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
  林崇安
  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教授
  内观教育 ? 2004年
  目录
  一、前言
  二、释尊初期的教导
  三、释尊初期的偈、经流传
  四、释尊中期的九分教
  五、释尊后期的十二分教
  六、第一结集时期的阿含经
  七、第二结集后的《杂藏》
  八、结语
  一、前言
  释尊成佛后,先对五比丘传《转法轮经》,而后依次度化了六十贤部、二牧女、一千外道、频毗沙王、舍利弗、目揵连等不同阶层的人。此中证得阿罗汉圣位的弟子们也往印度各地弘法,为了便于传法,便开始编集佛陀的教法。整个编集和流传的过程,可分成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今依据《阿含经》、《广律》以及《大毗婆沙论》等相关经论的多种传说,钩勒出释尊时期“分教”的成型过程,以及在佛灭后《阿含经》的集成。本文指出,释尊在世时,初期先有讽诵、自说、契经(和附属的应颂)的流传,中期有九分教的成型,后期再分成十二分教,最后才是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经律结集。为了便于比对和说明,今先列出十二分教的名称,并以代号【】来区别。十二分教是:【1】契经(修多罗),【2】应颂(祇夜),【3】记说(和伽罗那),【4】讽诵(伽他),【5】自说(忧陀那),【A】因缘(尼陀那),【B】譬喻(阿波陀那),【6】本事(如是语、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广(毗佛略),【9】希法(阿浮陀达磨),【C】论议(优波提舍)。此中,扣除【A】因缘、【B】譬喻、【C】论议,剩下的就是九分教。
  二、释尊初期的教导
  释尊成佛后,最初的传法内容,今依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记载(T24, p127b-136c),略述如下:
  (1)释尊于波罗尼斯城,先对出家修苦行的五位贤仆,指出佛法实践的总纲:“处中之法=八圣道”:
  出家之人不得亲近二种邪师,云何为二?一者、乐著凡夫下劣俗法及耽乐YIN欲处,二者、自苦己身,造诸过失,并非圣者所行之法。此二邪法,出家之人当须远离。我有处中之法,习行之者,当得清净之眼及大智慧,成等正觉,寂静涅槃。何为处中法?所谓八圣道,云何为八?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释尊接著教导“四谛”,使憍陈如证得预流果的圣位:
  此苦圣谛法,…此苦集圣谛法,…此苦灭圣谛法,…此苦灭道圣谛法,我未曾闻,由如理作意精进力故,得净慧眼、智、明、觉生。… 世尊说此法时,具寿憍陈如证于无垢无尘法中,得法眼净,及八万天众于法中亦证法眼。…世尊波罗尼斯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三转十二行相法轮故,因号此法经及此地,名为《转法轮处经》。
  释尊再教导“四谛、八圣道”,结果憍陈如成为第一位证得阿罗汉的弟子:
  世尊复告四人曰:有四圣谛,云何为四?所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云何道圣谛?所谓八圣道,应当修习!世尊说此四谛法时,阿若憍陈如证诸漏尽,心得解脱;四人于此法中,离诸尘垢,证清净眼。
  释尊再仔细教导“五蕴”,使余四人也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世尊复告四人曰:汝等当知!色无我,若色有我,不应生诸疾苦,能于色中,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是故汝等,知色无我,故生诸疾苦,不能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应知。…是故当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如是诸色非我,非我所有,非属于我,我不在色,由如实遍知,应如是见。乃至受想行识,亦如是见。…尔时,世尊说此法时,彼四人等闻此法已,心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以上释尊的教导,便是散文(长行)型的【1】契经,内容有“五蕴”、“四谛”、“八圣道”。
  (2)其后,释尊于波罗尼斯城婆罗奈河边,对在家者耶舍教导“布施、持戒、生天之因、五欲过患、四谛”,使之证果,并受五戒:
  诸佛常法,先说此法:所谓布施、持戒、生天之因,复说五欲所有过患,赞叹出家独处山林,思惟观察断诸烦恼,演说广大微妙之法,开示令解。诸有听者,闻说此法,欢喜清净,无有疑惑。佛观知已,更复为说出世之法,所谓苦、集、灭、道圣谛,犹如浣衣,先除垢秽,既清净已,色即易染。耶舍亦尔,初闻佛说心器清净,便能了知四圣谛法,证预流果,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一切悕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耶舍尔时,得此法已,心大欢喜,从座而起,整衣服,顶礼佛足,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入此微妙之法,获大胜利,从今已后,乃至尽形,归佛、法、僧,为五戒邬波索迦,不杀、不盗、不邪行、不妄语、不饮酒。
  接著,释尊对耶舍之父,也给予相同的教导使得预流果,而耶舍则成为阿罗汉:
  乃至令彼长者得预流果。其子耶舍,犹著俗时种种珍宝庄严之具,得阿罗汉果。尔时,世尊即摄神力而说颂曰:“调伏寂静持净戒,常以妙法自庄严,于诸含识无害心,是谓沙门苾刍行。”
  此处释尊的教导,是长行的【1】契经,内容有“布施、持戒、生天之因、五欲过患、四谛”,并授五戒;释尊的感兴偈颂,则是【5】自说(忧陀那)。
  (3)释尊接著教导富楼那、无垢、骄梵拔提、妙肩等四长者子,使证阿罗汉果。而后波罗尼斯城中,有五十豪族家,来至佛所,于善法律中出家而为苾刍,并证阿罗汉果。
  (4)接著,恶魔想作诸障碍:
  尔时,恶魔作是念已,化为摩纳婆,往诣佛所,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汝不得解脱,而作解脱想,汝在系缚中,不能解脱我。”尔时,世尊作是念言:今者恶魔愿我散乱。世尊知已,说颂答曰:“人天系缚中,我已得解脱,罪者今当知,我已摧伏汝。”尔时,恶魔便作是念:此沙门乔答摩能知我心。作是念已,便生懊恼,内怀忏悔,便灭而去。
  此处的偈颂,便是【4】讽诵(伽他)。
  (5)接著,释尊要六十苾刍各自往四方传法:
  世尊复告诸苾刍曰:我于天人系缚中而得解脱,汝等亦得解脱,汝应往余方,作诸利益,哀愍世间,为诸天人得安乐故,汝等不得双行,我今亦往优楼频螺聚落。诸苾刍等咸奉佛教,唯然而去。
  (6)接著,释尊往波罗尼斯城优楼频螺聚落,诣白叠林,度化六十贤部以及村主二女(一名欢喜,二名欢喜力),成在家圣众。接著,世尊往尼连禅河边林中度化(a)优楼频螺迦摄及五百眷属、(b)那提迦摄、伽耶迦摄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皆于善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渐渐游行至伽耶山。释尊于伽耶山,对优楼频螺迦摄等一千苾刍,以三种神通教导:
  (a)神足通者,如来入三摩地,以心定故,即从本座忽然隐没,现于东方,上升虚空行住坐卧;入火光定,即于身内出种种光,所谓青黄赤白及以红色;双现其相,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发火光。东方既尔,南、西、北方亦复如是。既现相已,从彼虚空没,还复本处而现,此是世尊神足通。
  (b)记说通者,所为苾刍应观察心、意、识,如是应善寻伺,不应不善寻伺,此亦意念,此亦证身识,此为世尊记说通。
  (c)教授通者,告诸苾刍所有诸法,悉皆识然。何者一切炽然?眼炽然,色炽然,眼识炽然,眼触炽然,为因眼触内所生受,或苦、或乐、非苦非乐,亦是炽然。以何火炽然?贪火炽然、嗔火炽然、痴火炽然。生老病死、愁叹忧悲苦恼,亦复如是火然,此皆为苦。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处释尊神足通、记说通的教导,是属于“道品”,教授通的教导内容是“六处”,这些都是归属【1】契经。经此三种神通的教导,这一千苾刍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7)而后释尊到摩揭陀国,对频毗娑罗王和大众以长篇幅教导“五蕴无我”和“缘起”的深义:
  尔时,世尊告摩揭陀主频毗娑罗言:“色有生灭,大王!当须了知色法生灭因缘。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尊说此法已,摩揭陀国婆罗门、居士等,作如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亦无我者,然何等法而是其我?…若人于可所作及不应作,善恶之业所有果报,谁当受之,令舍此蕴而受彼蕴?”尔时,世尊知此婆罗门、居士等作如是念,即告诸苾刍曰:“…若人于可作及以不可作,善恶等业所有果报,而舍于此蕴,受于彼蕴等,皆不说是我,然是因缘: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此大五蕴聚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此大五蕴聚集灭。苾刍!如是诸行皆苦,涅槃为乐,因集故苦生,因灭故苦灭,由此相续流转断灭,此即苦尽。云何是涅槃?苦尽故为涅槃,犹如火灭而得清凉,是故我说此句能舍诸蕴,贪苦尽故而得圆寂。…”尔时,世尊说此法时,摩揭陀主频毗娑罗王及八万天子、无量百千万摩揭陀国婆罗门、居士等,皆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T24, p136c)
  此处释尊的教导,便是散文型的【契经】,内容有“五蕴”、“缘起”,由于此处探讨的是甚深的无我与果报的问题,这一教导后来归入“方广”这一分教。
  小结:到此释尊的教导方式及内容皆已完备:
  (1)教导方式:三神变(神足通、记说通、教授通);以教授通为主。
  (2)内容:五蕴、六处、因缘(含四谛)、道品(八圣道);在家五戒。
  (3)类型:散文型的【1】契经。偈颂型的【5】自说和【4】讽诵。
  (4)成效:有千位以上之阿罗汉;在家证果者有频毗娑罗王(影胜王)等。
  三、释尊初期的偈、经流传
  释尊初期所度化的圣弟子们,往印度各地弘法后,便将佛陀所教导的经典流传开来。最初所传诵的第一类经典是偈颂型的【5】自说和【4】讽诵。另一类经典是散文型的【1】契经,有时在契经的结尾配上【2】应颂。
  证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记载著,输波勒迦城的商主圆满(富楼那)与商人共入大海时,商人们常诵佛陀所说的偈、经:
  彼诸商人,昼夜常诵《嗢拖南颂》、《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之颂》、《众义》、《经》等,以妙音声,清朗而诵。圆满闻已,而问言曰:汝等善能歌咏。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咏。圆满问曰:是何言辞?商人报曰:是佛所说。”(T24, p11b)
  《别译杂阿含经》记载著:
  尔时,尊者阿那律从佛游行,至彼摩竭提国鬼子母宫。时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诵《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又复高声诵习其义及《修多罗》等。(T2, p480c)
  《杂阿含经》记载著:
  时尊者阿那律陀,于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毕陵伽鬼子母住处宿。时尊者阿那律陀,夜后分时,端身正坐,诵《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T2, p362c)
  以上这些资料都显示出“先偈、后经(修多罗)”的格式。其中的偈归属“自说”和“讽诵”两种分教,并显示出“先自说、后讽诵”的次第:
  自说:《忧陀那=优陀那=嗢拖南颂》、《法句偈》。
  讽诵: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世罗尼颂》、《牟尼偈》、《众义=义品》、《波罗延=波罗延那=彼岸道品》、《比丘尼所说偈》;b《见真谛》。
  “自说”(忧陀那)是释尊生活中感兴的偈颂;法句偈是释尊传法时即兴的偈颂。《法句偈》是自说之一类,初期并未分出。《大毗婆沙论》说:
  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因喜事者,如佛一时见野象王,便自颂曰:“象王居旷野,放畅心无忧,智士处闲林,逍遥志恬寂。”因忧事者,如佛一时见老夫妻,便自颂曰:“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这些“自说”早期即已传出,《杂阿含经》记载著释尊自说《优陀那偈》之事:
  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说一切《优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难:眼无常、苦、变易、异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苦、变易、异分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T2, p52b)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T2, p16c)
  “讽诵”是释尊传法时的一般偈颂,结成句子,或作二句、三句、四句、或作五句、六句,《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讽诵?谓非直说,是结句说,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讽诵。(T30, p418c)
  这些“讽诵”也在早期就传遍印度各地,所以常有各地弟子请佛陀或大弟子解释其意义。《杂阿含经》中提及“讽诵”中的《波罗延那》就有多处:
  舍利弗!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世间数差别,安所遇不动,寂静离诸尘,拔根无悕望,已度三有海,无复老死患。”(T2, p255c)
  阿难!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忧陀耶所问》:“断于爱欲想,忧苦亦俱离,觉悟于睡眠,灭除掉悔盖,[舍贪]、恚清净,现前观察法,我说智解脱,灭除无明闇。”(T2, p256a)
  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说《波罗延那?阿逸多所问》:“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T2, p95b)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著,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无有烦恼锁,超出缝紩忧。”诸尊!此有何义?云何边?云何二边?云何为中?云何为缝紩?云何思?(T2, p310b)
  《杂阿含经》中提及“讽诵”中的《义品》而广为分别的,有“答摩揵提所问偈”:
  时诃梨聚落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断一切诸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虚空于五欲,永以不还满;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偈有何义?…(T2, p144b)
  前引讽诵中的《大德之偈=诸上座颂=诸上座所说偈》,也是在早期就已集出(但后期有所追加)。《比丘尼所说偈》和《见真谛》的集出可能略晚一些。讽诵中的《见真谛》是释尊教化鬼母(夜叉)时相关之偈,所以,阿那律陀在毕陵伽鬼子母住处也诵此偈,《杂阿含经》记载著: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与大众俱,到富那婆薮鬼子母住处宿。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四圣谛相应法,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尔时,富那婆薮鬼母儿富那婆薮,及鬼女郁多罗,二鬼小儿夜啼。时,富那婆薮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说偈言:“汝富那婆薮,郁多罗莫啼!令我得听闻,如来所说法。非父母能令,其子解脱苦,闻如来说法,其苦得解脱。世人随爱欲,为众苦所迫,如来为说法,令破坏生死。我今欲闻法,汝等当默然!”时富那婆薮、鬼女郁多罗,悉受其母语,默然而静听,语母言:“善哉!我亦乐闻法,此正觉世尊,于摩竭胜山,为诸众生类,演说脱苦法:说苦及苦因,苦灭灭苦道,从此四圣谛,安隐趣涅槃。母今但善听,世尊所说法。”时,富那婆薮鬼母即说偈言:“奇哉智慧子,善能随我心。汝富那婆薮,善叹佛导师!汝富那婆薮,及汝郁多罗,当生随喜心,我已见圣谛。”(T2, p362c)
  由于此处讽诵的最后一句是“我已见圣谛”,所以有关教化夜叉的讽诵,就通称做《见真谛》。
  至于释尊初期所传诵的【1】契经,其内容为何?由释尊初期的传法内容以及由现存的《阿含经》可以推知,初期的契经是散文型的蕴、处、缘这三类的经辑为主。《杂阿含经》中记载著:罗怙罗想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去证得阿罗汉果位,但佛陀知道他的解脱智慧尚未成熟,因此要他:
  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T2, p51a)
  由此可以看出佛弟子的修学过程是先依次听闻、思考“五受阴”、“六入处”、“尼陀那法”(因缘法)而后进入“独一静处,专精思惟”的修习。所以,初期契经的内容,依次便是蕴、处、缘这三类的经辑,以下方便称之为“蕴辑”、“处辑”、“缘辑”。在契经之结尾,偶而配上【2】应颂,将经义以偈颂呈现出来,这是便于忆持而已,可视为是契经的结尾重申部分。《大毗婆沙论》说:
  契经云何?谓诸经中,散说文句,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
  问:契经有何义?答:此略说有二义。一结集义,二刊定义。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如花鬘缕。如结鬘者以缕结花冠众生首,久无遗散。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久无忘失。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如匠绳墨。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去恶留善。
  应颂云何?谓诸经中,依前散说契经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即结集文、结集品等。如世尊告苾刍众言:“我说知见能尽诸漏,若无知见能尽漏者,无有是处。”世尊散说此文句已,复结为颂,而讽诵言:“有知见尽漏,无知见不然,达蕴生灭时,心解脱烦恼。”(T27, p659c)
  小结:由以上的引述,可以得知释尊初期所流传的“分教”内容有【1】契经:蕴辑、处辑、缘辑。【2】应颂:配在契经之末。【4】讽诵:《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5】自说:《忧陀那》、《法句偈》。此期释尊弟子们往外传诵时,是“先偈颂、后契经”,其中的偈颂是“先自说、后讽诵”的次第。
  四、释尊中期的九分教
  释尊在传法的中期,将其教法的内容,归纳为九分教,此由释尊对弟子舍利弗谈及制戒的因缘时,便可看出,《摩诃僧祇律》说︰
  尔时佛告舍利弗︰有如来不为弟子广说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舍利弗!(有)诸佛如来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法不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师、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著于案上,不以线连,若四方风吹则随风散,何以故?无线连故。……舍利弗!以如来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教法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师、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以线连之。若四方风吹,不随风散,所以者何?以线连故。”(T22, p227b)
  此处所说的九部经,与南传的巴利文《善见律毗婆沙序》及《长部经注序》所说的九分教有相同的内容:【1】契经(修多罗),【2】应颂(祇夜),【3】记说(授记、和伽罗那),【4】讽诵(伽他=伽陀),【5】自说(忧陀那),【6】本事(如是语、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广(毗佛略),【9】希法(未曾有法、阿浮陀达磨)。依《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此律的传承是1.优波离2.陀娑婆罗3.树提陀娑4.耆哆5.根护6.法高,故与南传的巴利律同为优波离系的传承。这一传承所忆持的是“九分教”。
  在释尊传法的中期,所传出的经典和偈颂的数量渐增,须要进一步的编集:
  第一,于【1】契经中,另外辑出与道支相应的一类,此由后来编成的杂阿含的不同传说来推知:犊子部以及大众部,在共通的《摩诃僧祇律》上说︰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T22, p491c)
  此一线索表示,有一类是与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相应的编辑(以下称之为道辑)。所以,释尊中期的“契经”有二类,一为“蕴辑、处辑、缘辑”,一为“道辑”。又由《药事》卷七也可看出确实有“道辑”这一类的经集︰
  尔时,世尊从定而起,于苾刍众前,敷座而坐,告诸苾刍曰:若有外道,来问汝等:沙门乔答摩作何等行,于二月间,而入寂定?汝应报云:入数息三昧,何以故?我于二月中,作数息观宴坐而住,我作此观时,于入息曾无散乱,如实了知,于出息亦无散乱,如实了知,长短生灭,遍身所有出息,皆悉了知,…诸苾刍!我今为汝如法而说圣者修行,诸天修行,梵天修行,无学修行,有学修行,如来修行,凡有学者,未得当得,未证当证,未得见前,当得见前, 凡无学者,已得见前,当得增长,有学者当得见法安乐而住。”乃至《道品》集经中说。(T24, p32c)
  此处《药事》引用入出息相应经,并指出这是属于《道品》的集经。
  第二,于【4】讽诵(伽他)中,扩大编入与八众相应的偈颂,成为《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此亦由后来编集杂阿含的传说来往前推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T24, p407b)
  化地部的《五分律》又说︰
  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T22, p191a)
  《四分律》也说︰
  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T22, p968b)
  这三线索表示著,有的以伽他(讽诵)的形式来编辑,有的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帝释、魔、梵等八众相应的内容来编辑,这些同样是指《众相应偈》的编集,其形式是伽他(讽诵),而内容是八众相应。所以,此期讽诵(伽他)的编辑,除了旧有的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外,还编辑了b《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大毗婆沙论》说:
  伽他云何?谓诸经中,结句讽颂彼彼所说,即《驎颂》等,如伽他言:“习近亲爱与怨憎,便生贪欲及嗔恚,故诸智者俱远避,独处经行如驎角。”(T27, p660a)
  此处《驎颂》等,是中期编集的讽诵。《见真谛》是释尊初期教化夜叉(富那婆薮鬼母)时相关之偈,此期编入b《众相应偈》中。
  第三,将散文型的大量契经,依性质另外分出【3】记说、【6】本事、【7】本生、【8】方广和【9】希法五种分教,说明如下。
  【3】记说:中期所编集的记说是释尊问弟子答,弟子问释尊答,或弟子问弟子答等简短问答的经典选辑;后来也包括四种问记,以及回答死后生处等(授记)。《大毗婆沙论》说:
  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若诸经中四种问记,若记所证所生处等。(T27, p659c)
  【6】本事:中期所编集的本事是增一式的《如是语》,类同于玄奘所译的《本事经》,不明显说出传法的地点、因缘等事,并于经末配上【2】应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说:
  言本事者,谓说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T27, p660a)
  【7】本生:中期所编集的本生是佛陀过去生中的熊、鹿等诸本生事,《大毗婆沙论》说:
  本生云何?谓诸经中,宣说过去所经生事,如熊、鹿等诸《本生经》,如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事》等。(T27, p660a)
  【8】方广是释尊广说种种甚深法义的经典,如《五三经》、《梵网经=梵动经》、《幻网经》、《五蕴经=象迹喻经》、《六处经=分别六处经》、《大因缘经=大缘方便经》。释尊中期九分教的方广,也包含弟子间探讨甚深法义的“论议”。《大毗婆沙论》说:
  方广云何?谓诸经中,广说种种甚深法义。如《五三经》、《梵网》、《幻网》、《五蕴》、《六处》、《大因缘》等。(T27, p660a)
  《方广经》当时又称之为《大经》,《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说:
  若复《大经》欲诵、正诵,谓《小空》、《大空经》、《增五增三经》、《幻网经》、《影胜王迎佛经》、《胜幡经》。(T23, p925c)
  此中所提到的《小空经》、《大空经》、《增五增三经=五三经》、《影胜王迎佛经=频毗娑罗王迎佛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等,都是文广义深的经典。
  【9】希法是赞叹佛、法、僧三宝等甚希有事的经典,例如,《自欢喜经》、《未曾有法经》、《侍者经》、《薄拘罗经》、《阿修罗经》、《地动经》、《郁伽长者经》等,《大毗婆沙论》说:
  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等甚希有事。有余师说:诸弟子等赞叹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赞叹世尊无上功德、尊者庆喜赞叹世尊甚希有法。(T27, p660a)
  小结:由以上的引述,可以得知释尊中期所流传的教法内容有完整的九分教,即【1】契经:蕴辑、处辑、缘辑;道辑。【2】应颂:配在契经之末。【3】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4】讽诵: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b《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5】自说:《忧陀那》、《法句偈》。【6】本事:《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7】本生:熊、鹿等诸本生。【8】方广:广说种种甚深法义(空相应缘起),此期含论议。【9】希法:赞叹三宝等甚希有事。
  五、释尊后期的十二分教
  释尊在传法的晚期(释尊后二十五年,以阿难为侍者),将其教法的内容,归纳为十二分教,此由阿难弟子与目揵连弟子之共诤多闻,即可看出,《杂阿含经》记载著: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有两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难弟子;二名阿浮毗,是摩诃目揵连弟子。彼二人共诤多闻,各言:汝来!当共论议。谁所知多?谁所知胜?”…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毗富罗》、《阿浮多达摩》、《优波提舍》等法,而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T2, p300b)
  此处列出完整的十二分教:【1】契经(修多罗)【2】应颂(祇夜)【3】记说(和伽罗那)【4】讽诵(伽他)【5】自说(忧陀那)【A】因缘(尼陀那)【B】譬喻(阿波陀那)【6】本事(如是语、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广(毗佛略)【9】希法(阿浮陀达磨)【C】论议(优波提舍)。北译的《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属说有部所传,其传承是1.大迦叶、阿难2.缺名3.缺名4.缺名5.末阐提及商那和修。于《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阿难所忆持的分教是“十二分教”。此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A】因缘、【B】譬喻、【C】论议,今探讨如下。
  【A】因缘是编辑诸经以及制立学处的因缘,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大毗婆沙论》说:
  因缘云何?谓诸经中,遇诸因缘而有所说。如《义品》等种种因缘。如《毗奈耶》作如是说:由善财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制立学处。(T27, p660a)
  【B】譬喻(阿波陀那)是释尊所说的长篇譬喻,如《大譬喻=大本经》、《长譬喻=长寿王本起经》以及“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后期编到律中),《大毗婆沙论》说:
  譬喻云何?谓诸经中,所说种种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说。(T27, p660a)
  【C】论议是释尊决判默说(指黑说,T24, p390a)和大说的经典,以及弟子间探讨甚深法义的经典,例如,《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絺罗经》等,《大毗婆沙论》说:
  论议云何?谓诸经中,决判默说、大说等教。又如佛一时略说经已,便入静室宴默多时,诸大声闻共集一处,各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T27, p660a)
  又如,《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阿难说经》等三经是释尊大弟子对《贤善偈》(跋地罗帝偈)的广分别。
  至于释尊后期十二分教中的【6】本事,是除了旧有的《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外,另外将过去大王和过去诸佛这些前际所见闻的“长篇本事”,也归入“本事”,例如,善见王事、大天转轮王事,以及与毗钵尸佛相关的《大本经》,《大毗婆沙论》说:
  本事云何?谓诸经中宣说前际所见闻事,如说过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见。过去有佛,名毗钵尸,为诸弟子说如是法。过去有佛,名为式企、毗湿缚浮、羯洛迦孙、驮羯诺迦牟尼、迦叶波,为诸弟子说如是法。如是等。(T27, p660a)
  小结:由以上的引述,可以得知释尊后期所流传的教法内容分成十二分教,即【1】契经:蕴辑、处辑、缘辑,以及道辑。【2】应颂:配在契经之末。【3】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4】讽诵: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比丘尼所说偈》,b《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5】自说:《忧陀那》、《法句偈》。【A】因缘:诸经和制立学处的因缘。【B】譬喻:经和律中的长篇譬喻。【6】本事:a《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b长篇本事。【7】本生:熊、鹿等本生。【8】方广:广说甚深法义(空相应缘起)。【9】希法:赞叹三宝等甚希有事。【C】论议:弟子间探讨甚深的法义。但是释尊所传的甚多经典,有的内容在因缘、譬喻、本事、本生之中有所涵盖,如何归类便有困难,所以在王舍城结集时,便以四阿含来做新的归类。
  六、第一结集时期的阿含经
  佛灭当年,由大迦叶主持王舍城结集(第一结集),由阿难结集经藏,由优波离结集律藏,将原有的九分教或十二分教重新编集。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传说,王舍城第一结集的内容是四阿含(四阿笈摩):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注:此段藏文是:杂阿笈摩者,谓世尊观待彼彼所化而宣说,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配于教说,于是中:蕴、处及缘起相应,如是食、谛、界及受相应,诸声闻及如来所说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及依八众之众相应。】当知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若诸苾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藏文是:正说品】。如是一切,粗略标举能说、所说及所为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T30, p772c)
  此中指出,《杂阿含经》的编辑依次是:(1)蕴相应、(2)处相应、(3)缘起、食、谛、界及受相应、(a)诸声闻弟子所说相应及(b)如来所说相应、(4)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及(c)依八众之众相应。这些相应的组成,便是(1)蕴诵、(2)处诵、(3)缘诵、(a)弟子所说诵、(b)如来所说诵、(4)道诵、(c)八众诵,这便是《杂阿含经》首次结集时经文的次第与内容。此中,(1)(2)(3)(4)是“所说”;(a)(b)是“能说”;(c)是“所为说”。《阿含经》经文虽有长短的不同,但内容相同,《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只是依据经文长度的中和长,分别集出而已。《增一阿含经》只是依法数的上增编集而成。《瑜伽师地论》又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事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一、刹帝利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天王众;六、三十三天众;七、焰摩天众;八、梵天众。(T30, p294a)
  此中指出:释尊四十多年所说的教导不外是:(1)五取蕴、(2)十二处、(3)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四食、四圣谛、无量界;(a、b)佛及佛弟子;(4)四念住等菩提分法;(c)八众。这些说法与上相同。至于前述的十二分教,如何重新编成这四《阿含经》呢?其编整过程如下:
  【1】契经中的蕴辑、处辑、缘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蕴诵〉、〈处诵〉、〈缘诵〉。契经中的道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道诵〉。
  【2】应颂则分配在相关的《阿含经》经末。
  【3】记说中的弟子记说、如来记说,分别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弟子所说诵〉、〈如来所说诵〉。四种问记则编入《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
  【4】讽诵中的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比丘尼所说偈》,则大都未编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讽诵中的b《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八众诵〉。
  【5】自说中的《忧陀那》、《法句偈》,未编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
  【A】因缘,分别编在《广律》、《阿含经》相关之处。
  【B】譬喻(阿波陀那),分别编在《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广律》中。例如,《长寿王本起经》编入《中阿含经》中。“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编入《广律》中。
  【6】本事中的a《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未编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b长篇本事,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与善见王相关的《大善见王经》,与顶生王相关的《四洲经》、《牛粪喻经》,与难提波罗陶师相关的《鞞娑陵耆经》,都编入《中阿含经》中。《典尊经》则编入《长阿含经》中。兼具譬喻、本事性质的《大本经》和《游行经》,都编入《长阿含经》中。
  【7】本生,分别配在《广律》内。
  【8】方广,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梵网经=梵动经》、《大因缘经=大缘方便经》编于《长阿含经》。《五蕴经=象迹喻经》、《六处经=分别六处经》、《小空经》、《大空经》、《影胜王迎佛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编于《中阿含经》。
  【9】希法,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自欢喜经》编于《长阿含经》。《未曾有法经》、《侍者经》、《薄拘罗经》、《阿修罗经》、《地动经》、《瞻波经》、《郁伽长者经》、《手长者经》编于《中阿含经》。
  【C】论议,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絺罗经》、《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阿难说经》等编于《中阿含经》。
  小结:由于十二分教中的【6】本事、【7】本生、【A】因缘和【B】譬喻的区分不易,所以在王舍城的第一结集时就不采用这种分法,而是先将核心的契经依不同的“相应”编集完《杂阿含经》后,将经文长度属中的编集成《中阿含经》,经文长度属长的编集成《长阿含经》,最后将经典依法数的增加编集成《增一阿含经》,如此编集完成《四阿含经》,将经文与律相关的(如,本生)编至《广律》。
  此中,《杂阿含经》的编集是:先将【1】契经中的蕴辑、处辑、缘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蕴诵〉、〈处诵〉、〈缘诵〉。次将【3】记说中的弟子记说、如来记说,分别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弟子所说诵〉、〈如来所说诵〉。而后将契经中的道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道诵〉。最后将【4】讽诵中的b《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八众诵〉。
  至于旧有流通印度各地的:【4】讽诵中的a《诸上座颂=诸上座所说偈》、《世罗尼颂=尸路偈》、《牟尼之颂=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比丘尼所说偈》,【5】《忧陀那》、《法句偈》,以及【6】本事中的a《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等则不集入,仍继续在各地传诵著,这些旧有的偈颂在毗舍离城的第二结集时,才再收入成为《小部》或《杂藏》。
  七、第二结集后的《杂藏》
  佛灭百年时的第二结集,先结集律藏,后结集经藏。结集经藏时,一方面将四阿含略加调整,例如,将《杂阿含经》中具有偈颂性质的〈八众诵〉,移到〈缘诵〉、〈蕴诵〉、〈处诵〉之前,这是类同于释尊初期“先偈、后经”的格式。另一方面,将第一结集未编入的讽诵、自说、本事编集成《杂藏》,称之为《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此次所集的《杂藏=小部》之内容含有:
  【4】讽诵中的a《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编成《小部?经集》。《诸上座所说偈》,编成《小部?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编成《小部?比丘尼所说偈》。
  【5】自说中的《忧陀那》,编成《小部?忧陀那》。自说中的《法句偈》,编成《小部?法句经》。
  【6】本事中的《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编成《小部?如是语》。
  到了阿育王第三结集时期(约佛灭二三四年),将《小部》更增补成十四分,《善见律》序品说:
  1法句、2喻(譬喻)、3妪陀那(忧陀那)、4伊谛佛多伽(如是语)、5尼波多(经集)、6毗摩那(天宫事)、7卑多(饿鬼事)、8涕罗(诸上座所说偈)、9涕利伽陀(比丘尼所说偈)、10本生、11尼涕婆(义释)、12波致参毗陀(无碍解道)、13佛种性经,14若用藏者(行藏),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小部)。(T24, p676a)
  所以,《小部》有1《法句经》、2《譬喻》、3《忧陀那》、4《如是语》、5《经集》(内含《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等)、6《天宫事》、7《饿鬼事》、8《诸上座所说偈》、9《比丘尼所说偈》、10《本生》、11《义释》、12《无碍解道》、13《佛种性经》,14《行藏》等十四分,今日南传的《小部》在《法句经》之前,增加一《小诵经》,故成十五分。
  为何各部派所传的阿含,没有二阿含、三阿含的传说,而只有四或五阿含的传说?这就表示第一王舍城结集时,就已集出四阿含,所以传到印度各地都知道是四阿含。在一百年后的第二结集,另外集出杂藏(小部)而有五部或五阿含之说,但未参与此次结集者(如说有部)则一直保持四阿含之说。
  第二结集以后,声闻行者传授教法便依循“四阿含”或加入小部,而不在意“分教”的旧有内容,这也导致后期各派对各项分教的解释有了出入。
  印度到了大乘佛教流行的时期,对十二分教的意涵有了修改,主要是强化菩萨行,《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本生?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萨行,行难行行,是名本生。
  云何方广?谓于是中,广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广。(T30, p418c)
  于十二分教中,除方广分,余名声闻相应契经。即方广分,名大乘相应契经。(T30, p773a)
  《大智度论》说︰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手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云经》、《法云经》、《大云经》,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经。(T25, p308a)
  后期的《顺正理论》也说:
  言本生者,谓说菩萨本所行行。(T29, p595a)
  以上这些是后期对方广(广经)和本生的看法,其意涵明显强调“行菩萨行”。
  小结:最初九分教与十二分教中的《方广经》,是《梵网经》、《幻网经》、《五蕴经》、《分别六处经》、《大因缘经》、《小空经》、《大空经》、《五三经》、《影胜王迎佛经》等“甚深空相应缘起”之大经,到了大乘佛教的时期就完全以《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手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取代了。
  八、结语
  今将释尊的教法,归结如下︰
  1.释尊四十余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其教法之内容,初期有自说、讽诵、契经、应颂的流传,中期归结为九分教,晚期则归结为十二分教。
  2.第一结集时,将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编集入四阿含和广律内,先编集出《杂阿含经》,而后将长篇的本事、方广、希法、论议编入《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本生则大多编入《律藏》。此中《杂阿含经》的编集是:先将【1】契经中的蕴辑、处辑、缘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蕴诵〉、〈处诵〉、〈缘诵〉。次将【3】记说中的弟子记说、如来记说,分别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弟子所说诵〉、〈如来所说诵〉。而后将契经中的道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道诵〉。最后将【4】讽诵中的b《众相应偈》,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八众诵〉。
  3.第二结集时,将第一结集未编入的讽诵、自说、本事另外集成《杂藏=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
  4.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的“方广”,最初是指“甚深空相应缘起”之大经,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就专指大乘经了。
  (增补自《从九分教到阿含经的集成略探》,2004,2,法光杂志)

 
 
 
前五篇文章

平兴寺共住规约

思想研究法综论----以中国哲学为例

法华思想与佛教社区共同体-- 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

结夏安居的历史源流

从地壳的变动了知国土危脆

 

后五篇文章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6)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5)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4)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3)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