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立文字”说到“不离文字”
义广
作者义广,江西佛学院正科班学僧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宗旨,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对大众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并付衣钵以表信物,因此摩诃迦叶成为印度禅宗初祖,。佛拈花,摩诃迦叶的微笑,是言语道断,心心相契。印度从初祖一直传到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皆是衣钵相承,以心传心。
达摩祖师从印度从中国传禅法,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至中国南海。一苇渡江,后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后山洞中面壁九年,名播四海,成为中国禅宗的鼻祖,后人尊立为我国禅宗初祖。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亦是衣钵相承,心心相传。发展到唐朝逐渐形成五宗七家的兴盛局面。这些都是历代祖师实修实证为我们做出的榜样。尤其是惠能大师(南宗顿悟)对后来影响最大。
禅宗发展到六祖大师以后,不论禅定解脱,只谈见性成佛。五祖弘忍大师对六祖亦云:“若不见性,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之为佛。“
禅宗的宗旨“不立文字”,又出自《祖庭事苑》所概括的四句话中,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佛陀时代,都是以声音为佛事。所以有“引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类解。”佛出兴于世无非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四十九年说法度生,随顺时节因缘机宜,说大说小,皆是应机施教,开权显实。又如《楞严经》中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盘根本。以示众生轮回之因,令众和识息心,见自性。《去经》六祖第一句开示即云: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圆觉经》亦云:
“离幻即觉,不作方便,亦无渐次。”
“不立文字”是教我们直下承当,佛是成之佛,我们是未成之佛。如马祖道一大寂禅师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然后依信起修,用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犹如蒙尘宝镜,试去尘埃,重现光明。悟要顿悟,修需渐修,长期保任,在实际生活中体悟大道。经云:“大道无形相,清净心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立文字”亦非是默照禅只在禅堂里打打坐而已,行、住、坐、卧、待人接物都要做到事来则应,事去则净。时常保持一颗平静安详的心。六祖大师云: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看一切人皆是我的大善知识,时时观照自己,佛向内求,不向外行;进时悟自性,氢得定、做得主,六根门头常放光明,自然与《金刚经》中的“应地忽住,而生其心”吻合。言语文字,是佛的三藏典,它是指路之明灯,出苦海之宝筏。开示正路入涅盘城这无上法宝。智度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道源功德之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入宝山,得宝而归。”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信、愿、行是修持一切法门的三种必备资粮,缺一不可。首先要建立起正见、正信,依法修行。正如经云:“金刚非坚,愿力为坚。愿力坚固惧道业不成;哪同《圆觉经》云:
“要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维。勤修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只是精进不放逸,不退初心,必定成佛道。
总之,一切大乘经论,无不围绕“明心见性”来阐扬。去妄显真,就路归家。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时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科研成果德相,只因妄相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迷悟而致升沉。悟则佛、迷则众生。经云:“佛是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众生常迷不觉,所以永劫沉轮。”
《祖庭事苑》五云:
“传法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后达摩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谓摒去文字,以默坐为禅,斯实吾门之哑羊。且万法纷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犹通也,岂拘执于一隅。”
这里把那些将不立文字,曲解为不用文字者,称为“佛让之哑羊”,是:“拘执于一隅”的片面性。
“不立文字”是叫我们执著于文字,但又不离开文字,而通过文字达到体悟自性的目的。如过河之桥,如渡海之船。如我们出外乘坐公共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到了目的地我们就要离座而去,各自办自己的事情。《金刚经》云: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拈来即用,用后则放下。正如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所说:“事来则应,事去则净。”同出一辙。《金刚经》亦云:“应无的住而生其心。”禅是佛意,经是佛语。因众生有八万四千各病,佛才说八万四千个法门;皆是应病于药。故有:“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之语。皆是对机施教,因众生根机不等,故设顿渐群品。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虽然说禅宗“不立文字”但又“不离文字”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播禅法,并未离教,如达摩传法慧可,曾以《楞伽经》授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传灯录亦说:
“祖于付法,传衣之后,又曰,吾有《楞伽经》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法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是则初祖传法,并未离文字圣教。其后,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皆以《金刚经》为宗。在《坛经》中记载着:“五祖教弟子诵金刚经即可见性”的话。
综上可知,文字般若的重要性。“不立文字”是从体上说的,要让我们契入自性。“不离文字”是从理上说的,是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契入清净湛然不动的圆觉妙性。
六祖大师讲经说法有四个特点,可以从《坛经》上显现出来:一、不离自性;二、顿悟见性;三、自净其心;四、以人为本。六祖大师说法都是围绕“自性”、“自心”而开示为之本来清净的涅盘妙性。成佛不从外得,唯在一心。说来说去,都是不离开我们的心。悟则佛、学则众生。
《坛经》中记载着:“僧法达因诵三千部法华经礼六祖大师头不至地,六祖呵斥并开法,而悟法佛玄义。后领玄旨,亦不辍诵经。”又天台智能者大师诵示华经而入法华三昧,仍见灵山法华一会未散。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是看似对立,其实是相互依存,“不立文字”也是通达教理的情况下而从心地上下功夫而达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不离文字”是不执著文字。如诵经、持咒等只要达到念而无念、持而不持,即是“不立文字”的范畴。达到最高觉悟,“不离文字”即同“不立文字”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故为不二法门。禅是佛意,经是佛语也就是说禅是佛的妙明真心,经教文字是佛体宇宙人生至高无上的真理。《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心口必相违,理体不二。
参考书目:
《圆觉经》
《楞严经》
《坛经》
《金刚经》
《楞伽经》
《祖庭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