悟入过程。下面则进一步举喻以明之。譬如,我们在夜晚走路时,看到路边上的一棵小树在摇动,就误认为它是鬼,于是就心惊胆战,吓得大汗淋漓,这就是遍计执,若有智者,就能如是观察此鬼相根本不存在,只是迷人的错觉罢了,由此遍计执的鬼相即能灭除。之后,再进一步观察这棵树也是缘生虚幻的,无有实在自体,由是树影就会于吾等心中消失。此时若能做到既没有能遍计的心,也没有所遍计的境,由是远离能所对待的分别,即是圆成实相的显现。如此深入观察了遍计所执相的无相实无,认识依他起相的虚幻假有而不起执著,就能亲证清净相法圆成实相,亦能如是悟入三性之真实。

  结论

  通过以上对三性的分析,使我们清楚认识到“遍计所执”乃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凡夫众生,无始劫来均以世间永恒常住为相,恒时执著身心即我和我所有的一切。在此既执为常,又执为我的情形下,就要为我服务,于是追求快乐而逃避苦难,追求名利而逃避毁损。总之,凡是于己有利有就拼命攫取,于己有害的就一味摒弃,由此造诸生死恶业,必将招致永劫沉沦而无有出期。
  事实上,世事如烟如雾,如梦如幻,刹那变化,无有暂停。吾人的身心亦无时不在刹那生灭,故说宇宙成有皆是无常的。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世间再大的享受和快乐,也都是如梦幻泡影,眨眼即逝。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无不凋零的花朵,无不死之人。既是苦空,又是无常,又何处去找一个真实不变的我以及我所有的精神和物质呢?作为新时代的年青僧人,我们现在既有如此殊胜难得的因缘,就应当同心协力,以感恩希有难逢之心去听闻佛法,以精进勇猛的精神去实践修行,以如理作意的思维去观察宇宙缘起法的不实,以法随法行的信心去悟人佛法,从而抛却实我实法的执著,断二障,证二空,成菩提,证涅盘,得解脱。只要依循这条轨迹勇猛向前,那通达诸法实相,亲证圆成实相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资料:

  《瑜珈师地论》
  《俱舍论》
  《佛学常见词汇》
  《成实论》
  《佛教大词典》
  《三论典籍研究》
  《唯识总抉择谈》
  《成唯识论》
  《辨中边论》
  《解深密经》
  《唯识义林章》
  《唯识三十颂》
  《摄大乘论  悟入所知品》
  《中论》

 
 
 
前五篇文章

试论《坛经》的禅学思想

试说菩提心

弥勒菩萨的尊贵与净土法门的殊胜 序四

弥勒菩萨的尊贵与净土法门的殊胜 跋一

弥勒菩萨的尊贵与净土法门的殊胜 跋二

 

后五篇文章

三论宗二谛义初探

入道要门——菩提心

浅析唯识学——心识与中道义

浅谈十戒

浅谈马祖道一大师禅风的特点及其发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