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参禅悟道之——四祖清流谱新音 (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参禅悟道之——四祖清流谱新音 (三)

  四祖道信大师的禅法。

  道信禅师(580—651年)是中国禅宗四祖,是禅宗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继承了以前各种禅观思想和方法,继承了以《楞伽经》印心的传统方式,开启了以《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为修行法门的新系统,直接影响了五祖东山法门的兴起以及曹溪顿禅的产生,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大师。

  修行离不开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见地问题;二是功夫问题;三是方便问题。见地不明,则是盲修瞎练;功夫不到家,见地再高也是徒劳;方法如果不对头,修行就容易出偏差。在达摩大师的禅法中,“理入”就是见地,“行入”(四行观)就是功夫。见地相当于战略思想,功夫则是具体的战术、步骤。见地和功夫也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二者结合,才有效果。

  四祖禅的思想很丰富,依照以上三个方面来讲。

  一、行持上的功夫

  四祖提倡念佛禅。《文殊说般若一行三昧经》中所说的念佛与净宗念佛有所区别。净土宗念佛是确定一尊佛,然后“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而四祖所说的念佛则是随已定一佛名(如药师佛、弥勒佛都可以),这是根据《楞伽经》第一品的品题佛语心品,形成了“诸佛心第一”的见解,以诸佛的心为众生的心。

  《文殊说般若经》主要讲一行三昧(定、正定、等持意),等持就是定、慧平等地把握。得三昧不仅需要定,应有慧作先导,保持平衡,才能进入三昧。譬如世间精通某种技艺之人,我们称之为“深得其中三昧”。要做到一行三昧的基本要求是认识念佛的心当下是佛,与佛是统一的,要系念一佛,专称名号(这与净宗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类,其不同则是所念佛不同),要随佛方所、端身正坐,专心致志地称佛名号,在此过程中,就可以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要做到一行三昧,有四个步骤:

  1、端坐念实相,忏悔以往身心的过失,使身心清净。《普贤观经》中有四句话: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通过这种方法,观一切法缘生性空,就从根本上使身心净化了,所有的执著都可以破除,就不会起惑造业。缘生性空的“空”容易引起世人误解。说一切法空的前提是一切法因缘生,缘就是条件,也就是说一切法都依条件而存在,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条件可聚可散,具有不稳定性、暂时性,所有其性本空。学习佛法要突破空、有、性、相、有、无的对待,否则不能把握佛教的空义,也不能把握佛教的精神和真髓。彼岸和此岸不是二个世界,看到实相就是菩提。此岸即彼岸、即世而出世。妄想也是因缘生的,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之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2、《大般若经里》提出“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不以得失心来念佛,不作希求想,就是念无所念。念佛时,此心即佛,若别有追求,即是头上安头。离心别无有佛,离佛别无有心,求心即是求佛,自然就能进入禅定。

  3、念佛时不起攀缘心。莫作见佛、得神通、感应想。这些感应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不正常的,把握不好,就容易出偏差。

  4、排除能观之心,所观之佛,把能、所的界限逐步消除。这件事情要慢慢来,真做到,心当下就可以超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教诲,知道心是心作的道理,诸佛法身就能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之中,真正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念佛禅就达到炉火纯青、三昧的境界了。

  要达到心作心是的境界,有五个条件不可缺少:一是要识心体。这是见地问题,体性清净、体与佛同,离开这个,再去找佛,了不可得。二是要知心用。心在起作用时,心体不动,保持寂静,烦恼才能转为菩提。三是常觉不停。觉照不能有间断。佛的法界是一实相,心与实相相应,就是常觉不停。四是常观身空寂。要四相皆空,使外在的妄念处于空寂状态之下。五是守一不移。不转移目标,就能达到一心不乱,不住动、静,都能使学人明见佛性。

  四祖的功夫就是念佛禅。

  二、四祖所持的见地是什么

  万法不离方寸,方寸这是一种比喻,万法不即肉团心,也不离肉团心。这样提的好处是使人在观想时集中到一点,容易进入空的境界。

  四祖对牛头法融禅师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神通变化,悉皆具足不离本心。

  我们所处的世间,是由理念、概念架构的世间,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给外在世界安立各种各样的假名,有了安立,就有了妄情,不去安立、架构、虚设,妄情从何起呢?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被符号、语言、概念的世界弄得晕头转向。

  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妄心若不起,真心任遍之。”在生活中要用智去观照,而不是用妄识去分别。所以四祖道信禅法的见地即是: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三、念佛禅的方法

  进入一行三昧的方法是守一不移。这不仅是修行的诀窍,也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方法。

  守一不移是继承南北朝时傅大士的方法,所谓“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弛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在初用功时,是有心用,再到无心用,从有能所,到无能所,到能所双亡,就是三昧境界。这种方法是讲禅修的,叫心一境性,这种方法是传统禅法精髓所在。

  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十二岁师从三祖僧璨,二十四岁把三祖的心地法门完全继承下来,然后现比丘相摄受、教化众生。三十多岁定居黄梅双峰山。四祖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直到了关键的作用。改变了以往住山的模式,而是聚徒教学,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集中修行,有利于教法的传播和弘扬。在历史上,经济问题也困扰着佛教的发展,道信禅师率徒自力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四祖在思想、教团建设、经济来源方面打下了一个基础,才有后续禅宗的发展。

  关于禅净之辩:

  念佛本身也是禅的一种。法华经云:“佛自诸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渡众生。”定慧等持是为禅,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这就是禅。

  什么是净土呢?以所修集的一切善法,回向求生佛国净土者,就是净。修净也离不开禅(要进入禅定)。

  至于是否可以同修的问题。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是从元朝时才有的,禅净双修在方法是来讲是可以的,但在归宿上讲则各有旨趣,不必强同。

  禅宗行者有发愿在异类中行的,如沩山禅师曰:老僧百年后,到山下做一条水牯牛。修行者有愿力支持,就不会迷失。但如果愿力不大,也不能随便发愿。

  从禅的角度来说,心和土是不二的,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当下就是净土。而净土宗则是心外有土,二宗各有优势,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渡生慈航、迷津法宝,要相互赞叹,要具有这种心量。

 
 
 
前五篇文章

参禅悟道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

放生开示——谦和法师心声录

怎样修行—— 学诚大和尚开示

谈持咒感应的心得

磨难是一笔财富

 

后五篇文章

参禅悟道之——直指人心六祖坛(四)

参禅悟道之—— 六祖宗风天下传 (五)

参禅悟道之——法尔如是见本来(七)

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佛学界的影响

浅述藏密功象与神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