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济寺寺宝傅雯指画《胜果妙音图》 作者: 聂崇正 座落于北京西四的广济寺,是一座著名的古刹。寺内大雄殿佛像影背的后面,裱贴有一幅巨大的绘画作品,这就是本文要提到的清代画家傅雯所作的指头画《胜果妙音图》。这幅作品张幅极大,纵500余厘米、横1000余厘米,纸本,水墨淡设色,全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从画面内容来看,这是一幅描绘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巨幅图画。画面的中央是释迦牟尼佛,佛的左右分别为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另外有四大天王和众多的罗汉及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莲花座前还有善财童子以及大鹏鸟和迦陵频伽鸟,密密麻麻的信徒聚集在释迦牟尼的周围,安静地谛听着佛的声音,似有所思,似有所悟。 这幅大画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所有的人物、动物、器物均不是拿毛笔画的,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画法中的指头画技法画成的。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画法,在施展这种技法时,画家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手指、指甲、手掌等各个部位,蘸了墨来塑造形象,它比拿毛笔作画有着更大的难度。所以当我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并没有看到人物衣纹犹如铁线一般流畅平直的线条,与其他宗教题材的壁画(如永乐宫、兴化寺、法海寺壁画等)有所区别。虽然如此,画面还是给人有一种比较厚重的感觉,可见画家傅雯在掌握线条墨色的轻重、缓急、顿挫、粗细、浓淡时是非常得心应手的;至于人物面部的处理就更需要小心翼翼,不能出现差错;另外色彩方面与壁画也很不同,仅仅用淡淡的赭石色在不多的部位略作渲染,没有给人那种色彩浓烈厚重的感觉,反而有一种素雅清淡的格调。这是由指画的特点所决定了的,因为指画并不适宜作工笔重彩的画幅。傅雯的这幅作品算是目前所知国内外最大的一幅指头画了,是十分珍贵的。 在画幅的右下角有作者署款:“胜果妙音图,乾隆甲子九年清和月八日,奉敕沐指画墨恭摹尊像,臣傅雯□□”,按照清宫作画的署款格式,缺损处的两个字,应当是“恭画”或“恭绘”。画幅的右侧还裱有两条边款,一则为法式善所题,一则是朱鹤年所题,两题字数都不多,节录如下,法式善题:“……今年六月雨霁□慈仁寺,见毗罗殿悬胜果妙音图,笔墨奇伟,雨摧风铄,多不可辨,书款乾隆甲子傅雯奉敕作。□西苑中物,后移奉□□,山人闻□□为重装之,纵丈八尺、横三丈四尺,工蒇属予记……嘉庆六年孟冬翰林院侍读柏山法式善记”;朱鹤年题:“嘉庆六年青龙在重光作灵阿沙荼之月,泰州朱鹤年告京师士大夫捐施重装”。虽然法式善的题记中有的字迹已然缺损,如为重新装裱而尽心尽力的某某山人,恰恰在缺损之列,但主要内容已经清楚明白。乾隆甲子为公元1744年,所以这幅作品已经度过了整整二百多年的岁月了。 目前宝藏在广济寺的《胜果妙音图》,在清人笔记和画史中已有记载,有的还著录甚详,但是所说的寺庙地点却不同。如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中说:“京师广安门内慈仁寺,乃古双松寺遗址,前明改建者也。其厢《胜果妙音图》,乾隆丙午夏傅雯奉敕以指绘图,中诸佛及罗汉像最早者犹与人相等,屋凡三楹,图之广狭称是,洵奇观也”;窦镇在其所著之《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一中也说:“余幼时闻北游归者言,京师仁慈寺有其(傅雯)奉敕画《胜果妙音图》,纸本大横幅,高丈许、长二丈余,中写如来、天王、罗汉约百余尊,极备神采。”李玉《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二记:“京师仁慈寺有其(傅雯)奉敕画《胜果妙音图》大横帧,纸本,高丈许,长两丈余,中写如来、天王、罗汉约百余尊,备极神采,时款‘乾隆九年甲子清和月八日奉敕沐指画墨恭摹’,书于罗汉所挂葫芦内,余见皆不录焉”(以上所引资料有云慈仁寺者,有云仁慈寺者,应以慈仁寺为是)。所记内容与现存实物几乎没有区别,就指的是这同一件作品。 根据以上画幅裱边上法式善、朱鹤年的题记和几种画史中的记载,现在便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幅现存广济寺的《胜果妙音图》,是一直在该寺的大雄殿影背背后的这个地方的呢,亦或是从其他地方移来的? 首先,佛寺大殿佛像后边影背的背后处应当画的是水月观音之类题材的画幅,而不应当是如来说法之类的画幅,如北京西郊法海寺大殿佛像背后影背的后面就画的是一幅水月观音图;此外从文献的记载来看,现在这幅《胜果妙音图》原先应当是存于北京广安门内的慈仁寺中的,再早则应当是存于大内的西苑(泛指今北海、中海、南海一带的清代皇家园林及建筑)。 那么,由以上所引的几种材料中,便可以大致整理出一个头绪来,即傅雯所画的《胜果妙音图》于乾隆九年(1744)画完后,先是张贴在大内西苑的万善殿大龛后的背板上,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撤下;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根据皇帝的命令将此画赐给京师广安门(原名广宁门,因避嘉庆皇帝之名讳,更名为广安门)内的慈仁寺,张贴悬挂在厢房内;又到了嘉庆六年(1801),因画幅“雨摧风铄,多不可辨”,而由法式善、朱鹤年等集资重新装裱,这时距离傅雯作此图已经有五十七年之久了。至于这幅大画以后一个多世纪间的经历,它又是如何从广安门内的慈仁寺来到西四的广济寺中的,还没有见到有何资料可以说明,只能从其他方面作些推测。 据《旧都文物略》一书记载:慈仁寺“在广安门内大街北,明成化初,本辽报国寺旧址改建,额云‘慈仁寺’,俗呼为报国寺。乾隆十九年敕修,改题大报国慈仁寺。寺有二松……寺已半颓。”此书初编刊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介绍中讲到此时“寺已半颓”,没有只字提及傅雯的大画,看来这幅《胜果妙音图》当时已然从该寺丢失了,因为同书还记载,慈仁寺的其他不少珍贵文物“庚子之乱,为人掠去”,庚子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即义和团起义和八国联军占据北京的那年。所以我认为傅雯的这幅《胜果妙音图》就是在“庚子之乱”中从慈仁寺散出,流入民间的;又据中国佛教协会1980年编印的《广济寺》一书之“简介”中说,广济寺“1931年11月,因不慎失火,主要殿堂悉皆焚毁。住持现明广募众缘,1935年重建竣工”,那么这幅画为广济寺所存有,估计不会早于1935年。据了解,该画是在50年代赵朴初居士从该寺藏经楼上发现并将其悬挂于大雄宝殿内的。 这幅画的作者傅雯,生卒年不详,字香嶙,又字紫来,号凯亭、凯头陀,奉天(今辽宁沈阳)镶红旗人。“善指头画,得高且园(即高其佩)之传,尤长于盈丈佛像。乾隆甲子,供奉内廷,寻以旗员补用。武职通世,故善诙谐。诗画皆敏捷,俄顷间,可得数十幅。题识亦不作寻常语。尤好从僧游,故其得意之作,僧寮中多有之。”(清·佚名《读画辑略》)京师之法源寺内曾藏有他所画的《现身说法应真像》三十余轴。傅雯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693—1766)亦有往来,《郑板桥集》中有一首诗是赠给傅雯的:“长作诸王座上宾,依然委巷一穷民。年年卖画春风冷,冻手胭脂染不匀。”诗前有小注云“傅雯,字凯亭,闾阳布衣,工指头画,法且园先生。” 与画家傅雯大约前后同时,还有几位画家亦以擅长指画而闻名,他们是高其佩(1660—1734)、朱伦瀚(1680—1760)、李世倬(?—1770)、甘士调、高凤翰(1683—1749)、李(1686—1762)、翁仁等,其中有几位画家与傅雯还有过交往,可见傅雯的指画技艺并非凭空而来。但是这么大张幅的指画则只见傅雯画过。 据了解,傅雯这幅指画在历史上已至少经过了两次修裱。1997年下半年,广济寺当家演觉法师等有感于傅雯指画渐渐漫漶不清,于是花费十万元聘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其修整一新。广济寺热心修复、保护傅雯指画这一珍贵文物之举,京城多家传媒作了报道,本人兹据有关史料略作考评,以示随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