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南阳全区佛教历史状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南阳全区佛教历史状况
  佛教传入南阳始于东晋永昌年间,距今已有 1500 多年。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弥陀寺在城东延曦门外(今南阳市一高中院内),晋永昌三年创建”(按:东晋永昌无三年,当为太宁二年,即公元 324 年),为佛教在南阳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又有所发展。北朝北魏太和( 477 —— 499 年)初年,今淅川县境内兴建龙巢寺;西魏大统三年( 537 年),镇平县境兴建中兴寺(后改为灵泉寺),裕州小史店出现摩崖造像等。
  隋代,佛教发展较快。仁寿四年( 604 年)和大业 十三年( 617 年),今淅川县法相寺(后更名兴化寺)、南阳县(今卧龙区)鄂城寺塔先后兴建。
  唐代,佛教在南阳的传播更为广泛,尤以肃宗、代宗时为甚,在佛教界有声望的名寺如慧照寺(桐柏)、菩提寺(镇平)、法海寺(淅川)、龙兴寺(南阳县)、香严寺(淅川)、丹霞寺(南召)都是这时候兴建的。同时,也出现了神会大师( 668 —— 780 年)、慧忠国师( ? —— 775 年)、天然禅师(约 775 —— 824 年)及存奖禅师( 830 —— 888 年)等几位在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名僧
  天然禅师在此修行坐禅
  。由于神会、慧忠、天然诸名僧的声望很高,使南阳地区的菩提、香严、丹霞三大寺院成为豫西规模最大、僧众最多的三座“千年古刹”。镇平县菩提寺自创建至武宗会昌三年( 843 年)下令灭佛前的百多年内,拥有香火田 70 顷,僧众 300 多口。淅川县香严寺更因慧忠国师的盛名,全盛时期分上、下两院,有殿堂房舍 430 间、僧众近千人、水旱田产和林地逾千顷,曾有“千顷香严”之称。南召县丹霞寺经天然禅师的苦心经营,寺院殿堂 140 余间,僧众 300 余人,南阳县(今宛城区)北另有它的下院——竹园寺一座,民间曾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的美誉。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沉寂数十年的佛教活动恢复了生机。这一时期,南阳境内的佛教先后新建寺院了 17 处。较著名的有唐州(今唐河县)的菩提寺,南阳县的兴国寺,裕州的开化寺、观音寺、普严寺,桐 柏县的罗汉寺、永庆寺,邓州的龙兴寺(后称福胜寺)、清禅寺,内乡县的吉祥寺、天宁寺等。同时,还扩建、重修了一部分寺庵。著名的丹霞寺也在崇宁年间经过扩建、增置田地、振占山林而更加兴盛起来。
  元代对各种宗教实施兼容并蓄 的政策。南阳各县先后建造佛寺 45 处,它们是:南阳县的丰山寺、白马寺(后称千金寺)、观音寺、地藏寺、鹰庄寺、龙兴寺,镇平县的延寿寺、福胜寺、洪教寺、龙泉寺、中兴寺、宝林寺、三教寺、复兴寺、孤峰寺,桐县的重兴寺、圆通寺、报恩寺、丹山寺、白竹园寺,邓州的弥陀寺、宝泉寺、观音寺、开元寺、圆觉寺,内乡县的杏花寺、白玉泉寺、延寿寺、洪教寺、清凉寺、竹林寺、观音寺、金佛寺、资胜寺,淅川县的净 土寺(俗名樵峪寺)、兴化寺、圣水寺,新野县的龙泉寺、照庄寺,裕州的云居寺、妙觉寺(旧名上古寺)等。元朝末期,南阳佛教在全国佛教貌似兴盛的状况下,几乎频于毁灭,除香严寺规模依旧外,菩提寺残破,丹霞寺、弥陀寺、观音寺、鄂城寺、文殊寺、地藏寺皆被毁。
  明代对佛教倍加尊崇。洪武年间,对各地原有寺院普遍进行一次修葺。于洪武十五年( 1382 年)又诏令:府设僧纲司,置都纲一员,从九品,副都纲一员;州设僧正一员;县设僧会一员,作为管理僧寺的机构,均设官司不给禄。南阳府僧纲司设于城东关弥陀寺;邓州龙兴寺、裕州开化寺各设僧正一员;南召国清寺、镇平延寿寺、桐柏永庆寺、以及内乡、新野、淅川各县均设有僧会一员。后经永乐、正统 、万历诸代,全区又增建寺院 62 座。明末几处名寺遭战乱破坏,僧众流散,殿堂荒芜。
  清代初期,对佛教限制甚严,佛教发展缓慢。自乾隆十九年( 1754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通令取消官给度牒制度以后,尼人数迅速上升。南阳诸县除重修、重建外,还新增寺庵 21 处,总数在 200 座左右,僧尼人数不下两千人。仅桐柏山与香严寺两处,一各有僧众 600 人左右。桐柏山原为道教的领地,乾隆四十九年( 1784 年),端德禅师从四川来到太白顶,感化四名道教徒改奉佛教,渐次将桐柏山附近的大部分道观变为佛寺。此后又延及到唐县等地,佛教禅宗在南阳形成为一大支脉。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宣统三年( 1910 年)由了见与融毫和尚分别在云台寺主持两次开戒活动,受戒僧尼近 300 人。至光绪三十年,领寺庵有 7 处。
  民国年间,佛教同道教一样处于衰败状态。多数寺院被毁,部分田产没收归公。只有桐山区里的佛寺受影响较轻。菩提寺监院释玉普邀集南阳玄妙观主持李宗阳和淅川县香严寺方丈释润斋同支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求保留包括丹霞寺在内的四处著名寺观,得以批准保全。民国 33 年( 1944 年),唐河县成立“中国佛教会唐 河县支会”,由菩提寺主持 传定和尚 任理事长。两 年后,改选真廓和尚为理事长,会员 59 人,信众会员 200 人。同年,方城县也成立了以东大寺本让和尚为理事长的方城县佛教会。民国 36 年,南阳、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南召、新野七县佛教界人士共同筹划建立了南阳佛教联合会支会组织。这一期间,大部分握有实权的方丈,为了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或投靠军政界,或拉拢匪霸作为后台支柱,置佛事于不顾,投身于争权夺利的世俗场中,更促使了佛教事业的颓废。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尚有寺庵 98 座,僧尼 373 人,居士 297 人。土地改革中,僧尼有的自动还俗,有的参加的解放军的地方工作。至 1965 年寺庵减为 26 座,僧尼 194 人(含尼姑 29 人),居士 42 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受到严重冲击,除桐深山中有少数僧尼坚持自谋生活外,各处僧尼多被 赶出寺院。殿宇僧舍被拆除或占用,经卷、文物遭到破坏,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佛教最集中的桐柏县, 1965 年有僧尼 71 人, 1973 年减至个 23 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和落实宗教政策,对查封 寺院物资和占用的房产均做了退赔,佛教活动逐步恢复。 1980 年,桐柏县和尚释传虚、尼姑释妙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届佛教协会代表会议。 1983 年 10 月,镇平僧尼释清浩、社旗僧尼释妙文等 12 人参加省佛教代表会议,桐柏僧尼释传虚、释妙空当选为省佛协常务理事,释印法为理事。自 1980 年至 1985 年,选送青年佛教徒释印亮等 6 名到北京、南京、成都、厦门佛学院、尼众学院进修学习。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一批著名的寺院建筑有:南阳县(今卧龙区)鄂城寺塔、邓县(州)兴国寺舍利塔(宋塔)、唐河县的泗洲塔。被列入《全国名胜词典》的有;邓县(州)的宋塔、唐河县的泗洲塔、桐柏县的水帘禅寺。 1983 年,省、地拨款近 10 万元重修水帘禅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引以为该寺题写“大雄宝殿”横匾,还资助 2000 元现金。 1985 年桐柏县召开由 32 名代表参加的佛教代表会议,建立桐柏佛教协会。唐河县源潭镇自幼出家的净严法师,佛学造诣深广,年届 95 岁高龄还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职务。桐柏、社旗、镇平三县仍保持正常的佛教活动。到 1985 年底,全区有活动的寺院为 8 座,僧尼 82 人(其中尼姑 36 人)。(载自南阳地区志第四十四卷 442 页)
  6 个年份南阳地区佛教情况统计表
  (载自南阳地区志第四十四卷 444 页)
  关于南阳城区佛教记载
  南阳佛教起源较早,东晋时所建的弥陀寺,是规模最大的佛寺。元明之际,佛教兴盛,又建崇善寺、观音寺、地藏寺。入清以后,佛教渐衰,佛寺荒废,仅有庵堂、小寺居住僧尼。民国年间,仅有佛寺两座,庵堂 9 处,僧尼三、二十人。
  弥陀寺:在故城东关(今书院街)晋太宁二年( 324 年)建。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十三年( 1380 年)僧慧钦重建。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改建为宛南阳书院(今为南阳第一高级中学)。
  观音寺:在故城南关外,元至元三年( 1266 年)建,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九年( 1376 年)僧妙深重建,后被水淹没。
  崇善寺:在故城西门内,明藩唐宪王敕建。正统十三年( 1488 年)“钦赐”唐国佛大藏经典,成化二年( 1466 年)赐额曰“崇善”,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初年,改寺为忠祠,后废。
  豫山寺:在豫山(独山)前,明嘉庆中已毁废。
  地藏寺:在故城东关公议门外(今北关煤场西),元代毁于战火。明宣德九年( 1434 年)僧守秀重建。内有明藩唐成王石刻“心经”。清顺治中重修,嘉庆元年( 1796 年),湖北白莲教义军北进,知县周书升毁寺门为垒石,寺遂荒废,民国期间,地藏寺尚有大殿 3 间,僧二、三人。
  卧佛寺:在故城西北隅,清康熙十年( 1671 年建),有房 18 间,僧一、二人,民国年间,为学校占用。
  甘露庵:在故城东关留余桥南,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建。民国年间,有地产 700 余亩,僧众七、八人。解放后,改作它用。
  药师庵:在故城西门内,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 3 年)建,清末有房 15 间,僧四、五人。民国时为学校占用。
  白衣堂:在今新华东路与工农路交接之丁字口南,修建时间不详。民国时期有大殿等房舍 12 间,僧三人,另有市房 20 间出租,因观音常着白衣,称白衣菩萨,故名“白衣堂”。一般寺院,观音作女像,白衣堂观音为男身。民国时期有僧三、五人。原为小市人民检察院改建占用。
  紫竹林:在故城北关地藏寺东(今建设中路南侧),为一尼庵(奉观音菩萨),解放时尚有 2 尼。
  山陕庙:在南关新街,民国时有地百余亩,僧七、八人,后改学校。
  此外尚有广福庵(在今仲景路魏公桥南,早废),净土庵(在故城北郊外,民国时开辟飞机场早毁),辰州堂(在今辰州堂巷和地藏寺一家,常住僧三、四人)等。 (原南阳市志记载)
  原南阳县志佛教记载
  佛教传入南阳始于何时,无确实资料可考,而县城东关之弥陀寺(今为南阳市第一中学)始建于晋元帝永昌元年( 322 年),可知南阳县在东晋时就已有佛教。自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各地兴办学堂、寺庙,经地方改建学校。庙产用作教经费。僧尼多已还俗,至建国时, 县内僧尼已寥寥无几。
  一、寺庙
  县境庙遍及城乡,不下数十座,今择要述于后:
  文殊寺:寺在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有记载,唐贞观二年( 628 年)僧人德兴创建,今已不存。
  兴国寺:在城南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宋和元年( 1054 年)建。光绪《新修南阳志》称:明为上元寺,在城南三十,育水西下范营,有明方九功记,今已不存。
  鄂城寺:在石桥南,因汉代属西鄂县,故名。今为县第四高中校址。寺内有宋元符二年( 1099 年)石狮一对,现在学校院内。另有古建筑隋塔,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佛寺:在城北上石堰东,宋元佑三年( 1088 年)建寺,今已不存。
  沙窝寺:在瓦店镇旧址北。寺在沙丘中,故称沙窝寺。后飞沙移动,寺与周围土地没于沙中,僧人于民国 28 年( 1939 年)时已不知去向。
  千佛寺:有房舍 40 多间,在瓦店镇旧址南门内路东。民国 17 年( 1928 年)时曾住一僧人,时瓦店小学扩展,他自动走离。寺今已不存。
  太山庙:与千佛寺东西相对,仅有一路之隔。山门向南,迎门有戏楼 3 间,全庙有房屋 30 多间,民国 23 年( 1934 年)收归瓦店小学使用。今已不存。
  龙泉寺:位于刘寺南 3 公里。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员邰士芳曾在这里创办酒精厂,今为新泉联中校址。
  刘寺:位于刘寺街西夹后。民国时改办学校,今为马庄学校校址。
  范寺:位于柏树坟东 4 公里。该寺原有香火地百余亩,每年农历 4 月 8 日有庙会。今为范寺学校校址。
  云罩寺:位于县东南约 25 公里处。寺内曾有瓷塑十八罗汉(今卧龙岗)。
  弥陀寺:俗称东大寺。晋元帝永昌元年( 322 年)建,在县城东关。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知府庄有信于此设宛南书院,今为南阳市第一中学。
  观音寺:俗称南大寺。在县城南前育阳门外,元至元三年( 1337 年),嵩阳禅师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九年( 1376 年)重建,已没于水。
  地藏寺:在县城北关外。元时毁于兵患,明宣德九年( 1434 年)重建,今为县商业局址。
  龙兴寺:在县城南 20 公里禹王店街,元时建,有明代王鸿儒碑记。
  敕建寺:在安皋乡羊咀头,清道光二十七年( 1 847 年)重修。为当时宛之名区胜地。始建于宋哲宋年间,历元、明、清三朝,均曾重修。
  元明寺:在小寨乡元明寺村,元建,明朝重修,今为小学校址。
  二、佛事活动与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南阳专员署专员朱玖莹曾资助潦河街清凉寺主持释静善创办“金刚法会”,民国三十六年( 1947 年)佛教当事人释普育组织南阳、镇平、南召、内乡、邓县、新野、淅川等县佛教徒,成立“南阳佛教联合会”,会址设于县城北关紫竹林(今南阳市第七小学)设理事长 1 人,由镇平培提寺方丈兰芬提担任;常务理事 2 人,由释海墨、王谦一(县商会会长)提任;理事有释寂云、西修等;会员 20 0 余人。 1948 年 11 月南阳解放时期自行解散。
  建国后,经过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教育,仅有的 20 余名僧人有的参加工作,有的还俗务农。其中有 2 人云游湖北、广东寺庙继续为僧,现尚有僧 3 人,但都年事已高。

 
 
 
前五篇文章

丹霞寺宗谱 正法眼藏

丹霞寺前十代方丈名单 (825-1002)

南召县志记载丹霞山名渊源

北宋汴京之寺院与佛教(1)

北宋汴京之寺院与佛教(2)

 

后五篇文章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北京的寺庙与水文化

开拓佛教艺术史研究的新视野

沾益大觉寺水陆法会碑记

修建大觉庵碑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