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慧远法师传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远法师传二
  (《莲社高贤传》,及《佛祖统纪》卷二十六)
  法师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宿儒先进,莫不服其深致。二十一,欲渡江从学范宁,适石虎暴死,南路梗塞,有志不遂。
  时沙门释道安,建刹于太行恒山。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秕”音“比”,谷不成。)遂与母弟慧持,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因求直道场。沙门昙翼(此自是北人,非庐山入社者),每给灯烛之费。安师闻之曰:“道士诚知人。”师神明英越,志与理冥。至二十四,大善讲贯。有客闻说实相义,往复问难,弥增疑昧。师为引《庄子》之说以相比类,惑者释然。安师因许令不废外典,常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后随安师南游襄阳,值秦将苻丕为寇,乃分张徒属,各随所往。耆德临歧,皆蒙诲益。唯师不闻一言,即跪请曰:“独无训敕,惧非人类。”安师曰:“如汝者,复何所虑!”
  师乃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居上明寺。念旧与同门慧永,约结屋于罗浮。太元六年(即晋孝武帝,《宝鉴》作九年)至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犹远,举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浔阳亢旱,师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神蛇从池而出,须臾大雨,岁竟有秋,因名“龙泉精舍”。
  永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寖众。永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而贫道所栖,隘不可处。”时师梦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其夕大雨雷震。诘旦,林麓广辟,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为建刹,名其殿曰“神运”。以在永师舍东,故号“东林”。时太元十一年也。此山仪形九叠,峻耸天绝。而所居尽林壑之美,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庐山记》:“匡俗先生,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即岩成馆,人称神仙之庐,因名庐山。”《浔阳记》:“山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国志》:“叠障九层,包藏仙迹。”)别营禅室,最居静深,凡在瞻履,神清气肃。
  师闻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龙瑞迹,欣感于怀。后因耶舍律士,叙述光相,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淡彩图写,望如烟雾。复制五铭,刻于石。江州太守孟怀玉、别驾王乔之、常侍张野、晋安太守殷隐、黄门毛修之、主簿殷蔚、参军王穆夜、孝廉范悦之、隐士宗炳等,咸赋铭赞(见《庐山集》)。
  先是浔阳陶侃刺广州,渔人见海中有神光,网之,得金文殊像,志云“阿育王所造”。后商人于海东获一圆光,持以就像,若弥缝然。侃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僧珍,尝往夏口,夜梦寺火,而此像室,独有神护。驰还,寺果焚,像室果存。及侃移督江州,迎像将还,至舟而溺。荆楚为之谣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僧传》作“沉”)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至,难以力招。”及寺成,师至江上虔祷之,像忽浮出,遂迎至神运殿,造重阁以奉之,因制《文殊瑞像赞》。
  尝谓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师安公,先居西林)、慧持(远师同母弟)、道生、昙顺(并罗什门弟)、僧睿、昙恒、道昞、昙诜、道敬(并远师门人)、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名儒刘程之(号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誓,令刘遗民著《发愿文》。而王乔之等,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
  师神貌严肃,瞻仰者则心战。沙门有持如意致献者,不敢陈白,窃留座隅而去。法师慧义,强正少可,谓师弟子慧宝曰:“诸君肤浅,故于远公望风推服。”尝至山,值师讲《法华》,欲致难,辄内悸流汗。出谓慧宝曰:“此公言貌,诚可敬服。”
  殷仲堪任荆州,入山展敬,与师俱临北涧松下,共谈《易》道,终日忘倦。仲堪叹曰:“师智识深明,实难庶几。”师亦曰:“君之才辩,如此流泉。”(后人名其处曰“聪明泉”。)司徒王谧、护军王默,并钦慕风德,遥致敬礼(王谧有书往反)。
  卢循据江州,入山诣师。师少与循父嘏,同为书生,及见循,欢然道旧。其徒谏曰:“循为国寇,得不为人疑乎?”师曰:“我佛法中,情无取舍,识者自能察之,此何足惧。”及宋武进讨循,设帐桑尾,左右曰:“远公素住庐山,与循交厚。”宋武曰:“远公世表之人,何可疑也。”乃遣使驰书,遗以钱帛。
  有行者来侍师,善驱蛇,蛇为尽去,因号“辟蛇行者”。有一虎往来,时见行迹,未尝伤人,人号“游山虎”。师与社众,每游憩上方峰顶,患去水远。他日有虎跑其石,水为之出,因号“虎跑泉”。又于一峰,制《涅槃疏》,因名“掷笔峰”。
  初是大教流行江东,经卷未备,禅法无闻,律藏多阙。师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越葱岭,旷岁来还,皆获梵本。昔安公在关中,请昙摩难提,出《阿毗昙心》,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后僧伽提婆至,即请重译,及《三法度论》。于是二论乃兴,师即制序,以贻学者。闻鸠摩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什答书曰:“传驿来贶,粗闻风德。经言:‘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弘其道!”昙摩流支入秦,师遣弟子昙邕,请于关中,出《十诵律》,流传晋国。西土诸僧,咸称汉地有大乘开士,每东向致礼,献心庐岳。及佛驮跋陀罗至,师即请出禅数诸经。于是禅、戒经典,出自庐山,几至百卷。先是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师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乃著《法性论》十四篇〖清凉书屋校注:据陆澄《法论目录》,“十四篇”当为“上下篇”之误〗。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秦主钦风,以《大智度论》新译,致书求序。师以其文繁广,乃抄其要,为二十卷,而为之序。(罗什译《智论》凡百卷。)
  桓玄征殷仲堪,要师出虎溪,称疾不往。玄将入山,左右曰:“昔殷仲堪礼敬于远,请公勿屈。”玄曰:“仲堪死人耳。”及玄见师,不觉屈膝。所怀问难,不复敢发。及语至征讨,师即不答。玄后以震主之威,劝令登仕。师正辞以答,玄不能强。既而欲沙汰众僧,下教僚属曰:“沙门之徒,有能申述经诰、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违于此者,悉当罢黜。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师因致书,广立(《僧传》作“玄”)条制,玄悉从之。
  初庾冰辅政,以沙门应敬王者,何充奏不应礼。及玄在姑熟,复申冰议。师答书曰:“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尘外之容,不应致敬王者。”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一明在家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二明出家以求志,变俗以达道,岂得与世典同其礼敬。三明求宗不顺化,“宗”谓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泥洹”,即“涅槃”,翻“不生不灭”。)“不顺化”者,其生可灭,其神可冥,冥神绝境,谓之泥洹,而不随顺于生生化化、流动无穷之境。斯所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岂复有所礼敬者哉。四明体极不兼应,谓历代君王,体极之主,但务方内,而不可并御于方外,故曰“不兼应”。天地之道,功尽于运化;帝王之德,理极于顺通。与夫独绝之教、不变之宗,优劣明矣。若夫如来之道,则无所不应矣。五明形尽神不灭,谓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方生方死,往来无穷。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有顷,玄纂位,即下书曰:“佛法宏诞,所未能了。初推奉主之情,故令兴敬。今事既在己,宜尽谦光,诸道人勿复致礼也。”桓玄西奔,安帝自江陵还京师。辅国何无忌,劝师候迎,师称疾不行。帝遣使劳问。师上书谢病,帝复下诏慰答。
  师尝讲《丧服经》(当是《礼记》“小记”、“大记”、“四制”等篇),雷次宗、宗炳等,并执卷承旨。次宗后著《义疏》,首称“雷氏”。宗炳寄书责之曰:“昔与足下,面受于释和上,今便称雷氏耶?”(陆德明《毛诗音义》云:“周续之,与雷次宗,同受《诗》义于远法师。”亦此类也。)
  释惠要,患山中无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叶芙蓉,因波随转,分定昼夜,以为行道之节,谓之“莲华漏”。僧澈善篇牍,尝至山南攀松而啸,和风远集,众鸟悲鸣,超然有自得之趣。退咨于师曰:“律禁管弦歌舞。若一吟一啸,可得为乎?”师曰:“苟以乱意,皆为非法。”澈唯而止。
  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耶舍、慧持(义熙八年先逝)、慧永(义熙十年先逝)、刘遗民(义熙六年先逝),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语法净、慧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为渐矣。”即寝疾,制遗诫曰:“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必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远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时至,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祐之以道。”门徒号恸,若丧父母。师以世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顺寂,即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尸,与浔阳太守阮侃,奉全躯,举葬于西岭,累石为塔。谢灵运立碑,以铭遗德。张野作序,自称门人。宗炳复立碑于寺门,以表德业。
  师将终,耆德请以豉酒治病,师曰:“律无通文。”请饮米汁,师曰:“日过中矣。”又请饮蜜和水,乃令披律寻文,卷未半而终。所著经论诸序、铭、赞、诗、记,凡十卷,号《庐山集》(刻梓在绍兴府库)。自佛图澄、道安师、远法师、昙顺、僧睿,五世为国师云。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谥“辩觉大师”。升元三年(南唐李先主年号,即晋高祖天福四年也),追谥“正觉”。大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追谥“圆悟大师凝寂之塔”。
  (前小注“匡俗”,“俗”字,《统纪》作“裕”,别又作“续”,不知孰是。因“续”、“俗”同音,故用“俗”,俟考。)

 
 
 
前五篇文章

慧远法师传三

乱世莲花——慧远大师(一)

乱世莲花——慧远大师(二)

乱世莲花——慧远大师(三)

乱世莲花——慧远大师(四)

 

后五篇文章

慧远法师传一

读陈慧剑《弘一大师传》

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王梵志出生传奇探源

也谈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