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关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儒家在《大学》中开章明义,提出了将人的生命视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有着完整的修养规范,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总则是“仁”,成仁就是要在人世间、人群中实现人的价值,最终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入门功夫。何为“格物”?这第一关通不过,以后那些关节也不好通。此处的“物”,即是与天理人性不合之私欲。既有私欲,则必然知见有偏,不得其正也。如爱妻、爱子者,其妻其子再坏,彼不见其坏,以溺爱之私欲,锢蔽本具之良知,以成偏邪不正之恶见。若将溺爱之念,格除净尽,则妻与子之是与非,直下彻见。格是抵御、排除、捍格、感格之意。所以“格”除自己私欲之“物”,是明明德之根本。 何为“致知”?“致知”之知,可作智慧讲,此智慧非一般的世智辩聪,应该是明了万事万物的真空妙有的空性。当这种智慧生起显发时,面对生活中的缘生缘灭、生命变化、穷通寿夭诸种种事,就不会烦恼,能坦然面对,如如不动,随缘不变。人生活于世间就是不断地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自己的“心”,其实也就是“致知”。能够把握住我们的自心,心就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左右。 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烦恼、不安、困惑、恐惧等等,这是人的精神生活受逼迫而成,人的烦恼、焦虑、困惑、痛苦的原因千差万别,有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人际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等等。烦恼、痛苦是人类普遍的主观感受,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地位、阶层的氛围中,其主观感受亦有差异,每个生命体的心灵中都有生存意欲和生命意识,以及追求快乐、幸福、自由、富贵、长寿等强烈愿望,便与人的必死的局限、痛苦、贫贱、短命构成相对关系。生与死的冲突,贫与富,贵与贱的冲突,哀与乐,善与恶的冲突,对人生生命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与逼迫,因而产生恐惧感,孤独感、疏离感,使人的精神与心理失去平衡,而有烦恼痛苦。因而有人便要求在精神生活的结构方式上有所改善,以获取心灵的宁静和乐。心灵的不和不乐,便会唤起贪欲诈伪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真能理解“格物”之理,就能顺利地格除我们的私欲,捍除我们的偏见,而生起智慧。如若进一步深信佛法因果之理,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自然会使我们身心柔软,坦然笑对人生。也就是说“格物致知”能协调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烦恼、焦虑、孤独、空虚等冲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格物的工作做成功了,真知就显发出来,而后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顺理成章而通达无碍了。 佛家的去贪、嗔、痴,即是“格物”,修戒、定、慧,即是“致知”。贪、嗔、痴之“物”,蕴之于心,亦若戴着有色眼镜,以视诸物,皆不能见其本色耳。“物欲”之祸害,可见深矣! 印光大师云: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功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 学佛之人,最要各尽其分,能各尽其分,即是有廉有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当努力行之。《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明”字,即是克己省察之修德,后“明德”二字,即是自心本具之性德。欲明自心本具之明德,非从克己省察修持不可。进之,始可言“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之“亲民”,即是各尽其分之意。“止于至善”,即是居心行事,自行化他,悉皆顺乎天理人情,不偏不倚之中道。能如是,为圣为贤,可得致矣。且佛法之教人,在于对治人之烦恼习气,故有戒、定、慧三学以为根本。盖以戒束身,则悖德悖理之事不敢为,无益有损之语不敢说,因戒生定,而心中纷纷扰扰之杂念渐息,糊湖涂涂之作为自止。因定发慧,则正智开发,烦惑消灭,进行世出世间诸善法,无一不合乎中道矣。戒、定、慧三学,皆是修德,由正智亲见之心体,乃“明德”也。此之“明德”,在《中庸》则名“诚”。“诚”指淳真无妄。“明德”,指离念灵知。“诚”与“明德”皆属性德。由有克己省察修持之修德,性德方彰,故须注重前一“明”,则“明德”方能彻见而永明矣。如同佛门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学之道,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心量广大、量周沙界的正人君子,最终达到成贤成圣的圆满境界,此同佛法的成佛之道。那么儒家的“明明德”,就是佛家的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便是觉行圆满而得成佛了!这样就如同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先人早已将大学之道、圣贤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只可惜我们今天所谓的现代人,捧着祖先的精神宝藏,却向外骛求安身立命之法,可不悲哉!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已将贪、嗔、痴发展到极至,诸如社会治安、家庭变革、情感混乱、环境污染、诚信退失、亲情残害、屠杀动物、少年犯罪、网络毒害、欺骗敲诈、假冒伪劣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可是如今的生活中,你会发现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弄虚作假、漠视人性以至对人凶残的事例却屡见不鲜。近几年来,以“怵目惊心”一词来形容社会风气败坏及道德沦丧,一点也不夸张! 从以下几个镜头可知冰山一角: <1>上个世纪90年代,南国广州街头曾上演过3名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凌辱妇女,200多人驻足围观,但却无人救助的“壮观”场面。 <2>成都姑娘林小丽遭遇车祸后,生命垂危,路上有数百人围观,也是无人救助!总算有人拦住一辆车想请司机救她时,司机却说:“我还有事!”接着便把车开走了,致使24岁的林姑娘因无人救助而死亡。这个司机回家后在麻将桌上还轻松地讲述路上的见闻,没想到的是,他见死不救的人竟是自己的姐姐。他最后说:“我怎么知道她是我姐姐呢?” <3>辽宁本溪市女大学生与同学郊外旅游时不慎落水,同学成建生奋不顾身下水救起了她!而成建生却沉入水中,其它同伴不会游泳,便哀求身边看热闹的村民帮忙。但由于村民们讲价钱,结果耽误了抢救时间,致成建生溺水死亡。 还有许多诸如哄抢不慎撒落在地的百万现金的现象见诸报端,更有甚者,2003年5月,在湖南湘潭,数百名群众面对着一位即将跳楼自杀者,竟有人发出欢呼声和掌声,就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永远消失了。 看到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报道,一件件惨无人道的真实事件,我们国人的良知究竟去向何方?近几十年来,由于对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教育的忽略,而一味地效仿西方的所谓法制管理社会,导致的结果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今天已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试观当今现代社会,唯一能拯救社会道德伦理的良方,只有儒家思想和佛家的因果观念。我们如能正确实践“格物”,其它等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何愁家庭不能和谐?何愁国家不能和谐?何愁社会不能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