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当代佛教艺术创作的展望 --一九九二年佛雕与佛画大观 陈清香 筹办了两届的“当代佛艺创作展”以后,承蒙各界的关怀和鼓励,笔者与京华艺术中心等主办单位,均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感激。 以艺坛而言,这个向来不受重视的创作题材,在去年一年中,展览会居然多达四、五十场以上。(郑水萍先生依《艺术家杂志》、《雄狮美术年监》、《艺术贵族》等刊物,统计了一九九一年元月至十二月间,艺术家以佛教艺术为题材而作的展示会,共计四十一场,参与的作家多达百位以上。)就学界而言,郑水萍所列的“台湾一九九一年佛教艺术研究与活动”,共计二十个项目。郑先生的二则统计数字,虽因资料关系,有所漏列,但已足够证明佛艺的创作、研究、考察,已逐渐风起云涌,由冶门走向热潮。 今年京华艺术中心继续举办第三国,首届、次国的展览场所,都在士林京华总公司,今年改在新光三越百货公司九楼文化馆举行。新光展览后,将作品再运往新竹、台中、高雄等地作巡回展,此去年多了数站。高雄展览的场所在串门艺术学苑及佛光山。今年新光三越百货公司的展览,代表了商界的支持与重视,而教界如北部灵惊山、南部佛光山等,也惠予指导,这也是笔者和主办单位衷心感戴的。 今年参与展览的艺术家们,多达四十余位,已是第一国人数的两倍。就作品的内容而言,仍以绘画、书法、雕塑三大项为主。 雕塑因材料的不同而有石雕、木刻、铜铸、皮塑等区分。 就石雕而言,石佛造像本是悠久的传统艺术。专以刻佛像为职志的詹文魁,去年在以禅为主题的个展中,大放异彩,今年的作品更见精进。王秀把的“慈悲”、“忏悔”等题材,是十分生活化的写实作品;至于那件以简洁线条所刻出的“飞天、伎乐天”,有佛教圆融的精神,也有民间欢愉气息,是传统,也是现代,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其他如魏永贤的“慈悲为众生”、林树德的“菩提之苗”、向光华的“慈母心、菩萨心一等,均能把握佛家的“定”、“慧”、“慈悲”等主题而下刀笔,各具千秋。 就木刻佛艺而言,李松林老先生挟著那岁月累积下的老练手法,无论观音像或罗汉像,都代表了唐山师傅的古老传统。其子秉圭,克绍箕裘,传其家业,他和陈正雄都是在传统作风中,注入现代新血者。陈启村以虽罗汉见长,蔡明辉则以如意的观音来表现大士的美。今年的木刻作品,多了曾昆禄的手艺。通宵长大的阿昆师,带著浓浓的乡土气息,所刻观音在竹林掩映中,左带善财,右随龙女,又有鹦鹉为伴,是台湾早期寺庙中,杂揉著民俗信仰的缩影。曾昆禄依木头的原始造形,巧妙布局,保留木头美感,使观音似幻还真,别有一番民俗隋趣。 景观大师杨英风的佛造像、佛头像,依稀捕捉到北魏隋唐的光辉。何明绩展现了广钦老和尚高古的禅师风范,不同流俗。谢毓文的铜铸造像,一向以动感气势取胜,他的护法像在市场上相当被看好。其兄谢栋梁,原以雕刻人物见称,今年也加入佛雕的阵容,手艺不弱。詹缪淼的皮塑人物,栩栩如生,雕塑罗汉,真人模样,却有抽象的韵味,亦有写实的精神,创作实力不可多得。 以绘画而言,可分水墨、胶彩、版画等三大项。水墨亦有工笔与写意之分。工笔画中,董梦梅、陈士候、涂柄榔等人所作佛菩萨像,均以工笔细致见长;其中涂柄榔所作,以用色鲜艳、通幅图满为特色,说法图中的飞天构图也很稀有。 水墨写意者,以廖鸿兴、黄才松、陈永模、陈朝宝等人的作品属之。黄才松好在大块水墨之下写树林、屋宇等人物景物,其名日清凉世界,其名曰观世昔,有著水墨淋漓的逸趣。陈永模的罗汉,可直追宋元的减笔画。善芝居士的作品,介手工笔与水墨之间,所作莲池观音相当飘逸。 在诸多佛像群画之外,忽然冒出几幅于山林间嬉戏的猿猴,乍看之下,既不见庄严圆满的佛菩萨宝相,也没有罗汉侩人或护法天王的纵影,似乎与本次展示主题无关。但细读题词便知,那隐含浓厚禅机的“痴猿捉月”,原是有名的禅宗公案,禅画猿猴也是宋元时代文人禅侩流行的画题。应猿年而画的“捉月图”,是吴永猛的力作。 今年的胶彩画,有刘耕谷、黄重元和杨英镖的作品。刘耕谷秉持个人的特殊画风,写石窟,写佛像,以礼赞诸佛。面对著他所画的佛菩萨像,由于明暗对此强烈,仿佛佛菩萨由古老的洞窟中走出来,也似乎在黑暗中,擎举著佛光、擎举著慧炬,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黄重元的佛画取材于敦煌,有古朴之美。杨英镖的作品设色厚实,佛颜慈悲,光影处理甚为圆满。 邱忠均的版画佛像,一向风格独具。信佛虔诚、修持严谨的他,所作佛像凝聚了他多少的菩提心愿。此次所作巨型佛像,佛身略侧,以千佛为背景,千叶莲花各饰以佛像,再以经文镌刻其上,具有十足的震撼力。 综观此次展示,参与的艺术家和作品,都北上届增加,水平也大为提高,是可喜的事。以题材而言,除了一般佛像、菩萨像、罗汉、高侩、天王之外,观音像仍然是昕有艺术家最乐于创作者。 佛艺的创作,除了反映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审美观之外,原始的目的在宣扬教义。因此,如何将戒、定、慧三无漏学,布施、慈悲的菩萨精神,含融于艺品之中,是今后艺术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华慧炬佛学会已于五月十七日成立,以推动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学术化、国际化为使命。佛艺创作的展示,正是踏出佛教生活化和现代化的第一步,展望来年的佛艺创作,能有更高水准的成绩,并朝向学术化、国际化而迈进! (摘自《慧炬》第33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