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广胜寺三月十八庙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广胜寺三月十八庙会
  ■ 扈新起
  --------------------------------------------------------------------------------
  《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4期 
  山西洪洞广胜寺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有“稀世三绝”———飞虹琉璃宝塔、元代戏曲壁画、藏经《赵城金藏》,驰名中外;而三月十八庙会,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范围之宽广,影响之深远,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佛教寺院的庙会中,颇具特色,实属罕见。
  阳春三月,柳绿花红,坐落在山西霍山南麓的佛教古刹广胜寺,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您看那琉璃宝塔,凌驾碧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漫步霍山脚下,举头仰望,松柏遍山,郁郁葱葱;攀登佛塔顶端,俯首山下,霍泉泉水从岩石中喷涌而出,浪花飞溅,如雪似玉,束束清泉汇成一湾碧水,波光潋影,清澈如镜。蜿蜒在浓绿丛林中的盘山柏油公路,像一条漆黑油亮的飘带,把高耸入云的七彩飞虹宝塔和山脚下红墙碧瓦的亭殿连结起来,构成一幅古朴幽雅的人间美景。每年从农历三月十五到二十一的庙会期间,前来赶会的人们,成群结伙,扶老携幼,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广胜寺。善男信女,朝山进香,叩礼拜佛;姑娘小伙,游山玩水,选购时装;银发老人,漫步看戏,品尝小吃;附近农民,购买农具,迎接麦收。从下寺到上寺,由海池至山顶,一条条分布在冈坡山地的石径小道上,人们像蚂蚁搬家似地蠕动着。商贾、摊贩、戏曲、杂技,都不远千里,闻风而来,撒白灰,占地盘,搭帐蓬,垒炉灶,上寺下寺,霍泉池边,分水亭四周,水神庙门前,商贩云集,摊点密布,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据现存广胜上寺《修葺韦驮殿暨前后大殿并佛塔回廊记》文献中载有:“北朝周武帝保定三年,游僧正觉,朝台出简邑道中,回盼霍麓间,金光闪烁,勃然曰:‘希有必舍利子。’遂诣塔址,虔诚拜祷七七日,抵三月十七日子夜,空间锡落四十余粒,色相变幻,莫可言物,觉公盥擎,供以宝函,而浮图之修,于是兴焉。”从上述记载可知:相传三月十七日子夜,天降佛祖舍利,三月十八日举行法会并开始重建俱卢舍利塔。
  到了8世纪80年代,庙会已由广胜上寺延伸扩展到广胜下寺和霍泉水神庙四周。据释力空著《广胜志》记载:“唐德宗在贞元年间(785—804),遣丞相李泌封明应王之神以护之”。又据霍泉水神庙现存至元二十年(1283)《重修明应王庙碑》记载:“每岁季春仲旬八日,谓神降日”。由上述史料记载可知:自唐贞元年间,由唐德宗封霍泉水神为明应王,建起以明应王殿为主体建筑的霍泉水神庙后,每年在三月十八的水神诞辰日,世人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当地民谚:“三月十八,麦怀娃娃。”此时,棉花种完,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买农具。到了宋代,庙会规模已相当盛大,佛事活动也随之兴盛起来。据当地民间传说,广胜寺藏《赵城金藏》,就是在三月十八庙会期间发起刻印的。相传,在我国北宋时期,山西潞州(今长治市),有位名叫崔进的员外。他有个独生女儿,偏偏又是个哑巴。当时,广胜寺住持祖美法师云游到潞州,治好了崔员外女儿的病。崔员外要答谢恩人,但已不知法师的去向。来年三月十八,崔进带着女儿赴广胜寺烧香还愿,巧遇祖美法师。崔进父女见了恩人,喜出望外;但见祖美却双眉紧锁,面带愁容。在父女俩再三催问下,老法师才说出他的心事。原来,他经过多年辛劳奔波,收集了佛教经典1300多部,7000余卷。他想全部刻印出来,留传后世;但因年老体衰,无力完成,正在为此事发愁。崔家小姐听后,跪倒在地说:“募刻藏经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我有决心完成!”言罢,她出去拿了一把菜刀回来,把自己的左臂砍了下来,以此誓表决心。祖美见她意志坚决,收为佛徒,削发为尼,取法号法珍。自此,法珍翻山越岭,登山涉水,风餐露宿,四方化募,历经30年,刻出大藏经。法珍断臂刻经一事,确有历史记载。在明万历十三年(1584)陆光祖撰《嘉兴藏刻缘起》中有:“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的记述。法珍“雕刻大藏经的经资化募筹齐后,由‘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总其成。从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起,在山西省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地区解县)西10公里的静林山天宁寺,依据北宋《开宝大藏经》进行复刻,历时33年,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三年(1171)雕刻完毕”。《金藏》共计刷印过43部,“其中广胜寺的一部,系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该印本是由广胜寺以首僧祖美为主的‘广胜寺印藏经会’,在善男信女、佛教徒的大力资助下,派寺院僧人到燕京弘法寺自印的”。广胜寺僧人在燕京弘法寺自印的散页,运回赵城(原赵城县,于1954年与洪洞县合并,名洪赵县,1958年名洪洞县),经庞家经坊粘合装裱成卷,并在每卷卷首上加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一幅,开端刊“赵城县广胜寺”六字,定名《赵城金藏》,供养于广胜上寺。
  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1303年10月17日)晚八时左右,洪洞、赵城一带,发生了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据史料记载:“村堡移徙,地裂成渠”,“民居官舍,震撼无遗”,“观洞屋庐,摧圯为之一空”。“人民压死不可胜记”。“民殁十之八九,屋存十之一二”。广胜寺地处地震中心,殿塌、塔毁、僧亡,损失极其严重。据元延佑六年(1319)农历八月初六日撰刻《重修明应王殿碑》记载:“不幸,至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夜地震,河东本县尤重,靡有孑遗。书云: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广胜寺三月十八庙会,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后无奈停顿。到了元至元元年(1308),元武宗继位。由于当朝尊崇佛教,传旨弘扬佛法,大修佛寺;因而,广胜上寺、下寺、水神庙,得到全面修复。中断了多年的三月十八庙会,遂之又恢复了起来。现存霍泉水神庙元延佑六年(1319)农历八月初六所立《重修明应王殿之碑》,对大地震后庙会的盛况,有着详细的记述:“每岁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适当群卉含英,彝伦叙时也。远而城镇,近而村落,贵者以轮蹄,下者以杖履,携妻女与老幼而至者,可胜概哉!争以酒肴香纸,聊答神惠,而两渠资助乐艺,牲币献礼,相与娱乐数日,极其厌饱,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
  1938年初,广胜寺一带,沦为日本侵略军的占领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赵城、洪洞两县县城有日军驻守,戒备森严,广胜寺的三月十八庙会,便成为晋冀鲁豫等省广大地区人民群众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场所。1942年的农历三月初,驻守在广胜寺山下道觉村据点的日本侵略军,通知广胜寺上寺住持力空法师,日本的一个文化团体,要在三月十八庙会期间,上飞虹塔游览。当时,稀世珍宝《赵城金藏》就藏在塔内。力空法师,“闻知此息,日夜焦急,坐卧不安,数夜不能成眠。”他“想来想去,只有请八路军运走此经,而有保存之希望”。于是,他连夜跑到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县长杨泽生,报告了这一紧要情况。八路军于1942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十三日)深夜,将《赵城金藏》4700余卷,全部转移到抗日根据地的安全地带。《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42年7月6日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古代经卷》为题,报导了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壮举,从而使广胜寺的三月十八庙会,漂洋过海,名扬全球。
  广胜寺山脚下的霍泉,距下寺山门仅20米,因流于霍山之麓而得名。当地民间传说:在东汉汉安年间(142—144),有一位西域来的高僧名叫慈山,法号俱卢。他来到霍山南麓,住到了阿育王塔院。他有两个徒弟,一个叫道月,一个叫道明。两个弟子天天给寺院的毛驴割草。道月晚出早归,满载而回;道明早出晚回,割草甚微。慈山感到奇怪,便问道月。原来是道月找到了一小块草地,头一天割掉,第二天又长了那么高。夜深人静,慈山来到那块草地挖了起来。挖了二尺多深,挖出一个破旧的瓦盆来,便把它放到丈室的墙角里。一天,一枚铜钱掉进盆内,瞬间变成满盆的钱。慈山知道这是个珍贵的聚宝盆,唯恐丢失,便深夜下山,将聚宝盆埋到了山脚下。正巧,山崖上的水滴渗透坠入盆中,刹时变成一股巨流,汇聚成约有三亩地的海池,从此便有了霍泉。据史料记载:“霍泉源自沁源诸山,向西流到安泽县的渗水滩,渗入地下的透水层,伏流80余华里,于霍山之麓广胜寺山脚磐石中喷发而出”,号称山西六大名泉之一。
  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开凿了霍渠,才开始用于灌溉。到了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又开凿了南霍渠,原霍渠即称为北霍渠了。北霍渠灌溉赵城县的24个村庄,南霍渠灌溉赵城县的7个村庄和洪洞县的8个村庄。自南霍渠开成后,洪洞、赵城两县渠民,争水打架,结伙斗殴,连年不断。每年三月十八庙会期间既是霍渠渠民祭神赶会的日子,也是霍泉北渠(赵城)和霍泉南渠(洪洞)两渠民众争水斗殴的时机。史料记载:“南霍、北霍二渠,自唐贞元年间(785—804),实行了三七分水,争水斗殴,便成了历史性的问题。到了金天会十三年(1135),北渠赵城人便状告洪洞人盗水。金天会十五年(1137),在霍泉往西一百米处的二渠之上,安上了木格子。天眷二年(1139)赵城人起诉木格子分水不公平。天眷三年(1140),河东南路兵马使都总管镇国将军,亲到两渠分水处查勘,定为两渠流水深的和数为一尺九寸。赵城应得水深一尺一寸。洪洞应得水深八寸。清雍正二年(1724),洪洞人将限水石击碎。赵城县令派人连夜复立,遂又击碎。赵城人也把隔水石拔出,纠纷愈加缠绕难解。后经平阳府知府查勘,验证得南霍渠独有限水石,北霍渠无有,乃于清雍正四年(1726)铸造铁柱11根,分设有10洞,洪三赵七”。十一柱联成一栅,栅上横木成墩式桥梁,桥上建有卷棚式凉亭三间。自此,广胜下寺西南,霍泉海池旁边,便有了“分水亭”一景。坐落在分水亭之北的好汉庙,就是为了纪念二渠争水致死的人修建的。相传,有一年的三月十八,洪赵两县在此争水。赵城县令姓谷,出身武举,洪洞县令姓郭,是位文举。争水之时,谷知县打死郭知县,广胜上寺的一个和尚,抱打不平,在打死谷知县后,拔刀自刎。世人将这三人埋在分水亭之北,建起好汉庙。“到了1931年,北渠一位副掌例领导巡水,堵塞南渠堵口,南渠民众越过北渠的关圣桥,截其归路而打死。北渠的人,向南渠下游索要了人命钱,又在好汉庙院内建起一孔一门二窗的枕头窑”。但是如今好汉庙的好汉,既不是谷郭二知县和广胜寺的和尚,也不是北渠巡水的副掌例,而是传说中油锅里捞了七枚铜钱的一位壮士。当地民间相传:洪洞、赵城二县,经常为争水打出人命。由于两县知县各偏袒本县,官司直打到平阳府。平阳府知府非常为难,无意间瞥见厨房的一口大铁锅,顿时想出了一个分水办法。三月十八庙会那天,知府令人置了一口大油锅,亲手扔进十枚铜钱。当众宣布:一枚铜钱代表一分水。然后下令点火,把油烧得沸腾翻滚。这时,从赵城县的人群当中,跑出一位小伙子,飞快地把手伸进油锅,捞出七枚铜钱。从此,赵城县得水七分,洪洞县得水三分。1947年4月,洪洞、赵城解放,霍泉水利委员会成立,争水问题才彻底解决;而三月十八,这一传统的古庙会,却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派繁荣兴旺景象,成为三晋大地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

 
 
 
前五篇文章

石门古刹 九龙荟萃

赵朴初与安庆迎江寺

明代南京佛寺知多少

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建筑艺术

应天寺百岁佛智法师小传

 

后五篇文章

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唐小说对龙门石窟北天王所踩鬼怪的诠释

赵朴老情系光孝寺

张法先生与《佛教艺术》

造寺非比丘正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