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随笔禅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随笔禅话

  ◎秦孟潇

  生活瑜伽化

  有一印度高僧阿难陀抵港弘法,在九龙一佛学会主讲“瑜伽术”,他讲的佛法与中国高僧很不一样,颇具印度的色彩。

  他开讲的第一句话,就使听众进入“陶醉之乡”了。他说:“懂得瑜伽术,是可以改造身体!”年轻的女郎,学了瑜伽可以青春常驻,保持娇嫩的颜容,婀娜曲线的体态;年老的人可以延年益寿,百病消除,身体健康。他如此解说瑜伽术的妙用,怎不使听众著迷呢?

  他说,甚么叫做生活瑜伽化呢?例如我们学瑜伽的人,出门想搭巴士,在车站上看见一辆巴士就要开行了,下意识地赶快抢先跑紧几步,那一定可以搭上该车了,但我记得生活瑜伽化的话,我不要紧张,从容不迫的一步一步走过去,赶得上就只管登车,赶不及,算了吧,原因是我们可以等候片刻,再搭下一班的车,况且我们不是非搭它不可。因你赶快跑几步的一刹那,必致血液神经一切紧张了,心脏跳动加速,于我们身体是不利的(如果我准备跑步的心情不同于突然间冲动下跑快几步),这就叫做生活瑜伽化了。这对港人来说,如此的教导太重要了。

  多食平淡食品

  平常人说的话,似乎当作“耳边风”,听不入耳。若是出之于一位高僧的口,就当作“金口玉言”,牢记在心里。

  这位印度高僧泛泛地说道:“一个人活著,一定要吃东西,究竟甚么东西才是适合身体需要的饮食物?我们叫这些东西为‘营养素’,我们学习瑜伽的人,如能对饮食特别注意,则我们身体里无疾苦之言,同时返老还童,常驻青春的目的,就易于达到。”这几句话,的确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人人都晓得“病从口入”这句话。但研究健康问题,许多人忽略饮食。试想,一个人的生活,不能离开饮食,岂容忽略而不慎重呢?印度的瑜伽士每天的饮食不多,日中略进牛奶、羊奶和吃些少的生果就算了。不少名山高僧过午不吃,而且长寿活下去、城市中的人,在饮食上不能跟他们(指高僧)相提并论,至少说明素食对人身体有益的、这位印度高僧对城市人说起饮食问题来,并非坚决否定荤食的习惯,他主张青少年人宜于多吃,原因是易于消化,过了三十五岁以后的人,就要格外注意饮食了。近年来世界各地人烟稠密的地方患癌症者越来越多,要尽可能减少诱致患癌的各种因素,如生果、生菜、生番茄,萝卜、黄瓜都可能预防许多癌症,多食平淡食品最为有益。

  瑜伽的三要点

  曾经住过澳洲或加拿大的华人,一旦返回香港来、会感到不习惯,认为香港社会节奏太快,使人神经太过紧张了,甚至造成精神失常,产生畏惧感哩!

  印度高僧阿难陀大讲生活瑜伽化、无疑是一帖清凉剂,可以松弛一下神经,是非常迫切需要的治病良方。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前往聆听,显示了“求治”的人多么心切啊!阿难陀提出三个要点来说:一、“不要过于劳瘁,切记调节体力”;二、“争取阳光空气,慎防寒暑侵袭”;三、“致力勤于瑜伽,要生活瑜伽化”。看来这三要点似乎很平凡,实际上很受用。他说,一个人的体力是随著年龄消长的,“气力”等于你袋里的金钱,你随意挥霍,自会随手而尽;反之,你能好好的利用,自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不妨在百忙中闭目养神片刻,恢复体力,便能保持体力了。至于“争取阳光空气,慎防寒暑侵袭,”这是普通卫生常识,有益健康的做法。

  所谓“致力勤于瑜伽,要生活瑜伽化。”这位大师说,我们做甚么事都要有毅力,持之以恒,无事不能成功的!我们既然明白到瑜伽是可以改造身体,又是不能中断的,所以我们想达到驱除疾病,健美、返老还童、常驻青春境界,我们就要像织布似的一丝一缕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匹好布。

  迷惘的人

  有位初信佛的年青人由湖南省永兴县马田镇寄来一函,谈到一些佛门中的事,感到迷惘!请求解述。在函中说道:“我县有寺院八十座,和尚尼姑共有一百多人,佛教协会成员共八人,寺院都建在城镇,乡村的偏僻处,每年的二月、六月、九月的廿九日这一天,是观音菩萨圣诞、成道、与出家的吉日,就拥有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向寺院‘进军’。各人手里都拿了些纸钱、香、蜡烛、鞭炮、水果等等一些供品,他们之中,四十多岁以上占人数百分之八十,青年与儿童各占百分之十;百分之八十的人以妇女为主力,成群结队的烧香‘大军”到寺院去干甚么呢?偶然的机会,今年二月十九日这天,我(读者)也迷迷糊糊的加入了这支”大军”,来到寺院,真是人山人海,浓烟滚滚,炮声震地,佛号乐器连天,把我的头脑都搞昏了,迷迷糊糊的跟著这些”大军”上了”战场”,跪在蒲团上两手掌相合,拜了三拜菩萨,同时,看到“战友”们把双眼闭起,在那些木雕的菩萨面前祷告说:”菩萨,请您老保佑我家子孙满堂,保佑我家万贯家财,保佑我高高再升,等等一些真心的心里话、”使我迷信起来,难道这些木偶做的菩萨,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吗?果然能满足祈求者的愿望?对此,我迷糊不解了!”

  觉醒的人

  这位年青人说:“迷信是历史带来而产生,它使人们的大脑成了迷糊状,您的愿求、目的、向往是明智的;他们迷信菩萨具有”有求必应’的神通,是一颗心底善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高尚品质,为普渡众生而奉献自己的身心。”还说:“我带著不解之心,再次踏进寺院,想用愚痴笨脑来解”神通”之谜!经过几个月的”作战”,”皇天不负有心人”,而让我得到一点点”战利品’!所谓”佛”,是一种人类最高的心理哲学,是由释迦牟尼而创造的,为了能使人民在思想、道德、作风、品质上达到纯洁无私,而创造这一伟大神圣的佛学,它还包含了政治、科技等宇宙万物,它是以心唯心、以心唯思、以心而创、以心而实、以心治虚等等,由心明知心的思维幻想学术,让世间充满慈爱,这一学术是多么具有现代科学性,是多么理想的学术。然而,在我们这个小县,就有那么多寺院,那么多尼姑、和尚,而在迷信者的心目中,寺院是供他们求神之地,和尚是些会”法术”的,这说明一个甚么问题呢?如果把这历史性迷误,从迷信者的心中磨去,从迷途中转变过来,让他们为度化人而发出”慈光”来,这是多么和谐的世界啊,”一个不信佛的人,竟能产生这样美好的愿望,多么难得,他是从迷惘中而觉醒的人。

  无相功德

  一个信佛的人为善作“布施”(捐款),绝对不能以钱的数字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在某些寺庙的僧人,常常以“施主”的捐款多与少作为冲量功德的标准,所谓“大施主”、“小施主”的差异,分别对待。这是大错特错的行为,完全是市侩化的习俗,与佛门的宗旨大异其趣,不足取。在佛教历史上有一则记载:梁武帝是非常虔诚的佛弟子,在他执政时代,修建了不少寺院,剃度不少人出家为僧尼,捐了不少田地给僧人……有一日,天竺僧人达摩禅师来到中国弘法,梁武帝下诏与他晤面谈论佛法。他说起自己如何布施给佛门,问道:“有功德否”?达摩禅师回答说:“无”!梁武帝不解其意,也就话不投机,无话可说下去了。而达摩禅师则悄然离京到洛阳少林寺面壁修禅定去了。这则佛门故事,一般人是不易懂得其理的。在佛家有所谓“有相功德”、“无相功德”之别,甚至执“相”的人,反而“无功德”可言了,何以故?因为执相,离不开“我执”的念头,斤斤计较,是非丛生,一切烦恼的源头。佛家教导人“不要执著”,即是不要“执相”。唯有“无相功德”最大!

  两大法门

  在佛门僧人群中,有的很“忙碌”,有的很“清闲”!这是甚么缘故呢?究其根源,是追求真理的方式不一;佛法分两大法门:“大乘门”、“小乘门”,进入大乘门的人,一切为他人著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要普渡众生为依归;而进入“小乘门”的人,首先考虑自己修行到达了甚么程度,谓:“自己未得渡,焉能渡他人?”这两种偏向各有各的成就!最关键的是,来自各人的心量、智慧、胆识、愿力……等诸因素;一个“心量大”、“智慧高”、“胆识强”、“愿力厚”的人,他们是倾向于“大乘法门”的;惟有“踏踏实实”的人,在眼花缭乱的生活当中,使自已不致跌倒,而倾向于“小乘法门”的修持,也是很自然的。所以说:“佛法是”不二法门”,因众生根基互异,故有种种差异”为何出家人如此“忙碌”?如果懂得佛法的人就会知道旨在宏扬“大乘法门”。在中国千多年来不少高僧大德也是著重“大乘法门”,故成就多多,这是北传佛教的特色。

  谈“缘”

  “随缘自在!随遇而安”。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真正做到,受用不浅。明白佛法的人,不会去改变一切的缘、因为好缘、坏缘都像是过客!修道的人(或者说有涵养的人)对好坏不取也不舍,所以能够平等。在这一点上,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因为人都有“分别心”!因此有取有舍、造成千差万别不平等现象,有苦有乐,有幸有不幸。一切的缘都是过去生中自己所造的,但缘终究不长久,惟应在一切缘生缘灭中,持以平衡的心,不怨不尤。懂得佛法的人,知道任何的“缘”,都是让我们造福的,不要排斥。凡事尽心尽力后,才谓之“随缘”。一个人如果“有缘”研讨佛法之理、在人生视野方面更为宽广,智慧增长。由于珍惜“缘”的缘故,必然获得种种福德因缘。可惜懂“佛法”者几稀矣。

  示现人间

  很多佛教信徒总是这样认为:佛陀至高无上,有智慧、有神通,怎么还会患有病痛呢?说佛陀已修无量世了,跟人是不能相提并论,他是“大解脱”、“大自在”——何来“病痛”与“烦恼”呢?佛陀示现人间,须遵循人生的规律,他同样具有“生”、“老”、“病”、“死”诸现象,备尝一切苦!因感到人生“有苦”,所以走上“修行”、“求解脱”的道路、可以说,这是一种“示现人间”诸相,所谓“佛是由人修成的”。佛陀的一生,告诉人们如何摆脱“苦”呢?佛说的一切经典,就是通向真理的道路。经说:佛陀经常患著头痛,他最后的一场病给了他许多肉体上的痛苦。有时他被迫挨饿,他的弟子背叛他,他被迫在森林中躲藏了三个月。在森林里,他睡在粗糙的地面上以树叶铺成的床,面对著刺骨的寒风,仍能保持泰然的心境。在痛苦与快乐之间,他以平衡的心情生活著。佛陀的一生极其平凡的,没有神秘的色彩,跟平常人一样的一生。■

 
 
 
前五篇文章

抉择无我与走向解脱

《楞严经》心性思想研究

琴韵禅心一味同

不杀生戒与日常生活

持名•观照•净

 

后五篇文章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汉化佛教的奇葩-禅宗

黄念祖老居士论菩提心之重要性

以观照摄心正念为要

略论《金刚经》的叙述特点与修行次第之我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