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卷。日本·荣西着。为日本有关吃茶的第一部著作。收在《大藏经补编》第三十二册。上卷为〈五脏利合门〉,叙述肝肺心脾肾五脏与酸辛甘苦碱五味的关系,说明寺之效用。又引《尔雅》、《广州记》、《茶经》、《本草拾遗》等书,解说茶名字、茶树形花叶形、茶功能、采茶时节等。下卷为〈遣除鬼魅门〉,列出饮水病、中风手足不从心病、不食病、疮病、■气病等五种病相,说明以桑汤治疗的方法,并详述桑粥法、桑煎法、服桑木法、含桑木法、桑木枕法、服桑叶法、服桑椹法,以及服高良姜法、吃茶法、服五香煎法等。 荣西因坐禅修行,经常须矫正自己的饮食习惯,因而传下此部吃茶养生法。据卷首自序上云︰‘于时建保二年甲戌岁春正月日谨序’可知本书为荣西七十四岁时所著。 《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一书作者为荣西禅师。他最伟大的功绩是将中国佛教的禅宗流派之一――临济宗和中国的饮茶习俗传入了日本。 荣西禅师1141年生于古时日本备中的吉备津。终年75岁。始曾专研天台密教,创立叶上流派,人称叶上上人。初次渡海入宋时年仅28岁,参拜了天台山后,于当年返回东瀛。19年后再度来到中国。重登天台山拜万年寺的虚庵怀敞为师,49岁时受菩萨戒,51岁回到日本。 在宋期间荣西不仅拜师、参禅修行,还亲身体验了中国宋代吃茶风俗,对茶的药效深有感受。返回扶桑时带回茶种,将其种植。 《吃茶养生记》主要论述茶的药物性能,甚少提及吃茶方法和思想性。但这一点却因证明了茶传入日本初期时主要重视药效,从而使本书在记述日本茶道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成为了一座里程碑。本书的内容证明: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而后才发展成为今天的茶道。 《吃茶养生记》以序章开始,本论由两卷构成。上卷是“五脏和合门”,下卷是“遣除鬼魅门”。上卷的理论是从五脏调和的生理角度展开,下卷则是以驱除外部入侵病因的病理学观点为立论之本。 序论中,荣西开门见山道出主题:“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从昔以来自国他国俱尚之。今更可捐乎。况末世养生之良药也,不可不斟酌矣……” 此书着于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当时日本国内世态动乱,佛门之内,纷乱四起,寺与寺间争战不息。这使荣西禅师强烈地意识到末世来临。他认为提倡吃茶可使世人安心静思,强身健体,消除杂念,摆脱乱世苦恼。 荣西将中国的五行、印度的五大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与身体五脏并行相列: “以五脏宛五行,木、火、土、金、水也。又宛五方,东、西、南、北、中也。 肝,东也,春也,木也,青也,魂也,眼也。肺,西也,秋也,金也,白也,魄也,鼻也。 心,南也,夏也,火也,赤也,神也,舌也。脾,中也,四季中也,土也,黄也,志也,口也。 肾,北也,冬也,水也,黑也,想也,骨髓也,耳也。此五脏受味不同,一脏好味多入,则其脏强,克傍脏、互生病。其辛、酸、甘、咸之四味恒有之,食之。苦味恒无,故不食之是故。四脏恒强,故恒生病(其病日本名云心助也)。若心脏病时,一切味皆异,食则吐之,动不食万物。今用茶则治心脏,为令无病也。” 荣西指出,心脏为脏中之王者,五味中的苦味,由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食用,故心脏病患者较多。作为对策,他提倡经常吃茶,借以滋养心脏,祛病强身。因为人的心身安定,世态便可安宁。 荣西赞叹了茶的不寻常之处,认为它是一种圣洁高贵之物,它可上通神灵、诸天之境,下救为饮食所侵的人们,是治百病的仙药。“贵哉茶乎,上通神灵诸天境界,下资饱食侵害之人伦矣。诸药唯主一种病,各施用力耳,茶为万病之药而已。”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所想阐明的是茶对人体生理上的药用效能。明确地揭示出茶在传入日本初期,日本人只重视药用功效,不注重思想性,更无完整的茶道中点茶的规矩和思想体系。 通过《吃茶养生记》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其传播人是日本的僧侣。此书对于以后“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