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虚云老和尚论受戒及行持戒律之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

  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故求戒者,当先明白发心。心分下中上三品:(一)下品心,于正受戒时,以智狭劣,誓愿不广,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无克发体功用,是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二)中品心,于正受戒时,心缘一切情非情境,但于所缘境上,仅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唯欲自脱生死,全无度生誓愿,是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三)上品心,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是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受上品,当发上品心。(岑学吕、宽贤编辑《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98—399)

  戒体,是戒的体性,指经过作礼求戒等受戒仪式,而领纳戒法于心后,所引发出的防非止恶功能;它是一种对于戒法的信念与奉持戒法的意志力量。戒体获得后,即不假造作而恒常相续;戒体的外表是无相的,即无法用肉眼看见。《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云:“随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无定限也。”(《大正藏》卷03,p0159c)也就是说,受戒时发心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获戒体功能的高低,戒体品位随受戒者的发心不同而相异。如《俱舍论颂疏论本》卷十四说:“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故戒随心。”(《大正藏》卷41,p0899a)虚云老和尚上面一段话中,说了三种发心所得下中上三品戒位;大、小乘戒,无不如此。虚云老和尚还强调指出:

  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然后才可以立志高远,见相明白。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甚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缘境虽多,不外情与非情两种。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人类鱼虫鸟兽等;非情境就是一切无生命的矿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药用具等。众生造恶,皆因迷著前境,如见财物起盗心,见美色生淫念等是。但恶业固由境起,善业还从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为发戒之正本。如淫杀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发;盗妄等依情与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与非情境而发。是故森然有境,皆是制戒之本,发戒之因。若能兴广大慈护之心,遍缘如上情非情境,于此境上发如上三大誓愿,与彼戒法相应,领纳在心,尽寿护持,是即上品戒体。(《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99)

  虚老这段话的要义是说,最高的发心,是自度度他、悲天悯人的誓愿,是万物与我一体的情操;如此发心,才能与戒法冥然深契相合。众生皆有佛性:无论是有情的动物,还是无情的器世间,都是从大圆觉海一一流注出来的平等生命;能“究心缘境之宽狭”,明白自他不二的所以然,就能“兴广大慈护之心”,而于情、非情缘境上发“三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大般涅盘经》卷三十四云:“戒者,即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大正藏》卷12,p0568a)而《大智度论》卷八说:“身口善,是名持戒。”(《大正藏》卷25,p0121a)可见虚老说的“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本身的实质就是“持戒”;如此发愿,既与佛典所说持戒的内涵完全契合,当然也就能“与彼戒法相应”。

  至于虚云老和尚说的第三个誓愿“愿度一切众生”,则包含了“自度”与“度他”的双重含义。如《六祖坛经》说:“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大正藏》卷48,p0354a)就虚云老和尚自身而言,他56岁前专修的生活,便是“自性自度”;以后出来弘扬佛法、救度众生,则是“度他”。虚云老和尚一生含辛茹苦,持戒精严而为法忘躯,就是为了实现他那物我一如的婆心悲愿:“众生无尽愿无尽,苍生苦尽那时休!”虚老说的要发大誓愿,才能得上品戒,其实是他自身修行成果的法尔流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三云:“当发上心可得上法。如前缘中,今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大正藏》卷40,p0029b)因而虚云老和尚说,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不能发正心,便不能获得戒体的功能,“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

  虚老上面说的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还含有忏悔之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永息恶业,修行善道,是名忏悔。”(《大正藏》卷46,p0485b)而《六祖坛经》“忏悔第六”说,从前所有恶业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从今已后,所有恶业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大正藏》卷48,p0354a)。佛法,既离不开戒律,也离不开忏悔。虚云老和尚强调说:

  凡求戒者,照仪轨理应登坛,眼观法相,耳听羯磨,心生忏悔,易具功德。如以因缘不能登坛者,可请大德比丘在佛前方便授受,亦须深生忏悔,至诚求授始得。(《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207)

求戒者若不至诚忏悔,过去的业垢就会形成获得戒体的障碍;而且心垢不忏除,病根就仍存在,触机遇缘,老毛病便会发作。所以求戒时必须忏悔,以除去内心的罪垢;心垢除则障碍瓦解冰消,才能与戒法相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云:“一忏不复造诸罪,三世如来当证明;如是勇猛忏悔者,名为上品求净戒。”(《大正藏》卷03,p0303c)可见,虚云老和尚上述求戒时深生忏悔,是最上乘的上品心持佛性净戒。印顺导师也指出:“在受戒时,举行真诚的忏悔,是非常重要的。”(印顺《佛法概论》,p229)而且,即使获得了上品戒后,也还要时时省查己过而进行痛切忏悔,如虚云老和尚法语说:“要格外的省慎,深自忏悔,精进修持。”(《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120)

  需要指出的是,至诚忏悔求戒,实质上也是一种发心,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云:“唯愿十方佛,观察护念我;皆以大悲心,哀受我忏悔。我于多劫中,所造诸恶业,由斯生苦恼,哀愍愿消除。”(《大正藏》卷16,p0412a)所以,发心是决定获得戒体品位高低的关键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虚云老和尚特别强调:受戒时要发三大誓愿的上品心,同时要至诚心生忏悔。只有这样,才能领纳戒法于心。

 
 
 
前五篇文章

虚云老和尚论受戒及行持戒律之三

对治妄念·禅修与神通

南怀瑾:二十世纪的文明与禅学

如何检视自己有没有菩提心

“本来面目”禅释

 

后五篇文章

虚云老和尚论受戒及行持戒律之二

菩提心也可以传染

一切皆禅

悟——禅宗的心髓

李叔同血书《华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