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
 
道安(312—395)俗姓卫(五台山) ,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扶柳人。自幼读儒家经书,十二岁出家,开始经常下地劳动(五台山),空闲时读经。后至后赵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拜佛图澄为师,以其记忆出众和善于理解、发挥佛教义理而经常受到佛图澄的赞赏。他在佛图澄门下学习大小乘经典和戒律。石虎死后,后赵发生内乱,中原一带也战争连年,道安离开邺城到今山西(五台山)、河北一些山区避难,沿途仍抽时间进行佛学研究,注释佛经,并且与弟子传教。此后虽也一度回到邺城(357),但二三年后因有兵乱,他再度出走,适逢天灾,决定南下东晋管辖下的襄阳。当时道安门下的弟子已达数百人之多,在河南新里与这些弟子离别,对他们说:“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是说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果佛教得不到当政者的支持是难以传播的,让他们(五台山)分散到各地去传法。道安则带领剩下的包括慧远在内的弟子四百余人到了襄阳。道安在襄阳时期与当地及江东士大夫发生广泛的交往,并且迎合东晋朝野崇尚玄学的风气,着意宣述与玄学思想相近的《般若经》,还对大小乘佛经进行研究,撰写佛教著作。东晋太元三年(378)前秦王苻坚派兵攻下襄阳,将道安与襄阳名士习凿齿同送长安,受到苻坚的崇敬。此后道安(五台山)实际成为前秦最高的佛教领袖。他一方面被苻坚奉为军政顾问,同时又利用得到前秦政府支持的有利条件组织来自印度和西域的僧人翻译佛经,发展佛教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