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天台山文化 积极为和谐发展作贡献 |
 
大力弘扬天台山文化 积极为和谐发展作贡献 ——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工作回顾 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杨明教 (2009年5月16日) 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于1989年5月18日经中共台州地委宣传部批准在天台国清成立,先是挂靠在地区方志办,后为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属组织。今天我们又在天台五峰山麓举行“庆祝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暨第五届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感到特别亲切和激动。天台山文化是台州的主体文化和代表文化。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意味着个人分散研究状态的结束,宣告了全面研究天台山文化时代的开始,为广大学者搭建了深入研究的平台、施展学术才干的舞台。20年来,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天台县委、县政府及其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和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等单位的指导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团结和组织广大研究人员和积极分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天台和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研究情况 ㈠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 研究会同仁根据“海上仙子国”天台山释道儒三教睦居、佛宗道源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统一确定研究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课题,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地撰写论文,在各次会议上交流。1989年11月18-19日,在台州群艺馆举行为期2天的首次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26位学者提供27篇论文。1993年“六·三”文化节期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台州地区文化局和天台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为期4天的“第一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受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资助,82位代表与会,日本、韩国的13位学者参加,就“天台山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及影响”展开深入讨论,扩大了天台山文化在东亚的影响。1997年9月,再度与世宗所和天台县政府携手,以“天台宗与东亚文化”为主题,召开“第二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80多位学者参加。1994年4月,本会团体会员天台山道教文化研究会成立,举行学术研讨会。1998年5月,本会承办台州天台山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讨会,多篇论文在会上交流。2002年5月,又举行“第三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百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着“天台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之菁华”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外,2002、2003年,本会与天台街头镇政府和旅游部门合作,召开范增文化研讨会,推动九遮山庙会的举行和景区开发。2003年9月25日,又与石梁镇政府合作,举行石梁文化学术研讨会,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 ㈡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 1990年6月4-7日,本会派出4位骨干携带8篇论文参加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的“中国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1991年11月下旬,派出2位代表携文章和佛像参加“佛教造像中日学术会议”。1992年10月,派出代表赴峨眉山参加巴蜀佛教文化研讨会。1999年4月,多位学者携文参加天台县委宣传部与县政协文史委联合召开的著名爱国人士“曹天风生平、思想和著作研讨会”。2002年12月初,本会负责人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天台山中华佛教城举办的“首届中国工艺美术与佛教文化国际研讨会”。2002年10月,多位同仁参加天台县政协召开的“纪念曹天风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03年9月18日,台州学院举办“台州学院与台州文化论坛”,本会名誉会长洪显周与7位学者应邀参加并发言,还向学院捐赠了多种著作。2004年5月,本会顾问和骨干8人携9篇论文与来自全国各地和香港的专家学者共20多人参加天台县委县府等召开的“首届中国天台山济公文化研讨会”。2005年5月,本会5位同仁携文7篇,参加“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5月,本会团体会员天台山济公文化研究会与台州市政府和省、市台办等联合召开为期2天的“走进济公故里—2007'海峡两岸济公文化研讨会”,本会顾问和7位骨干携文参加会议。2008年5月,组织会员并特请名誉会长和顾问撰写有关寒山子与“和合”文化20篇论文,在“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协编《天台社会科学·天台山和合文化专辑》第5期。年底,6位学术骨干应邀参加苏州“第二届寒山寺论坛”,7篇论文在会上交流,并参与分组研讨主持。对这些会议,《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国家和省市级报刊都有综述或详细报导。此外,本会负责人和成员携带论文和书稿先后出席“中国首届吴越钱氏家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纪念智者大师诞辰1470周年座谈会”、“《徐霞客研究》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并在会上宣读文章或发言。 ㈢整理古籍,为研究提供翔实史实 整理典籍史料是文化研究的基础。这方面,台州师专徐光大副教授是本会的先行者,他点校寒山子诗和《逊志斋集》,近年又有其遗著《项斯诗集》出版。临海学者点校《嘉定赤城志》、《东湖志》、《巾山志》、《民国临海县志》、《台州札记》等近20部、计1000余万字的古籍中,研究馆员徐三见用力最多。他的《默墨斋集》及《续集》62万字,熔文博史地考证于一炉,是他研究天台文化的阶段性结集。学者朱汝略最近点校了《王太初游草·徐霞客诗抄》。 ㈣申报和承担多个重点研究课题 1988年5月,由中共台州地委宣传部梁雄部长牵头,成立由16位学者组成的“天台山文化研究”课题组,按照理论、宗教、哲学、文学、文化艺术五个重点、17个专题作了分工。后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992年7月20日,台州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的“王士性研究”又获准列为省“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由梁光军、徐三见具体负责。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于1994年11月由杭州大学出版了徐建春和梁光军的《王士性论稿》专著,计18万字,还协助出版了《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使台州籍人文地理学家获得了应有的评价。2002年5月,由市社科院李一和本会常务副会长周琦牵头,各县市区学者参与的省社科重点课题《台州文化概论》以53万字的专著形式出版。2001年8月,作为中法合作的“华南地区的乡村社会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由美籍学者康豹主持、由天台许尚枢等学者负责和承担的“天台县传统社会文化研究”启动。至2005年4月以42万字的《天台县传统经济社会文化调查》专著形式出版。2002年,徐永恩承担了省社联“徐一夔”课题,以2008年4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始丰稿校注》结题。2008年,以周琦为组长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台州海外交往史”课题组,完成了浙江首部海外交往史专著《台州海外交往史》的编著出版工作。同年,天台学者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天台基地的北京学者,进行以济公信仰为重点的新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系列调查活动,写出部分报告。 ㈤广结师友,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本会多次接待外国学者,共同考察文化古迹,进行学术交流,建立通讯关系。1989年夏起,周琦、茅奉天在搜集整理日本有关文献资料时,发现了一批国内已经散失的唐代史料。同年9月,日本关西气功协会代表团一行12人来天台国清气功疗养院与院长叶凌波交流功法。1990年6、10月,美国人文大学董事、道家长寿中心主任阿夏乐博士又来疗养院交流研究佛道功法和体会,共计半个月。同年夏,学者许尚枢、许周汭在与韩国中央博物馆馆长尹乃铉等6人组成的张保皋研究会进行学术交流之后,又与日本大正大学天台宗研究室主任村中佑生等4人一同考察天台、临海、椒江的陈隋佛教遗址。1991得10月,派代表出席“中日第四次佛教学术会议”,在会上介绍了本会情况,交流了10余篇文章。在1993年中国首届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有4位日本学者宣读了佛学论文。“天台山文化专号”首发式时,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专程前来参加,并考察了郑虔史迹。专号文章在美国《史学文献》杂志上摘登,并由《美国:历史阶段和生活》杂志登载其目录索引。从1990年起,丁琦娅女士与陈晨光先生在政务商务之余将日本天台宗有关史传翻译成中文。1995年6月,曾其海撰著的《天台宗与日本佛教》出版。1996年5月初,本会又与日本神户大学教授仓泽行洋及其女弟子滕军博士共同对天台山茶文化作了为期3天的考察,长文分4期刊于《日本茶道》杂志。同月,陈公余与日本佛教学者野本觉成合撰的《圣地天台山》日文版在日本出版。2005年6月,许尚枢向日本佛教信徒讲授《天台山与日本佛教》。2008年5月,多位同仁赴澳门参加“2008年国际济公文化节暨济佛成道八百周年庆典”,为济公文化展览撰写30000字的文字稿,并在论坛上发表论文。同年7月,周琦编著出版了《台州海外交往史》。 二、研究成果 ㈠出版4个《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 1990年11月,与南京博物院合作,以《东南文化》第六期“天台山文化专号”将本会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结集出版,计70多篇、62万字,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为“我国第一部名山文化专号”,并指出它的出版“对开发中国东南旅游经济,推动中国名山文化节研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1994年3月,将首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以《东南文化》第六期“天台山文化专号②”结集出版,收文60篇、45万字。其中7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所全文转载(内5篇为台州学者所撰)。1998年春,将第二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以《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③》(增刊一)结集出版,收文53篇、43万字。2004年8月,将第三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以《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④》(增刊一)结集出版,收文90篇、计80余万字。4个专号共230万字,除本会同仁积极参与外,还收集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评述、研究天台山文化的论文150余篇。 ㈡编史修志,为乡贤和寓贤树碑 研究会成立以来,恰逢盛世编史修志之时。首任会长方山担任《台州地区志》及其《志余辑要》总纂,带动了各县市区的修志工作。研究会多位学者担任地区(市)志和临海、天台、黄岩等县市区志的正副总纂或主要撰稿人,以及多种部门志、专业志的编纂人员。前些年,新一轮修志兴起,不少同仁又积极参与,其中《天台县志》已经出版,本会会员提供旅游、文化、体育诸篇的初稿,而以37000字的《天台山文化》置于卷首。所有这些为开展天台山文化研究,奠定了翔实的资料基础。 地方史和传记方面,方山先生撰写了《台州史脉》,地区志副主编丁式贤责编《临海郡》,并与王晚霞、郑瑛中合编了《郑虔传略》。后来,杨明教会长领衔主编了《佛宗仙源浙东名邑——天台》;徐三见执行主编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海》,朱汝略编著了200多万字的《浙东军事芜史》,张立道等的《辛亥革命时期台州著名人物》,陈虹的《历史文化名城天台》和《描绘天台山》。许尚枢的《天台山历代名人传》、他和周荣初合著的《名人与天台山》、王及的《台州历代书画篆刻家传略》、《蒲华研究》等书,为台州乡贤和寓贤树碑立传。 ㈢考古证史,论证东瓯国,提高台州的历史地位 本会对于东瓯国的研究,始于金祖敏先生。1989年秋,严振非主持的黄岩历史学会进一步作了实地考察。2005年底,严振非和台州方志办主任王永献主编的《东瓯国研究》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11月,在台州市社科联谢绍银副主席的带领下,他与周琦、丁式贤、徐三见、许尚枢等5位学者携带论文和由台州市文广新局主办、台州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协办的《台州文化学刊·东瓯文化研究专辑》,参加在温州举行的“东瓯文化研讨会”,在会上阐述了对瓯文化的观点,引起了重大反响。2008年5月,作为参与发起者之一,本会周琦等4位学者又携带《专辑》和专著赴温岭大溪参加浙江省文物局和台州市政府主办的“东瓯国古城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此后,周琦等又撰写了多篇论文,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编印了《台州文化学刊·东瓯文化研究专辑》第二期。对于东瓯国的研究,拓展了天台文化的研究空间,丰富了天台文化的内涵,提高了台州的历史地位和美誉度。 ㈣研究佛道两教,弘扬特色文化 天台是仙佛名山,以“佛宗道源”著称于世,佛道文化是台州最具特色的文化,也是本会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济公文化、寒山和合文化、徐霞客旅游文化、儒家宗族文化,还有石壁文化、全芳备祖等,进行分阶段有重点研究。四个天台山文化专号,收入会内外学者大量的佛道文化论文;本会还与天台县社科联合作,协编《天台社会科学·天台山佛教名山专号》。同时,学者们还出了不少专著。曾其海教授有天台佛学著作6种,分别获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市曙光奖,另有学术论文30余篇公开发表。朱封鳌编著有《天台宗修持与台密探索》等佛教著述多种,并与韦彦铎合著《中华天台宗通史》、合纂《高明寺志》。任林豪与陈公余合著《天台宗与国清寺》,另有合著《临海宗教志》和《台州道教考》。严振非除担任二度《黄岩志》主编外,还编著了《黄岩道教志》。林克智写了大量佛学著作和论文,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天台文化;赵子廉编著有《桐柏春秋》;褚定济著有《仙境天台山》。 济公是“大众佛教”的最成功人物,济公文化现象是本会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尚枢编著有《天台山济公活佛》,发表多篇研究论文。2006年,与天台县社科联合作,在结集首届中国天台山济公文化研讨会论文的同时,充实有关济公的大量史料、论文,编成《济公与济公文化研究》一书出版,被誉为“国内目前第一本关于一个‘历史的济公’研究之集大成”的书。2007年,又与天台统战部和社科联合作,将“走进济公故里—2007'海峡两岸济公文化研讨会”的论文及有关资料编为《济公文化研究文荟》出版。 出入三教的传奇人物寒山子与“和合”文化也是本会着重研究的对象。早在1991年,徐光大就出版了《寒山子诗校注》,开风气之先。其后有周琦的《寒山史与诗》。近作则有茅奉天与梁立新合编的《寒山诗百首》。本会团体会员寒山文学社陈兵香在寒山“和合”文化传播与交流上做了大量工作。 ㈤编撰旅游书刊,促进文化兴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文化是天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台山文化 的研究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1995年5月,本会同仁陪同全国和浙江省徐学会的领导考察天台华顶山胜景,留连忘返于云锦杜鹃花丛之间,提出了举办节的动议。这是后来一年一度的杜鹃节的来源。1998年5月,本会同仁发现天姥岩新景,中央等各级媒体竞相报导,轰动全国。2009年6月,以本会骨干为主,筹组成立了浙江省第二家地区级徐霞客研究会----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主持召开首届学术研讨会,交流16篇论文,编成34万字的《徐学的春天》。本会同仁在《徐霞客研究》《徐霞客研究》刊物上发表了9篇文章。 编撰旅游书刊,是普及和宣传天台文化、促进文化兴旅的重要手段。周荣初先生是研究这方面的先行者。从《名山天台》《天台山诗选》到《天台山》,到与徐永恩、曹志天先生一起,加盟许尚枢先生主编的一套五册的《天台山旅游丛书》,并为宣传琼台仙谷景区作了大量工作。汪林负责的《天台报》“旅游版”和陈庆地(现为陈翥)负责的“文化版”刊载了大量的文化旅游文章。杨志成和姚正根主编的《天台山风景旅游》月报已编至56期。许周汭主编的《济公故居》也已经印行了3期。陈虹主编的《天台山》刊,虽然是文艺刊物,也刊载了不少质量较高的学术性文章,今后还将增加这方面的份量。此外,学者们还先后出版了《天台山诗词曲赋选注》、《天台历代诗选》、《台州百景图赞》、《浙江旅游文化大全》、《名人笔下的台州》和多种《天台山》、《国清寺》、《高明讲寺》等画册,受到读者和游客的青睐。 ㈥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天台山文化 综合性的著述和讲座对于加大天台山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作用尤大。1993年7月,连晓鸣、周琦、金祖敏等编写的《台州文化史话》,是第一本宣传天台文化的普及社科读物。2002年5月,李一、周琦主编的荟萃众多骨干学术成果的《台州文化概论》,洋洋53万字,堪称天台山文化研究成果集大成之作。它全面论述了台州的史脉、哲学、儒学、佛教、道教、文学、艺术、史学、科技、教育、民俗、茶艺、旅游、武术和对外文化交流,有浙江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的首部专著之誉。2005年6月,叶哲明教授的《台州文化发展史》,则是一部自成体例的台州地域文化的首部个人力作,计61万字,是他长期研究天台山文化的一个总结。 近年黄继满会长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中经常在深夜阅读和研究天台山文化。他对天台山文化研究入门之快、领悟之深值得我们学习。他运用投影仪设备在浙江省委党校厅级班天台文化现场教学中,介绍天台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学员受到天台山文化的熏陶。副会长丁式贤、许尚枢和理事许世琪相继在浙江省老年电视大学、台州党校福建南平企业家班、台州群艺馆、天台杭州联谊会机关分会等机关、学校讲述天台山(台州)文化。并与天台县机关党委、文广新局合作,编写12万字的《天台山文化读本》,以供有关单位学习、考试,作为年度考核参数之一。 本会同仁还配合宣传、旅游部门,在中央四台“走遍中国”的《天台山传奇》、《山海台州》、《天台山传奇》、《寻踪“生死牌”》、《巍巍临海城》、《正说济公》,浙江卫视的《风雅钱塘·唐诗之路》、重庆电视台、台州电视台及其第一会客室等多次接受传媒采访。所有这些,既普及了天台山文化,又提高了台州和天台的美誉度。 ㈦频频获奖,成为全国先进社科学会 据统计,20年来,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先后晋升为高级职称的有16人,涌现出一大批热心天台山文化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出版了一批天台山文化研究的著作。研究会先后获省、市先进学会称号。2002年9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上,天台山文化研究会被授予“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称号。周琦、丁式贤、许尚枢多次获得省市社会科学学会先进工作者、省社科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研究会学者多篇论文和专著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获台州地区首届精神产品大奖。1999年文化部艺术学院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50年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与《志余辑要》同获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丁天魁、许尚枢、曹志天编纂的《国清寺志》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学术专著二等奖。许尚枢的《早登天台山建立新苏区》论文获《大江南北》一等奖。2006年2月,《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④》、《天台山旅游文化丛书》获“首届天台山文化奖”;2008年2月,连晓鸣主编、天台作者撰写的《天台传统经济社会文化调查》与《天台文史资料汇编》(三册)、《济公与济公文化研究》、《百年天中》获第二届“天台山文化奖”。李一、周琦主编的《台州文化概论》、曾其海的《佛学引论》和《天台佛学》(增订本)、朱封鳌的《天台宗概说》先后获“台州文化曙光奖”。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情况和成绩,仅仅是我们初步了解和统计的结果,由于会员散居各地,也限于篇幅,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在会后提出来补充,使之臻于完整。 三、基本经验 20年来,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在业余的条件下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在省内外乃至海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不容易,更非偶然。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㈠坚持利用研究成果为发展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的宗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名山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它是我中华民族的根,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精神瑰宝。因此,研究会一开始就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唯一的宗旨,把文化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举例来说,从1991年春起,一些部门和单位利用天台山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组建茶道表演,多次获奖,并由盛德健理事率团与韩日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临海市政府则利用本会研究成果,重建最澄赴天台山求法的重要道场之一龙兴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洪显周、周琦撰写了《中华武术话台州》,重新确立了台州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地位,受到国家体委和省市领导的好评,成为在台州举行`99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的舆论先导。台州电视台据以摄制了同名电视文献片。 值得庆幸的是,企业家邱建生、陈立钻、艺术家金全才、汤春甫等从天台山文化的土壤中吸取营养,激发灵感,拓展思路,创业创新,把天台山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日俱增。本会同仁为红石梁济公家酒坊发掘酒文化底蕴和出谋策划,编撰有关诗文,合写《永远的天台乌药》。国清疗养院积极支持文化研究,为本会提供活动场地和食宿方便,老院长叶凌波为每次会务奔走不遗余力。 天台学者针对局部地区发生宗族械斗,广泛收集谱牒史料,深入研究宗族文化,撰写论文,帮助人们挖掘其历史和社会根源,促进社会稳定。近年又协助纪委等单位组织同仁积极撰文,参加“天台山文化与廉政文化研讨会”,后来还投入“学济公、树正气、促廉政、建和谐”的展览撰稿和设计。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本会同仁积极响应市委发掘“和合”文化的号召,应邀参加市政协“和合”文化调研组,及时撰写文章,在《台州日报》、《台州社会科学》、《新台商》和《台州文化特刊》上发表,并协编《天台社会科学·和合文化专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天台和临海的学者,还在发掘、研究的基础上,克服时间短经费紧的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日以继夜地加班,协助文化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天台的“济公传说”和“干漆夹苎技艺”,临海的“黄沙狮子”和“临海词调”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会协编《天台社会科学·天台山特色文化专号》;11位同仁进入“首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库名单”,担任临海市“非遗”中心主任的郑中瑛和天台孙明辉等同仁为申遗做了大量的工作。 ㈡坚持领导、专家、企业家和教职人员“四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研究会能坚持至今取得诸多成绩,是与全体同仁的努力分不开的。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的绝大多数同仁都是业余研究,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有自己的岗位任务。是热爱家乡、热心文化研究的强烈的事业心,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地放弃休息时间,从事业余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又需要他们购买和阅读大量的史料典籍,潜心钻研,深入思考。这就决定了我们天台山文化的研究是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发挥群体的力量,构筑学术大厦。 适应完成名山研究任务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本会实际情况的路子。在组织机构上,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由领导干部、专业和业余人员、企业家和佛道教职人员四个方面组成。天台县委、县政府四套班子的重视和支持是本会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本会一般由天台县主要领导担任会长或执行会长,聘请德高望重的领导同志和学术界权威人士担任名誉会长或顾问。有他们掌舵,保证了本会学术研究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是台州学院、市社科院(联)和地方志以及文博部门在职人员为主,吸收宣传、教育、人大和政协的文史、科教文卫有志之士参与;业余人员则为热心天台山文化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中小学教师和离退休干部:这样既体现了研究会的群众性、广泛性,同时也保证研究具有一定的质量,贴近民间。研究会还十分注重吸纳享有声誉、重视企业文化又热心支持文化研究事业的企业家。他们的加盟,让研究会更贴近现实的经济基础,并得到一定的经费上的资助。名僧大德和居士加盟本会,既体现了佛道是本会研究的重点,也使研究工作呈多元化,富有特色。四者互相尊重,紧密合作,保证了我们事业的顺利进行,创造多方共赢的局面。 ㈢坚持依托科研单位和新闻、出版机构的“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 作为一个研究地域名山文化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我们虽然有熟悉本地情况的长处、接近民间的方便,但毕竟在理论武装和信息掌握上有局限性。这就需要高一级的研究团体和机构来指导。研究会是在中共台州地委宣传部直接关怀和领导下成立的。十分幸运的是,研究会刚建立不久,就先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它立足天台山,以当地的领导为主,又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括省、市宣传部、文化局、社科院、社科联)。尤为难得的是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是世界宗教研究所、亚太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的领导、专家、学者们的指导和参与。在三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中,他们不仅带头撰写论文,参会交流,并组织国内外的知名人士与会,同时还不断地在各种报刊与学术会议上推介我会。世宗所名誉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老先生和中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还乐于接受本会的名誉顾问聘任,为“天台山文化专号”题签。任老和中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黄心川、第8-9届全国政协委员余敦康博导还为《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和《台州文化概论》等专著作序。南京博物院在与本会合作刊出四期《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的过程中,院领导多次深入天台山考察,编辑部对所有稿件进行认真筛选和审定,逐字逐句地校对,连一个标点一个注释也不放过,并经常在《东南文化》杂志上发表本会同仁的论文。每当我们重读这些学界泰斗的序言,重读编辑部的后记,我们不禁一次又一次为之感动。 当此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代表本会向一贯支持我们事业的各级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法师道长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