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古今唯识学中第八识的比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古今唯识学中第八识的比较

  郑兴中

  摘要本文在试着比较古今唯识学中第八识的区别,主要从八识中种子的由来,八识的了别及心与心所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比较。

  关键词唯识学 八识 了别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43-01

  吕澂在《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中提出古今唯识学的区别。其观点是,继承无著世亲唯识之学祖述而推阐之的是古学;对之进行演变发挥的为今学。

  古今唯识学的区别可归结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之别。其根本不同是在解释“唯识无境”上,古学认为,无论能取还是所取皆是识性,皆是虚妄分别,如是以成其唯识,《摄大乘论》提出十一识: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

  其中,“彼所受识”即是六尘,以识来统摄外境,也即是外境就是识的意思。

  而今学则从“不离识”讲,所缘可别有性,但不离识故名唯识。唯识所显的内容: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这可说是古今唯识学一切分歧的根源所在。

  以下是古今唯识学中第八识的具体区别:

  1.种子由来的歧义。种子新熏本有说争论的焦点是无漏种子的由来。《成唯识论》中在反驳难陀种子新熏说的时候就认为,如果种子完全是由新熏产生的,无漏种子就无从生起,而《摄论》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认为无漏种子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这种有漏生无漏的观点是今学学者所无法理解的,正因为此,真谛法师建立第九识,以第九识来对治阿赖耶识。而今学一派中护法则认为种子有本有和新熏两种:

  “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护法就新熏本有两种观点相融合,这种观点是唯识古学中所没有的,所以这可看做两者在种子学说上的区别所在。

  2.关于第八识“了别”的区别。古学中,难陀提出“二分说”,而安慧提出“三分说”,但两人都认为第八识的相分是遍计执性所摄的。难陀的观点在《成唯识论》中的叙述是:

  “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若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或应一一能缘一切,自境如余余如自故。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缘。故心心所必有二相。”

  其中,相分是无体的,见分也没有行相。安慧的观点是三分说,但其相分见分都是遍计执,只有自证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所以安慧的三分说反而成了一分说了。

  “遍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何别?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别缘所生故。云何知然?诸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遍计所执。”

  其原因也在于将“唯识无境”解释为“只有识而无外境”。

  今学中,陈那提出“三分说”,护法提出“四分说”。陈那在《观所缘缘论》里认为能为识所缘的应具备两个条件:(1)“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也即是所缘的境必须是有实体的。(2)“能缘识,带彼相起”。所以归结起来,陈那认为相分是有实体的,而见分也有其行相。

  护法在陈那“三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分说”。他认为第三自证分既然是“心分”,也需要有另一分来证它,所以立一证自证分,而证自证分与自证分可以互证,所以没有“无穷”的过失。四分中,相分见分属外,自证分证自证分属内。

  今学认为相分属依他起性:“有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诸圣教说唯量唯二唯种种,皆名依他起故,又相等四法十一识等论皆说为依他起摄故。不尔无漏后得智品二分应名遍计所执,许应圣智不缘彼生,缘彼智品应非道谛,不许应知有漏亦尔。又若二分是遍计所执,应如兔角等非所缘缘,遍计所执体非有故。又应二分不熏成种后识等生应无二分。又诸习气是相分摄,岂非有法能作因缘?若缘所生内相见分非依他起二所依体例亦应然,无异因故。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3.心所与心关系的区别。古学认为心所与心同一本体,而今学认为心所离心别有自性:“应说离心有别自性,以心胜故说唯识等。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非彼即心。又识心言亦摄心所,恒相应故。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失。此依世俗,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诸识相望应知亦然,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古学认为心所即是“心分位差别”,是没有自性的。今学中虽依胜义说心所与心非离非即,但依世俗说心所离心别有自性。其重点也是在心与心所的区别上。,心所虽然依心而有,但“非彼即心”。两者的区别也是由于对“唯识无境”的解释的不同而来的。

  以上既是对古今唯识学中八识的比较分析。

  注释:

  菩提留支.摄大乘论.大正藏No.1593.

  玄奘.成唯识论.大正藏No.1585.

  参考文献:

  [1]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No.1604.

  [2]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1991.

 
 
 
前五篇文章

法如——禅宗的又一个“六祖”

禅佛教、全球化、与“心伦理”

藏汉传统伦理思想比较

如何寻找上师与作个弟子

金刚萨埵百字明含义、功德和仪轨汇集

 

后五篇文章

华严经塔,金石佛缘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前半部之影响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中《明心》章之影响

论禅宗对周敦颐思想的深刻影响

丈雪醉禅师纪年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