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龙泉寺佛教简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龙泉寺佛教简史
  姬 古
  龙泉寺,以寺东有一眼清澈甘冽、不竭不溢的泉水,可以砥砺刀剑,而名之日龙泉。寺以泉名,故名龙泉寺。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10余里的车沟村东。以寺院坐落在西、北、东三面环绕的九道蜿蜒起伏的山脉阳面的山脊上,故俗名九龙岗。寺庙坐北向南,海拔1300余米。背倚青山绿树,面临车沟玉溪,风景幽雅,冬暖夏凉,是一处栖真觅性的宝地。现为五台山著名的禅宗丛林和珍贵的石雕艺术宝库,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将的家庙
  在九龙岗的西面,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六角三层密檐式的仿木构砖塔,名日令公瘗骨塔。明代五台山高僧释镇澄在其《清凉山志》卷二中说:
  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
  他还吟诗赞日:
  山色苍苍锁幕烟,令公遗塔白云
  边。将军忠义乾刊并,千古清标尚凛然。
  镇澄法师认为,这座瘗骨塔是杨业之子杨五郎埋藏其父遗骨的灵塔。塔东的这一庙宇,就是五郎或杨家后裔为了守护灵塔、祭祀令公忠魂而建的一座杨家祠堂。因此,父老相传龙泉寺创建于宋代,初为杨家将的家庙。考其史实,杨业(932—986),为火山王杨信长子,初名崇贵,生于河曲县。北汉乾佑四年(951),应刘崇皇帝之召,归顺于北汉,以避帝讳,改名重贵。帝又为了表示对他的爱重,又赐宗姓大名,为刘继业,且落籍太原。他在北汉供职二十九年,以其所向克捷、战功显赫,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驻防代州,守卫北汉边疆,防止契丹入侵,保卫了代北一带居民的安宁,故国人号为“杨无各敌”,或日“无敌将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北征太原,杨业“建策乞降”,与北汉群臣一起归宋。太宗赐其复姓,令只名业,故名杨业。他在宋供职八年,初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为太宗皇帝的侍卫和军事顾问;寻任郑州防御使;又升三交驻泊马兵都部署兼判代州,为统辖并州路的禁军和代州厢军的统帅和行政长官,防守雁门、恒山一带,抵御和攻击来犯敌人。雍熙三年(986)七月九日,在北伐幽州战役中,被潘美、王侁、刘文裕所害,陷于宁武陈家谷,被辽将耶律奚达射伤,坠马被俘。他宁死不屈,绝食三日,于十二日自杀于遣送至凉径(今下花园)辽主途中的寰州(今马邑村)耶律斜轸军中。当杨业死后,耶律斜轸还“函其首”,于二十四日献于辽廷,圣宗又诏详隐辖麦室传于幽州守将耶律休哥。他很可能将头骨悬示于小说戏曲中说的幽州昊天塔上,以张辽国之威。
  吴子塔很可能是瘗藏杨业头骨之处。那么,杨业的肢体又埋在何处呢?《畿辅通志》卷一六八《陵墓·唐县》条引《大清一统志》说:
  宋杨业墓在县西一百一十里,相传
  杨业战殁葬此。
  唐县,在河北省中部偏西,今属保定市。宋时乃为北面边疆地带,也是杨业抗辽活动过的地方。所以,对此墓葬,于其说是子虚乌有,倒不如说是俗语不实,流为丹青。
  杨业之死,是为奸臣所害。因此,其妻折太君上书诉之,太宗追赠杨业中书令、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削潘美三秩。中书令,即宰相,故杨业被尊称为“杨令公”,或“老令公”。所以,镇澄法师将龙泉寺西的六角三层仿木构的密檐式砖塔称为了令公塔。前面说昊天塔和唐县杨业墓中埋葬着令公遗骨,那为什么又说五台山的令公塔也是瘗藏杨业遗骨之塔呢?《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说:
  业既没,其子延玉亦没焉。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首先,延瑰与延贵二名是音同调不同,兄弟之名岂有若此之理,故以《烬余录》改延瑰为延环。又《宋史》卷二七二《杨延昭传》说: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在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由上述二段引文看来,延昭为长子。那么,何谓六郎呢?《大象列星图》云:
  南斗六星去牵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主兵机。
  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
  以天上的星宿比拟人间不平常的人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辽人把杨延朗比作南斗六星和北斗六星,就是说他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南斗六星主兵机,即为大将之象;北斗中的第六星主燕,其燕即燕地,燕地当时为契丹所占,杨延朗正是镇守北边对付契丹的大将,故辽人畏之惮之,目杨延朗为杨六星。朗与郎又是同音,故杨延朗就成了杨六郎了。
  杨延昭为长子,是杨一郎并非杨六郎。那么延玉排列第几呢?从《杨业传》上看来,雍熙三年(986)杨业出征代北时,他是随父出征的一名小卒,还没有获得什么官衔,比起已有殿直官衔的延浦、延训来显然要小,但比起没有官衔的延环、延贵、延彬来,他已能随父行军作战了,很可能要比他们大些,故日杨延浦为二郎、杨延训为三郎、杨延玉为四郎、杨延环为五郎、杨延贵为六郎、杨延彬为七郎。从正史看来,兄弟七人都没有出家。但成书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6)、书于五台山狮子窝的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卷二《太平兴国》条说:
  楼观谷,宋沙门睿见(谏)结庐于此。太宗平晋,闻师道,诏见行宫,敕建寺,赐额太平兴国,以师主之,即杨五郎之师也。中有五郎祠。
  五郎出家的说法,最早见于南宋小说《五郎为僧》的话本。可惜话本已佚。五郎,《杨家将演义》谓延玉,元杂剧作延朗,明清戏曲作延德。这些都与史实不符。按《宋史·杨业传》说,五郎为杨延环。此人是否出家,于史无录。民国八年(1919)参观五台山的袁希涛先生认为:“然亦未必为事实所决无”(崔正森《五台山游记选注》第159页)。北京大学国史馆编纂、北大讲师沌谷居士认为:“或者延玉没藩未殊死,遁而栖禅于此耶。中国所谓正史者,不过一姓谱牒及首从之谀墓文而已,其诬罔疏漏不足信。正与盲词小说相等,又乌的以其所不载者,斥为子虚乌有哉。”(同上,第127页)事实上,延环在以荫补殿直之后,再也未见于史。且代州是杨业二十多年戎旅生活的久屯之地,代州还有其兴置的田庄和族居之所,其子孙又多以此地为家乡,代州的《繁峙县志》还载:“宋殿直杨延彬墓在杨兴铺,俗名七郎坟。”又,五台山是代州境内负有盛名的佛教圣地,其子愤父被害、怨宋不直而看破了红尘,遂隐遁家乡,或竞入空门者,恐怕也是不无可能。复次,太平兴国寺的开山祖师睿谏(933—1008)的师父又是五台山十寺都监、真容院住持、北汉的都僧统、检校太师、中书令,曾与刘崇诸子和继业为兄弟,宋太宗平定太原、杨业君臣归宋时,他还至太原,谒见了太宗,太宗还敕建了太平兴国寺。按理说,他这次至太原,也见到了杨业等亲戚。所以说,杨五郎出家五台山太平兴国寺,当为情理所许。第四、《清凉山志》卷二还说:“五郎之后,真宝,代州人。”《宋史》卷第四五五《真宝传》也说:
  僧真宝,代州人,为五台山僧正。学佛,能外生死。靖康之扰,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钦宗召对便殿,着赍隆缛。真宝还山,益聚兵助讨。州不守,敌众大至,昼夜拒之,力不敌,寺舍尽焚。酋下令生致真宝,至则抗词无挠,酋异之,不忍杀也,使郡守刘驹诱劝百方,终不顾,且日:“吾法中有口四之罪,吾既许宋皇帝以死,岂当妄言也?”怡然受戮。北人闻见者叹异焉。
  真宝在五台山聚徒习武,习的是哪路枪法呢?《筹海图编》卷十一《僧兵》说:“五台之枪,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杨家枪,就是杨家三十六花枪,即梨花枪。那么,真宝传的梨花枪,是从何而来呢?很可能就是五郎亲传,就是他在靖康之乱中,被金人所俘后,不被诱惑,宁死不屈,怡然受戮的忠君思想,恐怕也是对杨家将忠勇武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吧!
  落叶归根,死而还乡,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习俗。因此,在赫赫有名的杨业死于异国他乡时,他的妻儿子女们就想把老令公的遗骨取回来,葬于故里,于是就发生了孟良盗骨的事情,关于孟良盗骨的事情,依《杨家将演义》来说是两次。第一次是孟良于胡原谷红羊洞将骨盗回,但是假骸骨。所以,第二次又着孟良去幽州望乡台将贮着令公骸骨的香匣盗回。但未点明重葬之处。而在元剧《昊天塔孟良盗骨》中则说,番人将令公的首级挂在幽州吴天寺的塔尖上,每日轮一百小卒,每人射三箭,名日“百箭会”。当六郎和折太君得知这一消息时,就决定去昊天塔盗骨。当六郎和孟良到了昊天寺后,二人诡计布施了一千枝蜡烛,赚开寺门,向和尚问出头骨所在。取得头骨后,六郎携骨先行,孟良断后,防止追兵。当六郎和孟良携骨到五台山,投宿于太平兴国寺时,番将韩延寿领兵追至,杨五郎以八十斤重的铁杖(这根铁杖现存于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打死了韩延寿。并留六郎在五台山做了七天七夜超度令公和延玉的法令。小说,戏曲都未点明令公的头骨埋藏于何处。据杨家后裔杨世铭的《杨令公墓碑》说:“青山埋白骨,令公之遗骸在九龙岗”。“九龙岗之名,实昉于炎宋时的杨令公业”。因此说,出家于五台山太平兴国寺的杨五郎,于九龙岗修建埋藏其父头骨的灵塔和守护祭祀其父的祠堂,也是情理中的事情。但因小说、戏曲必定不同于信史,所以,只好说,相传龙泉寺是杨家将的家庙。
  临济宗的丛林
  龙泉寺在炎宋时为祭祀老令公的祠堂,也是杨五郎所在的太平兴国寺的下院。入辽之后,为了避免辽番的毁坏,就住上了僧人,成了五台山佛教的一个丛林静室。在金元时期,也没有一个大的发展。因为五郎之后的真宝对金还作过殊死战斗,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对立情绪,所以它就不会有较大发展。入明之后,由于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出身于皇觉寺的一位僧人,他深知佛法的底蕴,有化愚导俗、辅助王道、维护统治的作用,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扶植、发展佛教。废除了唐宋时实行的鬻牒度僧制度,实行了免费给牒度僧制度,允许僧人随处设坛,讲经说法,免去了寺院的税赋徭役,从而促进了寺院经济的发展。同时,他还制订了僧官制度,把佛教分成了禅、讲、教三类,要求各归本宗,这就整顿、纯洁、恢复和发展了佛教。对于五台山来说,他深知其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特别是它对藏传佛教僧人的巨大吸引力。于是,从他开始,继有成祖、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神宗和慈圣李太后,都很尊崇五台山佛教,倾仰五台山佛教,护持五台山佛教,从而使五台山佛教进入了一个恢复、发展乃至兴盛的时期。龙泉寺作为五台山佛教的一个丛林静室,也随之而得到一些发展。我们知道,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佛教的命运亦然,只要有高僧大德的辛勤耕耘,它就会向前发展。据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天目山昭明禅寺僧人真定的《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禅寺碑记》载,其时九龙岗寺的高僧为翠峰禅师。翠峰和尚与楚峰、宝印、玉堂是五台山同时代的僧人,当时楚峰、宝印、玉堂住在五台山车沟庵。车沟庵与龙泉寺又为近邻,所以二寺僧人经常往来,榷磋佛理,对答偈语,勘悟本性。他们四人都是临济宗的僧人。临济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属于南宗的南岳怀让法系。它的创始人是义玄禅师。义玄(?一867),唐代南华人,得法于黄檗希运禅师。因他在河北镇州(今正定市)临济院设“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等禅法接引徒众而著称于世,遂成一大宗派。何谓“三玄三要”呢?《人天眼目》说:
  师云: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何谓三玄呢?第一玄名“体中玄”,即说话要发于真实的心体,以显示真实的道理。第二玄是“句中玄”,即说话不要明确,但要能够显示出其中的玄妙道理。第三玄是“玄中玄”,就是说语出于心体但不住于心体,义出于句中但又不着于句子,要参禅者切身体验它的言外之义,即玄妙的道理。何谓“三要”呢?第一要根境俱忘,不受一丝牵挂。第二要不执言句,随机应变。第三要言说超于肯定、否定和非肯定、非否定的形式,随机发动,反照一心。总之,“三玄三要”的宗旨是,要禅者绝相离言、得意忘言、言意两忘,返归本家。这个本家就是自我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本体世界,即言诠不及、意路不到的神密世界。何谓“四宾主”呢?一、宾看主,二、主看宾,三、主看主,四、宾看宾。其中之主是禅师,宾是徒弟。“宾看主”,就是徒弟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时,老师故意答错,反试学生的认识如何?“主看宾”,就是学生死抱着一个错误见解,而老师却显示出一种自信的态度。“主看主”,就是师生双方通过问答斗机后,取得了一致认识,都去掉了对外境的执著。“宾看宾”,就是师生都执着外境,彼此不辨,自以为是,不能醒悟。总之,“四宾主”是禅师启发、诱导、提示学人独立思考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活泼自由,体现了师生平等的精神。何谓“四料简”呢?《人天眼目》说:
  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夺者,剥夺;境者,客观;人者,主观。“夺人不夺境’’,就是先夺去主观,留下客观,是破除我执。“夺境不夺人”,就是先夺去客观,留下主观,是破除法执。“人境俱夺”,是把主观和客观一起夺掉,破除了我执、法执。这就是禅的本色。“人境俱不夺”,是在去掉了主观和客观的情况下,又肯定了主、客观的存在,返回了世间,这就是佛教的入世思想,即大乘精神。何谓“四照用”呢?一、先照后用,二、先用后照,三、照用同时,四、照用不同时。照者,寂也,即真如本体。用者,真如之用。照用关系,就是一种体用关系。“先照后用”,就是先破除法执,即前面说的夺境不夺人。“先用后照”,就是先破除我执,即前面说的夺人不夺境。“照用同时”,就是我执、法执一齐去掉,也就是前面说的人境俱夺。“照用不同时”,就是对于我、法二执都破除的人,既可应权接物,或照或用,不拘一格,即前面说的人境俱不夺。它的中心思想是不仅要破除了主观、客观的存在,而且还可自由地出入于世间。由于临济宗有这些灵活多样、应机接物的教学方法,遂形成了一种棒喝兼施、卷舒纵擒、杀活自由、机锋峻烈、讯雷不及掩耳的家风。这种家风受到了僧俗人等的热烈欢迎,故它自唐末创立以来,五代宋初就传入毗邻的五台山,到明代时就几乎成了五台山禅宗的代名词。而翠峰禅师就是五台山禅宗的一位高僧,也是龙泉寺的一位住持。龙泉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寺庙得到了修葺,圣像得到了庄严,寺院经济有了发展,僧人素质也有了提高,临济宗风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龙泉寺在五台山佛教中露出了头角。
  明清时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中的第三个兴盛时期。但对于个别的一寺一庙来说,也有例外。因为一般中有特殊,特殊中的普遍才构成了一般。龙泉寺在明代时,于小车沟就购得斋田若干。但到清雍正八年(730)时,寺僧以经济拮据、负有外债,而典给了菩萨顶。直到乾隆十年(1745),该寺住持通云、通盛、心福等还是无力赎回小车沟之业。幸有佑国寺的奎大和尚大发善心,扶危济困,替九龙岗寺还了债银四十七两,赎回了它那小车沟的香火之地。从此,九龙岗就成了佑国寺的下寺。九龙岗也就随着佑国寺的兴衰而发展。光绪元年(1875),佑国寺来了一位普济和尚。光绪三年(1877),他即重修了佑国寺。光绪十年(1884)夏天,他举行了为期108天的盛大法会。此后,他至冀、豫、鲁和东北三省大力募化,不几年就度化了亿万人,募化了大量钱财,遂鼎新了佑国寺,兴建了善德堂和极乐寺,并将其三寺合称为南山寺。同时,他也开始了修建龙泉寺。民国元年(1912),普济和尚圆寂后,他的弟子在龙泉寺为他修建了豪华精细的汉白玉石雕覆钵式的墓塔。而龙泉寺的住持——护泉和尚(1872—1950),继承普济遗志,又主持鼎新龙泉寺。历时九年,建成了现在这样一座雕梁榱栋、精致华丽、豪华庞大的寺院,一跃而成了五台山著名的一座寺院。1980年,他的弟子含坚(1916一)第三次回到龙泉寺,担任了住持。在他任职期间,以“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了殿堂楼阁40余间,恢复安置了普济和尚墓塔的塔顶,恢复新塑了文殊殿的圣像和普济和尚法像,还彩绘了文殊殿,整修了山门前的道路。1993年,他退居二线,由灵琰和尚继任了住持。.灵琰和尚(1925一),原是南山寺的一位僧人。在他担任其会计期间,曾协助慈音和尚维修了南山寺的不少殿堂楼阁。自1993年来到龙泉寺担任住持后,就修复了山门前精致华丽的石牌楼的两个龙头,又翻修了祖师殿和僧舍40余间,维护了龙泉寺的建筑圣像,并把寺庙管理的如法如律,井井有条。他还带领合寺僧人念佛坐禅,修习菩萨行。他以律为首,禅教印证,归心净土,心地善良,慈悲利人,还为小蛇沟村安置了自来水管,修理了龙泉,砌了蓄水池,解决了僧俗等和工程用水的问题。同时,他还资助该村修葺学校,发展教育事业。目前,已入古稀之年的灵琰和尚,还精力充沛地领导和团结合寺僧众保护着该寺的文物古迹,接待着来自国内外的游人香客,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保持着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优良作风。

 
 
 
前五篇文章

罗睺寺佛教史略

罗睺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明代苏州最有名的佛教史志——《吴都法乘》

论东晋南朝时期会稽佛教文化兴盛之原因

龙象圣地缙云寺

 

后五篇文章

金阁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金阁寺佛教简史

富楼那结集无史实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飞速发展的四川藏画艺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