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安康石泉县古刹简介 [ 作者:李厚之 张会鉴 石泉县古刹简介 天台寺(晋)据《兴安府志》引《潘志》曰:“在邑北云雾山,“又名“铁瓦佛殿”,相传往古时,法祚祖师之道场。《县志》补云:“天台寺,在县北一百里云雾山,明弘治八年(1495年)铸铁佛像。重修碑记云:“鬼谷先生经历之处,为汉南第一名山。”清乾隆庚子(1780年)《重修云雾山天台寺》云:“天台寺,往古时法祚祖师创立,明弘治乙卯(1495年)重修时更换铁瓦,故又名铁瓦佛殿。”清嘉庆间,道人蓝景住持云雾山,于正殿塑真武金身,更名为祖师殿。道光二十七年(1869年)宁陕抚民分府通判宋喜泰来山降香,见其山巍峰翠,石奇树古,庙宇宏大,而乏常输,遂谕示宁陕厅军民乐输共举,汉阴绅士周琮裕亦大发善缘,将前殿佛像、菩萨、韦驮彩绘换妆,并凑千金置地二百多庙,取稞租为寺中常输之用,余钱作补修殿宇之费。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创修龙井一口,并建龙王庙一座。至此,山门、前殿,两廊正殿,并井厨俱全。远近香客争趋,朝山礼拜者不绝如缕。 天池寺(东晋) 位于石泉县西左溪乡倒开门村,传为东晋时所建。天池瑞莲,为石泉古八景之一。据《重修天池寺记》云:“往古时,匾担祖师之道场也。”其占地面积,东至饶峰岭;南至汉江;西到桐溪沟;北至牛羊铺牛羊河下院观音寺,旱地不算,水田就有三千亩。后来庙宇范围逐渐萎缩,僧舍殿堂也逐渐倾圯。俟宋绍熙间(1190-1194年)重修。明洪武年间(1368-1397年),由于兵燹,砖瓦仅存,惟古松一株。明成化十年(1474年),大千禅师住持天池寺,遂启修葺之功,三年之间,佛殿、山门、伽蓝、祖师、天王等殿;仓廪、庖厨、两廊无不整齐,绘塑木雕铁佛,皆尽完具,宝坊灿然一新。现庙宇坍圯,遗址被侵占,惟留石碑一通,高184米,宽077米,额题《重修天池寺记》,落款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石碑首刻七律古诗一首曰:“天池峰顶古迹横,四面层峦列画图。翠竹迎风舒凤尾,塘花带雨映珊瑚。日来水面金波艳,月到天心宝镜孤。唯有寒梅先得意,苍松四季叶扶疏。”碑阴(背面)载本寺为曹洞宗。曹洞宗是佛教中南宗之一,与沩柳、临济、云门、法眼等派合称南禅五宗,都曾盛极一时。此宗为唐代僧人良价与其弟子本寂共建,在南方流传不绝。 云门寺(唐) 原名法兴寺。位于石泉县兴坪乡,传唐贞观间(627-649年)沙门慧立建。明嘉靖间,寺宇颓败,僧心源重建,因奉云门偃为祖师,而更名云门寺。明万历间,宗室秦王府拨帑重修,明末兵燹,迨至:“乾隆初年,尚属荆棘,仅存朽宇三间”,无佛像,亦无住持。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僧源照住持云门寺,始重修正殿、山门、两廊,盖修后不久,正殿倒塌,僧源照,徒广才上人,立志重修。并续修天王、伽蓝诸殿。于是广才和尚袭师职住持云门寺,兼职掌理各地庵观,出任石泉僧会司官。康熙《石泉县志》云:“云门寺,邑西北一百二十里,明秦府修”。 朝阳寺(唐) 据高寄《兴安州志》载:“在石邑马岭东山上,贞观年(627-649年)间建。康熙《潘志》云:“县东北四十五里。” 龙泉寺(宋) 在石泉县银桥乡银杏沟。 据《石泉县志·金石》载:“大宋庆历三年(1043年)龙泉寺,明洪熙年(1425年)重建”,今已毁弃,遗址上惟留瓦砾石墩。 松华庵(宋) 《县志》载:“县西南三十里,有百岁老僧栖息其间,后蝉脱去”。宋绍熙中(1190-1195年)建,为邑名寺。 柳溪寺(明) 位于石泉县后柳镇,今为学校校址。据《县志》载:“明万历间建,乾隆丁酉(1777年)重修。”遗址上尚存大石佛二尊,一在后柳小学操场左侧,通高180米,头结螺髻,面目慈祥,双手相掺,结迦趺坐于方座之上,是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一在后柳法庭后侧,头已佚。据此推知,柳溪寺供奉的是三世佛。药师佛及阿弥陀佛。据当地群众讲,改建学校时埋于地下。 偏桥寺(明) 据《石泉县志》载:“县东四十五里,其寺僻静,汉阴士子多读书于此,有发科者,俱悬匾其上。今失其处。” 千佛洞(明) 《兴安府志》引《潘志》:在县西十五里,“其洞深远不可测,高敞奇怪,中供大佛像五、诸天、菩萨俱庄严,地亦僻静,真洞天胜地也。” 迎丰千佛洞(明) 在后池乡迎新村,遗址中尚存28尊佛释造像,彩绘金身,颜色鲜明,其中七尊大佛,高090米,中等造像17尊,高约050米,小者4尊高约050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