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乐山大佛 照耀寰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乐山大佛 照耀寰宇
  释道平
  中国乐山大佛举世闻名,也有一千三百多年悠久历史了,最近当地人民政府拨出巨额经费,进行整修一番,全球佛弟子赞扬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德政,而阿富汗执政者倒行逆施,将世界著名巨佛炮轰毁灭,令人痛心疾首!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乐山大佛历史概况,特撰文叙述如后:  
  乐山大佛背负九顶,脚踏三江,比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还要高出十八米,比国内著名的云冈石窟最高立佛、龙门的卢舍那佛像就更高了。下面就与乐山大佛相关的宗教层面诸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 与乐山大佛相关的佛教艺术  
  佛像,是随著佛教的传入一起进人我国的。《后汉书》卷八十八说:“相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晋袁宏《后汉纪》的记载与此略同;又《佛祖统纪》等书也记其事。《魏书.释老志》较详;“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这就是我国最初自作的佛像,可惜已随古建筑的毁灭雨不复存在了。  
  佛教造像大致经历了如下时期:在印度,第一期是佛陀迦耶;第二期是巴鲁特、山奇。都无佛像,只有佛座和佛的足迹,借以表示佛的存在;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雕刻了佛像与佛足迹,二者同时存在;第四期的阿旃陀、犍驮罗有佛像而无佛足迹:并刻佛传故事,佛像雕刻艺术有进一步成就。犍陀罗是由中国敦煌移民月氏人所建,吸取希腊文化而光大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我国则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雕塑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如克孜尔明屋壁画、森木塞姆千佛;第二阶段作品中反映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后,造就出一种浓烈的中外交媾发生微妙嬗变的技艺,如云冈石刻,敦煌莫高窟等;第三阶段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而使艺术本身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如龙门石窟、四川广元石窟等。乐山大佛理当属于第三阶段的雕塑作品。  
  著名的莫高窟有唐代壁画与彩塑的洞窟207龛,可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其中第130窟的廿六米高的倚坐弥勒佛像,其面部造形、基本姿势、衣纹线条和创作手法等,都与乐山大佛的艺术风格十分接近。据有关敦煌壁画研究的文献记载:“开元年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恩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廿尺。”该像与乐山大佛的开凿时间几乎同时,都在公元八世纪初。第130窟的倚坐弥勒著重表现佛的庄严、仁慈,并在塑造眼脸的深度与嘴唇的厚度时,巧妙地利用了形体转折所形成的阴影效果来增强立体感,使人能够清楚地仰视佛像“慈悲威重”的面容。而乐山大佛的世俗化倾向比较明显,神秘性较少,折射出一种似能感觉到的亲切。
  二、 弥勒净土信仰与开凿乐山大佛  
  “唐代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宗,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表现得最多。”(见《中国佛教美术的来源及其概况》)但需知所谓净土思想”有两种;即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净土思想源于印度,早在我国东汉,净土的经典就已传入,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二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我国弥勒净土信仰的教团由东晋道安所创,北魏时颇盛行,齐梁间还有所闻,以后渐衰,至唐代由于武则天的推崇才又崛起。弥陀净土信仰教团始于东晋的慧远,他在庐山建白莲社,有123入参加。弥陀净土与本文无关,不在论速之列。  
  弥勒,即梵文Mattreya,译曰慈氏,又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菩萨。《弥勒下生经》曰:“光佛入灭,生与兜率天内院,为贤劫千佛之第五尊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出世于第四灭劫,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佛经预言,将来释迦牟尼的教法灭尽后,弥勒将从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得成佛道,转妙法轮,救度众生。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前距武则天的“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于黄冠之前”的政策只不过二十余年。在武后统治时期,全国兴建了大量佛寺,佛教各宗迅速发展,佛教的雕塑在这时也达到高潮,许多唐代的雕塑精品多出于这一时期。这是因为在武后执政期间,佛教支持举足轻重。载初元年七月有沙门怀义、法朗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暗示武后为女皇,是顺应了佛的旨意。武后得到此经十分喜悦,随即命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又度僧千人以贺其事。在《大云经》颁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即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武则天崇尚佛教还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她亲自参与织织了《华严经》的翻译;其次,她结交僧人,给一些著名僧人以很高的礼遇。如神秀被请到京师,“亲加跪礼,时时问道。”另外、她还热衷于建寺造像,洛阳龙门奉先寺内的卢舍那佛像,就是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并派亲信官员专门督造才完成的。有唐一代崇佛、佞佛之风的炽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而乐山大佛完工于贞元十九年(803年),距离公元845年的唐武宗李炎的毁佛运动有四十二年之遥。在这样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大环境下,乐山大佛才得以历九十年艰巨施工不辍。三、 乐山大佛形像来源及依据  “沙门海通于嘉州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佛祖统纪》)这与当时唐朝普遍信仰弥勒净土的社会背景十分吻合。  
  各时代佛像雕刻艺术品的鉴别,主要是从其面相、花纹、服饰等方面加以观察,如六朝的佛雕像多较丰圆,后期较为瘦长;唐代则是颊丰颐满。衣纹最初用汉代传统的阴刻手法,后来兼采用西域的凸线条,更发展成为直平阶梯式的衣纹。服饰一般采用印度的装束,由单纯而逐渐演变为复杂。乐山大佛的造像手法较为简练,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形态端严、镇静,充分体现出唐代造像的典型风格。韦皋在碑记中所言“相好”,旨在证明乐山大佛在其建造过程中是严格按照佛教造像的有关标准来进行的。据《佛学大辞典》:“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  
  而所谓“相好”可详列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乐山大佛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确实具备了以上所言“相好”,试举数例如下:1“故治肩脯令厚大”——乐山大佛肩宽廿八米。2“头上有结为好”——乐山大佛头顶有螺旋发结1021个。3“足安平”——乐山大佛脚背宽平达八.五米,可同时围坐百人以上。4“手指纤长相”——乐山大佛双手抚膝呈自然舒展状,其中指长八.三米。5“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乐山大佛上身笔直,正襟危坐。6“眼若见若日月”——乐山大佛双目传神,眼长三.三米。7“鼻高好”——乐山大佛在1960年维修前鼻部丰隆高直……其余部分因篇幅限制,略去不表。  
  另外。一切佛像从其形体、容貌来说,基本相同。要想区别各种不同名称的佛像,只有从其“手印”来辨别。如释迦牟尼就有“说法相”、“降魔相”、“禅定相”等多种。右手上举,以食指与大指作环形,余三指微伸,是说法相,右手平伸五指,抚右膝上是降魔像等等,在此恕不一一列举,而令天所见乐山大佛不作任何手印,仅双手抚于膝上,这种造形十分少见。推论开初并非如此,可能右手毁与兵燹后,在历次维修时皆因其手印难度大,而无法复原,故呈今天的双手抚膝状——可从乐山大佛右手腕处有一方台遗迹窥见一斑。在当前整治大佛方案中,有人提议恢复过去的手印,这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即使今天所见手势并非唐时物,但它也是为几百年(元代以后)来人们所认可的形象,故应慎重对待。  
  最后,对乐山大佛的比例略作分析。  
  乐山大佛全身比例之所以非常匀称,是因为在建造过程中是严格按佛教《造像度量经》上有关尺寸进行施工的,乐山大佛以全身为一百二十分,其头顶肉磐高四分,即螺旋发结中间那块状如积粟覆瓯的部位,名为“无见预相”。由肉髻之根下至发际也长四分,面长十二分。颈长四分。颈下到心窝。与两乳平,为十二分,由心窝到脐为十二分,由脐至胯为十二分。以上为上身量,共六十分,当全身之半。胯骨长四分,股长二十四分,膝骨长四分。胫长二十四分,足踵长四分,亦为六十分,为下身量。形象宽广的量度;由心窝向上六分处横量至腋为十二分,由此下量至肘为二十分,由肘向下量至腕为十六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为十二分,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左右合计等于全身之量。乐山大佛有如此庞大的身躯,难怪从韦皋入蜀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司空曙要感叹:“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乐山大佛的神态并不如一般偶像的冷漠,而具有一种让人一下就能感觉到的亲切。我认为就此一点说,乐山大佛表现了“弥勒净土”信仰的精髓,即从佛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佛与人融合为一体……

 
 
 
前五篇文章

“心灵的解放”亲闻记

万象大慈法轮林传世宝库史略

廿一世纪的历史眼光

历史并未终结

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后五篇文章

敦煌壁画

密宗时轮金刚唐卡的艺术内涵

西藏佛像绘画艺术的基本文化特性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云岗石窟之二十窟佛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