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四(过堂/斋.上供.普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四(过堂/斋.上供.普佛)


  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

  三、过 堂


  过堂,是出家人吃饭的别名;因为出家人原则上过午不食,只吃早餐与午餐,所以又可以称为“二时临斋”。“斋”从广义来说,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从狭义来说,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的戒法。所以,能持守过午不食的戒法,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吃的食物,或法会时所供养的食物,称为“斋食”。另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也称为斋,这类法会则称为“斋会”。

  佛教认为早晨是天人进食,日中是佛陀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是饿鬼进食。因为在夜晚进食,饿鬼听了饮食碗筷的声音,咽中起火,又不得饮食,倍增痛苦,为了慈愍饿鬼,所以不应夜晚进食。另外,印度的习惯,凡是出家僧侣,不论信仰什么宗教,无一不是托钵乞食的。比丘非时食戒的缘起,是由迦留陀夷尊者,夜晚到村中乞食,当时雷电交加,村妇持食出来,从闪电光中见他脸黑,惊疑是鬼,随即晕倒在地上。刚好这位村妇在怀孕中,经过这一哧,便小产了。于是,她咒骂着说:“这个佛教的出家人,即使把肚子饿破了,也不应该夜晚出来乞食呀!”佛陀知道之后,便规定比丘们不应再有中后乞食的事情发生。

  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于社会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佛教流行的乞食制度在中国佛教便未能通行。南北朝以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僧人们不再依*乞食来维持生活。而且,唐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寺院僧众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所以除了少数僧人能坚守“过午不食”的传统律制以外,大多数僧众则变成一日三餐。但是,在早餐与午餐,举行一定的仪式,即“过堂”,这就是“二时临斋仪”。

  佛弟子食时不要忘了供佛。同时,也应该施给其余众生食物,即出生、出食。关于出生食的由来有三个:一、过去有一种大鹏金翅鸟,身躯庞大,双翅一展,即行万里,但其食量也极惊人,故以海中的龙子龙孙作为食物。龙王恐慌求助于佛陀,佛陀随取袈裟片,缠各龙角,大鹏鸟便不敢吞吃龙族了。但是,大鹏鸟肚子饿得难受,来求之于佛。

  二、过去有一个妇人,因事发愿,要吃王舍城中的孩子,后来转生,果然生在夜*群中,并生了五百个儿子,每餐都以王舍城的男女为食。王舍城的人民,求救于佛陀,佛便以神力将她最小最喜欢的儿子藏起来。她也来求佛陀,佛陀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尚且怜惜一个,何况别人只有一两个呢?”她说:“但是,我和五百个儿子,今后再吃什么?”

  三、过去在旷野地方,有恶鬼,专门吃人,接受佛陀教化后,便不敢再吃人了,但是它也来求佛陀,究竟去吃什么?

  所以,佛陀命令声闻弟子,每于食时出众生食,使令饱食,永无饥苦。

  过堂时,大众集合于斋堂,先由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引磬声音同念“供养咒”: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

  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

  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

  若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

  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如果早餐食粥时,则将“三德六味”八句改为“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快乐”。

  出食者在开始念“供养咒”时便出位,将食筷持在手中,夹在大指中间合掌。到中间问讯,供桌前问讯,将食物放于筷子上,然后将食筷双手举起,将食筷头架成斜角形。念至“供佛及僧”时,双手一举,便到外面出食。出食者早斋出食时,至外面默念偈子一念:“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然后默念咒七遍:“唵,度利益莎诃”。午斋出食时,默念的偈咒是“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唵,穆帝莎诃。”出食者在外面施食毕,回来一问讯,维那独自唱:“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诸师闻磬声,各正念”,敲一下引磬,大众回答:“阿弥陀佛”,便开始吃饭。

  大众已经吃完,僧值师居中向上站,表示结斋。维那师举腔,大众用引磬同唱:


  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姪他。唵,折隶主隶,准提沙婆河。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

  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如果有斋主布施钱财,后面加念“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全部念完后,僧值师喊:“结斋”,大众回答:“阿弥陀佛”,便全部结束。

  在过堂吃饭时,碗筷都不许有声音,更不许讲话,所以添加食物,*筷子来示意。如果出去办事,应将两个碗叠起来,行堂师父便知道此人不在;如果在寺院中,则将两个碗分开放。盛饭时,菜饭两碗,横置在桌边,筷子横置于面前;在吃饭时,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次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需要加菜时,筷子在碗中竖着时,表示需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吃完后,两碗放在桌边,筷子直置于两碗中间。

  过堂虽仅是吃饭,但是佛教认为过堂是一堂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后面有结斋,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庄严、肃静。

  四、上 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尤其在大年三十,寺院中所有殿堂都要去上供,几乎需要半天的时间,才能最后完成。

  首先,打板,大众集合于大殿。礼佛三拜后,维那举腔唱“炉香赞”或“戒定真香”。如果有斋主打斋,斋主随方丈拈香、礼佛。接着,诵持十方诸佛法僧名号,表示一心奉请莅临道场,接受供养。其次,念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各三遍,通过咒语的力量使上供的物品变成各种美味佳肴,使诸佛、菩萨和诸天鬼神得以受供。此外,还要念诵供养偈:


  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

  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

  普同供养。


  最后,唱“天厨妙供赞”:


  天厨妙供,禅悦酥酡,户唵苏噜萨哩嚩,怛他阿誐多,怛你也他,苏

  噜娑嚩诃。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如果是大法会,而且开始唱“戒定真香赞”,那么,最后应该唱“献供赞”:


  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枇杷。蒙山

  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百宝

  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称)。


  五、普 佛

  “普佛”一词来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在佛灭后一千年的末法时期,众生由于根机较钝,具有空有偏见故,如果偏学大乘或小乘,就会爱此憎彼,必然造成谤法之罪,所以第三阶相应的佛法,名为“普法”,全称为“普真普正佛法”。

  三阶教归依的佛有五种,即真佛、应身佛、形象佛、邪魔佛(外道诸神、佛菩萨所变应身)、普真普正佛。而普真普正佛又有四种,即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就是“普法四佛”。三阶教认为,一切迷于现实的众生,从其本有可以为佛的可能性,即如来藏或佛性来看都是佛,因此一切众生即为“如来藏佛”和“佛性佛”;如果这种可能性开发实现时便成为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当来佛”;对一切众生皆作佛想,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想佛”。正因为如此,世界众生无不为佛,所以四佛实际是一“普佛”。既然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佛,故对一切已成未成诸佛,应该加以尊敬,这就是普敬普礼;因为末法众生具有空有邪见,所以应该劝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罪,因此三阶非常重视忏悔。所以,普礼诸佛与忏悔认恶便联系起来。

  由于三阶教重视普礼诸佛与忏悔,所以信行编有《七阶佛名》作为礼佛忏悔的仪式。根据敦煌文书发现的几个《七阶佛名》写本,或称为《礼佛忏悔文》,或称《昼夜六时发愿法》,内容次序虽有不同,但都是三阶教徒持诵的课本。《七阶佛名》的礼诵次序是:敬礼常住三宝、叹佛功德、普光佛等五十三佛、释迦佛等三十五佛、宝集佛等廿五佛、忏悔文、梵呗文、说偈文、三归依文、无常偈等。这一系列宗教仪,成为后来中国佛教寺院晚课及“打普佛”的母本。

  随着佛教忏法的流行及仪轨制度的完善,尤其是明清以来,佛教寺院的法事仪轨基本成为定型,“普佛”也成为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仪轨。普佛可以分为“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延生普佛是祝愿施主福寿康宁、离诸灾厄,往生普佛则是超度亡灵、回向净土。但是,在打普佛时先设立牌位,延生普佛则用红纸写上“佛光注照本命元辰OO之禄位”;往生普佛则用黄纸写上“佛光接引OO之莲位”,然后在左下角写上“阳上OO荐”。现代寺院打普佛大都是随课普佛,即是在早晚殿时至长生禄位或往生莲位前回向,然后再加上拜愿、念文疏,其实就是药师佛圣诞祝仪和阿弥陀佛圣诞祝仪再加上牌位前回向,所以我们只介绍长生禄位前与往生莲位前回向的方法。

  打延生普佛时,客堂先挂牌通知——明早随课普佛。首先,唱“戒定真香”,斋主随方丈拈香;接着,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然后,唱“摩诃般若波罗蜜”三遍,维那起腔唱“药师赞”:


  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道场,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难消灾障。忏悔

  众等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吉星高照沐

  恩光,如意保安康。


  在药师赞时,斋主行“十方礼”,一般有知客师或僧值师带领,即在中间一拜,向左一拜,再向中间一拜,然后向右一拜,再向中间一拜;接着,往班首位前一拜,回到中间一拜,再到维那位前一拜,再回中间一拜;然后,到方丈位前一拜,回到中间三拜,最后回到自己的位置。

  接着,维那起腔唱赞佛偈:


  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

  众。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

  乐。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归依增福

  慧。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

  退。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然后,绕佛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至长生禄位,斋主手持香亦随同前往。大众全部到齐后,停念佛号,维那起腔唱“南无增福寿菩萨摩诃萨”三遍;接着,大众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药师灌顶真言〉七遍;然后,唱赞:

  “佛光注照,本命无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最后,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这样,长生禄位回向全部结束,大众继续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绕佛。然后,归位,停念佛号,开始拜愿,所拜的佛菩萨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南无月光遍照菩萨、南无药师海会佛菩萨”各三拜。三归依后,维那起腔唱“南无大乘常住三宝”三遍,将磬棰交给悦众,自己前往案桌前念文疏;斋主则到中间的斋主位跪下,手持一枝香,临听文疏的内容。念完文疏后,唱〈韦陀赞〉,礼佛三拜。这时,知客师或僧值师喊:“斋主礼谢班首师父、维那师父及大众师父三拜”,斋主在自己的位置上顶礼三拜,这样一堂佛事便全部结束。

  往生普佛的程序与延生普佛相同,但是内容有所不同。首先,唱“戒定真香”赞,斋主随方丈拈香;接着,念晚课的内容,《阿弥陀经》、“八十八佛”、放蒙山、往生咒三遍、心经,唱“弥陀赞”:


  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八

  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弥陀圣号

  若称扬,同愿往西方。

  在唱“弥陀赞”时,知客师带领斋主行“十方礼”。然后,唱“赞佛偈”:


  四生登于宝地,三有托化莲池,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然后,大众念“南无阿弥陀佛”绕佛至往生莲位,斋主至莲位前上香。维那起腔唱“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斋主顶礼三拜;接着,大众同音念“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三称,《心经》一卷,〈往生咒〉、〈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各三遍;然后,唱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最后,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往生莲位回向后,大众仍然念“南无阿弥陀佛”绕佛。归位,开始拜愿,所拜的佛菩萨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拜。三归依后,维那起腔唱“南无大乘常住三宝”三遍,然后出位念文疏。最后,唱〈伽蓝赞〉,礼佛三拜,斋主礼谢大众师父三拜,法事结束,大众排班退出大殿。

  由于随课普佛时间短,简单方便,可以每天都举行,同时也很受佛教徒的欢迎,所以这是寺院最经常的佛事活动。


 
 
 
前五篇文章

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五 (寺院的法会)

简释水陆法会之缘起

浅论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琴诗中的禅意

嵩山与律学高僧

 

后五篇文章

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三(布萨诵戒)

寒山诗中的禅意

以唯识相宗与三论宗空有思想的阐释

原始佛教产生原因初探

照片昭示的虚云和尚一段封尘历史——虚云和尚在福州鼓山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