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与生态保护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与生态保护
  嘉木样·图布丹
  ▲在香格里拉被奉为神山的巴拉格宗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亚洲各国都普遍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呢?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无限贪婪的欲望所致。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不能反省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无止境的破坏行为,不调整和改变我们人类掠夺式的、错误的生态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协调相进、持续发展”的互生关系。我们盲目的、毫无节制的经济开发政策和铺张的消费行为,必将导致我们人类生存家园的彻底毁灭。
  那么,什么是最合理的生态经济理念呢?我们用什么思想来指导人类的经济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呢?我们认为,佛教所倡导的“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的“缘起”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佛教的缘起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形成的和合共住、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
  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佛教看来是相互依赖、彼此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生灵、每一块土地、每一条江河、每一座高山和丛林都互为依存地形成了因果共生、互存相连的关系,整体的自然观念构成了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在这个万物共生的环境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多样性的共生环境则是维持自然物种和谐共存的重要基础,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
  “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正是佛教沟通人类与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智慧桥梁。佛教深邃的智慧就在于试图在人类、生物与非生命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共存的生命家园。今天,环境危机的出现正是人类背离了“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哲学思想与生态规律。
  在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这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活动中,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佛教的环保实践,不仅有利于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于祥和社会、服务人群,同时也昭示出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环保理念,必定能够为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在中国的汉传、藏传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中都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爱惜生命、尊重生灵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从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雪山草原,到云南西双版纳的村寨山林、田野平坝,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都被看成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的道场,都被视为佛国净土而加以爱惜。正如《维摩诘经》说,众生的国土,就是菩萨的佛国土。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就须把众生所居住的“秽土”改变成佛国“净土”。《佛国品》曾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是说,要建立净土美好世界,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净心也就要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对待生态环境和众生的思想,做到了心净,则国土自净。
  中国佛教甚至认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天台宗湛然大师的“无情有性”说则强调,即便是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也皆有佛性,也皆能成佛。禅宗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佛性在此成了生命中最为珍贵与平等的东西,从而提升着对所有生命和非生命存在合理性的体认。自然万物成了佛性美好的映现,这一生态思想便是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对藏民族的生态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整个雪域西藏被藏族人民看成观音菩萨救赎藏民的弘法道场,而予以精心爱护。在藏区各个教派的寺院中,都严格规定了禁止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山、江河捕鱼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法律。历代的活佛、喇嘛们所倡导的慈悲、平等、不杀生等的佛教伦理思想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南传大藏经》“长部”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沙门瞿昙,不应采伐如是等诸种之种子与诸种之树木。”可见当时已经形成了保护植物、爱惜植物的生态思想,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讲“报四恩”,其中一项是“报国土恩”,“国土恩”是什么呢?就是要我们爱护和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就是要我们以平等的慈悲理念来处理与我们共同生存的其他生灵。我们主张人类的经济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都需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协调进行、持续发展。我们主张,和谐、合理、平等、持续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倡导,用更加合理的经济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处理和看待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相信,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国家必然是建立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与背景之下。(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

 
 
 
前五篇文章

慧能禅学对中国佛教史的贡献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沂山佛教石造像

作为典籍符号的图像叙事——西域石窟壁画阿阇世王题材再探

尊重自然万物,保持生态平衡——星云大师(佛教与自然生态

 

后五篇文章

长时段、地域化与多元性——“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

地藏十王图像之研究

大足石刻的发现经过

慧炬杂志创刊卅周年感言

惠能生平事迹考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