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

普知
  内容提要:《楞严经》是汉语系佛教物质所在之禅宗,修证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经典依据。而观音菩萨所介绍的耳根法门,是本经所要阐述的最了义、最契末法众生根机的修法,是十方的通用法。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二十五圣在因地时所修的方法及他们的证悟过程,并结合文殊菩萨的造偈,逐个地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二十四圣法门的不共价值,揭示了它对娑婆众生修证菩提道的首选与殊胜性。这对纠正当今的教内,人们不重视不了解观音耳根法门的盲目修行,是非常必要和意义深远的。
  关键词:二十四圣、文殊选择、耳根圆通。
  作者普知,江西佛学院楞严学僧

  中国佛教的物质在禅,禅的所依经典由《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而逐渐转变成了《楞严经》。《楞严经》的重点是讲证悟的过程,证悟过程以圆通法门为核心,最契机的圆通法门是观音耳根圆通。本文以讲解耳根圆通法门为目的,沿二十五圣陈述圆通,文殊菩萨选圆通的过程线索,用十十四圣圆通对当今众生的不契机,反衬也耳根圆通的重要价值,通过众多圆通法门的独特和殊胜。并把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加行入道、证果、果后大用的修行体系,次第的整理出来,使我们共同了解到,当前流行的各证系修证法门,都不出二十四圣的圆通,而比二十四圆通更契机、更殊胜的耳根圆通法门,不光是古代成就者的修法,更应该是现代和未来想要得到成就的人们的共同修法。更让我们认识到,耳根圆通,不光有历史意义,还有现代价值,更有无量的未来前景。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观音耳根法门所依的《楞严经》

  《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从印度五大密部之一的灌顶部中录出,而别行流通。在天竺被尊为国宝,不准带出境外。唐朝进,中天竺三藏法师般刺密谛(极量),几经周折最后将经藏于体内渡海入震旦,于唐促龙元年抵达广州,遇房融,请于制止寺(今光孝寺),与弥伽释迦(云峰)大师、怀迪大师合作翻译此经。译好此经后,交于武则天藏于内宫,后因神秀禅师被请入宫讲经,偶逢此经,非常欢喜并抄录一份,以后就渐渐广泛流行。明智能旭《阅藏知津》中称

  “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清刘道开居士说:

  “莲华(《妙法莲华经》)为佛全身,而楞严为佛之顶,……大觉最尊胜之法。”

  本经对中国学佛者,有特别的因缘。当还未传到国内时,天台智者大师,知有此经,便殷勤的向西遥拜,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一拜竟十八年之久。历代佛教学者,不但广为弘扬,且因读楞严,得以发明心志,其数也不在少。同时由于笔受的房融宰相译文非常流畅易读,文字幽美雅洁,以致士林学士,很是赞叹,喜爱读诵楞严,如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曰:

  “委曲精尽,胜妙独出。”

  2本经还译成其它多种语言,在各国传布。乾隆年间由章嘉国师组织译场将此经译成蒙、藏、满三种文字,并校刊了文字对照的楞严版本3。近代塞尔比尔、戈达德、铃木大拙、陆宽昱分别又译成四种英文版本。
  在中国佛教的译经史上,由梵文译成汉文的佛经虽多,受到永久而普遍书定、注释、读诵遵行的。也仅华严、法华、维摩、金刚、弥陀、楞严等经。其中尤以楞严经的流布最广,据《开元释教录》中记载,至少在第八世纪初的唐玄宗时代之前,已在中国流行。单从卍续藏所收楞严经的注释书,自宋到清,共有五十四种,一百五十三卷,现在据中佛协一九九六年编的《中国佛教之三楞严经》中记载已增加到五十六种,三百八十六卷4。近代明智旭法师注《楞严文句》、明交光法师注《楞严正脉》、明憨山大师注《楞严通义》、清溥畹大师注《楞严宝镜疏》、清刘道开居士注《楞严贯摄》等。现代有虚云禅师、守培、海仁、圆瑛等法师纷纷为之作注。也有居士作注的如南怀谨、王治平等,和圆香居士的语体文《楞严经》。楞严经的内容包举极广,禅、净、律、密,无不周备,乃与《楞伽经》、《起信论》、《法华经》、《菩萨璎珞经》、《大品般若经》、《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瑜珈师地论》等的观点密切相关5。其兼备了众多经论的特长,故被称为性宗代表式的佛典,近代太虚大师也称之为“一部完整的大乘佛法概论6。”

  第二节、观音耳根法门在经中的地位

  《楞严经》以观音耳根法门为最重要。
  太虚大师,在圆觉学讲义说到,《楞严经》属于真常唯心系,真常唯心的教法通常归纳为三种如来藏。这空、不空、空不空的三种如来藏,在《楞严经》中被分别说成了:根本慧、差别慧、后得慧。经的前半部分,徵心,辨见,用空如来藏说根本慧;中间四科七大,二十五圆通、楞严咒等,用差别慧说不空如来藏;经的后半部分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用后得慧,讲空不空如来藏,五十种魔镜,是佛罢座再来以悲心补友谊赛的修行障碍避免法。然而前面三种如来藏,只相应说明了三种智慧。而且,根本慧所说的空如来藏,讲述的无非是修行正见的基涅盘;差别慧所说的不空如来藏,讲述的无非是取证过程所分证的道涅盘;后得慧所说的空不空如来藏,讲述的无非是,各层次果位的果涅盘。徵心辨见,论述基涅盘的无实有心时,所用的参照物,是阿难及波斯匿王和身体诸根;四科七大二十五圆通,论述道涅盘的无所住心时,所用的参照物是人人皆具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根、尘、识及地、水、火、风、空、见、识等等的诸大;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五阴魔境讲述果涅盘的无处不遍心时,所用的参照物是众生内外三种相续根。所以不论是讲修行中的基、道、还是果,全都是用众生的现前诸根作参照物的。《楞严经》的修行体系,就是这样,以根为基础地建立起来的。
  眼耳等诸根,在常见的经论中,都被诸佛菩萨说成是攀缘外境,流转生死的罪魁祸首。而唯有在《楞严经》中,世尊大力宣扬眼耳等诸根,功德无量,刹那之间,便有八百功德,千二百功德等。世尊,就是因为获证了这些功德,才被人称为佛的,可见,破识赞根,是《楞严经》与所有经典的不共之处。(智者大师释《法华经》时,无法弄清眼耳等诸根功德的道理,求《楞严经》十八年,亦示得见本经。)
  再者,在七处徵心的问对之后,无实有的心被揭示了出来。在六根的处和空处上,了知决定无应破分。确认了,决定没有执实有心的耽著境。而且在十番显见中,的揭示的见性的无还、不灭、不生、不去等的见性。虽被说成是无实有的真心,实际上,是眼耳鼻等诸根实有真自性。可见,徵心显见也无非是在揭示众生的根的真实功能,可以看出,《楞严经》的特色就是舍识用“根”。
  以上这些说法,都足以证明《楞严经》所偏重的说明对象是在“根”。再加之经文前半部分便有“如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用中相背、性中相知”的开示,足以为后来确定众根起修行的法门,打下见解的基础。
  由于对根的功能的确认,选定、赞叹、前后间接指陈,把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的三条线索,沿着“根”的这个中心铺了开去。最终肯定了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在娑婆界的首选修行人手法门,应该非尘、非识,只能是“根”。
  既然已经确定了用根修行,而根的修行有多少种。净土宗教摄六根,而《楞严经》的修法,是选六根共修,还是选择一根深入呢?因而经中提出,一切根中,应选“圆根”(功能圆满不缺的根)为入道方便下手处。
  佛在《楞严经》前半部分中曾提起过,“彼等修行,实无优劣”“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但是,当二十五圣将要各述圆通之前,十方的佛忽然普遍现身,放光为释迦佛灌顶,授记世尊选择“圆根”,说:

  “十方如来,都是依圆根而修行成佛,除此求佛,无有是处。”
 
  本经的佛陀放光中,释迦佛放光次数较多,而十方佛同时放光授记,仅此一次而已。可见选择“圆根”何等重要。
  如何选择呢?二十五圣自述成就之前,佛曾用过三个比喻:击鼓同闻、击钟验常、梦中闻声。世俗的话来说,这都是检验“听力”的方法,此后,二十五圣开始自述,而文殊菩萨一一剔除。但轮到耳根圆通时,文殊菩萨忽然大加称叹说:
  
  “求世间人,成就涅盘心,观世音为最”。

  在诸根的修法当中,文殊菩萨简掉其余种种,独留观音耳根法门,应了十方佛的授记,应了世尊的密意冥授,也得到世尊后来的多方认可。
  所以,从《楞严经》的结构上来看,十卷经文,仅仅只是为了推出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体系。也可以说《楞严经》,是一部证实耳根、修行耳根、悟入耳根的佛经。又因为是观音菩萨的实修经验,故也可以命名为“观音菩萨耳根法门经”。可见,此耳根法门在《楞严经》中的地痊是何等重要。难怪老参师父们都说:
  “记住,《楞严经》的特别,是舍识选根,从耳根起修。”

  第三节、研究观世音菩萨法门的方法与必要

  这里研究所用的,是比较法的方法。
  一般论文的方法,可以对比研究,可以历史考据,可以专题讨论,可以研究现代价值等。本文所用的比较,实际上还包括了专题讨论和资料考据等,需要作的都借鉴了。为了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单一的研究方式是不敷使用的。
  本文的资料以《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为主,因为研究耳根特性,通常用的次要叙述二十四圆通的方式,不能使参照资料明析,也不能突出自宗论点的重要价值。所以,本文详细地叙述了参照资料的二十四圆通,忠实地,将次要论述的二十四圆通介绍给读者,所经文字较多。希望谨慎的方式能得到理解。相信这样做,更能突出主题。
  其实,《楞严经》中,佛为了选根,与弟子们对话的次序也是如此的:先详细简另次要的观点,再向后说出想说的主题。不然的话,只以自守主题的方式作论文,这样的论文没有力量。厚积溥发,是这里学用的方法。考察原经文,佛也是用这种方法的,这是笔者敢于效法而写论文的思想依据。再说,从重视佛教传统的方面来讲,这么写更接近佛法的原味。
  因此,这篇比较研究的论文,比较的专论部分,比前陈资料的文字要少。假如不这样做,那么别人不知道有哪些错误的,又怎么会知道这个正确的东西正确在哪里呢?
  于是,从本文的方法上,笔者先介绍耳根法门所依经典、在经中的地位,研究的方法与心要;然后再广述二十四圆通,讲一个破一个;最后才于第三章中推出耳根圆通,说她的加行、取证过程、果后大用。再说如何被文殊大士选中,再说选这一根的原因,再说耳根与其它根尘等修法的对比,再说佛耳根法门的评价。第四章小结,五章后论,全文结束。
  人生是短暂的,很少的修行机会,多在修行的错误方法中空过了。修行歧途基于魔境耳根是不会错误的方法。所以这里对耳根法门的研究很有必要,因为耳根法门是无需拣择的圆根法门,是周遍的正确法门。同时也是最省时的方法,每一坐修都不失误我们的命光。
  耳根法门统摄其余一切修法,研究这一方法,有含摄其他法门的作用。
  又,研究的耳根法门,确定了真实定解。定解不建立是无不入道的,所以,如下研究,有令修行人入道的作用。
  历史上研究耳根圆通法门的大德很多,依此法门而证悟的大德也很多。交光大师、憨山大师、雪浪、妙峰诸禅师,都很深入探讨耳根法门的深义。憨山大师以“三十年意根不转当证耳根圆通”为根据,在五台山大彻大悟,楚石大师也依圆通开悟。玄沙师备禅师、白云守端禅师等,也都分别由此悟入。大梅法常禅师临终解脱,亦书偈云:
  
  此事楞严曾露布
  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
  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开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
  斑斑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
  江山暮,天涯目送习鸿去。

  深得弘一大师赞许。
  二十世纪的守培法师,以毕生心血注释《妙心疏》,是近代的各疏。法师在耳根圆通部分,随悟处作释,别有新意,被称谓国学大师。
  太虚大师,重视圆觉学,在普陀山对楞严的注疏在,于耳根圆通的阐发,则以自己的所证现量,直述圆觉法界的趋入方法。
  虚云老和尚主持禅宗,对《楞严经》耳根圆通的研究更是首屈一指。老人以耳根圆通的法门,解释了禅宗的“话头”。
  当代,日本的一些学者,及中国的胡适、吕徵、王恩洋等人,作了反对《楞严》及圆通的书,香港愍生法师以更加犀利的文笔给予驳诉,非常有力。同时又有宣化上人传扬耳根法门进入欧美,惟觉老和尚也在台湾不懈宣讲。
  不过,依文解义是笔者不欣赏的论述方法,辨别真伪也实在没有什么心要。非常希望有一个最能为人所接受的论文方法,能使人知道不正确的修行,归宿于正确的修行,通过简单的闻思,最快掌握修行的体系和脉络。该了解的不遗漏,不必了解的不涉及。
  因此对于本文,笔者认为肯定能成为修行的指南,使人们在法海中,乘风波浪的遨游,直达涅盘城。

  第二章  二十四圆通

  二十五圆通是依六尘、六识、六根的十八界门,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的七大法门而组成的修行总纲。一切修行法门不了其外。这些修行途径是佛对那些于根、尘、识、七大诸法都执迷不悟的众生开设方便门。圆通是指圆教初住位后的菩萨所证,六根互用,真心周遍圆融无碍的证悟境界。依二十五门而证圆通的过程,本章分述前二十四种,是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前陈和外围铺垫。

  第一节  由六尘入

  一、乔陈那由声尘悟入圆通

  乔陈那,译作“最初解”是最初开悟的人。乔陈那等五比丘,原本是因太子出家,净饭大王派遣父族三人,母族二人来劝太子回宫的其中一位,无奈太子道心坚固,发誓:“不成正觉,不回王宫。”五人皆留雪山,伴太子修道。乔陈那自述说:“我过去随修行时,误会佛受牧女乳靡供养,以为太子已退道心,弃佛而别往鹿苑、鸡园修行。后佛成道来度我们,故我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为我等三转四谛法轮,皆借音声;我也依音声悟明四谛,佛以音声为本修因,成阿修罗,佛部圆通,我以音声为上。”
  六尘,本是色尘居首,为何先说声尘,其因有二:一,乔陈那最初见佛闻法悟道,是众弟子中的上首,俗称“大师兄”;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音声是耳根所对境,声尘居先,正如观音耳根闻性,一始一终,互相呼应,所以结集经藏者,将声尘居首。乔陈那本是;圆教大士,他悟音声即如来藏当选真如性,本自不生,故证无生果。然为启导小根人人道,则现作声闻,证声闻果。声尘由众缘和合而生,缘生缘灭,相妄性真即“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悟此则证实相圆理。
  若对此方众生根机,是否可作平常人的修之法门呢?文殊菩萨选偈说:

  “语言文字,均为抽象的概念,并且一个字、一句话、一段文,一多之间,彼此不能普遍含受融合。一不能即一切,一切不能即一。所以初发心的人若从声尘入手,于此不通遍之法,难以证入本觉真心。”

  由此而知,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的听闻经教,思维分别义理,对于钝根人是难以悟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之自性的。

  二、优婆尼沙弥由色尘悟入圆通

  优婆尼沙陀,译作“色性空”。他说:“我也是见佛最初成道(优婆尼沙陀非亲眼睹佛于菩提要下成道而是遇佛较早而已。)因为自己对于女色,贪心太重,所以佛令我修不净观以以治欲心。我观此身内外种种臭秽之物,生时九孔常流不净,死时全身腐烂,从生至死没有一物执得贪恋。观久功深,转贪心为厌离心,就领悟到这个色身,从开始由父精母血的种子不净到死后化为白骨一堆,白骨再经日晒雨淋虫咬或大火焚烧,化为粉灰,风吹散尽,终归虚空。病是因贪色而起,药是观色不净、无常、苦空,既然到底是空,则病愈药除,色空皆不可得,忽然证入无学道,如来印证名我为尼沙陀(色性空),于是色尘妄相穷尽无余,妙明真心立刻现前,悟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的如来藏心,所以我从色相入手而证阿罗汉果,佛问我证入圆通的方法,哪我所证,色尘为上。”

  文殊菩萨说:

  “有颜色、形状、质碍的物质,只是凭借着人们的一念不觉妄想凝结而成。障碍遮敝的色尘,若用智慧观察,终难明白透彻,初心怎能缘此不明了,不透彻的事物,而速获圆通呢?”

  三、香严童子由香尘悟入圆通

  香严童子,因香而悟道,以自性香庄严法得名香严;童贞入道故名童子,虽已斑点果,但仍叫童子。佛教他谛观一切有为法,如《金刚经》中佛说:“一切不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于是香严童子秉教修观,他说:“事逢巧遇,一天,当我正在一间静室中韬光养晦的自修时,闻到异香满室。原来一些比丘正在烧一种名贵稀有的沉水香,于是我想这香气本是廓然不动的,但居然来到我的鼻孔里,便凝心观察它的来源,原来它不是从木、空、烟、火而来,来无所从,去无所着,当体空寂。便无从再攀缘香尘了,鼻根没有了香尘的所对境,于是根、尘、识销落,全都空了。就发明自性妙香,它微密难知,但圆融而遍法界。所以我从观想香气而得阿罗汉果,佛问圆通,依我实证,以香严为最上。”
  观此香气,若从木生,则未烧时,应有香气,何待燃烧,香气方出;若从空生,空性恒常,香应常有;今香气既因烧有,不燃既无,故说非木非空。若谓烧木出烟,香从烟生,燃一铢沉水香,其香于四十里内皆可闻到,若是烟则飘不远四十里,则烟不到之处,应不闻香;若谓因火烧木,香众火生,则一切火,皆应生香,事实不然。当知香气,非烟非火。通过以上的谛审得知,所谓香尘,惟民香、木、烟、火等众缘合成,任一缘支,都非香尘的独立生处(如同世间物理学中,确认每一事物,均具物质与能两方面,相对论发明之后,却发现没有单支人物质性,物质只是能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而能本身,没有任何形态,连光、电都不是它的形态,连分子、原子、质子都不是它的形态,它的形态是不可得的。)童子通达香尘不可行,当体空寂,妄尽真现,即悟如来藏性中,“性香真空,性空真香”的圆理,从而以自性香来庄严来庄严自己的法身。
  然而用观察香尘的方法对于初心是难还是易?文殊菩萨说:

  “香尘必须使鼻子与香尘相接触才知道有香尘,若鼻子离开了香尘,则香尘无以得闻,香尘不是恒常的。鼻根在有香合时有觉,而无香全时,则一无所觉,或者人熟睡时,有香也不知,这样嗅觉的鼻根也是不恒常的有的。初心,岂能于此不恒常,时有时无的香尘而速获圆通呢?”

  四、药王、药上二法王子由味尘悟入圆通

  药王、药上,二大菩萨是亲生兄弟,能绍隆佛种,堪于承担法王家业,故物法王子。过去久远劫前,当琉璃光佛住世时,药王名叫宿光,他的弟弟叫电光明。兄弟二人同在佛前发愿,愿世世为良医,能治众生身心二病。后修证果,位登菩萨并被授记,药王菩萨成佛号净藏;药上菩萨成佛时号净眼。他们于因地立愿,于后世行坚,从无数劫来,都世世为良医,口中遍尝娑婆世界,多达十万八千种药,完全掌握了它们产药理、药性及能治何病和使用方法。佛祖释迦牟尼,来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无量劫来为大导师。因师徒因缘所在,兄弟俩世世得以亲近承事,以宿习不忘,故仍以味尘为观境,而逐渐了知味性,他说:“舌与药相触,药味即现,故非空;虽味现,实无体性,故非有;药不入口,舌与舌识不自尝味,故非即身心;舌与舌识不尝药,药不能自尝其味,故非离身心。再分别味因,没有一定的本性,来无从来,去无所去,都是虚妄名相,妄相即尽,真性显露,明白味尘,本来亦是如来藏录真如性。如来授记我们兄弟药王、药上二名,在此法会中为法王子,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则以味尘的本修因为最上。”
  文殊菩萨选偈说:

  “药王、药上二菩萨以味尘为本修因,亦非当机入道方便。味性非本然能自知其味,要以味尘接触合于舌根之时才有味觉,而引能觉味尘的舌识之性,也不是能恒常与所觉的味尘永远合二为一,怎么能以这无常的味尘,为本修因,能令初心,速获圆通。”

  五、跋陀婆罗由触尘入圆通

  跋陀婆罗,译作“贤首、贤护、坚守”。和其同伴十六菩萨,位临楞严法会。依据《法华经》上说,此菩萨,早于古佛威音王佛时已出家成为一位比丘开始熏修佛法,并和释迦佛的前身常不轻菩萨共师一佛,学道法。当时,有二万亿同威音王介的佛,相继出世,贤护菩萨,则是在第一尊威音王佛的像法中出家。那时,威音王佛制律仪,僧众半月沐浴一次,(和现在释迦佛所治律仪相同,可见佛道同。在如今的禅寺里沐浴规矩是:先和尚,次班首,后禅堂再清众。)贤护随列入室,人人都洗过澡,而这位菩萨却不洗出智宝,他说:“我正沐浴时,用水洗触身体,觉有冷暖之触,于是穷究此水,是洗尘生触,还是洗体生触,尘垢本自无体,何尘被洗;那是水洗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本空,何体被洗,外尘内体,内外既无,中间被水所洗的触觉从何而生呢?触相,是以水与身体接触交涉而得名,今思惟,外尘风体皆无,触从何生,忽然觉悟水因,非洗尘也非洗体,根尘销灭,能所双忘,中间分别之识,亦无所有。”依智旭大师所说,他初悟水因,仅在别教十信位10。0因圆解未开,智剑未利,习气重,故谤常不轻菩萨,导致千劫堕无间地狱,但过去观行的种子,藏在八识田中,宿世善根,经千劫依然能守护保持使其不忘,罪业酬尽,又跟释迦佛出家,仍依赖原本悟门而位证无学,故佛鉴机名他跋陀婆罗。坚守菩萨说:“妄触即销,妙触现前,非空非有,只是如来藏性,随心现量,循业发现而已。证菩萨位,位登等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尘为第一。”
  对平常根机如何,文殊菩萨说:

  “触尘本无自性,要以有知觉的身体与无知觉的外物相合,然后,觉知有冷暖涩滑违顺等物,方名为触;身体若没有和所触的物相合,则不能发明违顺等触尘之相,可知触尘合身则有,离身则无,触尘之性非有一定,云何以此无定性的触尘,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获圆通。”

  六、迦叶由法尘悟入圆通

  摩诃迦叶,摩诃译为大,迦叶是姓,译作“龟氏”。因彼先祖见龟背图,故以为姓。又译“饮光”,因尊者身光能映敝余光。本名毕钵罗,树名,父母祷此树而生他,故以为名。当今各寺大殿中释迦佛左侧站立的即迦叶尊者。尊者起立礼佛白言:“往昔久劫以前,在此娑婆世界,当时有佛名日月灯明,我得以日日亲近侍奉,修学佛法,佛涅盘后,为报佛深恩,供佛舍利,燃灯续明,又以紫光之金贴饰佛身。以此胜因,感历劫身满紫金光色,又此会中,紫金光比丘尼,是我生生世世的眷属,和我同时发心。(灌顶疏引付法藏云:昔在毗婆尸佛灭度后,塔像金环,时有一贫女发修复,因身无分文,故向人乞得金钱,又找金匠为像贴金,装金师非常感动,随喜赞叹,二人合力完成这件功德。后二人结成夫妻,九十一劫人间天人,身恒金色。当释迦佛出世时,夫妇二人同时发心出家归依大觉世尊结成法眷。《三世因果经》中说:“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真是毫厘不差。金匠者因缘,或是翻译时脱漏,说成了事发在毗婆尸佛的时候。“)我是观察,托第六意识而现的前五识落谢影子的法尘,念念迁流变化,时时生灭不住,妄无体性,当体空寂,而修灭尽定的,久久用功,不起一念分别心,便空去了法尘。入此定后,身心自在,忘处忘时,度一劫如弹指一挥间(现在迦叶尊者住鸡足山正入此定,待弥勒菩萨下生,再将金孪袈裟付之。)我用空观之法,灭尽法尘妄想,证无学果。世尊说我头陀第一。妄法销除,微妙法性观前,悟入本有如来藏心,诸漏灭尽,见本来面目,佛问圆通,依我所证,法尘第一。”
  尊者因地是修空观、灭法尘,妄穷真现,圆悟藏性。南怀瑾先生说:“迦叶尊者所述的方法就是观心的一门。心空一念,即意根上解脱的无上妙法。天台宗与密宗的修止观等方法,就是依这个道理修持的12。对于初学,以法尘为入手是否契机。
  文殊菩萨说:

  “前五根所对色声香味触为外尘;前五尘落谢之影子,为意根所缘之法,名为内尘。此内尘依外尘所落谢的影子而有,则属必有一定方所之法。然则所观之法尘,及能观之智,俱限于一定方所,而不能遍一切时处。能所即不能互遍互涉,云何以此不常不圆之法,为本修因,而令初心,速获圆通。”

  以上由六尘悟入圆通的过程又介绍完。问这个与宗门下见色闻香而悟道,是同还是异。答不全同也不全异。宗门人所依现在悟处,未必是其所修习之法门,只是参入疑情,逼迫功极,忽于见色闻香处瞥的透露而已。本经中四谛、不净观、尝药、观法,多是所修法门,功到自成,据此则不可言同。然而宗门人,因何缘而悟也不彼此差别因缘,须开悟明眼人,方能预先了知,接引凡流时,若该以声处悟入,决不于色处导语,乃至棒喝,逗机等,都有一定,不能错乱,推求行人宿世可能是他常修熟习的法门,到今生百尺竿头,顿跳龙门,不然则明眼人为何能预行了知。从此看来,师资道合接引凡流,则与诸圣也不敢说异。如香严、跋陀等闻香觉触等似乎是一时忽然巧遇的事,则与宗门人,今生悟道相似13。

  第二节  由五根而悟入圆通

  一、阿那律由眼根悟入圆通

  阿那耶律也名阿漏楼驮,译作:“无贫”或“如意”。因过去生为樵夫,曾以米饭供养一辟支佛,获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后生为白饭王之子,是佛的堂弟。《增一阿含经》中记载,法会中,如意大睡而不闻佛讲经,醒后佛呵斥曰:“咄咄何为睡,螺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如意闻后,万分惭愧,痛哭自责,发奋七日七夜精进用功,不合双目。眼以睡为食,七日不合,故双止失明,行动处处不便,生活日渐艰难。佛生怜爱之心,对机设教,按病予药,安慰他说:“汝肉眼虽失,而能见性未失”,遂教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金刚乐见照明三昧”,此三昧如何修法,据刘道开《楞严贯摄》中说:“此三昧修法略似修净土宗的作日观法,目虽不见,而以心目光见,乐见之极,忽得照明,不失不坏,故名金刚。凡修此法,不看外尘,看外尘名出流,出流即循轮回转,不如扭转眼根内观本有心光,观照能见之自性,观之又观,照之又照便悟自性,不动不坏,突开金刚正眼。如意依法精修,终获此定。开半头天眼,见不须浮胜二根,依自性见精,脱离内根,灵光独耀,洞达无碍,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超极清晰。佛印证成阿罗汉果位,如意说:“佛问圆通,依我所证,旋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循本明之真见,脱粘内伏。最为第一。”
  此法是否是当机入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眼根见性,虽能洞然照了前境,然于四方但能见前方及左右方,而不明后方,于四维中,但见前面两维,而不能见后之两维,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为八百功德,云何以此不圆满的眼根,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获圆通。”
  
  二、周利盘特迦由鼻根悟入圆通

  周利,译“道生”,般特迦,译“继道”,若“小路”。因其母依西域民俗回娘家产子,先后于途中生下兄弟二人,故得名。弟小路,宿种善根,与佛同生一世,值佛闻法出家,佛令他学四句伽陀(即偈颂),《根本律》中载之:“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念倾家荡产,无益之苦当远离。”而小路,根性极钝,法句经》中记载:“盘特出家,禀性暗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不得一偈。”《譬喻经》中记载:“阿难问佛,何故盘特如此暗塞,佛言:昔劫,迦叶佛时,为三藏法师,对有求法者,吝不施法,故感此果报。”小路,自责无能,欲一死了之,佛哀悯他,令他,诵“扫帚”二字。仍得前遣后,久学不持,后改“除垢”用这无相扫帚日夜扫心垢,小路终于领悟:“原来就是扫尽我吝法的尘垢,我心里这时有点明白。”
  然后,佛再教他安居端坐调也入息以摄心的法门,天台止观法门中说:鼻息有四相:1、有声曰风相,2、有结滞曰气相,3、出入尽曰喘相,4、不声不滞也入俱尽曰息相,小路修法怀此相似,精进用功以后,工夫日渐纯熟,心也渐渐微细,先调息出入,后穷其生住异灭乃至推穷一念复有九十刹那,一刹那又有九百生灭,如此用功既久。可谓极其微细,这与天台止观的六妙门的后三门,观还净很接近。诸行只在刹那间,刹那而无体,只有一念,念性又本空,豁然开悟,贯通诸法,得大无碍,得漏尽通,成阿罗汉得佛亲验成无学位,小路说:“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鼻根不缘外尘,反观息相,穷诸行空,循顺空理,亦即反息循空,背尘合觉,以鼻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鼻根法门是否是当今众生的入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鼻中的气息,出气能通于外,吸气能通于内,而在出和入之间,气息停止而不能通,由于出入息分开隔离,中间不能相续不断互相摄贯,而缺少中间的国百功德。故鼻息虽通而不圆常,云何以此不圆常之根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三、乔梵钵提由舌根悟入圆通

  乔梵钵提,译作“牛”、“牛王”。因过去生,见老比丘无齿而食,笑他如牛食草,老比丘告之,我已证无学位,你速忏口业,虽然忏悔,仍五百世受牛身报,以过去持戒修福之力,虽获牛身为牛王。因宿习难除,虽已证圣,仍有牛舌反嚼的牛病。佛命他住在天上,免人讥笑遭堕,来入法会时,口拔念珠以遮谤。佛因机设教,就路还家,教他“一味清净,心地法门。”即反观舌根性,不外缘甜淡街味尘,空有不住的中道妙味,离尘脱根,反尝自性的一味清净的本元心地法门,依此修行可得三昧。(又一说法,此法门是念佛法门,,因其有牛病,佛赐念珠,令常念佛,一可遮谤,二可止散人寂。灭妄心人念佛三昧。然后,佛再教舌根性法门。15)牛秉教修观,用根性中本有智光观照尝味知性,非生于舌根自体,如外物不来,舌不能知味;又非出于甜淡等物,以舌若不尝,物不能自知其味。穷究极研,忽悟舌根性即如来藏心。脱粘内伏,根尘双泥,灵光独耀,内证真常。在本经卷四末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诸漏灭尽,内离身心,外遗世界,超越怀器二界,远离三界缠缚,如鸟出笼,自由自在。众生随味分别,贪好厌恶,内心浊乱,造业轮回,如鸟在牢。”(鸟喻迷时真心堕妄中,笼比喻三界止阴。)扫净一切想象的尘识情垢,遂得清净法眼,成就阿罗汉果,如来亲印,登大乘无学之道。牛说:“佛问圆通,依我亲证,返转舌的知性,不被味尘所胶着,回光返照,一味清净的本元心地,不起分别,最为第一。”
  文殊菩萨说:

  “舌根知味性非无端而产生,心因味尘才显现。若外之味尘不来,则自内的舌根也不可得。云何以此生灭无常的舌根为本修因,而令初心,速得圆通。”

  四、毕陵伽提婆蹉由身悟入圆通

  毕陵伽婆蹉,译作“余习”,因虽已证阿罗汉果,但宿世一些习气,仍然还在。他当时刚发出家,从佛剃落,得入出世圣道,经常听闻佛说四谛法门中的苦谛,如三苦四苦八苦等。一日食时,他入城乞食,心中只顾作观,思维世间种种苦事,途中不觉被毒刺伤足,毒液散开,全身疼痛难忍。正观苦谛忽遇苦事,正是发悟的良机。余习很镇定不被痛转。心想“人因有知觉,才觉身痛,这能知痛的又是谁?”于是便在路边坐下,凝心思维(即八正道之一的的正思维),能觉的心觉此身痛应是身识产生的妄知妄觉吧!身根中无分别清净觉心,本无所觉的痛与痛觉,无能无所。假设此清净本觉被痛境所痛,那么觉已纪痛,来觉知这痛的是谁?今既能觉于痛,则本觉未尝痛。如是此身正痛时,宁有知痛的觉和痛所不及的无分别清净本觉,二种感觉?身只是一,觉岂有二,所谓一则真二则妄。如此穷究极研,摄念一处,只随顺无痛清净的真觉而不复随知痛的妄觉,摄心到了极点,万念俱尽,不久身体和感觉全都忘记了,真纯妄绝,身心豁然如虚空。从此入定经三七二十一天,见思惑尽,诸漏销除,纯一清净本觉真心,成阿罗汉,得佛亲自印证。余习说:“佛问圆通,如我亲证,纯一本觉,遣忘身心,以身根本修因,最为第一。”
  这身根的修法是否为当机入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身 根与前所讲六尘中的触尘相同。触尘要身根与所触的物相合,才能显现冷暖触尘的相。身根亦然,要与所触的物相合,才显能觉触的知觉性,离则无知,中间隔断。故身根与所触的触尘,均非圆觉圆观,且身根与触尘,各有边际涯畔,分量亦各不同,身与物合,则因根有相,由尘发知;离,则触尘与知,彼此不暗中会通。合,则有知离无知,性质不定,云何以这一不恒常不圆满的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还证圆通。”

  五、须菩提由意根悟入圆通

  须菩提,译云“空生”、“善吉”、“善现”,因其出生时,家中宝藏皆空,其父请人测之,得善且吉,后宝复现,故得名。尊者起立礼佛自述了他的得道因缘。尊者有广大神智,善解空义,超越情器二界,根尘俱尽,得宿命通,追忆无量劫来,受生如恒沙之多,觅之了不可得,即正报空理,又知母体外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非得空,即依报空理。如上只是自空自利。出胎以后,便将自己所悟的空理,广化众生,自利利他,同悟入法二空之理,共证空性而得解脱。
  须菩提尊者,处胎不为迷,善解人法双空,又能自利利他,非大乘深位菩萨所不能为也。据其他佛经说:尊者是青龙如来应世,法佛授记,当来作佛号名相佛。尊者随出家后,蒙佛为他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之理,遂悟全觉全空,空同佛空,如来亲自印证成大乘无学道,众弟子中为解空第一。尊者说:“佛问圆通,如我亲证,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空相全部空掉,能空诸相的空智,也要空掉,能所俱空,所谓空所空灭,病愈药除。人法未空时,须借空智,人法双空后,空智亦泯。旋法归无(此法不指法尘,而指意思根中的了知性。)旋转意根的知性不缘法尘,而循湛然明了之觉性,归于毕竟空,最为第一。”
  此意根法门是否为当相入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意根是第七末那识,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恒审思量,常缘法尘,没有止息的时候,称作杂乱思。(《八识规矩颂》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此杂乱思之意根,终不能见湛然明了觉性;因意识最活跃,一时难以调伏,非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不能断惑证真,云何以此意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获圆通?”

  以上五根介绍完毕。
  本经开篇,佛先破识心,诃为生死根本,众生迷而不知,误为真心,枉入轮回;权教小乘依识修定,止于化城,而不得实果。为何今说由识修证可入圆通,成就佛果,岂不自相矛盾?其实则不相矛盾。明交光法师正脉疏中解说甚妙,现将原文全部引述。
  法师说:夫识虽尘影。虚妄之极。而离一真见分。无别自估。譬痴人认影忘水。而误遭论溺。利害非细。不得不呵也。倘若者即识见真。而识非真外。圆通何疑。如智者观影知水。而影非水外。尚可行水之用。岂遭其沦溺乎。故此六圣。并后弥勒。皆能即识见真。故皆证于圆通而无碍也。17

  第三节  由六识而悟入圆通

  一、舍利弗由眼识悟入圆通

  舍利弗,译作“身子”,以母色身端庄而取名。尊者起立礼佛自述得道因缘。他有广大神智,自忆从旷劫以来,看见一切色尘而不起惑染得眼识清净,无论世出世间,对坝权实,大小善恶,种种变化,一切事相,不劳意识,分别计度深究细察,眼识一掠而过,随念即通,洞然无碍,能现量而知。
  起初,尊者先事沙然梵志学习外道,沙然死后,无师可事。一日,于路上遇到迦叶波兄弟三人,(迦叶姓译龟氏,兄优楼频那迦叶,译木瓜林、那提迦叶,译河、伽耶迦叶,译象)随他们同行,听他们宣说因缘深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四教依此而安立。16)舍利弗闻后大悟圆理,原来藏心周遍法界,含吐十虚,无有边际。见地虽澈,但学未能登峰造极,即闻胜法,其师定非寻常,便立刻从佛出家。蒙佛慈悲教诲,眼识更加圆明。事事明了,无不透澈,说法具四无畏,得大自在。《阿含经》云:“舍利弗为四众之母,善说法要,度生无量。”成阿罗汉,从弟子中,智慧第一,以智慧德行居长,为佛长子、首座弟子。另外的佛经说:舍利弗本迹为金龙如来,不舍大悲倒驾慈航。法华授记当来成佛号光如来。为接引权小之机,权显四果罗汉,为伏外道邪众示居智魁。尊者法向慧命是从听闻佛法和悟法身,在教法中,长养圣胎,法身从微至著。亦即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尊者说:“佛问圆通,依我亲证,用眼只谛审一切,眼识而成无碍智光,智光到达极点,彻入佛知见,最为第一。”
  此眼识法门是否为当今众生入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眼识,必由内眼根外色尘相对,识生其中,三和相杂,追究生识的本元,了无可得,因识不从单个眼根生,不从单色尘生,亦不自生,更非和合生,眼识自体尚无一定,云何以此不常之眼识,为本修因,欲初心速证圆通。”

  二、普贤菩萨由耳识悟入圆通

  普贤菩萨,是意译名,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此菩萨起坐顶礼而白佛言:“我自无量劫以来,已经曾于恒沙数如来座前为法王子,助佛宏法,化导众生,堪于承担法王家业。凡是十方世界的恒沙数如来,无不教其弟子,具菩萨圆顿根机者,修普贤行。此行甚深微妙,无行不修,无德不备,为诸佛因地所修妙行,又名如来行,即十大愿王法界行。一声一香皆遍法界、尽虚空。只要修我十大愿王之行,都从我立名,亦名普贤。垂范广大无边,以至如此。世尊,我于此时,只用耳根分别十方众生的思想见解,选择其中修持普贤行的众生来帮助成就他。如果远在恒沙界外的他方世界有一众生,心中发佛显明普贤行者,随他刚一发心,我立刻乘六牙白象(乘着六度的清净梵行直达佛地)化分无量身形而赶到他身边。业障轻者,我现身公彼得见我相,显现加被;业障重者,不能见我相,我则暗中摩顶,给以拥护令魔障消除,安慰他,令他行不后退,勇往直前。浅位深位,悉皆成就。佛问圆通,我虽历劫久证,若论过去也有因地所修方便,只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现前这些行愿,无不从此开始,我用耳识悟入圆通,最为第一。”

  普贤菩萨的耳识法门是否为当机入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耳识之所以能洞澈十方,皆因普贤菩萨久修法果行之大因,威力而成就。这是深位菩萨功力境界,非初发心者所能做到,云何以此深境,而欲令初心,依此修行,速获圆通。”

  三、孙陀罗难陀由鼻识悟放圆通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译作“艳”(妻名),难陀译作“喜”。因佛弟子中,名难陀者很多,故合妻名以区别。尊者从座而起,顶礼佛足以后,自述往昔得道因缘。尊者是佛同父异母之弟,随佛出家修道,乃是被动。虽对戒律皆能严持不犯,但因妻貌美,心常眷恋,念头纷飞,未能专心入定。因无定,则慧不定,无慧不能断惑证真,故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对症下药,教他和“大膝”舍利弗母舅,共修鼻识法门,不取鼻识法门,不取鼻识分别嗅香,而是双目汴视鼻尖处,微有白相,令散乱心有所住境。尊者秉教修观,初二十一天,见鼻中气息,出入如黑烟一般,因息由风火而起,风鼓动烦恼浊,故状如黑烟。众生鼻识,终日逐尘分别香臭,故烦恼业生,身心昏暗,既染且碍,不能了知,只有作观能见之。日久功深,烟相渐销,烦恼渐无,内观澈见五藏,外观则见大千世界,内明外虚,无碍无染,而烟销成白,于是藏心开发显露,烦恼灭尽,普照十方世界,犹如琉璃内含明月,心境一如,得大解脱成阿罗汉。世尊授记了,当来成佛。尊者说:“佛问圆通,我以观息摄心,智慧发光,光明圆照而灭诸漏,我修圆通。观观鼻息最为第一。”
  前文中,盘特迦依着鼻根来调息以摄心不乱,而艳喜依着鼻识来观息,则为了心住手鼻尘白相的境界上而令心不散乱,二者是不相同的。
  此法门是否为不机入道方便,依文殊菩萨说:

  “因为难陀心很散乱,难入正定,故佛设立权巧方便法门,教他观察鼻尖白相,以摄妄相心,令心安住于增上不动。即然有能住之心,那么则心有鼻尖白相为的住境(《金刚经》说:“应无所住面生其心。)云何用这有所住之心,为本修因,而令初学速证圆通。”

  四、富楼那弥多罗尼由舌识悟放圆通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译作“满慈子”。尊者从座而起,顶礼佛足,自述久远劫来,已经成就四无碍辨。于是乘着四无碍辨,因机而说,权实、顿渐、性相、显密一切诸法。如对小乘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二乘权法,对大乘人说,圆顿真相一乘实法,并且正说四谛二乘法时,能澈法底源,深达实相义理。如此这样,乃至十方恒沙如来的秘密法门,皆能在大众中,尽其玄深,极其善巧的微妙开示,而发扬宣布,同沾法味,得到说法四无所畏,(这段经文显示尊者本迹深远,岂止十地菩萨。)现在于释迦如来会下,世尊尊者有大辨才,令尊者于身口意三轮中专民口轮说法,助法宏扬佛法,转大法轮,此以舌识上辅佛教;又以说法畏发狮子吼,普利有情,此以舌识下化众生,成阿罗汉。世尊印证,尊者于众弟子中说法第一。《法华经》上说:尊者,已于过去九十亿诸佛及贤劫当来诸佛所,皆为说法第一。尊者说:“佛问圆通,我作舌识转生灭无生二种法轮,降伏界内四魔,灭见思诸漏,又以无量无作二种法轮,降伏界外四魔,灭尘沙无明诸漏,销除灭尽一切烦恼,以舌识说法最为第一。”
  尊者的舌识法门是否为当机入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舌识说法,是播弄音声、语言文字而已,对于第一义谛,则全无关系。富楼那本是大菩萨,旷劫以来,宣说苦空,深达宰相 一乘法,早已开悟,不是仅凭舌识说法而成阿罗汉。其实名句文身,是生灭有为法,原非无漏,云何以此有漏之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五、优波离由身悟入圆通

  优波离,译作“近事”或“上首”。是佛太子时的亲近侍巨,尊者起座顶礼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缘:我是佛为太子时的随侍卫之臣,太子发愿舍俗出家修道,一日深夜,太子骑在马上,四天王各捧马足,连我一起,腾空越城而去(有大师译注,说此处的优波离实乃世尊在俗的侍从车匿)。太子出家后,我左右不离,时刻伴随太子修道,亲眼目睹太子六年的苦行,又亲见太子成道时,降伏魔军;成道后宏扬佛法,治伏外道。我随佛剃落,承佛教我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小乘戒,性业遮业,全能严持无犯心清净。(一般认为尊者为佛声闻弟子,只持比丘粗戒,今自叙大小乘和菩萨微细戒品,皆能严持。可见是大菩萨示现。)身持小乘戒,清净无犯,而得灭身识,不被违顺二境所动;心持大乘戒,清净无犯,而得灭意识妄想,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身心寂灭,证阿罗汉果。(若论示现,尊者是入灭尽定发人空慧,若论内秘,则入楞严大定发圆通慧。)如来知我,持戒清净,令我统领僧众,纠查持犯,制断处罚轻重,维持僧团的戒律威仪。蒙佛亲自印证我心,持戒第一,于大众中推为上首,佛问圆通,我先因持比丘戒以摄身识,身得自在,后持菩萨呀以执心,心得自在,无作妙戒得以现前,内无能持之心,外无所持之戒,若身若心,不待执持,自然无犯。(此即《坛经》中六祖曰:心平何劳持戒的境界)而发定发慧,然后身心一切通达畅快,从身识而入圆通,最为第一。
  此法对于初心是否适合,文殊菩萨说:

  “持戒清净不犯,只能约束身识而已。如果超出身识的范围,如口四过中妄语、两舌、恶口、绮证,意三过的贪、嗔、痴,则无能为力,束伏不了。且身识是因身根与外物相合而有,本非周遍于一切时处,云何以此生灭无常,不圆不遍的身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六、目犍连由意识悟入圆通

  目犍连,译作“采菽氏”,此是姓,名拘律陀,译作“无节树”。父母祈求此树而生,故以树取名。《法华经》佛授记尊者不久成佛,号多摩罗拔枮檀香佛。尊者起座顶礼,自述往昔得道因缘,未出家时,与舍利弗拜沙然梵志为师,学习外道法,沙然后,无师可学。一日,去乞食,在路途中遇到三迦叶,就向他们求法,他们便宣说了非世间和合粗相的因缘法,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听后顿悟意识即是如来藏心,于是不被意识妄想所迷惑,得大圆通,顿发无上菩提心,随佛出家。如来恩惠我说:“善来比丘,”立刻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成比丘相。这是佛神力随言成就。修行七日后就证阿罗汉果,得意生身,游化十方世界,随念即到,因发慧悟明,意识即藏心,随游不变,故得大自要,神通发明,于众中被推为无上。岂止世尊在阿含会上,赞许我神通第一,就连十方如来,都赞叹我的神力,能遍游十方,广作佛事;真心不动,纤尘不染;任运成就,无碍自要;无魔不降,有怨皆伏,皆由意识而获此妙用。佛问圆通,我心旋转虚妄分别的意识,返回圆满湛然常住的心性,因此心地大光明藏得到显发宣流,现为神通妙用,亦即从大体起大用。(众生意识念念不停,攀缘取舍,如浊水流。)今将浊水,放于净器,静久不动,沙土自沉,水复清净,将生灭取舍的意识,转向不生灭藏性,日久功深,身心内外湛然,心光清净滢洁,以转意识而证如来成得心应手,最为第一。
  此法门是否当机放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目连尊者虽是放置生灭不停的意识而恢复清净湛然的自性,发出本有的大光明,而获神通第一。追究他的根源乃是累世累劫广修功德而成就,和今生意识攀缘法尘的分别取舍的事情毫无关系。因意识念念攀缘法尘,是由于有所对境的法尘存在,若离开法尘境缘,则没有级攀缘的意识。云何以此无常攀缘的意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以上叙述六识圆通法门已毕。

  第四节 由七大而悟入圆通

  一、乌刍瑟摩由火大悟入圆通

  乌刍瑟摩,译“火头”,即火头金刚。是金刚为士,故站立不坐,时时警惕。礼佛后,自叙往昔的得道因缘。在久远劫前,尊者还是一个薄地凡夫时,淫欲的习气特别重。(《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火头,同样为欲所困,何等庆幸,生同佛世。尔时有佛出世,号空王如来,此佛证第一义空,自在无碍,故号空王。《法华经》中佛说:“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由此可知,火头与释迦佛是同时发菩提心的,因愿力不同,故现为护法金刚。)空王佛观病施药,对火头说:“贪淫之人,这淫心会引发身体上的邪火,淫心越胜,欲火越旺,邪火积聚,犹如一团销蚀骨的烈焰。生为欲火焚化身体,死为业火烧毁善根智种,使神识沉沦三涂,不有自拔。佛教尊者于禅观中,观察身体四肢进骸中的火在。身体乃四大假合,淫心重感火大胜,故觉周身暖热。于是尊者觉佛证不虚,对淫欲,心生恐怖和厌离。淫心即便顿息,能成正定,淫火虽是热恼但体性具足光明,今淫心停息,自然不再热恼,只见光明遍照,尊者全身心住在火光三昧的正定中。从此以后,诸佛以尊者善观火性,都呼召火头,以表得名缘由,也表示诸佛印证许可。
  尊者入火光三昧时,尽十方遍法界,全是大火光,以此三昧成阿罗汉。此时,尊者已发明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的圆理,以此为因地心,当在圆教七信,从此进修入于初住位。火头,旷劫以前,在凡夫时,尚性多贪欲,后依教修行,终成正果,证明烦恼即是菩提,关键是如何转化好它。反观我等,若从今往后,精进办道,永久不退,将来成佛不谬。
  火光三昧,虽然是内心所证境界,但能显熊熊烈焰的外相。魔望之,定会恐怖毛竖,生大畏惧。尊者为报佛恩于是发下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据《正法念经》中记载来推论:诸伸缩,指贤劫千佛,火头即是“密迹金刚”。尊者说:“我以谛观身中欲火,成为智慧火,烧尽惑业,故得无碍,再以神光智火,统贯十方,融通如来藏性,而得大宝的智光,即火三昧,以火大圆通之妙用,摧魔护法,无量功德,从此登上无上正觉。(显示证同佛齐,示居护法。)佛问圆通,我以谛以火大为第一。”
  当今,这种修法,分为多门,异宗外道,也有这样修的,有究竟的与不究竟的差别,但基本都是依身体上的生理本能而着手,引发炎力暧相本能的流行。西藏密宗有专门修法。在密宗与瑜珈术,把这种暧触,取名为拙火,或灵热、灵力。此法的修行必须依有经验,有成就的良师指导,方可修习。否则必难成就。19
  这种法门是否为当机人道方便,文殊菩萨说:

  “火头只是因害怕淫欲的苦报,所以对淫欲产生厌离心而已。其实淫欲自相即是罪过,不因恶果难受才值得厌离,故其所证不是真实离过绝恶之真性。同时也不是身心俱断,连能断所断的念头也空掉的真实根本离欲之法,何况初心,不都是多欲,也有少欲无欲的人,云何以此不一定的方便法门,欲速证圆通。”

 
 
 
前五篇文章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2)

对《坛经》思想的几点认识

戒律与生活

窥探诸法实相——缘起性空

楞严经中有关静虑无色的研究

 

后五篇文章

从“不立文字”说到“不离文字”

《坛经》的现代价值

唐代净土教宗师法照与五台山、并州关系新探

漫谈念佛

《办道话》道元禅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