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缘起与人心、人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缘起与人心、人性

  ◎ 法辉

  佛法内容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既含信仰,又含哲学;既含艺术,又含科学,亦含伦理道德。在如此众多的特质之中追根溯源,那就是“缘起”。缘起是佛法的根本理论,依此根本理论而开展了佛教庞大的思想体系。

  缘起,简单的说就是“因缘生起”亦即条件生起。“因”是生起万法的正因,“缘”是生起万法的助缘。大凡人事万物的成就与损毁,都是有因有缘的。因缘聚会时则成,因缘散灭时则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一不是一个因缘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譬如有人生病了,这可以探究出许多原因,如环境不够清洁,个人先天体质较差,后天营养生活习惯不好等,都是可能生病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形成,又有许多原因。所以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各种因缘条件。

  既然我们是生活在缘起的关系网中,我们就必须以智慧来透视缘起,把握缘起,进而利用缘起,创造一个和善乐群的环境。祇要我们努力不懈,创造各种条件,使因缘具足,则生命的究极圆满才能得以完成。要达此一终极目的,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用智慧观察身边的一切是缘起法,而养成不卑不亢的谦和胸怀。

  一个佛法的修行者,应善于观察缘起。假使成就了一件大事,他决不会沾沾自喜,高傲自满,因为他深知世间的一切事情的成就,是仰赖众缘,自己的努力祇不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助缘罢了。如中国历代各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靠众多上将、士兵、后勤粮运等共同完成其大业,而非是皇帝一人。可惜在众人因缘具足下成其大业的皇帝却不懂得此一缘起法。于是恃才傲物,高慢自举,甚至为保其权位而残害患难的忠臣良将。另外,一个懂得缘起法的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他也不会自卑自弃。因为他深深了解,一件事情的成就要具足很多因缘。即使事业失败他亦能肯定自己的努力,在世间的缘起网中仍有重要的价值。所以一个真正懂得缘起法的人,自己成功了固然不会顾盼自傲,失败了也不会自卑自弃。

  二;其次要善于利用缘起法,而养成感恩和仁慈的良好心理。

  造就一件事物的因素既然是如此的复杂,哪一个懂得缘起论的人,必然会时时怀抱着深切的感激。因为他自身乃至他所属所享用的一切,都是由众多人心力劳力的运作成果。譬如我们的三餐饭食,如细细的思维确确实实要感激很多人。感激为我购物烹饪的厨师,感激每日送菜、送米的劳工。感激耕耘的农人,碾米的工人,运输粮食的司机乃至贸易粮食的商贾。感激耕田的牛和机械,从而感激牛的饲养者,机械的设计师、制造者、贸易商……。

  一个修学佛法且懂缘起法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很柔和,举止一定是很安祥的。因为他知道整个佛法都是调解心性、化解烦恼为目的。祇有心性柔和才能纳受大乘佛法。在佛陀传记里曾记载:阿说示的威仪深深吸引了舍利弗,并使舍利弗听了阿说示所说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偈颂便当下大悟。所以一个真正懂得缘起法的人,对人一定是很和善,他的容光必然是焕发着阿说示这般从容安祥、谦和雅静的神采,对自己的未来亦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确信,祇要因缘具足事无不成。就是成佛一事,祇要具足圣者的教示,明师的开导,善友的提攫,个人的努力,都可以成就佛道。推而广之,如果每一个人都深知缘起法,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幸福和谐。那便真正地实现了“此地遍是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理想境界。

  三;再次还要客观地把握缘起法,而养成爱护众生、关怀众生的慈悲心。

  修学佛法,观察缘起的行者,对一切众生都要怀抱着深切的关怀与慈悲。因为他深知众生与及众生生命之缘起因果关系。了知一切众生在无量的时空当中互为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所以自然对一切众生起怜悯心、关怀心、照顾心。既是遇到遭遇不幸的苦难众生,亦能透视缘起观察当是由于因缘一时的不够理想。且会方便的给予安慰及教导,祇要投入有利的因缘,情形必然会改变。讥笑与摒弃苦难的众生,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使原已不够理想的情况更加恶劣。对于犯罪者,缘起论者也没有一棒子打死,虽然也赞成适度的法律制裁,但存心却不是恶意的,而是仁慈的。希望藉着必要的苦切因缘来改造犯罪者的坏习性,保护其他人的财产与生命安全。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一名真正懂得缘起法的人,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必然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他必然是一个具有科学、哲学素养的人,又是一个充满感性的、具有宗教、艺术素养的人。更是一个遵纪守法、道德素养很高的好公民,这就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前五篇文章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埃洛拉 “三教同山”的建筑奇观

《红楼梦》空间叙事艺术

《西游记》历史真相:唐僧三位徒弟影射三位帝王

 

后五篇文章

在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扬和光大我国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参考资料

宗教的经济学阐释

宗教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歧与整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