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道澄明意义世界的呈现——临济宗高僧善一如纯及禅法特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道澄明意义世界的呈现——临济宗高僧善一如纯及禅法特点
  清季著名高僧善一曾撰《黔南会灯录》八卷,走已为学者熟稔的地方性佛教史籍,然而其生平事迹及禅道思想,却迄今未见有专文论及。本文除介绍善一生平得法及弘传活动外,还围绕心性论、语言观、修行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以见其禅学思想的高明精征与平实广大,并力图彰显清代初叶西南地区临济禅的地域特点和弘传盛况。
  清代高僧善一如纯是继丈雪、善权之后,在西南地区大振临济禅道的著名禅师。他曾撰《黔南会灯录》八卷,与丈雪的《锦江禅灯》合称禅学史上的双璧。本文拟介绍他的得法和传法活动,并著重论述其禅法内涵及特点,以见他在禅学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同时提供临济禅在西南边地传播情况的一个面向。
  一
  善一如纯禅师,生卒年俱不详,一生活动均在清康熙年间,贵州习安三下安顺人,俗姓张,少年时便负挺然逸群之志,有卓荦绝俗之资。十七岁在法海寺礼灵光老和尚披剃,以后又往依云鹭山顶相禅师受具足戒,参天台月峰和尚请求开示。尽管生命境界颇有升进,终因悟入机缘不契,遂上普安三下盘县)松岿山普光寺,叩谒善权和尚参究,誓明(生死)大事,以期真悟。早在法海寺时,善权和尚偶见善一,即以为是法器人才,并要他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此次上松爵山,善权见他道心真切,于是嘱咐多在作务,亦即生命行动的实践处境中,体究本来圆满的心性。善一乃潜心苦参实究,踏实行履,千回百转,迤丽险奇,果然屡有省入。一日担柴歇息,匆见蜂采菊花,顿时天地敞亮,身心澄明,无彼无此,无物无我,浑然一片,豁然彻悟。这一 “觐体承当”的证获,立即得到善权的印可,并有诗赠他说:“几度遍参不计年,来机气焰逼人天,吾今付汝龟毛佛,千古声名续正传。”三可见看似偶然突发的瞬间顿悟,其实正是长期生命采寻的因缘结果,至于接续千古不绝之禅脉慧命,则更为其师殷切厚望之微意所在。而善一亦将这一极高的精神期望,贯注内化在他的禅道生命之中,继续悟俊之修行而不已,以求生命之无穷超升,而得力得意处又不记其数。他后来勉励学人说:“个事人人虽具足,功夫不到不方圆,阇黎果欲超群类,应好乘时紧策鞭。”即是自己长期习禅的经验之言,主要是渐修与顿悟二者巧妙结合,在广阔无垠的禅悟实相空间中,领悟生命自在流行的无穷妙趣。他后来广泛接引学人,也突出表现了顿渐兼顾的中道教化原则。
  康熙二十三年二六八四),善权和尚示寂后,善一又遍游湖湘二二吴、两浙、巴蜀,广参天下名望宗匠及大善知识,多方辗转印证,以为道无异源,不外内在本心本性的清莹净洁,一切外求都是舍本逐末的凡夫妄念,尝有诗自谓:“古今参方学道流,三登九上没来由,分明本不从他得,苦死区区费脚头。 ”
  在外游历十载后,善一乃浩志返黔。先开法于天龙山普德禅寺,次迁松归山普光禅寺,越三年复住天龙。在黔说法数十年,一时风动全省各地,深得道俗两界拥戴,远近皈依者甚众。时人称他:“惟以本分钳锤,激励来学。其接人也,机径截而不涉廉纤:其说法也,语浑璞而不事雕琢。故能戎贵筑三十余城,靡不向道皈信。所谓居人所不居之邦,弘人所难弘之法,今于公见之矣。”可见他不仅继善权之后大兴临济禅道,同时也是贵州及至西南颇有影响的著名高僧。
  从早年起,善一即“夜不用被,限一觉使起”。以后又长期坚持禅式坐睡,践履平常心是道的禅修生活,曾有《缘事》诗偈自述其事云:二一十余年没被翠,坐来夜静觉身寒,思量坐卧原无别,争奈无人为放参。”(6)
  善一得法于善权达位,善权嗣月幢彻了,月幢嗣丈雪通醉,丈雪嗣破山海明,破山嗣天童圆悟,这一禅系连绵昭穆,犹如长江之前浪后浪,人人均有语录传世,而《锦江禅灯了《黔南会灯录》两部地方禅宗史籍,更分别出自这一禅系的丈雪、善一之手,尤可称为文化史上的佳话。(7)善一曾在丈雪忌日拈香说法云:“双桂(破山)室中,戳瞎顶额正眼,昭觉(丈雪)室中,打失两茎眉毛。带累后代儿孙,东寻西讨。今日不肖远孙,向香烟里拈出,也要诸人共见共知。还知么?……莫教错认定盘星。”正是昭觉老人的影响构成了他的生命自觉,并转化为《黔南会灯录》撰作的重要精神助缘。所以他行脚东南,每经大刹,必广阅传灯,博采语录,归里后又不惮寒暑,躬历省内各郡县,搜罗散佚,缀以管见,穷一生时间精力,终于撰成《会灯录》八卷。这当然也是肩荷禅法气脉的传承大任,展现大雄无畏生命风姿的结果。自善一之撰述出,不仅一改黔省无佛法的长期成见,而且足见明季贵州传灯之烂然鼎盛。学者欲考黔中佛教灯系源流,此书至今仍是必须依赖的首要典籍。(8)又曾撰《天学初辟》九篇,抨击天主教,后由普润辑入《诛左集》。
  除了在精神生命上遥契暗合于丈雪外,善一更直接受到善权禅道风格的薰陶启迪。月幢得丈雪之传,善权入月幢之室,善一亲炙善权,他们均一脉相承,得正法衣钵,又各有造诣,独树一帜《善一纯禅师续录》载善一 《本师塔前炷香诗》云:“报德酬恩一辫香,于何凭据作商量,吾师面目分明处,啼鸟山花为举扬”,此即显示他对恩师刻骨铭心的深厚感情。所以在禅风上,他亦同善权一样(9),寓禅于作,过缘而说,称性而用,无心应物,到处理成,即以活泼平实之言,演最上乘之妙义,无雕琢之迹,无矫饰之态,浑璞寻常之中,自有无量理趣。可谓既善承师志,又多自由发明。(10)
  2
  禅悟的境界是即本体即整体,且圆活欣融而无碍的,是自我本性与万物本体和谐统一的真实呈现或到场,善一说:“第一义谛诸方道,钟未响,鼓未鸣,未出方丈以前,分付了也。若凭么,未免误赚捕风捉影之流,向黑山鬼窟里作活计去在。殊不知,钟鼓交加,人天普集,一句当天,十方通畅,尘尘刹刹,无处不明,法法头头,何所不见。如天普盖,似地普擎,直教人人共见,个个同明,物我辉融,古今一致,不落见闻,全彰体用。所以道,人人有个无位真人,常在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到这里还回避得也无?若也回避得,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并天下老和尚,一齐入地狱如箭射。既回避不得,敢问诸人,第一义谛作么生观?观即不无,争奈落在第二头三)。”“无位真人”是自晚唐临济义玄(?—八六七)以来,历代祖师论禅,取譬本心本性的形象言说。(12一足见禅悟要在直接契入自身内在生命的本源,显露人人本有的真实自性,由此涌现般若观照智慧,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真谛。“无位真人”出入生命实存的“面门”(感官通道),即是内外心性的十字打开,活泼自由地开显出禅的世界——通畅澄明,显隐俱现,即内即外,无内无外,即古即今,无古无今,超越时空,超越知见,即体显用,即用显体,究竟圆融,体用全彰。禅悟的存在根据就是人人皆有“无位真人”,而“无位真人”亦只有透过禅悟的本原境界才能自己显示自己,如果否认“无位真人”的真实存在,回避绝待超越的本体自性,那就远离了诸法实相,迷陷于虚假之自我,无论何人,都应受六十痛棒。“入地狱如箭射”。倘若“无位真人”隐蔽未显,则是由于未能返照自求,尚未直人生命内部以见本体自性。而真正真实的本体自性,亦不可能通过知性的割裂肢宰而达致,只能从本心一念休歇处悟获,假如执著名句,妄生分解,捕风捉影,彼我封闭,结果就是:“向黑山鬼窟里作活计去在”,不仅不能解脱,反而自陷于囚笼。
  第一义谛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因为一思议即是攀缘,三目说便落在(沉沦,坎陷)第二。禅悟亦非思辩的逻辑概念,而是生命(生活)的如实体验,圆融无凝的悟境,时间的永恒构成,空间的万物一体,已完全互摄遍收,何有攀缘,何有葛藤?故一涉思议便乖舛,一有言说就不中,主体世界的悟境不能化为客观生硬的概念,一切拟议都不能道出真正的悟境,一切比况都对道体造成限制性的约束。(13)在善一这里,甚至“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也无开口处。才涉语言,便是虚空里钉橛。直教如石合玉,似地擎山,风临水面,月映寒潭,方有少许相应。所以道,真证不可言传,妙契不可以意会。到这里自然花开春树,叶落秋林,冰河浪暖,寒炉发焰,正当凭么时,且道家堂稳审,不落诸缘一句,作么生道?苔封古殿人难到,月锁苍梧凤不栖。”(14)依照善一,真正的悟境只能是禅修者个人的体验,“帽小知头大,身寒知衣翠”,如人饮水,冶暖自知。一旦一念相应而默契证人,自然身心脱落,空灵通达,究竟无碍,妙义无量,而原先观念层次的一切问题——诸如能知与所知的对立,能悟与所悟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体验者与体验对象的对立等等,亦都一时并了,本来圆融无事,更遑论什么问题?只是由于“苔封古殿”,“月锁苍梧”,即人自陷于妄念之中,才迷元昧本,茫然境转,难以透入真实存在的殊胜境域。然而尽管如此,“洞然大道本无私,万汇咸藏不碍之”,真实存在的境域仍然向每一个人敞开,等待每一个体的悟入。因此,道由心悟,心悟乃是智慧的直觉,而非知性的判断,关键在修行者的向上体验。赤水玄珠,索于罔象,深山至宝,得于无心,即使是公案语录,如果仅作文字看过,忘记了其中蕴涵的心灵状态,以致名相支离,头上安头,缺少了生命真实的活泼体验,蜕变为生命实存之外的僵硬符号,也会执著成病,远离了禅意的世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原发性生机。“三千七百则烂葛藤,误赚后代儿孙偏知倒见,五千四十八卷旧故纸,累及天下痴人造心殃于中”。(15)而释迦“走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妙义殊胜之言,一旦刻意求解,也会“转见思量咸窠臼”。(16)甚至“佛法二字,犹走剩语,那堪论有论无,说新说旧(17)”。“佛法”假如当成执著的实在,也是尚有滞碍而著了相,本来就无迷,何有悟可言,更何有求悟之“佛法”?非有非无,非新非旧,而且非非有非无,非非新非旧,无所谓有与无,新与旧,亦不存在有无或新旧的问题。所以道(真实存在)不远人,人自远之,只要踏实参究,一念觉悟(存在状态的觉悟)就能由迷而归极返本,证人真实存在的境域,而自知迷悟一体,有无无别,一切声色尽是佛法。如僧肇二二八四—四一四)所说:“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18);超越本体的真实与神圣,其实就内在于事物及心性之中,苟能一念相应,道不远可知矣。
  3
  “大道无形,真空绝迹”。(19)禅悟境界本来无形,原就绝迹,尽管能够直转为人的生命直觉经验,然而又在语言概念之外。但是如果一言得当,源出自性,发自心源,扫荡妄见,直契本体,可以是杀人刀,当然更是活人剑,亦不妨有所言说,只是不指向认知,而直接通向道体——此谓言不可言之二曰”,道不可道之“道”或直觉的“道言”,“道言”的直觉,超名相、超理知的“道言”。因为“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须借春风拂。(20)否则禅道精神何以继承,超越的信息何以传达?“不因柳杀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21)所以禅师仍有言说——直接面对第一义的言说,语录亦层出不穷——在语言结构中保存或传承禅道生命。于是禅境化为自然现成的语境,语境依禅境自身的领会而道出,在语境本身的自然开启中,禅语亦天机般地悠然涌现,透过本源性的言说彰显禅道本体。请看善一如何言说自己的禅悟境界:“天龙峰顶,别是人间,猿啼嶂外,乌噪云边。不走目前法,亦非心外事,抓翻陈年骨董,揭舒象外幽玄。玉壶影里劫初前,亘古乾坤不变。且道作么走应时及节底句?一暍一喝云:“禹刀不到处,河声流向西”。(22)又说:“一句截流,万机寝削,十方坐断,无去来今,一道坦然,浑无边畔。豁开正眼,大地山河无寸土,列回光相,本来夜暗与日明。自走清风生八极,得来明月照乾坤。到这里,尘尘刹刹,全彰古佛家风,法法头头,总走当人机用。还得么?果若得到凭么田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干,佛法流遍天下,空生枉立岩前。不然,一片白云横谷口,许多归鸟尽迷巢”。(23)这是搁置了概念分析的空洞抽象,借用完形譬喻的具象方法,以及不说第一义而彰显第一义,不说悟境而彰显悟境的手段,亦即保持语言的本体存在的意蕴结构,避免其作为认知工具造成的区分功能,表达了本不可表达的禅道精神,传递了本不可传递的超越信息。当然,即使如此,禅作为无分别相的真空妙有状态,仍不在语言之内,不在形象之中,真、俗二谛相互交融而仍不能以俗代真。犹如以指指月,以筌得鱼,指与筌均非月与鱼,既然已经见月,则需浑然忘指,既然已经得鱼,则需浑然忘筌。文字般若作为一种智慧,亦必须得意而忘言,最终透过无心无我的澄明境域,如实呈显绝待无二的真实本体。(24一
  大彻大悟的禅道境界,身心脱落,一切放下,无滞无碍,究竟现成。“头上走天,脚下走地,物物春生夏长,人人眼横鼻直,一切本自现成,那容节外生枝”。(25)禅悟的境界根本是对世界打开的,亦即心灵敞开或周递于万事万物,“寒暑阴晴天地德,喜怒哀乐人间事,一切明明本现成,堪笑于中分道理”(26)如果离开全部生存本性或万事万物,去刻意追求另外一个禅悟的超越世界,那就是:即外生节”,“骑牛觅牛”,“好肉剜疮”。“玲珑八面无边表,廓彻圆明一鉴收:收、收,芙蓉只在秋江上,甚笑骑牛更觅牛”。(27)“月圆月缺,犹走幻中境界,桂开桂卸,无非世谛馨香。于中有个亘古亘今,不开不卸,无圆无缺底,亦不可作奇特商量。若作奇特商量,脚跟下便与三十痛棒。何故?好肉上不许剜疮”。(28)一切本来如此,无多无少,无增无减,并不奇特,更不可作奇特拟思,一拟思即不是。悟之前或悟之后现象界依然都是月圆月缺,花开花谢,芙蓉只在秋江上,只是悟前与悟后,绝对本体的永恒意义或性质有著呈显与否的不同。然而即使捕捉到永恒性的跃动亦不可执著,甚至悟本身也要无心而忘,对超越本身仍应超越。“僧问:‘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且如何是到岸的消息?乙师曰:‘有马骑马,无马步行。”(29)如果登岸不知舍筏,骑马不肯下地,甚至还要更觅马,本来是好肉,偏又去剜疮,在善一看来,都是病痛,该杀该棒。这是金玉虽好,在眼成层的道理。因此,所谓“现成”乃是自然源本的整体现成,而非人为强加的片断现成。自然源本的整体现成,并非只是不自知自觉的浑沌,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禅悟飞跃,是展现在心灵智慧的直觉视野中的自觉自在的境域。臻于此境,即是无心无念,无得无失,主客两忘,物我不二,囊括万有,一切具足。犹如自然界万事万物一样,“春山花自开,秋林叶自落”,(30)不假思虑,不待安排,无需造作,无有机巧,如如流行,天然现成。人在其中,亦一切如如,自然法尔,天地全收,群机过摄,内外贯通,相互和谐,彼此对应。
  一天上云开新月出,江头风静液滔天”(31):“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斗分明有月落波心,自是无云土岑上”(32):善一屡用这些诗句,无非是要说明“人境俱不夺”(临济语)的至高自在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人不仅把自己忘记、消溶在本来现成的宇宙自然之中,如实知见万事万物的原本真实,而且人与万事万物在究极根源处平等不二,透过禅悟的境域恰能彰显出共同契入究竟解脱的精神的妙境。“尽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蜗飞蠕动,一切合灵,同一体证,同一受用,同一圆明。于中不见有纤毫得失过患,不见有纤毫物我之分。所以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到这里,如击石火闪电光,会与不会,总是当人历历明明,本自见咸底事,无欠无余,纤毫不昧。一(33)可见万事万物中自然原本的整体现成亦是佛心佛性当下的整体现成,以及二者的打并一片。当然,这里的关键仍是个体的自证自悟或一心之转,心迷心染则一切迷一切染:心悟心静则一切悟一切净,“会则神通妙用,不会则业识茫茫”。;4)善一说:“一切明明本现成,堪笑于中分道理”;(35)“万法本闲,惟人自闹”。一个“分”字,一个“闹”字,最能点出人对现成整体性的无谓肢解妄断,以及与自我清净本心本性或万事万物原本自然的疏离隔绝,一只因一念缘起不定,逐境生情,随情转念,随念分别,有天有地,有物有人,有佛有凡有圣,故起种种生灭,于生灭中,故有种种知解,于知解中,故有种种凡圣之论,于凡圣中,故有种种妄想执著,于妄想执著中,故有种种取舍,于取舍中,故有种种分别,于分别中,故有种种散乱,于散乱中,故有种种颠倒,于颠倒中,故成种种祸患,于祸患中,故使种种不安,种种不和,种种不宁,种种不静”。反之,如果能真正做到“一念缘起无生,自然当下脱体风流,那有许多之谓”。待由迷入悟,由染入静,妄执尽去,心念尽息后,“自然道有生有佛也得,有凡有圣也得,有见有闻也得,有取有舍也得,有生有灭也得,有动有静也得,又说甚么得失过患,物我分别?所以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者,岂不是尽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同一体证,同一受用,同一圆明者哉?”(36)逗就是生命由凡人圣,再由圣人凡,即圣即凡,即凡即圣,凡圣不二,从而受用真正属己的自由自在的存在境界。
  4
  在月圆月缺、桂开桂谢的现象世界,即可看到超越、永恒的本体意义,而超越:水恒的本体意义,又不离月圆月缺、桂开桂谢的现象世界,此为禅宗特有的现象与本体、世法与佛法相即不二的智慧。善一说:“禅禅禅,饥来吃饭困来眠,道道道,城楼五鼓金鸡叫,除却禅,去却道,夜半日头红呆呆。一(37)“僧问:‘德山托钵,意旨如何?’师曰:‘阁黎吃饭也未?’曰:‘不曾”。信师云:‘既不曾,打点钵盂去。’又一僧呈颂不契,师以偈示之曰:‘德山托钵下堂前, 一拨回头不强言,珍重莫作奇特会,饥来吃饭困来眠。”(38)“举古德云:气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向上一路,千圣不然,向上l路,热碗鸣声’师云:气古人凭么告报,大似不会吃饭,诈道不饥,未免自赚颉预。天龙则不然,向上一路,热糍耙一个,菜豆腐一碗,吃在肚皮里,一天饱到晚。”(39)悟道不可思虑妄求,强作索解,只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领悟生活的意义而自然获得,在无我无执,日日是好日的禅道生活中,(40)无心证悟而自然证悟,无心修道而自然道成。所以真正的禅悟并无任何有别于世俗的奇特,妙用只在自然或本然的平常无事之中。禅的本质即是生意盎然的生活,透过对生活或生命的肯定和热爱,去积极充实世俗世间各种活动的精神意义,体验宇宙人生目的性存在的无穷妙趣。“呼牛唤马,坐东走西,驱奴使婢,训子教孙,l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断无别故。”(41)离开现象界而进入超越界,把活生生的存有摒除于本体领域之外,这本身就是心灵或精神分裂的结果,是任何一位自证自悟而成道的禅师所坚决反对的信(42)禅不仅关怀理想世界涅盘解脱的终极生命境界,而且也开怀生活世界世俗事务的日常精神妙用,并且把两个世界融成一个整体即本体的禅道理趣。胜义谛与世俗谛,出世法与世间法,彻上彻下,浃然交融,借用儒家《中庸》的话,也可说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做到了极高明与道中庸二者的存在统一 。
  禅悟境界也是诗化的艺术世界,生命由此充满了和谐与创造的美感韵响。“士问:气如何是松岿境?’师云..P山前l溪水,山后万株松气士曰:呵如何是境中人?乙师云:呵l任客来无管待,柴门闲掩听松风。”士曰:气凭么则随声逐色去也。’师打云:‘非汝境界。’ 只如人境不立时,是何境界?”师云:“非但居士,佛眼也觊不著。”士一喝,师云:‘乱叫作么?”(43)禅心禅趣本来就无心无我,如如自然的艺术世界里,山光水色即是禅道审美情趣的见证者与构缘者,不必另去刻意追求现象声色之外的抽象禅悟世界。人、生活、山水、风景的诗化与禅化原来即是整体(本体)的统一,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领悟显然正是诗意和禅趣交融合一的引人之处。“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顼。”(44)在这种诗化与禅化圆融合一的境域中,不仅万事万物都参与了禅悟存在空间的本体性构成,而且时间也本体化为现象直观的禅道视域:“十五日以前,云迷山色暗,十五日以后,风动水文生,正当十五日,睛霁天清,水碧沙明,渔父笙歌满岸,樵牧起舞盈岑。不走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直得墙壁瓦砾点首,灯笼露柱扬眉。山僧一时乘兴,作得山偈一首,举似大众:青山高突兀,云傍岭头生,山前溪涧水,潺潺响似琴。”(45)在善一这里,时间已不是刻板的匀质流逝的物理时间或主体意识的时间:而是先于任何二元(主与客、内与外等)区分的始源性的本体结构,万事万物均可参与其中,一切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或上下、四方)存在都在这里聚集,化为心灵审美主体的永恒性,并直接与事物的绽出及意义的开显合一。所以,善一对禅道宇宙全域的时间性的揭示,即是第一义谛与时节因缘的原本溶融不二。《语录》卷二载“中元日,圣学龙居士请(师)上堂(说法):气钟鼓交加,人天普集,山野升堂,演第一义。且第一义作么生演?不见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大众,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此是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圣诞之期,圣学居士敦请山僧上堂。正凭么时,还举唱时节因缘底是,发明第一义议底是?’蓦拈柱杖云:气看看,时节因缘也在这里,第一义谛也在这里,只是饶你诸人向这里见得分明,天龙枉杖子犹未青许。因甚不许?’卓一卓云:“红霞穿碧落,白日绕须弥。”本体结构的时间当然是诗化或禅化的原初时间,是浑融一体的灵妙聚积与永恒化的生命境域的缘构发生,禅化保存了诗意的原初性,诗性的原初时间护守著禅趣的真实性。时节因缘将存在直接唤出,而存在亦直接参与时节因缘的构成。“春到百花开,秋来林叶落,珍重莫作时节会,千古传来这一著,人人肚下两支脚”(46)无论春或秋都是禅道本体化时间的形式展开,花开叶落则是禅道本体时间的具体显象。花开叶落的时间构象,既是当下时节佛性的现成落实,也开启了绝对永恒性领悟的境域。本体的时间构象展现为人、自然,时间三者的亲和——禅的精神性的美感与情感,远比理性化的认知更使人感到这种亲和,从而豁显了时间视域的存在论意义。人在这种亲和的时间视域中,即感即寂,即寂即感,境识浑沦,能所双忘,当下显明,觐体纯真,不仅在因果活动中超越因果,也在时空活动中超越时空。那融然一体、无始无终的永恒,其实就本源性地现成于生活世界与人的全部生存状态的深处,成为一切人与自然互彻互贯的生命创造活动的原型,亦是一切生命的学问或学问的生命的基础。
  5
  生活世界的主体不能不是具体存有的人,禅道大彻大悟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主客两橛,物我对峙等二元割裂时,主体(心)受制于客体(物)的不自由状态,从而彰显“巍巍独坐大雄峰”的绝对主体性,(47)表现出心灵解放、精神洒落的大自在大自由。如善一所说:“人人常光现前,各各壁立万仞,纵横拄寰中日月,卷舒立方外乾坤了(48)这是契入宇宙万有的内部生命,如实地体验了人的本真的自由,精神沛然运作,心灵饱满创造的自由,有如庄子所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而这样的自由是不可能由逻辑判断的进路、理性分析的进路达致的,更不可能主体迷惑于客体、沦入异化的境况中开显。所以善一要学僧“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4N踏实行履,认真体究,并且要起大疑情,有悟入之著力处,要利人济物,化为真实的生命行动。“参禅若不起大疑情,只向心意识边搏量,要且尽属狂解。所以古人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不走假言”。(50)他鼓励参学者说:“凡为参学者,参须实参,学须实学,不可只图混日而已,岂不知参不明,不走参;学不至,不走学。参不到利人不走参,学不能化物不走学,若言独善其身,不若三家村里无事汉”。只有不断通过渐修的累积,一旦遇著机缘触发,有意无意之中,忽然默契,才可能电光火石般飞跃顿悟,犹如漆桶子打翻,一片湛然澄明。“天高群象正,海阔百川归”,无碍无滞的绝对主体性的顿时彰显,也就意味著真正看清了万象之中的自己,原来高远广大的心量竟与天地宇宙如如同一,利人化物的菩萨事业正是自己本分之事。善一曾以爆竹为象征,说明扫荡无明,惊天动地,直彻本源,猛然顿悟的情境:“赤条条地小身子,紧筑无明一肚灰,点著顶额消息发,惊天动地一声雷”。(52)可见这里渐修是准备,顿悟是目标。朝参暮究,功夫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天清月朗,若不达目标,绝不休歇。
  为了接引四方学人,善一运用各种方便手法,帮助每一实存主体从解粘去缚中获致存在的本然,达到生命脱胎换骨,豁然冥契的顿悟终极。他开示学人要“踏碎无明窠窟,断绝生死根株,今日彻底掀翻,更见了无一物”。而“本无生灭与去来,说甚涅盘与圆寂,不属南北与东西,世出世间无彼此”;“生灭异缘皆幻住,真性何尝有去来”。(54)所以,必须“揭示顶额正眼,发挥向上宗猷”,亦即透过禅的直接或直观的心灵主眼,使主体世界敞开(去蔽)于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本身,才可能智慧不断超升,最终获致真正圆融的顿悟。《语录》所载种种机缘语句,实质都是具有活泼情景的对机之言,是当下适切于学僧心灵的引导物,是蓦然斩断葛藤枝蔓的杀人刀或活人剑。如“僧问甲。“枯木花开时如何?乙师甲。气试摘一朵来看气曰:气直得某甲无下手处。”师曰:‘谢闺黎供养。”又一僧问曰:‘如何是正法身?”师曰:‘脱空护语汉。’曰:气如何走正法眼?’师曰:‘瞎!”(55)这就是运用遮诠——即通过不是什么而豁显是什么的方法,引导学人领悟那不可言说的真实,使心灵摆脱概念逻辑的胶困缠绕,触机彻悟而不死煞句下。在人、我对立的两相遣废中,理性肢解的残缺世界立即消溶、转化为一崭新的完整的禅道世界,生命亦在妄念涤尽的同时跃入澄明新境。既是遮遣,又如实豁显;彻悟真空,更蕴含妙有。禅道教化门的微妙精义,善一运用得尤为殊胜精彩。
  善一为接引学人而广泛说法,还突出表现了浓郁的地方风土气息。如为一刀斩断学僧以思维之心妄执真实,故猛然给出“盏子扑落地,碟子成七片”之言(56)。就显得极为幽默生动。又如“参参参,太无端,悟悟悟,由自负。释迦出世破草鞋,达摩西来拭浊布。生铁铸锅,饭是米做。一年一度种东瓜,堪笑满园都是瓠”。(57)再如“穿破绫绎只是衣,吃尽千般莫过盐,滋味本无别,何用假言传?咦!不言传,将谓壶中别有天。(58亡都是用极富地方特征的语言,道出了普遍性的禅理,简易平实之中,却有无量微妙精义,当下即可直人心灵,感受日常生活世界的禅趣。胡国翰说他:“虽在棒喝门庭中,不事摇唇鼓舌,落其圈套,如云门饼,赵州茶,外面观之寻常,知音者尝著汗下。”(59)可谓言简而中的,大体概括了他的禅道风格。
  为了透过日常生活的顿悟妙修来体验不二法门,从而彰显包容一切对立可能性的绝对圆融,善一教化后学时亦常常表现出非世俗常识可及的吊诡性格。画阳录》所载吊诡性禅语,可说是俯拾皆是。如“云中木马嘶,海底泥牛吼,””不萌枝上含春色,铁树开花遍界香”斗棒打石人头出血,知音定不等闲看十,(60)“鞭笞海底泥牛,山头石虎流血”斗泥牛吼月空谷震,木马嘶风铁树惊”,(61)“木人携板云中拍,石女街笙井底吹十,(62)“烟云入地收,溪水向上流,青山无寸草,虚空笑点头”,(63)“倒骑铁马上昆仑,横驾泥牛耕海岳”:“聋人侧耳听得清,哑子对众分明说”。(64)诸如此类,如狮子震吼,非特独来独往,亦开启智慧,令聋喷皆惊。这些表面不可能而实际为不二法门所容许的简易吊诡性禅语,在在表现了善一的殊胜禅悟境界与卓杰表现才能。他一方面屡用此类悖谬反语和形象譬喻,表明了禅道境界的超理性。超逻辑性格,从而开启了容许一切对立可能性自由运作的般若智慧空间:另方面又通过尖锐矛盾或激烈冲突的悖谬禅语,直接打破学人二元性分别智的执著困挠,消解了概念语言分割带来的僵硬对立及世俗常识所造成的局限,避免揭蔽本身也被提示或说出之对象遮掩。在这些诡谲的禅语形式(超理性的消解形式)的挑激下,参禅者常然极有可能直下转识成智——分别心转为般若智,契入绝待透脱的禅道直觉境域,证取那圆融真实的胜义谛不二法门了。

 
 
 
前五篇文章

禅的“公案”与园林空间处理的妙趣

禅的情趣与文人园林

禅的精神与寺庙园林(1)

禅的精神与寺庙园林(2)

禅的行动哲学

 

后五篇文章

必须明信因果方有道

般若与禅观

百丈怀海与中国禅宗之发展

八关斋戒略述

安乐集—探道绰的净土思想特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