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关于茶和茶文化的诠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从为什么要喝茶说起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儒、道、释各家,下至挑夫贩夫,平头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因此,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它不仅为人们喜爱,而且为人们的生活增色不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喝茶,方式不同,喝法各异,但不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喝茶、饮茶和品茶。这三种类型缺一不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出于不同需要,对这三种类型的要求会时有不同。农民在田间劳作,教授在课堂讲课,唇焦舌干之时,拿起茶杯喝个饱,解渴释燥,其畅快之感,是再美不过的了。这一种类型,通常称为喝茶,俗称“牛饮”。第二种类型是以茶表敬意的待客茶和偷闲小憩的饮茶。一盏浅注,清气馥郁,友情缓缓流动,谈兴徐徐舒张,渐入友朋知已间性灵的深相印照。这种类型,是一种在解渴之外又带品尝,并兼有礼仪的饮茶。再一种类型就是仰慕名茶名泉,讲究茶的色香味和茶具的精细美,注重饮茶的环境、气氛,冲泡技巧,人际关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种类型叫做“品茶”。这三种类型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科学合理的“饮茶”高于解决生理需要的“牛饮”,讲究精神升华的“品茶”高于科学合理的“饮茶”。由此看来,喝茶既通俗,又高雅,是俗中有雅,雅俗同好,无论是“茶圣”还是“茶民”,各有所好,各得其乐。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赖以生活的能量、给养。其中,柴米油盐是基本的,酱醋是佐料,主要用来提高饮食的品味,惟有茶能和食物并列,则是把人的物质需求同精神需求相结合,是一个新的境界。茶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掌握并利用的。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饮茶、敬茶的传统礼俗。客来时,敬杯茶,能增进情谊;口干时,饮杯茶,能生津润喉;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解乏;空暇时,品品茶,能口鼻生香;心烦时,品品茶,能静心清神;滞食时,饮热茶,能消食去腻。中国人最懂得饮茶的乐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千差万别,但饮茶却是共同的爱好。在新疆维吾尔族就有“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云南纳西族的谚语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天三盅,雷打不动。”藏族同胞爱喝酥油茶,蒙古族同胞爱喝奶茶,白族同胞用“三道茶”敬客,纳西族同胞用“龙虎斗茶”治病,北京人爱喝“盖碗茶”、福建、广东人爱喝“功夫茶”等等。可见,无论饮茶方法有什么不同,但茶总是受到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珍爱。
  当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饮料。在英国,茶被称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法国人把茶誉为“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日本把茶视为“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并把饮茶实践上升为一种优雅的程式和礼仪——茶道。
  在我国,茶是公认的“国饮”。“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是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必需品;“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表明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把茶视为生活的享受,健身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梁启超把饮茶看作是国藉的象征,他曾说“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文化名人林语堂说:“人们或在家里饮茶,或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喝茶,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在手,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中国为什么爱喝茶呢?这是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二、茶的五大功效
  茶在我国的利用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由药用到食用再到饮用的过程,人们发现茶主要有五大功效。
  一是解毒功效。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茶可以“止渴除疫”,为“万病之药”。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唐代先后两次来中国学习佛法,回国后写成《吃茶养生记》,他在书中写道:“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茶可以解毒,这一观点被后代医药学家普遍接受。
  二是保健功效。茶的保健功能在于其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从营养成份来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的营养成份主要是维生素和矿物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能防治坏血病,增强肌体抵抗力,辅助抗癌,防治动脉硬化。每天喝3至5克茶,就可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要。维生素中以维生素B族最为重要,缺乏维生素B12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及口舌疾病,维生素B1能维持神经系统、心脑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B2核黄素可以增强人体皮肤弹性和眼视网膜功能;维生素B11能促进人体脂肪新陈代谢,具有减肥功能;维生素E能促进人体生殖机能的正常发育,具有防衰老、抗氧化的作用;维生素K有合成凝血素的功能。茶叶中的矿物质多半能溶于水。其中,钾占50%,磷盐约占15%,其次是钙、铁、锰、锌、钠、硼、硫、氟,这些无机盐对维持人体体内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缺钾造成人体虚弱,喝茶可补充体内钾素;锌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并防止心肌梗塞;锰可以防止生殖机能紊乱和惊厥;铁能造血,防止贫血;氟可保护牙齿,防止龋齿。此外,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从茶的药效成份来讲,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的化学成份多达数百种,但能博得医学家青睐的主要是:(1)茶多酚。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血管硬化和动脉管粥样硬化,防治内出血、高血压、冠心病,抗菌杀菌、治疗痢疾、急性肠胃炎和尿路感染,使有害金属离子还原或无毒害离子,有解毒之功,活血化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脂,防止血栓形成,抗原子幅射等。(2)生物碱。有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疾劳,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还有利尿、解痉、强心等功效。(3)脂多糖。具有增强体非特异免疫力、抗幅射、改善造血系统功能,对于因幅射引起的白血球降低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是养生功效。饮茶的养生功效包括生理养生和心理养身。从生理养生方面来说,茶的疗效作用主要有:提神益思、利尿通便、固齿防龋、消炎灭菌、解毒醒酒、降脂降压、祛腻消食、保肝明目、防幅射抗癌、抗衰老益寿等十个方面。因此,日本学者把茶誉为“健康、长寿、防癌的佳品”,我国学者把茶称为“四增三抗”的饮料(增力、增智、增美、增寿、抗癌、抗肥、抗衰老)。清朝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生好茶,到他85岁那年,他想退位,大臣们劝他说:“皇上不能退,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则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的高寿与他的嗜茶不能说没有关系,这是茶在生理养生方面比较生动的例事。从心理养生而言,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包括象癌症一类的顽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的心理障碍或情绪有关。喝茶讲究一个“品”字,在细品漫饮中,不但能营造一种平静的心理氛围,而且让人们感受大自然,从而少一份浮躁,多一份质朴,这对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有好处的。品茶实质上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茶文化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就会使人用整个心灵去回味,使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茶的氛围中,在茶的熏陶下,人格得以升华,而有了高尚的品格,就能更好地奉献社会,同时也有利于心理健康,从而达到以茶养生的目的。
  四是清心功效。人是万物之灵,是大自然的骄子。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渴望。而品茶是人与大自然进行精神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佳方式。品茶时,悠悠袅袅的茶烟、淡然无极的茶味,妙不可言的茶香,怡神舒心的茶境以及茶人自己清静虚空的心境,使得茶人的身心达到高度的放松,进入一种忘我的奇妙境界,人体这个小宇宙便会与大宇宙产生最亲切的交流。正象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绘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这种破孤闷、肌骨轻、通仙灵浑然忘我的美妙感觉和无穷的乐趣自然是清心的。
  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灵深处也存在着对人间真诚友情的渴望。茶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友联谊的媒介。古人品茶讲究“一人独品得神,两人对品得趣,众人聚品得慧。”清心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代人无论从政、经商,还是做工务农,都面临着竞争,需全力奋斗拼搏。若能偷闲抽空,静下来品茶,就象到了心灵驿站,使紧绷的心弦得以松弛,使疲倦的身心得以歇息,放下重负,可使气脉畅通,血气调和,从而心情愉悦,达到清心的目的。
  五是修身功效。养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养性,养性而能修身。品茶能使人神志清醒、精神爽朗、文思泉涌,从中培养审美情趣,加强道德修养。这是由茶品、茶性及茶德等内涵和外延的特质所决定的。
  茶品是指人们从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茶的象征性的品貌。既指茶的品类,也指茶的外形和内质。茶圣《陆羽》称茶树为“嘉木”,说茶为“精行俭德”之品。茶品是人间纯洁的象征,“性洁不可污”,“从来佳茗似佳人”等名句,都是对茶品的描写。茶品有人品之喻,茶反映了人们各种人文思想和文化风貌,从而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
  茶性是指茶的生长、体形、特色、内质的外在表现,是茶品和生性的综合。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让人提神醒脑。茶生长在烂石砾壤,不失坚强的本性。苏东坡赞扬“风味恬淡,洁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人享用时,色彩迷人,茶汤晶莹清澈、天然清香,幽雅淳朴。因此,茶性是清纯、雅淡质朴的。茶与酒比较,酒可喻为豪爽、勇猛、讲义气的汉子,预示着生命的野烈;而茶则可喻为文静、宽厚、重情义的书生,预示着智慧的静穆。酒在生命中增加了一种追求和张力,饮前清香诱人,饮后意气用事,使人昏寐;而茶则在生命增加了一种清纯和智慧,饮前清香透体,饮后启发清新,犹如夜晚的明月,无论云隐云现,都是清澈明亮的。茶情清淡有助于缅怀过去,遥瞻未来,或独浸弱于畅想构思之中,或有助于朋友间隽言妙语之谈兴,以茶为友,以茶会友由此而来。
  茶德,最早还是陆羽倡导。唐代刘贞亮总结为:以茶散闷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到了现代,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的茶德,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事,敬爱为人。茶德的倡导,能唤醒人们的悟性,净化人们的心灵,端正人的信念与行为。
  因此,茶品、茶性、茶德是相互联系的,能启发人们修身养性,培养人们的精神情操。
  三、茶文化的起源、内容、特点及作用
  以上我们介绍了喝茶的三种类型和茶的五大功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茶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正是茶的自然特性所产生的奇特功能,与其他社会条件的结合,使茶形成了一种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的产生是茶的自然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以及儒学的“情景合一”、中庸、内省的大道理相吻合的结果。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间,性味苦寒,具有益智清神,升清降浊,疏通经络的作用。于是文人用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神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文人、道士、隐士、佛弟子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接受天地雨露的恩惠,调和人间的纷解,浇开胸中的块垒,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这样儒、道、佛诸理就巧妙地融入茶事之中,成就了“深入浅出”的平民茶事茶理。由此可以看出,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渗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内容随着茶走入民间,走向朝廷、走向寺院,为众多人的参与和接受,从而形成了系统而又完整的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
  所谓茶艺,不仅是指茶的冲泡技艺,而且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对茶的品饮,讲究选茗、鉴水、备具、烹煮、品饮。茶,要求名山之茶,茶叶型状有“莲蕊”、“旗枪”、“雀舌”等美称;水,要求泉水、江水、井水,天然雨露称为“无根之水”;茶具,既要工艺精美,又要有文化含意;烹煮要求水火相济、五行协调;敬茶,讲究礼仪;品饮环境要求幽雅、清静,讲究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饮茶除了追求这些美的享受之外,还要以茶培养和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协调人际关系,以茶雅志、以茶示礼、以茶传情。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想过程用一定的规程或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人们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茶道”。茶道既行,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于是就产生宫廷茶、文士茶、道家茶、佛家茶、市民茶等茶文化。茶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如茶的交易中出现茶政、茶法、茶榷、茶马互市;文人饮茶,吟诗作联,挥毫泼墨;民间采茶,出现茶歌茶舞;各类茶坊、茶楼、茶馆的出现,茶建筑也成为特殊的学问。总而言之,茶文化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学、艺术、礼俗等各个方面,是茶由自然品质上升至精神品质的全部,这就是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从茶文化的起源和具体可以看出,茶文化的特点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结合:即物质与精神的结合,高雅与通俗的结合,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关于茶文化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科学饮茶——保健养身。茶的药用价值是在人类生活中发现和应用的。陆羽《茶经》对茶的药理作用的阐述是“茶,味至寒。若热竭、凝闷、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毒,使之神思 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煎浓饮,吐风热痰涎”。苏东坡认为饮茶胜于服药,曾有“何须魏帝一瓶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著名诗句。这是古人对茶的防病养生作用的肯定。现代科学发现,茶叶的化学在分有600多种,包括有机化合物500多种,无机盐类30多种,微量元素600多种,包括有机化合物500多种,无机盐类30多种,微量元素20多种,其中营养成份300多种,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茶是低脂肪、低热能的天然保健饮料,是人类最安全、最理想的绿化饮料。在当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的情况下,应提倡不吸烟、少喝酒、多饮茶、饮好茶,以茶养生,用茶保健。
  2、实践茶道精神——心灵养生。中国茶道就是饮茶之道(品茗的艺
  术)和饮茶修道(怡道养性、熏陶德化)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教化的统一。心灵养生即心灵保健,其关键在于心理平衡,保持心境清纯之气。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心理平衡,内分泌正常,使情绪稳定,心境平和,抵抗力增加,生命力旺盛。要解决心理失衡,促进心理健康,则有赖于人的高尚道德、优美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在人格心理。
  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概括茶道的精蕴。陆羽把饮茶这一物质生活,导向重视人文精神及心灵升华的新境界,把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贯穿于茶事过程。
  现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充裕和满足,而且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满足。以茶德为中心的茶道精神,完全能够作用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们心灵养生的精神食粮。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常处于精神紧张、身心疲劳的状态,容易出现心浮气躁,心理失衡的情况,甚至出现迷恋金钱,走上物欲膨胀的境地。适量饮茶休闲,不仅可以提高生活情趣,而且可以发扬茶道精神,实践茶德,收到以下社会功效。第一,闲寂、雅静,是舒缓化解生活压力、繁忙、喧嚣、紧张的“轻松剂”。第二,和敬、平和,是以礼待人,以诚处世,互敬互帮互勉,促进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润滑剂”。第三,廉俭、高洁,是摆脱名利缰锁羁绊和拜金、拜物困惑淡泊名利,克服患得患失,泰然对待人生顺意与逆境的“平衡剂”。
  3、弘扬茶文化——开拓创新发展。中国茶文化在自然物质基础上产生,又是自然物质的意识改造的产物,是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前进而逐步演进的。茶文化大体经历了启蒙(三国前)、萌芽(晋、南北朝)、形成(唐)、兴盛(宋)、普及(明清)的发展过程,延续至今。在新世纪,中华茶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既要继续传统,又要在弘扬中创造,在开拓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文化独特的文化潜力,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再铸新辉煌。(鲁鸣皋)

 
 
 
前五篇文章

谈佛教茶史的三件大事

寺院茶道

“无我茶会”的主旨精神

中国历代饮茶法

中国茶道漫谈

 

后五篇文章

茶道散论

佛教对浙江茶叶和茶文化的影响

吃茶养生记

从茶德到茶道的觉悟之花

各国茶道的比较与分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