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戒律与生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戒律与生活

  昌悟
  作者昌悟,江西佛学院正科班学僧

  一、戒律的名义

  防非止恶曰:“戒”,决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止持,就戒律上规定佛弟子所不能做的事情,譬如:不杀生,不偷盗……等;律是佛弟子要做的事情,譬如:说戒,结夏,布萨……等,戒是有所不为;戒是各人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因此戒律不外“止恶行善”的二义。故七佛略戒云:“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就在于此。
  戒律梵语有三:一、毗奈耶,二、波罗提木叉,三、尸罗。
  1、梵语毗奈耶,译为律、灭、调伏、善治等。若以律准绳,就能灭诸恶非,调伏烦恼,善治身心而得清净。以戒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让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标准,而逐步自我完善,护持正法而趋向解脱。佛弟子若能严持净戒,不仅自身清净,僧团和合,而且能令佛法久住。《善见毗婆沙律》卷一云:

  “大德,毗尼藏者,是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

  故真心出家及有志护正法的行者,应当认真学习戒律,并受持弘扬戒法。
  2、梵语波罗提木叉,译为别解脱,因为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有郊妙药,戒是生定的胜因。又能免离罪恶而得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果,故名别解脱。《遗教经》云:
  
  “因依于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若苦智慧。”

  又《恒水经》云:

  “持五戒者还生人中,持十善戒者和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

  故修习佛法,主要在于善调三业,因为善恶果报,皆是由我们的业力插环所致。若行善,必感人天善趣乃至解脱佛果;若做恶,定招三途苦报。可见比丘、比丘尼戒法,确是即生成办,断烦恼、了生死的捷径妙道。
  3、梵语尸罗,译为清凉,亦译为戒。所谓清凉,是因持戒之人,三业清净,绝诸罪非,内无热恼,外无羞惧,故名清凉。又戒能防止非止恶,勤策三业,故名为戒。俗话说:“白天不作亏心事,晚上不怕鬼敲门。”持戒之人,亦是如此。只要依戒行持,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使我们身心清净,而在心里就会感到解脱自在,即使临命终时,也不惧怕堕于恶道;又因持戒能警策身心,行仪端庄,自然能使他人肃然起敬。如佛世时,舍利弗见马胜比丘仪表庄严,便生信而随佛出家。由此可知,佛弟子若以戒摄取身心,不但对自己有益,同时也是一种利生之方便。
  戒律的名义虽多,但总的宗旨不离“止恶、行善、利他”的慈悲利生精神。
  
  二、佛陀制戒的目的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
  
  世间上任何一种法律的制定实施,其目的无不是为了保护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同样,戒律的制定,也是如此。如《四分律》卷一云:“舍利弗白佛言:‘向者我于静处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毗叶罗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佛复告言:‘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尔时彼佛及诸放声闻在世,佛地广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善摄故。譬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何以故?以无线穿故。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弟子众心疲厌,时佛知彼心疲厌,作如是教: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维、是不应思维,是应断、是应具足住。彼诸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诸佛及声闻众灭度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舍利弗听了过去诸佛法久、不久住的因缘,于是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以结戒说戒时节因缘未到,所以说:‘且止!佛自知时……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诸比丘制戒,欲使彼断有漏法。’”由此可知,佛制戒的本意是在令正法久住。
  令正法久住的动力是僧团,如佛制戒律,是以法来摄僧,就是希望和乐清净的僧团,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但这重责大任,能不能够负起,关键不是别的,而是在僧众能否修持戒律。如每个佛弟子,持戒清净,行六和敬,就可使三宝不断,正法久住。《华严经》云:

  “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顺佛正法,不违其教,是故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佛陀成道后最初十二年,佛并示给僧团建立任何戒条,随佛出家者皆得利根上智,他们听闻法音,当下便能证悟。心与道合,因此,僧团中清净一味,而在日常生活中,行居坐卧,自合乎戒律的要求而不犯罪,故佛陀此间未难僧团制定任何戒条。只是以略教法的方式,教导诸弟子在身口意三方面什么应做,什么不应为。如《略教诫经》云: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佛陀成道十二年后,随着佛法的广为弘扬,出家人愈来愈多,由于各人根基程度参差不齐,出家动机各异,有行为不端正者,或遭到外人的毁谤和讥嫌,损害了僧人形象,妨碍了僧众修道,影响佛教声誉,甚至危害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佛根据弟子们所犯诸事,让阿难聚众,建立制定戒条,以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佛陀制戒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惩罚谁,而是具有教化意义,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给佛弟子一种改错的机会,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智慧。其精神是在保护众生,令人止恶行善,痛改前非,用功修行。为了保护僧团和乐清净,乃至最终得到究竟解脱,圆满佛果。因此,佛每制一条戒,皆具有十种利益。如《四分律》云:

  “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1、摄取于僧,2、令僧欢喜,3、令僧安乐,4、未信者信,5、已信者令增长,6、难调者令调,7、惭愧者安乐,8、断现在有漏,9、断未来有漏,10、令正法久住。”
  此十句义,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因遵行戒法故,可以断除自己现在未来的有漏,可依之保护有惭愧之人,可以制罚或灭摈难调伏的人,僧团因此而得清净,这样,自然可以令不信仰佛教的起信,已信的人令其信心增长。僧团和合安乐,清净,信众增多,佛陀的教法永住世间,利益无边无量的众生,使正法久住。这就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怀。

  三、戒律的重要地位

  佛弟子是否持守戒律,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兴衰存亡。若能依戒行持,佛法必定久住世间。释尊将涅盘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法去世后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这句话,这道理放到社会上也行得通,入世出世特别重要的。佛不讲以人为师,不讲以师为师,而是以戒为师。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大家都知道,佛陀在世时,当时波旬魔王用各种魔法来破坏佛法,佛陀不睬他,后来他就对佛说:“在末法时代,我让我的魔子魔孙来披你的袈裟,做你的弟子,来讲经说法,以破坏佛法。”佛当时就眼睛流了下来。所谓“末法时代,魔说法如恒河沙。”所以我们们弟子,一定要守持戒律,方有导师,若无戒行,等于无师父。若有戒律的存在,即与佛住世无异。故佛在临入涅盘时对阿难说:“汝勿见我入涅盘,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波罗提木器厂叉戒及饥馀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住世界观,无有异也。”(《大涅盘经》卷下)由此我们可以了知戒律的作用的佛陀在世时教诫弟子的作用是同等的。佛灭度后领导僧团的,不是佛的自身,而是戒律;戒律在世一日,便如佛陀在世一日。戒为佛所制,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于佛陀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仍会遭到破坏。佛教中有戒律存在,则能令正法久住。《律藏云》:“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又《善见律》中佛语阿难:
  “我灭度后,能令佛示久住者有五胜事:
  一者毗尼在世,能令佛法久住,以毗尼是汝等大师故。
  二者律师(知二部律之师)在世佛法得久住,以能住持法毗尼故。
  三者少至五人持律,能令佛法久住,以五人在世三宝不断故。
  四者若中国有比丘十人边地五人,能令佛法久住,以能如法授戒故。
  五者乃至有二十比丘佛法得久住,以能如法出犯戒罪故。“
  由此可知佛法的兴衰存亡,全靠戒律的有无而定,所谓戒住即佛法住。
  所以,佛涅盘之后,大迦叶语诸比丘言:
  
  “世尊舍利,非我等事,国王、长者、婆罗门、居士众、求福之人,自当供养;我等事宜,宜先结集法藏,勿令佛法速灭。”
  
  根据南方史料所传,佛灭度后,第一次结集就是在王舍城叶窟结集,所合诵 法藏,就是毗尼和昙摩,在两利法藏中却是结集毗尼,以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为上座。以主持结集的大迦叶为首,由他询问优婆离。而优婆离一一具答制时,制处、因缘、对机、制规、犯戒等。再由五百罗汉合诵应答的全部,共内承认是佛所制。于是毗尼的结集便告成。然后才以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 出经藏。可见佛弟子在佛涅盘之后,把戒律的结集看作头等大事,所以先结集它。佛涅盘后满一百年的第二次的结集,就是吠舍离城以耶舍为首的七百僧人,也是为结集毗尼而举行的。总之佛教是建立在戒律之上的。戒律是佛教的基础。
  我们知道,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学化的次第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循序渐进地去探索,去体悟。三学等持缺一不可,因守戒而生正定,由正定而发无漏智慧,而达到究竟涅盘。若不持戒,便修定慧,则成散心修定,绝对不可得也,即便少有成就 ,亦是魔外之因,所发的慧,亦不是慧,乃是狂慧。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何劫何时。”可不慎乎!但只要严持戒律,摄心律已,虽无定慧,亦不失人天化果,因为摄心为正因也,正因所感自然是正果。三学之中,又以戒律为根本,为基础,定慧的修学乃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遗教经》云:
  
  “因依止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又《华严经》云:

  戒是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具足持净戒,
  一切如来所赞叹。

  因此,佛临灭之时,示意后世弟子,应当“以戒为师”,只有戒律的存在,佛法才能久住于世。

  四、持戒的功德

  戒律是佛弟子修行的准则,也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若能受持净戒,就能完善我们的人格,保住人身而不致于堕落;戒律是佛弟子通往解脱道的津梁,若能依戒行持,则能得无上菩提,证究竟涅盘。持戒之人,现世能受到他人的恭敬,赞叹。在修行上也能减少种种障碍。感受神龙护法,人天供养。如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和尚及广钦和尚等高僧大德无不是持戒清净,所以招感龙虎来归依,当护法。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如《长阿含经》说:

  “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生受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可见受持净戒的功德之深广。
  “戒”虽然有种种的条文与差别,但皆不离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法皆由五戒演化而出,都有是为了保护根本戒的清净。总之在家出家佛弟子皆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须全断淫念),不妄语、不饮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一样。如五戒中的不杀戒,就是提倡人类社会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相处的理念,这与儒家所说的“以仁治国,以仁导众”的思想很相似。现在,每天报刊杂志频频刊登的不是战争暴力,就职谋财害命,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都物欲横流,骇人听闻的谋杀案件不绝于耳,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丧失殆尽!此时,我们若能呼吁整个人类社会奉行人杀生戒,大家就会自觉地尊重,爱护生命,消除欲望与嗔恨,抵制残暴行为的发生,共同为彼此的生存利益着想,改善人类社会,变为人间净土。如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说:“生养不得杀生,残废偿得杀生,结婚不得杀生,祝寿不得杀生,宴客不得杀生,祭鬼不得杀生!”如《三世因果经》说:“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戒杀放生人。”所以不杀生的功德,就能感无病长寿和众生有缘,及世界和来等报。又如《大庄严论》云:“一比丘抵卖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鹅所吞,珠师以为比丘盗去!逼打鲜血淋流,鹅来吃血,无意打死!比丘才说珠被鹅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师向比丘自责悔过,并赞其戒德。”又《毗婆沙论》说:“若人持不杀生,于未来工决定不逢刀兵灾劫。”可见,单说不杀戒的功德利益是如此深广。假使整个人类都奉持实行最基本的五戒,那么,人类社会就可以彻底消除战争、抢劫、谋杀、贪污、诈骗、婚外恋等种种困扰威胁人类社会的暴恶现象。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

  五、毁犯的过失

  持戒清净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破戒之后也感得无穷的恶报。如触犯法律的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受戒之人,破戒之后,将会受到因果的护法神的制裁。在佛弟子中,由于根性不同,处境也不一样,其毁犯的过失亦有差异。因戒律有种种戒条与差别,如在家有五戒八关斋十善戒等,出家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总之皆以五戒为根本。不过,破此根本戒的过失是相同的,因为在在因果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出家的僧尼既然已舍俗割亲,进入佛门,受持佛戒,荷担如来的的家业,就应当严持净戒,才不辜负当初登坛受戒的初衷。太虚大师说: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戒律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是僧团统摄教化的总纲领,那么,我们出家修行,就要先从人做起。修行本来说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现在只有依靠戒律来完善我们的人格。僧尼能如法行持,僧团才会清净庄严,僧尼才会安心办道,和合共住。如此则会使在家人对佛法生起信心。苦僧尼犯戒律,那么戒行就有亏损,人格也有损失,对整个佛法有害,对教团无益,也使他人对全体僧宝失去信心,不敬三宝,反而讥嫌、毁谤,促使他们造成谤三宝之罪。使佛门轻意受损。这样,佛陀的教示在社会上弘扬就会遭受障碍。有时毁犯戒律,能得到眼前的利益和享受,可是最终受苦无穷。《长阿含经》云:“犯戒有五衰:一、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身所至处,众不爱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犯戒之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还要感无穷的地狱果报。《椤严经》卷七亦说到:如果不断淫、杀、盗、妄则会分别堕入魔道,神道、邪道以及三苦海中。《大般若经》云:

  “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贱人知,况得成就众生,净佛国地一切种智。”
  
  如果毁犯戒律,不要说升天的功德之身万不可得,就是下贱之人身亦不可得,那里还谈得上成佛成菩萨呢?所以,有智慧之人,在家毁犯五戒,不致犯戒而生。
  佛制在家受持五戒。若约因果来说,在家毁犯五戒,其过失与出家一样,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若约二者的处境,则有不同之处。出家违戒,除自身招受果报外,对教因也无益;而在家若违犯戒律,则会使家庭不和,严重者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受何种戒,都需要谨慎,不应有犯。若戒律松驰,人身难保,解脱无期,佛法毁之在即,因此,应当尊重佛制,不应有违。
  
  结语

  修学佛法的行者,欲想了脱生死,证无上正等正觉,必须以持戒为基础,以止恶行善,利他的慈悲利生的精神,作为生活的根本原则。戒乃是生死苦海中的一条慈舟,乃是迷津道中的一只路标,乃是暗夜之中的一盏明灯。凡佛弟子当护戒如护目,清净身心,积修正因,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参考书目:

  1、《四分律藏》
  2、《甘露》(1994年第11期,2000年第32期)
  3、《佛教律学入门》
  4、《梵纲经菩萨戒讲记》演培法师
  5、《戒学浅谈》广化法师讲
  6、《印度佛教史》

 
 
 
前五篇文章

窥探诸法实相——缘起性空

楞严经中有关静虑无色的研究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

唯识三性说源流探微--兼评法相与唯识分宗说

唯识学的生命流转思想

 

后五篇文章

对《坛经》思想的几点认识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2)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1)

从“不立文字”说到“不离文字”

《坛经》的现代价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