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川出土的两批舍利的历史背景 泾川县境内一共出土了两批舍利。 第一批,1964年10月,在城关镇的贾家庄村,出土了金银棺与舍利。石函铭文说明这是释迦牟尼的舍利。 第二批,1969年冬,在城关镇水泉寺村,出土了北周比丘慧明舍利石函。石函有精美的浮雕“双狮供宝”及铭文,有两具铜棺椁、舍利瓶、舍利。 第一批舍利的历史背景是: 隋文帝杨坚以印度的护法王(佛教称为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于是,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人石函)。 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 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 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 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以魏碑书法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 第二批舍利的历史背景是: 北周比丘慧明舍利石函,铭文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比大云寺塔基早123年,比隋文帝分舍利早34年。 天和二年,是发祥于关陇的北周太祖宇文泰之子宇文邕作北周武皇帝的时间,隋文帝之父在北周时是隋国公,隋文帝袭此爵,女儿为北周宇文皇后。身为皇上外祖父的杨坚立宇文阐为帝,自己出任丞相,总揽朝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