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僧侣,分据汴京主要寺院,宣扬佛法,互相延誉,
接事王侯,鼓动士庶。又能深入秘殿,与天子论道说法,动
瞻观,颇能造成时势;其它寺院,虽乏名僧住持,但风云际
会,也时而出奇才异能之僧,扮演相当重要角色。譬如汴京
左街之景德寺,常为四方僧侣荟萃之处,宋仁宗、英宗时曾
在汴京政坛轰动一时。 缘其寺僧志言 (一0四八卒 ) 初以
布衣入景德寺从西塔院僧清璲受经。志言行为怪异,京师道
俗目为狂僧。 但清璲深器重之,以为佛法有赖。(注一九七
) 仁宗皇帝闻其名,每延入禁中。但志言径登座结趺,饭毕
遂出,未尝作揖。王公士庶,召之即赴,虽不与人言,但阴
卜休咎,其为灵验。仁宗因储嗣未立,大臣纷纷为言,遂引
志言入化成殿垂询。志言索笔引纸,连书「十三郎」。后英
宗登极,即濮安懿王之十三子。(注一九八 ) 仁宗之相吕夷
简 (九七九─一0四四 ) 曾诏问佛法大意, 志言以禅语答
之。其它朝士长者,四方耆宿,有所咨叩,则「应声率尔,
直示心要。」 (注一九九 ) 庆历八年 (一0四八 ) 化寂,
仁宗命内寺安奉真身于景德寺西,赐显化禅师之名。 (注二
00 ) 仁宗并于景德寺度僧一名, 即后来与开封府尹王素
(一00七─一0七三 ) 时相过从之真净大师超觉。 (注二
0一 )
又如妙觉禅院首任住持妙善,禅律兼修,华严、瑜珈无
不精通。曾主持真宗封禅仪式,「讽甘露法品,祈东禅灵佑
。 」 (注二0二 ) 第二任住持道坚,于教藏该通大义,诵
法华千卷,首楞、净名、圆觉皆数百过。仁宗明道间曾诏入
观文殿谈论经旨。(注二0三 ) 曾要求仁宗赐所建之大安塔
碑铭,仁宗特敕史臣夏竦 (九八五~一0五一 ) 为之。 道
坚与太宗驸马李遵勖为法友,遵勖逝时,曾侍左右。 (注二
0四 ) 其继妙善之后住持妙觉禅院, 深受皇帝、后妃、与
外戚之支持,在汴京也享有相当重要之地位,造成深远的影
响。
四、结论
上述汴京寺院,有自五代以来即为重要佛寺,有自宋代
修葺或兴建之后,经名僧住持而成重要名剎。其中有官寺或
半官寺性质者,如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启圣禅院
、慈孝寺等。常为皇帝观赏、游幸、祈报、恭谢之处。又为
臣下对君主、皇后之诞辰、忌日行香祭祷之所。其它如群臣
宴享、外使之接待、举子考试、官吏简阅、童行试经、重臣
追荐、及戒坛之设、僧侣受
页113
度等等,活动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寺院修建时可预见之功能
,而各大寺院自然也都尽其在我,配合朝廷政令,发挥其所
能。 其它寺院如净因、法 云、华严、妙觉等,虽非官寺,
但有皇帝亲贵、王公大臣为其檀施,有名僧大德相继住持,
其受重视之程度,不减于官寺。不管如何,汴京寺院,或官
或私,凡有相当规模者,都有长于论道、善于结交之僧侣为
其住持领导。他们或敷衍教乘、或传布禅法,往往能够耸动
京城,声震丛林。至天子召见,秘殿说法,转轮祈福,备受
礼遇。此情此景,能不令京师士庶刮目相看乎?曾住天寿寺
的律学大师及僧史作者通慧大师赞宁 (九一九~一00一 )
曾表示:「教法委在王臣,苟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
不?佛言力轮, 王臣是欤!」 (注二0五 ) 此言当足以解
释汴京寺院与皇室大臣深相契合以受其惠所作的努力。
事实上,北宋自太宗以来,即已重视佛教,视其为有裨
于政治。(注二0六 ) 仁宗、神宗之后,为之屡建寺院,延
聘名德,保护庇佑,资其壮大。其间,僧徒之热衷者,自然
乐于把握时机,劝导来者,继续支持佛法。前文所提及之智
海禅院佛印禅师,曾于哲宗、钦圣上仙之后,入殿说法,学
仁、神二帝崇法之例,力劝徽宗,使于「万机之余,能留圣
意,一念开悟,触处现前。方知本自圆成,不从外得。」 (
注二0七 ) 又劝徽宗,「普告人天大众, 使知我皇帝陛下
是现在诸佛,以大悲愿,顺天应人,覆育苍生,护持佛法。
」 (注二0八 )
可见佛教僧侣在宋皇室尊崇佛法下,确能善加利用其影
响力,发展其教;以个人道行相济,以护法意识相结,借政
治之力,提升寺院、僧侣之地位。将佛教纳入汴京政教系统
中不可或缺乏一环,使汴京佛教为全国所宗仰,使政治首都
亦变成佛教首都。
汴京寺院之盛,对于北京各州、县佛教之发展自有其引
导作用。尤其主要寺院之住持一旦出缺,声华较着之地方名
德往往有机会被诏入京,负责方面。其人之入京与荣退,都
足以刺激、鼓舞地方佛教之成长。是以在徽宗以前,佛教至
少享有百余年之自由发展。 徽宗于宣和元年 (一一一九 )
因道士林灵素之蛊惑,开始毁教,杖杀京师僧侣七人,左街
香积院的宝觉大师永道 ( 一0八六~一一四七 ), 诣阙陈
状,就重申祖宗尊奉佛教之意。其言略谓:
「若我艺祖皇帝,始受周禅,首兴佛教。累遣僧徒往
西域益求其法。太宗皇帝,建译场、修坠典,制秘藏
诠、述圣教序。真宗皇帝,制法音集、崇释论。仁宗
皇帝,躬览藏经,撰写天竺字。日与大觉师怀琏赓歌
质问心法。英祖、神考继体守文。哲宗皇帝,在储宫
日,神考不豫,时读佛经,祈圣躬永命。使吾佛之道
有一不出于正,则曷足以致历代帝王之崇奉哉!」 (
注二0九 )
永道之疏,强调「本朝之列圣,岂皆不足为陛下法哉?
」大有以奉佛为宋室家法之概。可以代表京师或整个丛林对
佛教与宋朝廷相得之看法。永道虽因犯天颜而被逐,但高宗
时又被诏入临安, 「随驾陪议军国重事, 」 (注二一0 )
与圆悟禅师克勤 (一0六三~一一三五 ) 及其徒径山大慧
宗杲 (一0八九─一一六三 ) 先后入内问对, 并于南宋都
城临安整顿寺院,传播佛法、此当是汴京寺院、僧侣所成就
一传统之余绪了。
注释:
注 一:《欧阳修全集》(河洛出版社影印本)卷三「居士外
集
页113
」二,页四八,「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
注 二:借用William J. Goode, Religion Among the
Primitives (N.Y; Free Press, 1951)第七、八章
所用之辞及概念。
注 三:李濂《汴京遗迹志》(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本)卷十
,页一上、七下。
注 四: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卷二十八
,页七0一,「汉东京天寿禅院师会传」。
注 五:普净院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八,页七0六,「大
宋东京普净院常觉传」。宝相寺见《汴京遗迹志》
卷十,页十上。
注 六:清康熙时修《河南通志》卷五十,页一0八七。按
清管竭忠修《开封府志》录有佑国寺,亦谓建于晋
天福中,由沙门惟课所建,原称佑国寺,宋初改为
等觉禅院,庆历时改名上方寺。真宗咸平元年尚书
职方郎中王嗣宗曾撰「大宋东京右街重修等觉禅院
记」。此记收于《开封府志》,记中略谓:「嗣宗
挂籍策名,彤庭影组,素于内典,尤懵旨归,柔公
以仆早熟道风,尝师心要...... 」。 足见嗣宗于
释氏书有所钻研。柔公即明悟大师赐紫惟课之弟子
圆悟大师赐紫智柔。王嗣宗撰记事亦见周密《癸辛
杂识》。
注 七:观音禅院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八,页七0五,余
见《汴京遗迹志》卷十,页十上、下,十四上、下
,十五下。
注 八:《旧五代史》(鼎文书局影印本)卷一一五,页一五
二九─一五三一。
注 九:同上。原文录所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疑误。唐
武宗毁法已废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武宗之后,虽
新修寺院不断增加,当无万余之数。且世宗毁佛,
不若武宗彻底,废寺三万余,不太可能。《佛祖统
纪》所录之三千三百三十六较为客观。
注一0:《旧五代史》卷一一七,页一五六二。
注一一:《宋高僧传》卷二十八,页七0五,「大宋东京观
音禅院岩俊传」。按新旧《五代史》及有关史籍无
此人传。据赞宁云此人系「河阳节度使赠中书令芝
之昆也。」芝之名亦不见史传。《中国佛学人名辞
典》有「李资」条,并谓系「陇西公李资」,冠李
于资之上为其姓,不知何所据,此处暂从之。
注一二:同上。刘遗民即刘程之(二五二─四一0),晋南阳
人,与慧远结社于东林,誓生净土。程之为发愿文
,辞意典雅,寄情幽远,至今传诵。贾远即慧远 (
三三四─四一六 ),贾为其俗姓。与刘程之、宗炳
等于庐山东林结莲社,为后世所传。
注一三:同上,卷二十八,页七0五,前引「岩俊传」。
注一四:同上。
注一五:同上。
注一六:同上。
注一七:同上,页七0二,前引「师会传」。按吴蔼、张衮
新旧《五代史》均无传,生平事迹不详。
注一八:同上。
页115
注一九:同上。
注二0:同上,页七0一─七0二。
注二一:同上。
注二二:同上,卷二十八,页七0六─七0七,前引「常觉
传,引陶壳为张仲荀赠常觉诗序。陶谷序之全文恐
已不传。
注二三:同上。赞宁乃谓:「有王公仰重,表荐紫衣,坚拒
弗受,汲汲以利行济物为己任。」
注二四:同上,卷十六,页四0一,「后唐东京相国寺贞峻
传」。
注二五:李邕「大相国寺碑」,见《钦定全唐文》卷二六三
。按:此碑收录于熊伯履先生编着《相国寺考》 (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 附录。 熊氏
曾据《文苑英华》、《永乐大典》、《钦定全唐文
》、及《李北海集》(《湖北先正遗书》本)所录
碑文加以校勘。
注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十六,页六五「唐今东京相国寺
慧云传」。按贾曾富文学之名,曾与苏晋同掌制诰
,以词学见称,时号苏贾。事迹见《旧唐书》卷一
九0中,「文苑传」中。崔沼、卢逸《新、旧唐书
》无传,生平事迹不详。岑羲生平事迹见《旧唐书
》卷七十,《新唐书》卷一0二,本传。
注二七:同上,卷二十六,页六五九~六六0。
注二八:同上,卷十六,页四0一,「贞峻传」云,峻于十
四岁以后投归正律师,估计应在懿宗咸通初。又同
书卷十六,页四0三,「澄楚传」云,澄楚十岁投
智明,估计应在昭宗干宁初。
注二九:同上。
注三0:同上。
注三一:同上,卷十六,页四0三~四0四。贞峻于大顺二
年任本寺上座至后唐同光二年示寂止 (八九一~九
二四 ),共三十四年。澄楚自十岁入寺学律、开讲
,至显德六年化寂止 (八九八~九五九 ),共六十
二年。其间与贞峻共事约二十年。至贞峻逝时,澄
楚正值壮年。
注三二:同上。
注三三:同上。
注三四:同上,卷七,页一四八。此孔公疑为孔勍。孔勍于
贞明时仕朱梁为襄州节度使,是否曾为宋州帅不详
。《旧五代史》卷六十四,页八五八,孔勍本传所
述各节较接近此宋州帅孔公事迹。
注三五:同上。
注三六:同上。
注三七:同上,卷七,页一四,「梁东京相国寺归屿传」。
注三八:同上。
注三九:同上。
注四0:《宋高僧传》卷二十八,页六九九,「晋东京相国
寺遵诲传」。关于继颙大师,宋沙门释延一之《广
清凉传》 (「大正」本 ) 有传。 见该书卷下,页
一一二二下。此传略述继颙通《华严经》,曾于晋
少主时受邀入相国寺。其入相国寺时间与《宋高僧
传》之时间不合。本文采《宋高僧传》说法,以其
对事后发展之纪录较为吻合。
页116
注四一:《宋高僧传》卷二十八,页六九九。
注四二:《宋高僧传》卷二十八,页六九九。按:《广清凉
传》谓继颙尽以四众所施之财,创立石壁,□所讲
之经。《宋高僧传》以推功于遵诲。疑二人都与其
役。
注四三:同上。
注四四:同上。
注四五:《宋高僧传》卷二十五,页六四五,「大宋东京开
宝寺守贞传」。按守贞受赐为昭信大师。但入封禅
寺时间,本传本说明何时。唯同书卷十七,页四三
二道丕传有云:「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召入
梁苑,副录左街僧事,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
儿童颜,号二菩萨。」则守贞于天福三年之前已在
汴京。
注四六:同上,卷二十五,页六四六。
注四七:同上,卷二十八,页七一0,「大宋东京开宝寺师
律传」。本传谓「朝廷赐以紫衣徽号,用旌其德,
律视之蔑如也。」
注四八:《宋高僧传》卷十七,页四三二,「周洛京福先寺
道丕传」。按赞宁所谓「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
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都是宋时所署官衔
。此三人之仕后晋,唯陶谷事迹见于纪录,见《宋
史》卷二六九,页九二三五─九二三八。《宋史》
称陶谷「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
览。」其学浮图人士交游,应无疑义。
注四九:同上。按《旧五代史》卷一一四,页一五一0,世
宗未帝时, 于周太祖广顺三年 (九五三 ) 三月,
「授开封府尹兼功德使,封晋王。」
注五0:同上。
注五一:同上。
注五二:蔡绦《铁围山丛谈》(新文丰《丛书集成新编》影
印《知不足斋丛书》本)谓宋太祖即位后有废教之
意,后因遇醉僧吐秽物,撞其怀。又发觉所吐秽物
为御香,遂不废释教。此事语涉神异,不合常理。
但太祖由意欲废教而改图则有可能。本节所述,可
视为其改图之因素。
注五三:赞宁所谓圣者修梵天福行之三法也。见《宋高僧传
》卷二十八,页七一一,「大宋东京开宝寺师律传
」附论。
注五四:见《宋会要辑稿》(新文丰出版社影印本)第八册,
页七八六七。此六十六所寺院为:开宝寺、相国寺
、太平兴国寺、天清寺、景德寺、显宁寺、显净寺
、显圣寺、报恩寺、启圣院、定力院、实相院、观
音院、天寿院、皇建院、普净院、洪福院、普安院
、等觉院、奉先资福院、鸿禧院、长廌院、护国院
、广福院、光教院、干明寺、崇夏寺、崇真资圣院
、妙觉院、龙华院、英惠院、南法济院、西报恩寺
、香积院、智度院、莫寿院、禅惠院、永宁院、广
济院、净福院、寿宁院、东普济院、惠圣院、惠济
院、积庆院、福圣院、延祥院、灵芝院、惠安院、
报恩院、兴教院、福田院、崇福院、受厘院、仁和
院、多庆院、崇因院、广慧院、妙法院、卫王公主
院、惠民院、开圣院、净惠院、旌孝院、报国院、
承天院。按《宋会要辑稿》原文所列寺院之「开寺
」为「开宝寺」之误。龙华院、英惠院、南法济院
、普济院、广济
页117
院等误抄两次。
注五五:如宝相禅院,见《苏舜钦集》(商务影印文渊「四
库全书」本卷十三,页二─三;天甫禅院,见《八
琼室金石补正》(「石刻史料新编」本)卷三十二
下;觉严寺,见《慧因寺志》(明文书局影印本)
等等。
注五六: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立出版社影印本)所录
寺院,有以下十七所不在天圣二年表中:兴德院、
婆台寺、兜率寺、踊佛寺、十方净因院、浴室院、
道者院、 大佛寺、华严 (尼 ) 寺、十八寿圣 (尼
) 寺、两浙 (尼 ) 寺、巴娄寺、铁福寺、 鸿福寺
、奉先寺、仁王寺。此十七寺未必都是天圣二年以
后新盖,可能有旧寺改名或名称简化者。尚有其它
不见于《宋会要辑稿》及《东京梦华录》之寺院,
幦如妙慧、天宁、慧海、法云、褒亲等,见于释惟
白之《建中靖国灯录、(新文丰影印「卍续藏经史
传部」 ) 及释正受之《嘉泰普灯录》 (新文丰影
印「卍续藏经史传部」 )。按孟元老所录寺名系随
笔所录,遗漏必多。李濂在《汴京遗迹志》卷十八
,页三十「跋《东京梦华录》后即说:「上方寺塔
俱在,而录内无一言及之。由是观之,则元老之所
遗漏者抑多矣!」李濂录于《汴京遗迹志》而不见
于他书者有:上方寺、教严寺、慈孝寺、木鱼寺,
都建于北宋。
注五七:相国寺火见《宋史》卷六十三,页一三七六,「五
行志二上」。东塔修成事见高承《事物纪源》 (新
文丰出版社「丛书集成新编」本 ) 卷七, 页二七
一。又《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 卷十四,页二0六。
注五八:此事记载甚多,有互相抵牾之处。前引《相国寺考
》一书曾加以辨证,见该书页三十七─三十九、四
十九─五十。
注五九:见《太宗实录》(鼎文书局影印本,附于《宋史》
第一册前 ) 卷七十八,页四一九。
注六0:王应麟《玉海》(华文书局影印本)卷三十四,王□
《燕翼贻谋录》仅谓「重建三门,为楼其上,甚雄
。」
注六一:前引《相国寺考》引宋翰林学士宋白之「大相国寺
碑铭」辨证其完成时间。见该书页四十二─四十三
。
注六二:见宋白「大相国寺碑铭」。收于《相国寺考》页二
一七附录之三。按熊氏虽将各书所存之宋白碑铭加
以校勘,但因排成简体字印出,仍有错误。笔者加
以改正数字,不印保证无误。又见《汴京遗迹志》
卷十,页一上。
注六三:见《相国寺考》页四十九。熊氏考证两组五百罗汉
来源,大致可信。
注六四:同上,页五十一─五十二。按:二殿虽修建时间不
同,但都在庆历二年赐名。
注六五:同上,页五十四。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新文
丰「丛书集成新编」本 ) 卷六,页一八三。
注六六:按:僧史多谓神宗辟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
此皆传抄之误。惠洪《禅林僧室传》 (新文丰影印
「卍续藏经」本, 史传部第七册 ) 卷十四,页五
0一上, 所谓「...... 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以中贵人梁从政董其事」,最为正确
。盖「禅二律六」正符合慧林、知海二禅与其它六
律寺之数。《相国寺考》引用诸僧
页118
史,独漏惠洪之作,故仍无法考出其实。见该书页
五十四─五十七。
注六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0三,页三九六三。
注六八:见注一四一。这可从慧林、智海二禅院后来所扮演
之角色看出。
注六九:前者见《事物纪原》卷七,页二七一。后者见毕沅
《中州金石记》 (新文丰「丛书集成新编」本 )
卷四,页二二六。参看《相国寺考》页五十八─五
十九。
注七0:《图画见闻志》卷三,页一六八。按:炽盛光为炽
盛光如来 ( 或金轮佛顶如来 ) 及身上所放之光。
九曜言九种照曜之意。参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注七一:同上,卷三,页一六八─一六九。
注七二:同上,卷三,页一六九。
注七三:同上。
注七四:同上,按《汴京遗迹志》卷十,页二,引《图画见
闻志》文为「牢度叉斗圣变相」,不知何者为是。
注七五:《汴京遗迹志》卷十,页七下。
注七六:同上,卷十,页七─八。又《咸淳临安志》卷八九
,「纪遗」。
注七七:田况《儒林公议》(《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九册
,页二四九九 ) 卷上。 原文谓「以藏师舍利」,
「师」字当为「佛」字之说。参看《事物纪原》卷
七,页二七二,引《宋朝会要》。
注七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页六八六。
注七九:同注七五。参看《佛祖统纪》卷四四,页四0四下
,时天清寺兴慈塔,亦有舍利见相轮上。
注八0:见余靖「上仁宗乞罢迎开宝寺塔舍利」见于《武溪
集》,休襄公奏议中 (新文丰影印本 ),收于《汴
京遗迹志》卷十四,页二十一。又参看《佛祖统纪
》卷四十五,页四一0中。
注八一:见蔡襄「上仁宗乞罢修开宝寺塔」及欧阳修「上仁
宗论京师土木劳费」,均收于赵汝愚《宋名臣奏议
》卷一二八,页二十三─二十四。蔡襄于庆历四年
为谏官并权知开封府,曾二上仁宗「乞罢迎开宝寺
塔舍利」。见吴以宁编《古今中外论蔡襄》 (上海
三联书店, 一九八八 ) 「附录:蔡襄生平事略」
页三二三,引蔡襄《端明集》。又欧阳修之疏亦见
《欧阳修全集》卷一0九「论罢修奉先寺等状」。
注八二:见《汴京遗迹志》卷十,页六─七。又《河南通志
》卷五十,页一0八七,佑国寺条。
注八三:《图画见闻志》卷三,页一六八。
注八四:同上,卷三,页一六九。
注八五:见《汴京遗迹志》卷十,页七上,引《癸辛杂识》
谓「五百菩萨像皆是漆胎妆以金碧,穷极精妙。」
查《癸辛杂识》原文,「皆是」二字以下为「漆胎
庄严金碧,穷极精好。」李濂略改原文,恐是原文
文义不详之故。但李濂之文义也不甚清楚,但其意
大致可推。
注八六:见《事物纪原》卷七,页二七一,引《杨文公谈苑
》及《宋朝会要》。
注八七:同上。
页119
注八八:同上。
注八九:《汴京遗迹志》卷十,页十~十二。
注九0:《事物纪原》卷七,页二七一,引《宋朝会要》。
注九一:《汴京遗迹志》卷十,页十四下。
注九二:《图画见闻志》卷三,页一六八。
注九三:《宋会要辑稿》第八册,页七八八0上。圆觉大师
守篆之生平事迹无可考。只知是「五台僧,跣足游
京城,结庵此院。」「此院」指「普安禅院」。可
见守篆原即住持京城普安院,后兼主奉先资福院。
见同书,页七八八0下。
注九四:同上。
注九五:见《铁围山丛谈》卷五,页六十。
注九六:同上:按旃檀瑞像乃释迦之像以旃檀木刻成。据云
释氏身长丈六,赤紫金色,人间世金绝不可拟,独
旃檀木者能比方也。此瑞像仅八尺,减原身长之半
。见同书蔡绦引释典说明。宝公即宝志 (四一八─
五一四 )。
注九七:见《释氏稽古略》(「大正藏」本)卷二,页七九二
中,引「碑记」。
注九八:《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新文丰影印「卍续
藏」本 ) 卷三,页一七三。
注九九:见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平林文雄《参天台五
台山记:校本并?研究》本,东京风间书房,一九
七八 ) 页一三一。
注一00:同上。
注一0一:同上。泗州大师系僧伽大士,也是神异僧。
注一0二:同上。
注一0三:此延圣寺所在已无考,疑在洛阳。见《宋会要辑
稿》第八册,页七八八一。又见文莹《湘山野录
》(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卷上,页十七。
注一0四:同上。
注一0五:同上。又见同书页六十三。释文莹录有陈彭年诗
一首,但疑该诗为后人所托。按《宋史》卷二四
八,页八七七四,陈国大长公主于真宗时改封吴
国,后又改楚国、建国。干兴元年 (一0二二 )
封申国大长公主,徽宗时改卫国。宋人笔记中多
称陈国或申国。又太宗有二女为尼,除陈国外,
还有邠国大长公主,于太平兴国七年 (九八二 )
为尼,号员;明大师,次年卒。见《宋史》卷二
四八,页八七七三。
注一0六:见夏竦《文庄集》(商务影印文润阁「四库全书
」本)卷二十六,页七─十二。燕国英惠长公主
为太宗女, 于淳化元年 (九九0 ) 薨,谥英惠
,至道三年 (九九七 ) 追封燕国长公主。 见《
宋史》卷二四八,页八七七三。
注一0七:《佛祖统纪》云:「天圣七年□于京师大建慈化
寺,谓宰臣曰:此盖为先帝荐福之举,今后毋得
无故擅兴力役。」应即指此。唯慈化寺当系慈孝
寺之误。天圣七年应是其寺完成之年。《续资治
通鉴长编》及《汴京遗迹志》以慈孝寺为天圣二
年 (一0二四 ) 所建, 与夏竦之说不合,此处
从夏说。
注一0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0七,页二四九九─二
五0
一二0页
0。
注一0九:同上,卷一0九,页二五三八。按范仲淹于天圣
七年出任河中府通判。见「范文正公年表」,收
于《范仲淹研究资料汇编》下册。
注一一0:苏舜钦《苏学士集》卷十三,页二─三,「东京
宝相禅院新建大悲殿记」。
注一一一:同上。依苏舜钦「东京宝相禅院新建大悲殿记」
,宝相禅院似是周密《癸辛杂识》所说的宝相寺
。此寺汴京俗称大佛寺。见《癸辛杂识别集》上
,页四八一。《汴京遗迹志、称宝相禅院为后唐
明宗长兴二年创,时间与苏舜钦之记不合,大概
隋大业时已建,后唐长兴时重修。
注一一二:见韩琦「上仁宗乞罢宝禅院创建殿宇」,收于《
宋名臣奏议》卷一二八而不见于韩琦《安阳集》
。又见《汴京遗迹志》卷十四,页十九下─二十
一下。韩琦之奏上于景佑三年七月任左司谏时。
注一一三:同上。兴国者,太平兴国寺也,于景佑三年七月
遭火。「火起寺阁中,燔开先殿及寺舍数百楹。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页二七九七
。韩琦之奏亦称:「臣伏睹近者兴国寺双阁灾,
延及大殿、长廊,俱为煨烬。」
注一一四:同上。韩琦之意谓仁宗既下诏停兴土木以答天戒
,就不应致力于大悲殿之兴作。
注一一五:见余靖《武溪集》(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卷九,页一。按《宋史》无岑守忠传。
注一一六:同上。
注一一七:同上。
注一一八:同上。
注一一九:同上。按《佛祖统纪》谓至和元年仁宗于曹门外
置华严院以居道隆,未得其详。
注一二0:袁溥,《宋史》无传。其舍第建剎事见《文庄集
》卷二十七,页一上,「大安塔碑录」。
注一二一:同上。
注一二二:同上。按李继隆「跌宕文史,多识前言,寤寐经
论,善谈名理。」显然与佛教颇有渊源。见杨亿
《武夷新集》(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十,页二十六。注一二三:同上。按夏竦碑
文谓「章太后」疑漏「惠」字。
注一二四:同上。
注一二五:同上。注一二六:陈元虔、张延泽,《宋史》均
无传,当系信士。
注一二七:同上。按:《孔雀经》为《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三卷之简称,为唐密教沙门不空所译,为密教经
典。道坚除诵「《法华》、《华严》、《首楞》
、《净名》、《圆觉》,皆数百过」之外,似亦
习密教经典。
注一二八:同上。
注一二九:同上。邓国贵主者,仁宗之次女邓国公主,早亡
。
注一三0:同上。按尚宫者,疑指仁宗之宠妃尚美人之洞真
宫。尚美人于景佑元年与郭皇后同时被废入道,
居洞真宫。武氏及下文之朱氏应是随其入道之宫
女。
页121
注一三一:同上。下生像者,弥勒下生像也。晋国夫人张氏
,史无可考。
注一三二:同上。颖川郡君韩氏无可考。又按《宋史》有杜
航,武信人,嘉佑二年进士。未知与此杜航为同
一人否?文同《丹渊集》 (商务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 ) 卷二十三,页十三, 有「武信杜
氏南园记」,写杜航南园景致。于杜航生平事迹
则着墨不多。
注一三三:《佛祖统纪》卷四十五,页四一二中。李允宁,
《宋史》无传。
注一三四:同上。
注一三五:同上。
注一三六:同上。原推荐圆通居讷(一0一0~一0七一),
居讷婉拒,推大觉怀琏自代。
注一三七:见《历代佛祖通载》(「大正藏」本)卷十九,页
六七三下~六七四上、六七八下~六七九上;《
释氏稽古略》卷四,页八八0中。又见张敦礼上
徽宗□子,录于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 (新
文丰影印「卍续藏经」本 ) 卷三十, 页四一0
~四一一。按:越国大长公主原封祈国、冀国,
后封秦国、越国、楚国。此处采俗称。
注一三八:同上,《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十,页四一0─
四一一。
注一三九:同上。
注一四0:见苏轼《东坡全集》(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卷九十六,页十四,「法云寺钟铭」。
注一四一:关于宗本,见《禅林僧宝传》(新文丰影印「卍
续藏经」本)卷十四,页五00~五0一。关于
常总,见同书卷二十四,页五三六。
注一四二:同上,卷十四,页五00─五0一。
注一四三:同上。又《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页一四三。
注一四四:《禅林僧宝传》卷十四,页五0一。
注一四五:同上。
注一四六:同上。又见注一七八。
注一四七:同上。
注一四八:关于义天,参考Robert E.Buswell jr.,The
Korean Approach to Cha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hinul.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3,)页十四~十七。笔者将有
专文讨论其入宋求法事。
注一四九:诸人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三,页一九五;
卷九,页一四五;《续传灯录》 (「大正藏」本
) 卷十四,,页五六0中;《嘉泰普灯录》 (新
文丰影印「卍续藏经」本 ) 卷九,页一四五。
注一五0: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九,页一四五。
注一五一:同上。卷六,页一0九。
注一五二:同上。
注一五三:《嘉泰普灯录》卷八,页一三七。
注一五四:《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十一,页二九九。原文
谓建中靖国元年二月十七日,大行皇太后五七,
奉圣旨就慈德殿升座。」以时间推算,此「大行
皇太后」应是神宗钦圣皇后向氏。以钦圣于建中
靖国元年正月薨
页122
,离二月十七日,较符五七之数。
注一五五:《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六,页五四四。
注一五六:按《宋史》卷二四六,页八七二一,神宗弟益端
献王頵曾封荆王,位至太尉。本传说他「少好学
,长博通群书。」
注一五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六,页五四四。
注一五八:《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页一五五。
注一五九:同上。
注一六0:同上。
注一六一:《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页一五五。
注一六二:同上,卷十五,页二二二。又《禅林宝传》卷二
十九,页五五五;《嘉泰普灯录》卷四,页九十
八。
注一六三:同上。
注一六四:《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九,页五五五。
注一六五:《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十,页四一0─四一一
,「张敦礼上皇帝□子」略谓:「元丰初年,寝
被先帝道德之泽,祈创禅林于辇下。时在壬戌,
适丁止圣挺生之期。先帝留神曲成,赐法云之名
,有请皆从。至于诏传法名僧来学者,常逾数百
。上资宝祚,代不乏人。今惟白之住持,次当第
三。...... 」可见惟白为善本后之住持。
注一六六:同上,卷十七,页二五六─二五九。参看注一五
四。
注一六七:《嘉泰普灯录》卷五,页一00。《建中靖国续
灯录》卷三十,页四一0─四一一。
注一六八:关于云门禅在宋代之发展,笔者将有专文论述。
注一六九:《禅林僧宝传》卷十八,页五一四;《建中靖国
续灯录》卷五,页一00。又参看苏轼《东坡全
集》卷八十六,页三下,「宸奎阁碑」。
注一七0:见苏轼《东坡全集》卷八十六,页三下─四上。
苏轼之说后为志盘写《佛祖统纪》时所采。
注一七一:同上。
注一七二:见契嵩《镡津集》(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卷二十二,页六上。
注一七三:《禅林僧宝传》卷十八,页五五。
注一七四:同上 。卷二十六,页五四三。
注一七五:《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页一三0。
注一七六:同上。
注一七七:同上 ,卷十五,页二三五。
注一七八:按李端愿为李遵勖之子,以母荆国大公主为太宗
女,受恩命为太子太保。
注一七九: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五,页二三五。又《
续传灯录》卷十四,页五五九,误慈德殿为文德
殿。
注一八0:《禅林僧宝传》卷十七,页五一二。
注一八一:《嘉泰普灯录》卷五,页一0四下。
注一八二:同上,卷十二,页一一九─一九二。原文谓「赴
太尉陈良弼府之伊蒲塞供。」按即优婆塞之饭僧
斋。陈良弼,《宋史》无传,生平事迹待考。
注一八三:同上。
注一八四:《禅林僧宝传》卷十九,页五一九下。
注一八五:《武溪集》卷九,页二下。
页123
注一八六:同上。
注一八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十,页五二0下。
注一八八:《武溪集》卷九,页三下。
注一八九:同上。
注一九0:《禅林僧宝传》卷二十,页五二一下,慧洪赞。
注一九一:同上。
注一九二:《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页一三四下。《续传
灯录》卷九,页五二0。
注一九三:同上 ,卷八,页一三五。
注一九四:曹公疑为曹皇后之弟曹佾。见《宋史》卷四六四
,页一三五七二。又《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
页一三五。
注一九五:《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八,页二六四上。
注一九六:《续传灯录》卷二十,页五九九上。原文谓「太
平观察李侯」,疑即李端愿。
注一九七:关于志言 ,见张方平《乐全集》(商务影印文渊
阁「四库全书」本 ) 卷三十六,页三十一。 《
禅林僧宝传》卷二十,页五一八─五一九,慧洪
之传似多采张方平「显化禅师碑铭」。又见《宋
史》卷四六二,页一三五一八,「僧志言传」。
注一九八:同上。
注一九九:同上,张方平语。
注二00:同上。按张方平之说系根据所闻及王素子王巩之
录,并谓所记皆所共见者,非传疑也。见前引书
卷三十六,页三十四─三十五。
注二0一:同上。
注二0二:《文庄集》卷二十七,页二。按甘露法品者,如
来教法,譬之甘露也。
注二0三:同上,页五。
注二0四:见《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二,页三一0下。
注二0五:《宋高僧传》卷六,「唐圭峰宗密传」,页一二
八。
注二0六: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三,页三九九上。
注二0七:《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十一,页三0三。
注二0八:同上。
注二0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页六八四上。
注二一0:同上,卷二十,页六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