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洞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洞窟

  唐时期敦煌壁画按照历史特征县基本被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历史时期,本文所说的洞窟属于中唐,也就是吐蕃占领敦煌的67年间(公元781年-公元848年)按照《藏传佛教绘画史》一书中记叙共开凿洞窟44个编号14,16,35,54,158,159,161,225,420等洞窟,而《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分期研究》一文则将其壁画历史分为前后两期57个。其中属于那67年间的有第81、91、92、111、112、132、133、150、151、154、155、181、183、184、190、191、193、197、198、200、201、222、224、447、470、472、473、474、475等窟;晚期前段从公元9世纪初至939年左右,主要洞窟有:136、141、142、143、144、145、147、157、158、159、160、231、232、235、237、238、240、360、363、365、367、368、369、468等窟;晚期后段9世纪40年代吐蕃统治时期尾声,主要洞窟有:7、358、359、361等窟。而在《敦煌艺术叙录》一书中则认为开凿于吐蕃时期的洞窟有“如第36窟之经变,第68窟之释迦等”换成敦院的编号法那么就应该是第112窟和第75窟。在以上诸多资料文献中,谢稚柳老先生在《敦煌艺术叙录》中第16号窟被划归到了宋时期,在现在颇为权威的《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分期研究》中也没有将一些洞窟列入。鄙人不敢奢谈对洞窟断代进行考证,只是利用手头资料对一些存疑的洞窟年代进行些微考证,斗胆妄言,如有不足和错讹还望众家批评指正。

  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印度传入我国,并于公元5世纪初传入卫藏地区。775年藏王赤松德赞即位,开始大力推行佛教,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并接受寂护的建议兴建藏区首座剃度僧伽的寺院桑耶寺,由于俗人剃度出家必须有十位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见证,赤松德赞特派人到印度请十二位僧人协助,寂护为藏区首批七位出家众完成剃度与授戒,此即藏史所称“七觉士”。在公元792-794年由印度僧人和汉地僧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这场争论在法国人戴密微所著的《吐蕃僧诤记》中有十分详细的描述。在这场大争论中,汉地禅僧摩诃衍一派辩输,由寂护的大弟子莲花戒一派取得胜利,从而确立藏传佛教循序渐进的修学模式,走上了和汉地佛教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781年,瓜,沙两州被吐蕃王朝所占领,敦煌作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得到了吐蕃的保护,并且其壁画艺术在这一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敦煌重新回到唐室的公元848年,在这个期间敦煌壁画由于吐蕃的宗教信仰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究竟哪些洞窟最终该划入此段年代,众家也有各种说法。

  关于洞窟开凿的具体年代的确定一直是一个难题,而且有的洞窟更是重复使用,这更增加了其断代难度,并且现在发现了很多在盛唐的基础上重新绘制或者修补完成的中唐洞窟,这更增加了对中唐洞窟的辨识难度。现在公认的吐蕃时期敦煌洞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 洞窟建筑形制发生变化,初唐、盛唐时期西壁敞口龛殿堂窟为主流形制,到了中唐时期,洞窟建筑形制则几乎是以西壁盝顶龛殿堂窟占绝大多数。

  第二 就是绘画题材的改变,经变画大量出现,中原汉族帝王与群臣礼佛图在吐蕃统治时期洞窟中演变为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原汉族帝王从敦煌佛画中的消失。并且屏风画与经变画的结合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新的瑞像题材大量出现,有天竺、尼泊罗、犍陀罗、于阗、凉州、张掖等国家和地区的瑞像图和佛教史迹画,并且出现了大量以吐蕃服装出现的供养人。

  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中认为敦煌第14号窟开凿于晚唐,但是笔者认为其洞窟该在中唐时期开凿,虽然它在形制上呈现为西壁盝顶龛殿堂窟,“洞口有门,后置”,并且出现了两辅经变画,在北壁和南壁更是出现了在当时刚出现不久的千钵文殊菩萨,其供养人更是“比丘八身,男像三身”,并且题记简单,不像晚唐时期供养人的题记复杂。而且供养人僧人多于世俗人,这个是中唐时期敦煌壁画的典型特色,参见《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因为在敦煌石窟中无论其前或其后各代,供养人画像中世俗人要远远多于僧人,而且多数洞窟根本就见不到僧人供养的情况,既使有僧人的洞窟,也是以接引僧的身份与地位出现,画在供养人画像的前面一二身而已”。

  第16窟的开凿在盛唐时就应该已经开凿,因为举世闻名的藏经洞就是第16窟的耳室,现在可以确认藏经洞(第17窟)开凿于盛唐时期,那么作为进入第17窟必经之路的第16窟必然开凿于其之前,所以,笔者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谢稚柳老先生在《敦煌艺术叙录》中第16号窟被划归到了宋,而同时将藏经洞划归到了盛唐。难道谢老指出的是第16窟的壁画年代应于宋??鄙人不得而知,望众家不吝赐教。

  第35窟现存壁画基本为宋人修补,原壁画基本不存,所以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其为中唐时期开凿,而第54号窟在敦院的编号表中更是无法查到此窟,不知是书籍出版时的校对错讹还是作者使用了新的编号方法。

  敦煌第161号窟是平顶窟,洞窟内出现了很多缨络菩萨的造像,缨络菩萨的出现最早出现在印度,在汉地也广为流传。洞窟中的千手观音,伎乐飞天更是盛唐时所喜爱的题材,所以,我觉得把第161窟划归为盛唐时开凿似乎更为妥当。

  在敦煌洞窟中,有身着吐蕃服装供养人的洞窟有91、92、158、159、188、191、197、200、220(此窟的营建从初唐开始一直延续到五代)、201、231、237、238、240、359、361、471等窟。有吐蕃赞普礼佛画面的洞窟有159、231、237、359、360等窟。

  所以,鄙人觉得在吐蕃统治敦煌的时期,原由敦院认定的莫高窟57个洞窟中(第81、91、92、111、112、132、133、150、151、154、155、181、183、184、190、191、193、197、198、200、201、222、224、447、470、472、473、474、475等窟;晚期前段从公元9世纪初至939年左右,主要洞窟有:136、141、142、143、144、145、147、157、158、159、160、231、232、235、237、238、240、360、363、365、367、368、369、468等窟;晚期后段9世纪40年代吐蕃统治时期尾声,主要洞窟有:7、358、359、361等窟)加上第16和471窟共59窟,已经开凿没有完成的21个洞窟不在本文论述之内,同样,开凿数百年的220号窟也不在此范围。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藏传佛教绘画史》一书中将44个洞窟全部划归到那67年间是不严谨的。

  参考文献: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壁画分期研究》

  万学汇:《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的时代特性》

  于小东:《藏传佛教绘画史》

 
 
 
前五篇文章

云冈早期造像特点

云冈中期造像特点

圆照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圆照寺佛教简史

显通寺建筑与塑像

 

后五篇文章

唐卡:神奇的藏传佛教艺术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昌都历史简说——土司与大呼图克图

话说佛画

谈《西游记》中的顿悟与渐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