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谈谈佛教神秘——答“大悲咒”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谈谈佛教神秘——答“大悲咒”
  网友“大悲咒”在科学无神论网留言,希望就“喇嘛文化”问题与我交流。
  大悲咒的留言如下——
  不久前经人介绍看了有关西藏喇嘛的一些资料,如何来理解喇嘛文化。
  个人诠释为佛让人放弃自我,将心放之无我无悲无喜无怨无悔.放弃人生下来所有的感觉.空乏其身,让自己的思想进如真空状态.而外部的各种因数包括仪式,知识结构都在循导另外的一个精神人物进入自己的身体.那个人是早先设定的,谓曰"佛.包括那个神所具有的本事.要从意识控制的人到意识的意识控制的人的过程.要自己抛弃自我,很难.所以就有了各种想也没有想过的方法来强化思想.因为人的思想力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外在的事物来催化.高级的喇嘛们选择了,"血腥,性欲,背常伦"等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然结果谁也不知道,真的有游离的精神会进入到空乏的身体当中吗?那岂不是行尸?
  不知站长有何见教!
  以下是我的答复。
  喇嘛在藏语里面是“上师”的意思,也就是活佛,指的是修行到相当高程度的高级僧人,现在对藏传佛教僧人一般也尊称喇嘛。你说的“喇嘛文化”应该是称“藏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是相对“汉传佛教”而言的,是松赞干布时代开始印度佛教与西藏本教融合而成的。因为据说佛教是博大精深的,故“藏传佛教”也有许多复杂的教理教义,教外人员轻易难于理解。高级喇嘛用“血腥、性欲、背常伦”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情况,则是我不知的。
  你所理解的“佛让人放弃自我,将心放之无我无悲无喜无怨无悔。放弃人生下来所有的感觉。空乏其身,让自己的思想进如真空状态”,大抵是对佛教的一般理解。
  佛教文化和其他宗教文化一样,是一种神秘文化。宗教神秘的系统包括神秘的宗教始祖、神秘的教理教义、神秘的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
  就神秘的宗教始祖言,“天主”耶稣、“真主”默罕穆德、“佛祖”如来、“道祖”太上老君等,均有神秘的身世。
  佛祖释迦牟尼原本是凡人,只因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才毅然出家。他先到深山修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冥坐沉思49天,终于悟出了“真理”。
  “真理”是什么?就是那个神秘的教理,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存在,该事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性,都是"空"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于一切事物就不应该刻意追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就是教义,佛教叫"佛法"。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尽除烦恼,终成正果,自此收徒传法,成佛教。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魏晋时,与玄学的玄理相迎合而发展。当时译出的佛教经典《般若经》,认为现象世界是因缘和合,空而不实的,只有通过"般若"(即智慧)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觉悟和解脱。
  "般若学"认为"一切皆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性空、法空等等,空空如也,神秘莫测。
  佛教非常重视修养,其方法和途径是"定"和"慧"。"定"即"止",是禅定,是思维的修习。"慧"即"观",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教智慧的工作。止,定、可消除烦恼,观慧,能断除妄惑,定慧双修,然后成佛。
  佛教派别很多,《般若经》的"空空"教义和"定慧双修论"是大乘佛教的教理。大乘佛教中又有瑜伽宗,唐玄藏翻译传播到我国的即此宗派。瑜伽宗否认客观现实世界而肯定思维的存在,认为“外无,内有,事皆唯识”。与佛教瑜伽宗相互影响的是古印度哲学中的瑜伽派。传说,其经典《瑜伽经》的作者钵颠阇利是该派创始人。"瑜伽"(Yoga)的意思是"结合",指修行,此派着重说明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作为修行方法的瑜伽,历来被宗教和哲学派别关注,现代神秘主义者也利用瑜伽,编造出瑜伽冥想的修炼方法。由于魏晋玄学与佛教的迎合,以道家修炼方法为发始的中国气功亦明显吸取了"瑜伽"冥想的成份。
  佛教是公元前后的西汉之际传入内地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迅速发展,至隋唐时期已进入宗派林立的全盛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谛",即"四条真理"。佛教认为,人生皆苦,除了生、老、病、死外,还有精神上的痛苦,此谓苦谛;痛苦来源于情欲,即集谛;只有欲念的寂灭才可获得自由,此谓灭谛;欲念可以通过正道而寂灭,导向涅槃,此谓道谛。佛教宣扬三因六果、六道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之后,回教(即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祆教都传入了我国,对我国宗教信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其影响力而言,又以佛教最大。佛教的"四谛"教义和"生死轮回"理论对我国有神论理论的充实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前五篇文章

《敦煌变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商榷

从写经题记看敦煌地区的阿弥陀佛信仰

敦煌僧尼的违戒饮酒风气源自吐蕃和粟特人影响

傅大士禅法的师授和嗣承

船山螺号-----沩仰宗灵佑禅师的故事

 

后五篇文章

常与无常——《物不迁论》及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念念不离自心是真念佛

业报轮回——佛教报应说的依据

禅门三题

试参临济祖师“开示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