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就菩提心 主讲/净台法师 地点/圆光校本部大殿 整理/性澈法师 “死于芳草碧岩中”就是指不论你在什么地方,都不需要在意,也不用去放在心上,当你的心能和法相应时,怎么结束这一生都没有关系。芳草碧岩中亦即狮子座,狮子座就是法座,心融于法,当下的心只有无常观、只有慈悲观,所以身心自然法喜充满,心中有法的内涵,不论到那里都自在,不管到那里都是你的狮子座、你的法座。好乐心 我和圆光许多学生的因缘都很深,现在因缘成熟,我非常乐意和各位聊聊一些关于在修行上,我曾经历的最初的痕迹和体会,这是从许许多多地方参访善知识,从他们口中所得到的心得和体会,跟各位分享。 一开始我到各地参访,最先我跟随一位南传比丘,纯粹修四念处,这位比丘很特殊,他不会跟你讲教理、论典,他只会指导你实在的修行经验,譬如:你在禅坐上发生什么状况?见到什么?感应到什么?气脉各方面……。直接从生活中,身、口、意三业下手;这些他都很仔细地告诉你,如何在实际的生活里,慢慢地去体会。这是刚刚开始修行时,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我感受很深!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念书,可是读佛法书我感觉很喜欢,后来被这样的经验启发出来,反而增长了我在知见上、实践上的好乐心。 之后又参访中国的净土宗道场,再回到南传,后来又到藏传,参访很多善知识,到印度更多;我实际地跟在他们身边,看看他们怎么跟人开示、教导进入修行,也到山洞去看看以前修行人的风范。菩提心 今天所谈的内容,只是想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来了解修行上的问题。首先谈这追寻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容易可体会得到的;以二乘和大乘,若准确仔细地去了解,还是非常地下一样,大乘浩大的心胸很少人能感受得到,并非二乘人没有广大的心胸,二者真正的内涵真的不一样。 菩提心最重要的基础在于根本出离心及对这世间的看破。我想大家都不会小看这个“看破”,《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中说:有居士问什么叫“空”?广老简单地回答:“看破”就是“空”。好一个看破就是空,好比当我们和人家意见不一样时,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世间上人与人相处的无常?我们经常会“我要求你……我认为这是对的,我希望对方也和我一样的看法……三这种情况会是你给别人好大好大的压力,有时本来是很要好的朋友,反而会转成下是很要好的朋友;若从你的爱心来说,真的,你是很关心他的。 出离心 我们一般讲“出离”是对身心之苦而言,生、老、病、死、爱别离、五蕴炽盛苦,如实地体会到这种苦,然后才觉得要放下,深刻体会出离世间,而不执著这世间。我们一般比较体会到的是这些,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觉,反而比较不会去专注了解。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是另外一种层次,一般我们在这层次上,比较没有细心去感触、发现佛法真实存在于这世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我们尽量地把自己做好,相对的,因为你能做得很好,然后才能慢慢地去感染周遭,使他人因此受好的薰陶而改变;若是我们在内心非常执著对方,而不断地去要求别人,那么,这并非是有出离心。 对身、受、心、法的感受,身、受很容易体会,因为我们都有病苦的经验,可是心和法的出离却很困难。我们一直不能了解从念头里所产生的苦,并且我们正不断地在尝这念头里面的苦果,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念头背后的执著、观念。假若能真正打破这层的执著,我们的身心才算是真正的出离。感受到每一个念头跑出来的苦,感受到业障有多么深、多么重,那种出离心就会很实实在在地生出来了。 我们的身心到底有什么会让自己心不安?我们常会想:我要有住的地方才好修行,至少要有点道粮才好修行,我们经常地在想这些。同样花了时间和心力,不妨反观自己,为什么去想这些?举个例子,我曾遇到一位我非常景仰的修行者,也相处了好一段时间,最后他跟我说一句话:“净台师,我从以前到现在,一直希望有个茅蓬。”这位修行者显然在这点上看不破,我也有很多地方没看破,但我知道这也正是我所要努力的。后来我接到消息,他盖了一间茅蓬,也接妈妈来住,原本他妈妈已有住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奉养她,但是他就是这在住的地方非常难忘。将这点提出来,与大家互相勉励,我们修行人只要有床睡,能够遮风挡雨其实也就可以了。 发菩提心之前要有很深刻的出离心,这是次第。有这个心作基础,再谈菩提心,否则马上出去广度众生,我保证很快就会沦落。有一首诗提出来和大家共勉—— 心依胜法法依穷, 穷到将亡必有终 终此—生何处死? 死于芳草碧岩中。 “死于芳草碧岩中”就是指不论你死在什么地方,都不需要在意,也不用去放在心上,当你的心能和法相应时,怎么样结束这一生都没有关系。芳草碧岩亦即狮子座,狮子座就是法座:心融于法,当下的心只有无常观、只有慈悲观,所以身心自然法喜充满:心中有法的内涵,不论到那里都自在,不管到那里都是你的狮子座、你的法座。观照心念 我们学了很多的佛法,而法是要我们对世间无常有所体悟,所有的事情在我们周遭来来去去,所执著的每一件东西都将会成为过去,也都将变成虚妄不实,随时间、空间的无常变异,死亡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先基于这样的出离心,再来谈菩提心,因为若没有这深刻的出离心而谈菩提心,将会有太多的人被沉没在生死大海里,不知自己在做什么?现在许多修行者,深入社会各阶层广度众生,但若是自己看不清楚自己,也会有过失的,这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责的。在广度众生的过程中,若不能时时观照你自己,你当然没办法从众生身上学习到很多,这点我有很深的体会!真正修行是诚恳地面对每一位众生,对自己不虚伪,对众生也不会虚伪,若装作很有修行的样子,则没办法让对方真正体会到你心中的内涵。所以,菩提心若是没有很深的出离心作基础,在生活原则拿捏的分寸上就会放下下,你将会为了名,让大家认为你很有修行。我常对佛菩萨说i心念实在太可怕了,下知下觉之间,就被贪嗔痴给抓住了。 举个例子:从前有一位修行者,他依靠他师父的教导,只做一门功课——“观照自己的心念”。平时在山洞里修行,一天居士告诉他明天有人来供养,希望能领受您的加持。他答应了。之后,他就开始打扫,把香炉、佛像供好,正即将扫好的时候,念头忽然一转:“我怎么会为了居士,希望对方觉得我把佛堂供得好好的,就特别去布置佛堂?”想到此,就抓起一把刚刚扫的灰,往佛桌上一撒,畚斗放在原地动也不动。隔日居士一来,看到这种情形就去问他师父,言:“师公您的徒弟怎么变成这样子?”师父一看就说了徒弟几句,叫徒弟跪著忏悔,他徒弟还是没说什么,没为自己做任何强辩,过了一段时间,大家还是一直为这件事不解,最后他才讲出原因——是因为他观照到自己的心念,如此做是为了让别人认为他修行很好。这件事后来给当代非常伟大的一位大师知道,这位大师说:三逼把灰,是全西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供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位修行者真正的用心在那里?我说:把事情做好,如此而已!也就是把自己的责任、工作做好,自己的心念也要观照好。 启发菩提心的动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菩提心二正要具备愿菩提及行菩提,现在就可以开始发愿,但实际上,未必现在就做得到。受菩萨戒时,就是行菩提,此时是真要去做了。所以,受菩萨戒不是件简单的事,如何慎重地尊重戒,这是很重要的! 愿菩提,首先要学习如何在人群中相处。因为人际关系是修行上一个很深的内涵,修行不单靠坐观缘起、四圣谛、十二因缘就能解脱,而是对所有的人际关系、内心的烦恼,包括你、我之间如何运用各种善巧来帮助众生了解无常。什么叫出离?什么叫慈悲、智慧?这样的运用非常困难,这就是菩萨无始劫来不断在努力的;生生世世多少菩萨投生在这里,现出各种你需要的相来度你,所以要度众生首先要知道众生的层次在那里?苦在那里?能接受法的范围深度如何?我们没法让每个人都学《阿含》,都念阿弥陀佛,或许也有些人你教他修菩提心的次第,他接受了,但并不是一个法门就可以摄受一切众生,所以佛才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因此先要去了解众生的需要,才有可能去度化他。善知识 至于如何找到一位能调伏我们的善知识,来引导我们修行呢?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去仔细了解、观照的!我个人非常重视基础,大家在佛学院很稳定的慢慢地学习,能安定下来充实自己,这就是一种基础。有了基础,做任何事、到那里,都有比较笃定的判断,因为有些善知识你看不出他其实就是个魔王:能遇上好的善知识要善根福德具足,选择善知识,你要有基本的智慧去判断、抉择、观察、了解善知识心正不正?是不是有一份悲心?于其所说的话要仔细地去思考,等学习到某一种程度,对师父信心足够,就可以对师父的教导百分之百放在心里,并努力去遵从。但前面抉择阶段的考验非常重要! 由于十全十美、最圆满的善知识(佛陀)现在他的肉身已不在,而走上这条路的道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我们慢慢地互相学习,学习欣赏他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也能包容,这样就可以互为善知识,但先觉条件是:其心要端正,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忏悔业障。因为业障深重,感召不到好的善知识来教导,故应常怀惭愧、忏悔心,唯其如此,才有办法随遇而安。尽管在我们的生活周遭,知道自己感召不到很好的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先把自己做好,等到善知识来时,他才有办法知道你是个根器,你也可以因此体会比较深的佛法。至于“先把自己做好”是指悲心的启发,让生活周遭、人际关系各方面都能相处和谐,这就是佛法的一部份,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下需要有人在身边教你,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智慧可以去体会。发大悲心 谈菩提心,首先要先思惟大慈悲。悲心,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关键,但如何体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开始时思惟一切众生如父母,体会众生如父母般那种感同身受的慈悲,才能真正体会到慈悲心。这当然不容易仿到,但是我们愿意经常试著去做。 再举个例子:从前有位师父带著一位弟子在山上修行,有一天这弟子的父母,带著儿子最喜欢吃的糕饼,从遥远的地方赶来看他。儿子吃了糕饼说了声“谢谢”,就走了,待父母回去之后,师父把弟子叫到跟前问:“你可有二十四小时念著你妈妈?”弟子回答:“没有。”师父言:“可是你妈妈却二十四小时惦著你。”于是师父命弟子从当下开始,连续七天二十四小时不断思惟母亲的恩德。因为这弟子对师父的信心非常深厚,也就照著这么去做、去思惟:从小到大的呵护、养育、罗嗦、关心……。经过如此不断地思惟,连作梦都梦见母亲:心里那份感恩心,不断地在生起、增长,直到第六、七天,忽然进入一种定境当中,很自然地,他开始对所有的众生真正生起大悲心,把所有众生看成跟他母亲一样,对他母亲的悲心体会很深刻,同样道理,这些众生过去曾经也是我父母亲,对我也有同样的恩德。以此同理心,他开始推己及人到其它所有众生,于是他的悲心便开始遍满整个虚空当中、整个众生界。举这个实际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学习,然后试著去慢慢成就。所以,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做,要能真正认真去做,绝对可以感召善知识的教导;否则平时一遇有人在说闲话,耳朵就竖得好长,旁人请假就去关心、看个究竟,甚至在人事上论断是非;如此,即使佛再来,恐怕自己也很难接受这种法的教导,因为还不是根器,对于周遭的一点晃动都没法安定下来,这是我们必须要反省的。 今天只是随缘而说,希望谈谈非常实际,切身到我们身心烦恼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能把我的看法报告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摘自《圆光新志》3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