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少林问禅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集评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少林问禅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集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集评

  南岳下耶姜山人 照行居士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多见于中国禅宗临济赵州从谂的公案,据《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第222则。原文: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自此成为禅林中被广泛提唱颂的话头。吴立民居士认为:“万法”泛指世出世间一世事物和境相;“万法”所归之“一”,当指人的“一心”或“本心”“就这一话头而言,能生万法之“一心”是当体即空的。它本身就是绝对、一般、永恒,所以在它之上没有更高的存在,因此如果单就这一话头回答,则“一无归处”,如果一定要回答其归处,则一般寓于个别,永恒显于瞬间,绝对不离相对,此“一心”也恰恰存在于万法之中。” (《禅宗宗派源流》)。本文通过汇集历代禅师对“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体悟与阐释,浅评此公案源头----自慧能禅法以来的传承发展,为大家提供此一公案的历史性接受、诠释的思想史脉络,从而了解其在中国禅宗史、佛学文化等上的意义。由于时间和见闻所限,挂漏之嫌,偏颇执着,在所难免。参考采用了众多善知识的学术观点及巨作,此不一一列表感恩。同时恳请大德法师、护法居士、社会各界师长学长指导教正。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汇集


  对此公案,历史上除赵州的“布裳七斤”外,还有诸如“黄河九曲”、竖拂、掷拂、问讯,叉手、竖二指、卓杖等今天看起来颇“行为艺术”的众多当机妙答,今根据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佛典集成》汇集于下: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七(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
  拈古中“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师拈云。摩酰三眼。一句洞明。似海朝宗。千途共辙。虽然如是。更有一着在。忽有问蒋山。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对他道。饥来吃饭困来眠。”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上堂良久云。还有人道得么。道得底出来。众无语。师拈拄杖云。适来是个小屎坑。如今是个大屎坑。下座。问万法归一。一即不问。如何是万法。师云。尔来这里说葛藤瞒我。问圣僧为什么被大虫咬。师云。与天下人作牓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第四
  “上堂举。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又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云居舜老夫道。镇州萝卜大。青州布衫重。要会个中意。鸡向五更啼。师云。云居恁么道。大似熟处难忘。若是径山即不然。镇州萝卜从来大。青州布衫斤两明。衲子聚头求的旨。却似蚊虻咬铁钉。”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四
  “或者见古人公案。不可以理路商量处。便着一转没交涉底语。一应应过。谓之玄妙亦谓之不涉义路。亦谓之当机透脱。如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之类。多少人错商量云。这僧致得个问头奇特。不是赵州有出身之路。便奈何不得。云万法归一。一更无所归。若有所归。即有实法。所以赵州识得破。当机妙用。一应应过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多少奇特。或者商量道。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一若无所归。即落空去。所以赵州道。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赵州这一转语。直是奇特。不落有无。答得甚妙。或者谓。云门如此说。只是怕人执着。若不执着。便是祖师心。要只要得是事。不着自由自在。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更有甚么事。”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四明州天童山觉和尚上堂语录
  “上堂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又僧问文殊。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殊云。黄河九曲。师云。黄河九曲。七斤布衫。胡马嘶北。越鸟巢南。衲僧恰到真常处。语不欺人面不惭。”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小佛事) 一上座下火
  “万法归一。生也犹如着衫。一归何处。死也还同脱袴。
  生死脱着不相干。一道神光常独露。
  咦疾焰过风发大机。尘尘剎剎没回互。”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第五
  “【四五】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拶着这老汉。堆山积岳。切忌向鬼窟里作活计)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果然七纵八横。拽却漫天网。还见赵州么。衲僧鼻孔曾拈得。还知赵州落处么。若这里见得。便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水到渠成。风行草偃。苟或未然。老僧在尔脚跟下)。
  若向一击便行处会去。天下老和尚鼻孔一时穿却。不奈尔何。自然水到渠成。苟或踌躇。老僧在尔脚跟下。佛法省要处。言不在多。语不在繁。只如这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却答道。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若向语句上辨。错认定盘星。不向语句上辨。争奈却恁么道。这个公案。虽难见却易会。虽易会却难见。难则银山铁壁。易则直下惺惺。无尔计较是非处。此话与普化道来日大悲院里有斋话。更无两般。”
  《禅宗决疑集》西蜀野衲智彻述

  (离尘精进门)
  “缘智彻二十六岁。受戒持斋专心念佛。至三十一岁。离火宅为僧参禅请益。师云峯和尚令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遂与光兄结伴。迤至于蘷府何堂主庵。所居幽隐就便作住。自于圣像之前然香设誓。立行三年死限誓云。我若懒堕欲求坐卧取安身粘床橙。陷入无间地狱永无出期。自此昼夜徐行周而复始。除二时粥饭方坐。其余茶汤之类亦不驻足。道友施主相访。亦不陪侍。言语省减单只举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这一字上切切用疑。有时得力如青天白日无一点云翳相似。但觉一字疑情于心中活泼泼地。如珠走盘纵横无碍。到此不知有身在地上行。亦不知有世间之事动静寒温。折旋俯仰大小便利。都无计较分别之心。”
  懈怠勉勤门“圣凡情尽。到此参个话头。或参无字话。或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肩领荷奋力趋前更莫回顾。直至归家稳坐。方是安乐底时节也。”
  失正究竟门

  “○或有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者。询其来源谛当起疑处。便即支离乱说。或谓何处上起疑者。或谓一归上起疑者。或两句都念者。或单念下句者。学人各自主张一路而不改者。弗可晓也。”
  指本还真门“此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此僧却不似那僧疑也。空使赵州舌头拕地。道个七斤衫干没一星事。其意云何。盖谓秤尾不鲜故无买者。今昔丛林中。多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此一法余杜田说破。然后会归一处。使学人易解易晓。故法华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此一法乃众生之本源诸佛之妙道。亦是万法之母众圣之尊。迷之者则轮回不息。悟之者则了死超生。再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用疑时只疑这一法(于此注明学人易入)一即是心(此心是灵知之心。非肉团心分别心)心即是一(一者众圣之王。故号为心王也)余何故如此分析切。恐学人初入道时。请益师不曾开说得疑情上明白。学人又不会次第请问。又不遇良朋善友究竟。虽闻有善知识。又不能亲近决择身心。执己之见埋没平生。是可怜也。故余只要学人向这一字上起疑。初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举三五次随意放收。然后万法归一。少举只在一字上起疑。疑者疑此一归何处。归何处三字。是考究这一向何处安身立命。此三字无疑疑在一上。恐一上疑情不起。再举毕竟一归何处。举话头时或出声不出声皆可。但不得太急。又不得太缓。如击钟磬一般。匀调击之声则和顺。只贵话头上疑情。得力不得力处取用切。不可信人说不要开口举话头。若信此语闭口禁声后必有患也。”
  《禅林宝训》卷第二 东吴沙门净善重集
  “湛堂曰。道者古今正权。善弘道者要在变通。不知变者。拘文执教滞相殢情。此皆不达权变故。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谓古人不达权变能若是之酬酢。圣人云。幽谷无私遂至斯响。洪钟受扣无不应。是知通方上士。将返常合道。不守一而不应变也(与李商老书)。”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
  “信州鹅湖智孚禅师福州人也。始依讲肆肄业于长安。因思玄极之理。乃造雪峯师事数年。既领心诀随缘而止鹅湖大张法席。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非但阇梨一人忙。问虚空讲经以何为宗。师曰。阇梨不是听众出去。”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
  “洪州百丈安和尚号明照禅师(第十世[*]住)问一藏圆光如何是体。师曰。劳汝远来。曰莫是一藏圆光么。师曰。更吃一椀茶。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手巾寸半布。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未有一个不问。问如何是极则事。师曰。空王殿里登九五。野老门前不立人。”
  《续传灯录》卷第九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黄河九曲。”
  《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二 大鉴下第十七世 径山杲禅师法嗣
  “室中问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曰新罗国里。师曰。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聻。曰今日亲见赵州。师曰。前头见后头见。僧乃作斫额势。师曰。上座甚处人。曰江西。师曰。因甚么却来这里纳败缺。僧拟议。师便打。”
  《云栖净土汇语》(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 入道多门。直捷简要。无如念佛。念佛一门。上度最胜利根。下至极愚极钝。葢是彻上彻下之道。勿以俗见摇惑。古来尊宿教人看话头。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无字。或看万法等。不一而足。今试比例。假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与念佛是谁。极相似。若于是谁处倒断。一归何处不着问人。自豁然矣。古人谓念佛人欲参禅。不须别举话头。正此意也。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下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竖起眉毛。如大火聚。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行与同行。住与同住。顿起疑情。莫生怕怖。如临大敌。不暇他顾。逢逆顺境。须善回互。归处不知。肯随他务。撞破铁围山。蹲踞宝藏库。瞬目与扬眉。全机彰露布。青州布衫重七斤。门前衣旧桃千树。”

  《列祖提纲录》卷第十七
  “杰峰愚禅师因眼病上堂。佛病祖病众生病。拈向一边。丹药妙药神仙药。除过一壁。离却四大幻身。且道那个是病那个是药。若向者里荐得。许汝诸人具一只眼。其或未然。老僧分明指出病源与诸人看。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是有病无药底句。镇州萝卜栢树子干屎橛麻三斤。是有药无病底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是药病对治底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狗子佛性无。是药病双忘底句。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烦恼尘劳妄想执着一切诸病。一大藏教总是济世医方。一千七百祖师公案尽是灵丹妙药。有病应服药。无病药还祛。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别人。只向他道。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禅林宝训顺朱》卷第二 (蜀渝华岩季而关圣可 德玉 顺朱)
  “湛堂与李商老书。论弘道贵变通说。道者从古迄今。正理权要也。能恢张此道的人。要在因机合义。变化通情。所以不知变通的人。拘系文字。执着教典。滞碍名相。困殢识情。此皆不是主宰权衡。通达变化者。故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若谓赵州不通达权变。安能有如是之问答。至人云。幽深岩谷。了无私心。遂使有呼。则应之以响洪钟高悬。受在架。持槌扣击。音无不应。赵州酬酢。如空谷之无心。如洪钟之在架一样。是知通方大士。将欲返背常理。而侔合妙道。行不思议巧方便。决定不滞。守一法而不应变不穷也。季而顺朱。凡遇公案。即便拖笔径过。不敢注脚者。何也。公案贵参究起疑情。以求彻悟。若注破。则于人无益也湛堂以布衫话。为达权变。为返常。为合道。为不守一法。为应变不穷。不守不穷且置。布衫与一归。何处作么生。返作么生。合试道看。若道不得。则依旧又滞相殢情了也。曾有颂云。问头如铁壁。答话似银山。堪嗟未悟者。十难与万难。季而任么也。是泥里洗土块。”
  《禅林宝训笔说》“此篇言持法者。贵在变通。不知变通。则自救不暇。安能为人也。
  故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谓古人不达权变。能若是之酬酢。此节引古以证权变。试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曰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曹州郝氏子。嗣南泉普愿禅师。南岳下二世。古人若不通权达变。深融至理。岂能有如是之酬酢耶。主答客曰酬。客答主曰酢。”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祖师机缘)
  “赵州因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颂曰。
  编擗曾挨老古锥。七斤衫重几人知。而今抛向西湖里。下载清风付与谁。(雪窦显)。
  七斤衫重岂难提。日出东方定落西。一击珊瑚枝粉碎。轰轰雷雨满山溪。(白云端)。
  独坐独行真竭斗。无规无矩老禅和。四方八面鸡拘检。天下谁能奈你何。(保宁勇)。
  问来亲切布衫酬。指出青州是旧游。皓月当空澄巨浸。鲸鲵无奈不吞钩。(照觉总)。
  赵州布衫重七斤。问处分明答处亲。大地山河都盖却。谁是当机裁剪人。(文殊道)。
  七斤衫重绝纤埃。妙手何人解剪裁。堪笑东村王大伯。满身风雨入门来。(普融平)。
  青州七斤衫。尽力提不起。打破赵州关。总是自家底。(径山杲)。
  【续收】赵州老对。面人难晓。一归何处。青州布袄。金银琉璃。砗磲码碯。(龙牙言)。
  夜半墨漆黑。捉得一个贼。点火照来看。元是王大伯。(鼓山珪)。
  等闲提起七斤衫。多少禅流着意参。尽向青州作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运庵岩)。
  镬汤无冷地。黄河辊底流。金刚难插觜。脑后挂灯球。(或庵体)。
  拶到悬崖撒手时。七斤衫重有谁知。寒来暑往浑无用。挂在赵州东院西。(石庵玿)。
  当机觌面提。觌面当机疾。开眼放痴顽。鞭逼人上壁。(北磵简)。
  赵老七斤衫。提来用恰好。若更问如何。且去青州讨。(断桥伦)。
  祖师机缘(六祖下第九世之余(清源下第八世之余))
  (临济)【增收】鼎州文殊应真禅师(嗣德山密)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黄河九曲。 颂曰。
  问法穷因归何处。黄河透过碧波澜。须知云外千峯上。别有灵松带露寒。(投子青)。
  路穷崖断进无门。赖有山翁指出原。九曲黄河清彻底。谁知别是一乾坤。(懒庵需)。
  九曲那容眨眼看。操舟谁解别波澜。文殊曾展回天手。直得朝宗万派干。(木庵永)。
  【增收】文殊真因僧问。古人垂一足意旨如何。师曰。坐久成劳。 颂曰。
  驰书纔去返匇匇。一足垂酬继后踪。坐久成劳谁委悉。红炉点雪自相通。(投子青)。
  《宗门拈古彚集卷》
  “赵州因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曰。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
  昭觉勤云。摩酰三眼。一句洞明。似海朝宗。千途共辙。虽然如是。更有一着在。忽有问蒋山。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对道饥来吃饭困来打眠。
  仰山钦云。大小赵州脚跟下红线不断。等闲问着便见牵东补西。若是道林则不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劈脊便与三十。虽则太煞伤慈。要且一时庆快。拈拄杖云。只今莫有与么问底么。乃靠拄杖云。放过一着。
  灵隐林云。赵州虽则善用太阿。截断这僧舌头。未免自扬家丑。灵隐则不然。或有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他道今日热如昨日热。
  高峰妙云。大小赵州拖泥带水。非特不能为这僧斩断疑情。亦乃赚天下衲僧死在葛藤窠里。西峰则不然。今日忽有人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他道狗舐热油铛。
  天界盛云。要头斫将去。要皮剥将去。要心刳将去。且喜没个法子。奈得白拈贼何。
  东明际云。赵州恁么答话。大似熟处难忘。山僧则不然。设有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但向道大地山河一片雪。”
  《宗鉴法林卷》
  “赵州因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我在青州作领布衫重七斤。
  昭觉勤云。摩酰三眼。一句洞明。似海朝宗。千途共辙。虽然如是。更有一着在。忽有问蒋山一归何处。但云饥来吃饭困来打眠。 元叟端云。赵州好语。要且不赴来机。中峰则不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至大四年西山洪水泛涨。一夜冲倒三座石桥。山门头石狮子作大哮吼。山河大地悉皆震动。你辈贪眠汉子。知甚东西南北。 仰山钦云。大小赵州脚跟下红线不断。等闲问着。便见牵东补西。道林则不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劈脊便与三十。虽则太煞伤慈。要且一时庆快。拈拄杖云。祇今莫有与么问底么。乃靠拄杖云。放过一着。 高峰妙云。赵州拕泥带水。不特不能为者僧斩断疑情。亦乃赚天下衲僧死在葛藤窠里。西峰则不然。今日有恁么问。但向他道狗舐热油铛。 天界盛云。要头斫将去。要皮剥将去。要心刳将去。且喜没个法子奈得白拈贼何。 弁山圆云。鹬蚌相持。俱落渔人之手。
  编擗曾挨老古锥。七斤衫重几人知。而今抛向西湖里。下载清风付与谁。(翠峰显)
  问来亲切布衫酬。指出青州是旧游。皓月当空沉巨浸。鲸鲵无奈不吞钩。(照觉总)
  夜半墨漆黑。捉得一个贼。点火照来看。元是王大伯。(鼓山珪)
  等闲提起七斤衫。多少禅流着意参。尽向青州作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运庵岩)
  镬汤无冷地。黄河辊底流。金刚难插[此/束]。脑后挂灯球。(或庵体)
  四面洪涛万丈深。上天无路地无门。个中有理应难诉。不是愁人也断魂。(高峰妙)
  斧爛柯消局未殘。天香吹鶴下瑤壇。滿盤黑白輕翻轉。拂袖蒼梧玉珮寒。(中峰本)
  周德者可以自守。周利者可以普濟。連盤托出有誰相契。鮮花膩艸翠梧丹桂。(天奇瑞)
  長江影浸一天秋。霜葉颼颼風骨愁。野老忽歌新水令。浪花驚起月邊鷗。(即念現)
  《宗鉴法林》卷五十一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黄河九曲。
  问法穷因归何处。黄河透过碧波澜。须知云外千峰上。别有灵松带露寒。(投子青)
  路穷岩断进无门。赖有山翁指出原。九曲黄河清彻底。谁知别是一乾坤。(懒庵需)
  九曲那容眨眼看。操舟谁解别波澜。文殊曾展回天手。直得潮宗万派干。(木庵永)
  文殊因僧问古人埀一足意旨如何。师曰久坐成劳。
  驰书纔去返悤悤。一足垂酬继后踪。久坐成劳谁委悉。红炉点雪自相通。(投子青)”
  《径石滴乳集》
  “万峰蔚。久侍座下。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蔚进前问讯叉手而立。师曰。如何是道。蔚曰。道无可道。师曰。不道有。不道个甚么。蔚曰。正要和尚疑着。师曰。疑着即错。蔚曰。不疑亦错。师便喝。蔚亦喝。师曰。言无再响。蔚拂袖而出。”
  “秀州蓮花可度尼。淮安田氏季子也。父官以指揮。坐□而歿。尼年七歲。見父屍。感嘆曰。人生如此何益。便有出塵志。但不自由。四十往扣三宜禪師于梵受。復謁介菴和尚于金明。遂求落髮。明再三弗許。尼即憂憤。嘔血盈盆。明憫其誠。乃為剃染。命看萬法歸一話。寢食都忘。不期年而氣幾絕。一日見明。明問。一歸何處。尼訴所以。明曰本自現成。用許多氣力作麼。尼覺心意平貼。尼呈偈曰。脫體風流意莫窮。堂堂獨露主人公。朝來換水焚香課。盡在尋常日用中。明可之。”
  《佛眼禅师语录》
  “上堂。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大众。至音绝韵。妙曲非声。通身不挂寸丝。赤体全无忌讳。诸人切莫拈[饥-几 追]舐指。直须截断舌头。放下身心。自然快活。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复名何物。快活。快活。归堂吃茶。下座。”
  《古尊宿语录》卷之三十五 (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语录)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师云。万法元不归。”
  袁州慈化寺普庵印肃禅师宜春余氏子。生时祥光烛天。年十五。往师寿隆贤。授以法华。师曰。诸佛元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继谒牧庵。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庵竖拂示之。有省。归诵华严论。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大悟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
  润州夹山蘧夫一禅师“宜章李氏子。年十八。投万松出家。初谒憨山清于曹溪。看万法归一话。三年不会。次扣天童悟。棒下有省。后见夹山豫。豫问。甚处来。师曰。浙中。豫竖起拂子曰。还收得者个么。师曰。阿谁不具。豫曰。试呈似老僧看。师拂袖便出。未几。”


  其他散见: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竖两指。”
  “僧问。万法归一即不问。毕竟一归何处。 师云。昨日典座来。今朝柴头去。”
  “僧问。如何是万法归一。 师云。天圆地方。 进云。一归何处。 师云。地方天圆。”
  “晚参。师云。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呵呵。学人也有趣。和尚也有趣。拂一拂。归卧室。”
  “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牛皮鞔髑髅。”
  “访沩山牧庵忠禅师。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公竖拂示师。师有省。即回受业”
  “岁旦上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卓拄杖一下)便下座。”
  “师因僧参次。师云。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以竹篦指香炉云。在者里。你作么生会。僧无语。师云。者里也不识。”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眉毛下。”
  “又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云。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問如何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拈絲縧云。此是杭州六分銀買得的。”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 師云。五鳳樓前呈百戲。千株松下鳥歌聲。”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 師云。一葉落。天下秋 進云。如何領會 師云。三十年後。”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曰。水深不見底。”
  “曰如何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萬法不住。一以不著。坦然無歸。”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曰猶是萬法歸一。畢竟一歸何處。師便打。”
  “普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鼻竖眼横。”
  “又如高峰云。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世間一切萬法總歸一法。畢竟歸在何處。決定要討個分曉。此之謂一念真疑也。你若道趙州無字。圓同太虗。無欠無餘。若起心動念。便不是趙州無字矣。又萬法歸一。一者心也。一歸何處。乃是處而無處。無處而處。若真有處則不是不是也。如此云云。謂之第二念。盡落知解。知解愈精去道愈遠。近世馳聲走譽者都從第二念而入。外面看時句句般若。其實皆是意識依通。認賊為子。可不哀耶。”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浅评


  叶小文局长说中国禅宗:“禅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陈规,而是活泼泼的。乐于开启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禅宗的祖师们不盲目崇拜权威,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勇于改革创新,甚至敢于以“呵祖骂佛”的形式大胆创新。”中国禅宗,特别是南宗慧能一系,倡导“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法门,并保持山林佛教特色,使禅宗得到极大的普及,以至于“凡言禅,皆本曹溪”,南宗禅法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后经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等开宗演教,分灯续焰,相续创立五大门派。繁衍生发,流传今天。


  南宗禅法,明心见性成佛,当从心地上着手,而不是专注于静坐呼吸、闻法学习等可以解决的。“明心见性”,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妙法莲华经》)。此“佛亦非相”就是“自性实相”禅者,离相,“知诸法空相,即见如来”,通过认识自己“人人本有的清净佛性”,在外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就会自然的体悟佛法真谛。南岳怀让甚至说“法眼见道”(“契合心地法眼,则能见于佛道”)


  从六祖慧能禅法传承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公案


  慧能在五祖道场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的“一归何处”与此时“何处惹尘埃”就有沟通。“菩提树、明镜台等”万法“本来无一物”。
  再看《六祖坛经》:“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此处“于一切处”,即是“万法”“归一”,即“其法无二”,即此“清净心地”“本性”

  六祖推崇的《金刚经》亦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经“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是归一不二法。“心无所得,故无所住”。一归何处?依《金刚经》答曰“应无所住”

  南岳怀让有云“此物说似一物即不中”提倡“心无所生,法无能住”此“不住”就是“一归何处”。南岳以“无相”代替“一相、一行”三昧(一切法空),无相实相,离差别相而得解脱自在。泯灭“万法”“一法”,进一步反对偏激、执废。对于“有所归(住)”如坐者,南岳大师云“住心看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马祖大师不仅继承发展了慧能的禅学思想,将六祖的“当下即是”从全体大用上加以发挥,把“无念心”发展为“平常心”,“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一心),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饭(此衣传到赵州手中,虽只七斤,平常人等提不起),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刘元春).并用喝、打、竖拂、画地等灵活的方式随机开示启发学人自悟。“为了破除弟子们“有所得”的习气和心态,让他们当下回心转意,彻悟心性平等,自然生活,马祖运用了灵活多样的传法方式,“应物接机”。接机,是禅宗特有的一种教化方法,是师徒之间直接、巧妙、意外的问答形式,多采用非一般的语言作略,诸如暗示、隐喻、反诘、棒打、喝斥等,目的是让对方脱离语言名相束缚与表象迷惑,而达到彻悟。从整体上看,禅宗南禅从慧能到他的弟子神会、怀让、行思、慧忠等第二代,主要是用正面的说法和引导来传授禅法,然而到了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等第三代之后,采取暗示、反诘语句、动作乃至棒喝的方式传授禅法和接引弟子们的现象增多。这些方法本来源自现实生活,传递某种信息,彼此交流参禅心得和悟境,充实了以正面言教为主的传统模式,从而使禅宗丛林生活带有一种吸引世人注意的粗犷气息和朝气”(杨曾文)

  “有所得”即“有所归”,马祖认为“有得,还坏,即同声闻;不修者即是凡夫;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为修道人”(禅者)不会生搬硬套,不求甚解,不切实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是众生、修行者乃至声闻人烦恼、沉沦的最关键的原因。马祖禅由“心”到“人”,所谓“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不断不修,任身心自运,自在解脱。马祖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此时如见此理(“万法归一”)“何虑不通?”(通者无住万一,无所归住)马祖的“平常心是道”,“以人为本”地强调心行清净,事事无碍,应世利人,这其实是修行者的根本目的。也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南泉普愿,“马祖门下三大士”之一,“师(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拟向”就是有“所归”,有所趋向,就“不是”了。


  (初稿于2008年7月15日,上少林问禅前夕)

 
 
 
前五篇文章

神会与《坛经》

神会与《坛经》——评《胡适禅宗史》的一个重要问题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

神智从义之台禅论辩

生活禅浅探

 

后五篇文章

柳田圣山:坐禅的哲学

法空的数学证明——论逻辑与中观方法论

少林寺无穷禅师传法鸡足山考

玄鉴与元代云南禅宗

少林寺:禅宗还是武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