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参禅悟道之——直指人心六祖坛(四) |
 
参禅悟道之——直指人心六祖坛(四) 接下来谈六祖慧能大师的禅法。 六祖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立者,在中国佛教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有了六祖,中国佛教史的面貌为之一变,佛法的慧命才真正延续到今天。 谈到中国佛教史,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生根、开花、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就是道安法师。宗教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必然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如果一切都照搬,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而佛教在发源地印度,早在1000年前就不存在了,却在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蓬勃地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三、四百年,发展很缓慢和艰难,被认为是异质文化,其观念与中国传统观念不一致,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中国特色。而道安法师,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又对佛教有全面、深入的研究,由于他的努力,使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站稳了脚跟。 首先是在教义上的某些调整。比如戒律方面,将中国传统“孝”的观念吸收进来,强调孝就是戒,与儒家思想相融合。在生活上,调整一些无法适应的制度。如乞食、赤脚、树下宿等,调整成建立寺院、发展田产,包括礼仪上的一些习惯也与中国传统相适应。 佛教包括教理与教制两部分,道安法师在两方面都作了调整,使之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还创立了最初的僧伽、讲经、共住制度。道安法师的弟子也是龙象群集,如创立净土宗的庐山慧远大师,都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所处的时代,各宗各派相继成立,义理比较发达,有趋于繁琐的倾向。当时南方重义学,北方重定学,各有所侧重。在研究佛学方面,没有真正找到最直截了当,最能把握人的生命的法门。 永嘉大师是一位有很深造诣的天台学者,在参访六祖后叹息道:吾早年勤于学问,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说明六祖的禅法是直截了当,直指人心的法门。 六祖在黄梅得法后,在南方建立顿教法门,对繁琐的教义、教规都进行了简化,以修行、开悟、把握生命为主。他所留下的“法宝坛经”是佛教的宝藏,受到教内外的重视。毛主席生前所随身携带的书中,就包括《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毛主席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认为佛教充满着辩证法、哲学和智慧。 中国佛教在六祖大师之后,另外开辟了新的宽广道路,禅宗正式建立,以其简洁、明快的修行方法,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其不作不食的劳动态度,潇洒自在的风范,席卷天下,当时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改成“禅院”。这股化腐朽为神奇的清风,将义学勃兴的风气,来了一个转变,佛教也由此向前迈了一大步。 中国佛教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寺院田产逐渐丰裕,僧人生活逐渐富裕,由此走向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好的条件修行来完善自己,另一方面,走向腐败,终于导致会昌灭法。以韩愈为参谋长,主张“人其人、庐其居、火其书”,僧人还俗、寺院改为民居、烧毁经书、镕佛像作枪炮,佛教的发展受到沉重打击。 禅宗的修行人则采取水边林下,自耕自食的方法,延续了佛教,而研究义理的派别则由此一蹶不振。此次灭法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很大,以致1000多年来,一些经书还在陆陆续续从国外带回来,一些寺院的制度、文书至今散佚在外。 会昌灭法后,禅师不断出现,五家七派陆续产生。六祖慧能大师是在佛教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祖师。 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太虚大师。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思想潮流应运而生,特别是清中期后,新文化运动不断冲击着国门,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对旧文化产生影响。太虚大师在此情势下,提出对“教理、教制、教产”进行改革,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震撼了当时的佛教界。在提出改革思想后,有少数人响应,但多数人是反对的。 太虚大师最开始提出的人生佛教理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到现在发展成人间佛教。太虚大师也与玉佛禅寺(净慧师讲法的寺院)有深厚的渊源,当时在别的地方是抵制虚大师的,当时佛教界的思想很保守,对进步的东西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 时至今日,回过头来看今天所做的一切,还是在踏着太虚大师的足迹,一点一点地落实他的思想,而远远还没有落实到位,差得很远,百分之一都没有做到。 现时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影响,各宗都要想办法适应发展,儒家有新儒学思想,佛教则提出三大革命和人间佛教,来与新思潮相适应。 人间佛教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二十多年才提出来,在文革前不敢提,有美化宗教的嫌疑,文革后思想开放,认为宗教也是可以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 中国的佛教发展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不断适应中国的情况,使佛教能够走到今天,而六祖就是其中关键性的一位。 要研究六祖的思想,就要研究六祖留下的“法宝坛经”。这本坛经受到教内外人士的重视,是一本智慧的书、修行的书。但也因为它的重要性,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坛经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版本(如曹溪原本、宗宝本、敦煌本等),有古有今、有详有略。近现代最早提出研究的是胡适。胡适在写哲学史时,写到隋唐时期写不下去了,因为不懂佛教,特别是不懂中国佛教,所以回头来研究佛教、接触禅学。研究中国哲学,不研究禅宗,就无从下手,因为有很大一块无法理解,特别是中唐、宋、元时期。一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和禅文化的联系千头万绪,研究这一时期儒家或理学家的思想,必须要懂得禅。 胡适研究六祖,从研究坛经开始,近现代研究中国禅宗的风气和热潮也是由胡适开创的,使坛经受到世人的重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坛经除了现有我们读的这个版本外,还有一个比较简略的版本,称为敦煌本。敦煌本字数为9000字,而现行本字数为21000字左右,所以有人对坛经产生怀疑,认为敦煌本才是坛经原貌。 敦煌本是80年前发现的,是由于伊斯兰教侵入新疆时(900年前),迫使佛教徒改变信仰,有人为了保存佛教文化,所以将经书藏于荒漠石窟中。 关于坛经版本的争论还没有停止。敦煌本是简略本,没有曹溪原本中的故事情节,所以字数差别很大。我们应该相信曹溪原本才是真正坛经的原貌,因为这个本子是六祖真身所在的地方保存的,并有刻版,纵然有后人的添加,也是极少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