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岳石刻的创始人玄应(客籍) 安岳石刻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有“中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之誉,2000年9月,安岳县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之乡”。然而,谁是安岳石刻的创始人众说纷纭,文物专家反复考证出── 安岳县,四川省第一石刻大县。2003-3-18日,当安岳县紫竹广场巧夺天工的石匠们打下最后一凿,安岳石刻之父──玄应大师的石刻之像正式竣工,成为盛唐以来,安岳石刻十余万尊造像中最“年轻”的一尊,脱颖而出,栩栩如生地屹立在广场之中。 玄应,一个随着安岳石刻的璀璨而理应声名远播的名字。唐代著名高僧玄应是安岳石刻的创始人。他开凿石刻的故事朴实而隽永。《安岳县志》记载,玄应是唐代有德行的著名高僧,踏遍名山古刹,于唐玄宗开元一年(即公元713年),来到普州安岳,四方募化功德,修建栖露寺(今大云山千佛寨,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一天,玄应诵佛良久,为保佐天下苍生,萌生出开凿石窟艺术造像群的想法。翌日,玄应早起念完晨经,做完早课,便召集众僧,倡导说:“普州安岳,人杰地灵,石刻造像,北方有云岗、龙门,南方应是我普州安岳。民众忧于病患,吾想在此山崖四周雕塑佛道神像,永葆太平。再则,又继承祖先遗训,弘扬佛法。”众僧莫不响应。 玄应随即不辞劳苦,不分昼夜,精心思考,制作了千佛寺、卧佛院、圆觉洞等摩崖石刻造像的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唐开元三年,玄应开始号召僧人四面八方募化功德,动员当地民众出资,并亲自请来能工巧匠二十余人研究石刻造像内容,制作蓝图,反复研究,作出了大云山(现今千佛寺)、跑马滩(现今卧佛沟)、云居山(现今圆觉洞)石窟造像的决定。 在众僧及当地名工巧匠的支持下,玄应率领工匠在栖露寺大云山周围岩壁上展开了十分艰苦的石刻雕凿战斗。首先凿“释迦说法龛”,宣传释迦说法,普渡众生,乞求苍天保佑天下太平,劝告世人从善积德。工匠们起早摸黑,不分天晴下雨、刮风下雪雕凿。不到半年,十余名匠人按照玄应设计的方案,刻完了释迦说法龛,另外刻了三世佛、千佛、三观音、一佛四菩萨。个个雕得惟妙惟肖,形象生动。 在雕凿大云山北崖造像时,正值开元十六年,天大旱,田里庄稼只有三成收,第二年青黄不接时,农民生活困难,石匠饿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玄应指导雕刻“药师经变龛”工程,进度缓慢。恰好,普州司仓参军来到大云山。看到好友玄应脸上愁眉紧锁,便问道:“大师,有何难处?”玄应雕刻佛教造像深得参军支持,相逢无话不说,只得实言相告,为工程进度慢、石工生活问题焦虑。 参军为玄应的行为所感动,便对玄应及工匠们说:“只要你等齐心协力,决心造就栖露寺菩萨像,我便资助粮五石,三月内如果完工‘药师经变龛’,及北岩的数龛造像,我再拨出五石粮。”参军这一席话,让众工匠顿时干劲倍增,不消三月,便完成了北崖的石窟造像。 玄应又亲自到云居山(现圆觉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崖造像区组织石工雕刻毗卢佛像龛、释迦佛像龛。第71号龛上还留下玄应的题记。经过数年努力,完成了南崖的几龛唐代造像。 现今卧佛院第46号窟内题记考证,唐开元十年,高僧玄应就带领工匠来到青山绿水的山弯,组织雕塑卧佛沟造像。摩崖造像及石刻经文刻于呈几字形的卧佛沟南、北岩,分布在长1,165m,宽5m的岩壁上。释迦牟尼涅[上“般”下“木”]像选择在北崖,玄应将释迦牟尼涅[上“般”下“木”]时众弟子守候在他身边,阿难闻讯赶来为他把脉,力士恸哭的情景,根据山势走向,大胆创新,打破佛教仪规,将释迦牟尼像背北面南,头东脚西,左侧而卧刻凿于石壁上,历时数月,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这一盛唐时期最为壮观的释迦牟尼涅[上“般”下“木”]变窟,整个佛像长23m。历史上称其为卧佛,被当今石刻专家称为中国盛唐时期同类题材造像之最。 开元二十年间,玄应准备陆续在南崖凿出15个洞窟将自己从都城洛阳带来的大唐三藏经,吩咐大弟子李慧刻于石壁上。大弟子李慧不解地问道:“师傅,刻一、二种经文就够了,何必刻这么多呢?”玄应说:“将三藏从印度取回的真经全部刻于石壁上,一是可以作后世校正佛经参考的版本,二是以防因社会动乱,时局变迁,佛经被毁。”接着又嘱咐李慧:“如果我哪天去了天堂,你一定带领众师弟完成大业”。 李慧遂安排能工巧匠,日夜奋战,精雕细凿。经过数年努力,直到天宝年间,才终于将《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目经序》、《佛名经》、《大般涅[上“般”下“木”]经》等20余种经文全部雕刻于洞窟中,刻经面积达130m2余,石刻经文40余万字。安岳石刻大面积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笔者于日前赴圆觉洞、卧佛院经文洞内采访,仍发现洞壁等多处地方仍留存有玄应的题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