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漫话铁壁银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高文瑞
  铁壁与银山
  昌平东北60里,天寿山东麓,峻岭中有一山。冬日,山峰白雪皑皑,名银山。《天府广记》描述为“冰雪层积,色白如银,故名”。我观其山,有峰三,中间略高,若有积雪,形同银锭。
  雪之山,不足怪,海拔高的山峰常有此景,即便是冰,亦同白银。
  [被屏蔽广告]
  奇的是,山上的巨石大都布了一层黑,有的还像生出一些锈色,如铁一般,故又名铁壁。
  铁壁与银山相映,黑与白的反差,构成了一幅奇特景观:像金属刚刚溶化,如月下涌来的潮水,又似日出后的兵戈铁马杀来,令人幻化出无穷的想像。
  主峰分前、中、后三座,中峰最高,“迥出云霄”。夏日远远望去,块块白色巨石从绿树中凸显出来,雄伟中又不失灵秀。上山的路陡且窄。山脊如刀背,仅容一足,长十余步,两旁如刀削,下临万仞,不可凝视,就像由阎王牵着鼻子行走,左右不得。现在山路全部铺上了石阶,好走了许多,只在个别巨石凿出的台阶上,还能想像出当年登山之艰难。
  银山海拔700多米,缘石梯上五里许,居高临下视梵刹,如同弹丸。明李梦阳有《题银山寺作》赞美银山:“银山倚铁壁,天外削三峰。下见林中寺,来闻午夜钟。僧徒住石屋,雷雨拔门松。西望诸陵接,云成五色龙。”登凌山顶,可见居庸关、黄花镇等长城内外的山关重镇。有无名氏一篇很有意思的诗:“银山本在北,万丈青云梯。晓见居庸雪,银山忽在西。”是何原因使作者产生错觉,不得而知,却可见银山白雪景色之绚丽。
  银山四时多异景,有三峰拥翠、东山晚照、寒泉浸月、天清桥、太虎石、诵经台,还有铁壁崖、古佛崖、白银峰、佛顶峰等去处。
  进山的路有两条:“一从白泛岭入者,壁奇,松柏奇,而路险难。从三思岭、牛蹄岭入者,路则平,木石亦平矣。”山有二谷:柳家谷,井儿谷。二谷都在银山。
  银山林木叠翠,清泉瀑布。志书上载,树多苹婆果,现不曾看见,即使看到也不识得。见到是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树。橡子落满山坡。这可能是明代皇帝把天寿山辟为陵寝后,因银山近皇陵而禁止樵采,故这里的树木格外茂盛,出现了“松不胜其柯而偃,柏拂地而已枝,橡子落地而无人收,榆柳条繁而禁老秋”的景象。行走在山路林间,更能体会出深邃。奇特优美的景观,使铁壁银山在明清时期便被列为“燕平八景”之一。
  寺院与高僧
  唐代高僧邓隐峰选中了银山,到此隐居修行,讲经布道。邓隐峰,福建邵武人,俗姓邓,幼年时狂顽,父母不能管,听任他出家,为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据《日下旧闻考》引《传灯录》:“闽邵武军邓氏子,侍马祖得悟。”邓隐峰游学四方,每年南来北往,“冬居衡岳,夏止清凉”,最后成道,为五台山隐峰禅师。银山成为邓隐峰的道场。
  邓隐峰禅师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银山修行多年,这里一石一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人们便以此命名:山峰的石岩下,那是隐峰晏坐处;岩石如台,那是隐峰的说法台;山旁的松树盘曲如衣架,那是邓隐峰的挂衣树。
  邓隐峰之后,有众多的高僧来此讲经说法。银山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及文人隐居之佳地。银山寺庙也随之兴建,与镇江金山寺齐名,时有“南金北银”之说。
  唐时,银山已建有华严寺等寺院。《天府广记》载,“刹乃唐时建,领七十二庵,沙门邓隐峰藏修之所”。辽寿昌年间(1095-1101年),满公禅师在此山创建了宝岩寺。金天会年间,云门宗名僧佛觉大禅师海慧(?-1145)来到此山。天会三年又重建大延圣寺。
  当年,银山脚下的兴寿村,还有九圣寺,满公禅师建自辽寿昌年间。
  银山的大小庙宇众多。较著名的寺庙还有老爷庙、铁壁寺、松棚庵、清净庵等。沿法华禅寺向西山上行半里,便是松棚庵。《帝京景物略》描述:“门内外各一楹,松正似,俱轮盖。内阴满院,外阴满崖。”《长安客话》也记述:“山之极高峻处名中峰顶……顶有一庵名松棚,其荫覆僧院二三丈许。”现在已看不到当年松树的盛景。山北四十里就是井儿谷,再一里是玉峰山,山石尽白,林中有大万圣寺,当时,人称之为张开寺,里面的佛像用石雕成。有人为张开寺赋过一首诗:“古刹老僧荒僻地,自无外客此深穷。壁尘题字四朝上,檐曝宜人三伏中。搭屋不除丫角石,缚门正借亸腰松。飞丹矗碧西山寺,琐琐何为凿化工。”
  由于时代久远,银山寺庙的建筑失修,多有坍毁。尤其是1941年,《昌平县志》载,“法华禅寺及附近寺庙被日军拆毁,此后又不断受到自然风雨和人为损坏,到昌平县解放前,寺庙建筑已全部不存”。我们只能从法华禅寺现存地基上去追寻过去的时光。那残存的台阶,地基上的础石,都在诠释着过去的辉煌。
  邓隐峰和满公禅师之后,通理、通圆、寂照三位禅师在此说法修行,名僧佛觉、晦堂、懿行、虚静、圆通等都曾先后云游至此,演讲佛法。据记载,当时常住僧人多达500余人。高僧、和尚、尼姑死后,都在此修塔入葬。
  塔林知多少
  银山寺庙已无,残存下的是塔林。因在佛门的等级、地位不同,墓塔的大小也千差万别。朝代更迭,山麓坡谷之中,墓地越来越大,整座银山遍布灵塔。墓塔林立错落,数不胜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塔群。民间因有“银山宝塔数不尽”之说。如今这些佛塔大部分已毁坏,只是在林中道边,有时还能看到有塔竖立。
  中峰法华禅寺的塔林解放前也有残坏。《昌平县志》载,1993年,塔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成为银山最完好的古塔群。塔林有僧瘗骨塔7座。其中,金代密檐式砖塔5座,元代喇嘛塔两座。金塔均为密檐式实心塔,前面的佛觉、懿行、晦堂三塔为砖砌仿木结构,13层檐,八角三座;后面的圆通、虚静二塔为7层檐,六角二座。塔的高度不等,5座金塔最高,其中佛觉禅师塔22.8米。最低的为14米。
  造型最为精美的是懿行大师塔,是典型的金代作品。塔高18米,塔基由须弥座和斗拱勾拦平座组成。须弥座雕有狮头宝瓶等纹饰。整个塔基除斗拱外,满布花纹,雕刻繁缛,颇具匠心。塔身八隅旋圆柱,顶端砌以阑额普相枋,檐下每间补间旋施斗拱一朵,单抄四辅作。塔身四面设券门,门内砖雕佛像,雍容大方、慈眉善目,形象颇为生动。券面砖雕饰飞天,神采飞动,裾带飘扬。其余四壁雕饰菱花式门窗。第一层塔檐之下,装饰砖雕斗拱,其余各层塔檐之下则砖层叠涩挑出。塔形轮廓线挺拔秀丽。塔顶饰有仰月、宝珠等,虽略有残缺,仍可看出当时的形制。
  5塔中,一塔铭刻“大安元年(1209)九月廿三功毕”的题记。据此并结合碑文和文献记载可推定,这5座塔建造年代应从金皇统五年(1145)至大安元年的60多年间。
  元塔为六角密檐实心塔,是密檐及覆钵式相结合的塔。塔的平面每边均呈向内弯曲的弧线。两座元塔相对于金塔要矮了许多。
  周围山麓上也建造了许多形制各异的僧塔。塔林现有元、明、清时期覆钵式塔11座。这些塔均为砖石结构,造型美观。
  邓隐峰的转腰塔建在银山半山腰的巨石上,处于塔林的最高处,为后代众僧建造。站在此处,可以俯瞰山下法华禅寺的塔林。据说邓隐峰曾在此讲经说法。塔为石制,原有4米高,现在已无塔顶。传说有腰痛病的人,只要绕着这座小塔转三圈,就会不治自愈。人们可能相信邓隐峰的法力还在。
  银山古塔群自金元以来,经明、清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塔林高低错落,布局规整,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和砖石建筑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理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来加以保护。

 
 
 
前五篇文章

道安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五台的美术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五台山彩塑国宝

五台山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

 

后五篇文章

当代僧伽的职志

援佛入道与凿壁借光

悠久绚烂的中国壁画艺术

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略论佛学与南朝诗风的演进关系

宝林寺导游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