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四川石窟造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四川石窟造像

  金维诺

  四川佛教传入最早。相传永平16年(公元73年)印度高僧叶摩腾与竺法兰在大邑雾中山已兴建开化寺;郫县法定寺亦建于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成都万佛寺于延熹时(公元158~166年)兴建;资中宁国寺于建安5年(公元200年)建;三台香林寺为熹平4年(公元252年)建。东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战乱不止,四川成为由凉州去西域、由云南通印度,中外僧侣传法取经的通途。如东晋释道安南游、法和入蜀、释智猛去西域得梵本入蜀、沙门二十余人从蜀牂牁道至印度等。而建寺造像活动也兴旺,晋永和时(公元345~356年)建忠州宝珠寺,刘宋时(公元420~453年)建成都金花寺,梁大同(公元535~546年)建射洪惠普寺,太清年间(公元547~548年)建绵竹晋惠寺。四川石窟造像在南北朝时期已有雕造,唐宋更趋繁荣。是石窟造像延续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北起广元、通江;东至三峡、忠县;西抵邛崃、茂汶;南至宜宾、昭觉,分布五十余县,约二百余处。

  广元千佛崖造像原有17000余躯,民国修路毁之近半,现存窟龛四百余,造像7000余尊。千佛崖“莲花洞”左上方藏佛洞,窟壁有梁天成(公元555年)题记。是此处最早造像,窟中佛和菩萨的造型与北周造像近似。莲花洞开凿于万岁通天年间 (公元696年) ,义净在证圣元年 (公元 695年) 回洛阳,带回有摩伽陀国金刚座真容像,这铺像曾在两京地区流传,其图样与长安年间 (公元 701~704年) 七宝台三尊像浮雕相似。类似的三尊像样式在莲花洞亦有留存。位于造像区域中段的“大佛洞”,高约5.4m,窟内一立佛头大身短,残存高肉髻,着通肩衣。菩萨头饰双鬟髻,戴花蔓冠,连珠长耳饰,桃形项圈,披巾在腹前交叉穿环,裙襬下垂,属北朝晚期的风格。南壁胁侍菩萨,高343cm,(图1)面容清秀,头梳两髻,垂缯,肩披帛,长带交叉于腹部,右手执莲苞置于肩,左手提一法物,赤足立于莲台。大佛洞正壁为一佛、二弟子,左右壁菩萨各一。佛结跏趺坐,高100cm,时代近唐。双目微下视,慈祥庄严。(图2)

  盛中唐佛教各类经变图本广为流传。千佛崖卧佛窟是现存盛唐石刻涅盘变的代表,窟作横长方形,中部设坛,刻卧佛及举哀弟子。二菩萨胁侍两侧镂刻通向窟顶的娑椤双树及天龙八部。三壁原浅刻涅盘经变,现存东北二壁。为弟子奔走相告、金棺自焚、摩耶夫人与佛相见、弟子举哀等场面。牟尼阁佛坛,盛唐时所修,佛坛高195cm。释迦结跏趺坐,佛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背屏上有华盖,镂空雕刻菩提树,上刻天龙八部。(图3)

  唐王玄策出使印度,曾在释迦牟尼成佛地摩揭陀国摩诃菩提寺,求得弥勒菩萨塑金刚座释迦成道像,又称“摩诃菩提树像”,这铺像由两京传到各州郡,道俗竞模。今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铺像,佛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偏袒右肩,头戴宝冠,项饰七宝缨络,手腕佩钏,作降魔印。据窟内的《菩提像颂碑》得知该窟造像即依摩诃菩提树像图本雕刻。(图4)蒲江飞仙阁第9号亦为菩提瑞像窟,造于武周时期,平顶正方形,窟高、宽、深皆为270cm,共造像38尊。右壁主尊佛高1.15m,戴花蔓宝冠,袒右肩,内着祗支,外着偏衫,下着裙,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神情庄严肃穆。佛左右是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头戴花冠,下着裙,脚踏莲台,身高1.4m,天王身高1.25m;窟外二力士侧各立一胡人。(图5)

  皇泽寺摩崖造像,现存龛窟34处,造像千余尊。第8号窟为中心柱窟,佛龛高220cm。北壁佛龛设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佛头光作莲瓣纹,背光浮雕九身化佛,外作八身飞天。菩萨高髻垂缯,肩披帛,腰束长裙。表情端严,其风格与北周造像相近。皇泽寺有两窟属于三佛题材,第27号龛弥勒佛,类北周造像,坐佛高91cm。与28号龛相同,正壁和左右壁各开一龛,为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造像。佛体修长,肩宽腰细,面型方圆,肉髻低平,着通肩大衣,结迦趺坐于方形台座,衣襬披覆座上。项光饰复瓣莲瓣,身光浮雕七佛或十佛以上及飞天多身;菩萨高髻,花蔓冠,披帛至双肩下垂穿肘,在膝前横过两道再绕于臂上,一手抚胸,一手下垂持瓶或执披巾。第27窟右壁佛像表情严肃传神。(图6)五佛亭龛隋代观音像,优美端丽。

  皇泽寺大佛窟为阿弥陀净土大型铺像,阿弥陀立于莲台,左手持摩尼宝珠,右手施无畏印。观音、势至菩萨冠上刻化佛和宝珠,二弟子分持熏炉、串珠。二力士双目圆睁,肌肉奋张。后壁浮雕天龙八部。该窟雕饰精美,为石雕阿弥陀净土变的典范。梓潼卧龙山第1窟,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主尊弥勒佛善伽趺坐,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以及天龙八部。左侧胁侍菩萨,通高160cm,菩萨戴花冠,冠前有小佛一尊,冠外罩披风,耳饰垂肩,双重椭圆形头光。身着天衣,胸臂半裸,胸部饰璎珞。一手下垂,一手持莲苞,赤足立于莲台。(图7)

  巴中西龛造像58龛,分布于巴中城南古风谷山中的西龛寺、大佛洞、龙日寺三处。第16窟最大,有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铭。窟中主像已毁,仅存壁上菩提树、天龙八部残迹和数尊菩萨、天王、力士残像。天王着长裙,披帛绕身,神态威武。窟顶和拱楣浮雕伎乐飞天和供养天人,门额雕华帐。第35号龛为西方净土变造像,飞天伎乐精美。巴中南龛共130余龛,2000余尊。第62窟为二重檐式方形平顶窟。正壁阿弥陀说法像,两侧观音、势至胁侍而坐。两侧壁分层遍凿梗莲座菩萨像,坐姿手势各不相同。菩萨中刻有二身披袈裟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在净土变中出现,反映了盛中唐地藏信仰在民间的流行。

  巴中始宁寺共11龛,共126尊。第2号释迦说法窟,盛唐,窟高220cm,宽185cm,深146cm。窟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供养人多身。主尊释迦牟尼佛螺髻,身披圆领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须弥莲花座上。座高60cm,通高128cm。迦叶高90cm,阿难高92cm。正壁窟顶刻二飞天,从两侧向窟中飞翔。(图8)

  龙门永隆元年 (公元 680年) 完成的万佛洞,将阿弥陀佛及五十菩萨西域天竺瑞像一一雕刻,分层排列。这种样式的西方净土在川北的通江平原和巴中二地广泛流行。现存这类龛像有十数龛。夹江千佛崖共150余龛,第99号龛西方净土变,晚唐所开,龛高177cm,宽200 cm。顶部刻飞天和散花天女;中部居中排列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底部是一支歌舞乐队。仁寿牛角寨第2号龛观无量寿经变,中唐所刻,龛高147cm,宽138cm,全龛人物众多,有乐队、舞蹈、兽、菩萨和佛等形象。(图9)

  佛道造像在经历了东晋南北朝的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人审美意趣的佛像风格和造型体系。“二戴像制”、“秀骨清像”的造型风范和张、曹样式一方面得到相匠百工的效仿和丰富,同时又与新传入的佛像样式相互融合,又具有方正丰圆的像式风格。相匠韩伯通、妙手宋法智、塑圣杨惠之上承古法,下师自然,将写真与理想、自然与创造完美地统一起来,使塑造之法臻于化境。四川梓州通泉寺僧释慧震造西山卢舍那大佛,坐高130尺,于贞观八年 (公元 634年) 周备成就 (《法苑珠林》卷三十三) 。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更是稀世之作。据《乐山县志》记载,凌云山大佛顶围10丈,目广2丈,高36丈。由海通禅师于开元年间开凿,前后持续了90年,至贞元年间,由剑南节度使韦皋出资续建完成。佛像倚山傍河,气势恢宏,是世界上现存尺度最大的佛像。

  高宗、武周时期,渐趋发达的印度密教随梵僧的东来,较为规范的密教图像开始出现在两京寺院。永徽二年 (公元 652年) 中天竺高德沙门阿地瞿多 (唐言无极高) 驻锡长安,宣译梵本《陀罗尼集经》十二卷,密像坛法自此始有仪轨可循。之后,印度僧人和包括玄奘、义净在内的中国高僧都曾参加密典的翻译工作。先后出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永淳二年) 、《十一面神咒心经》 (显庆年间)、《不空绢索神咒心经》 (景龙年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如意轮陀罗尼经》及《不空绢索神变真言经》,这些经典成为密教图绘和雕刻的依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等早期画史著作均记有千手文殊、千手眼大悲观音像的壁画,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也有密像菩萨的图像留存。有明确纪年的密像是原西安宝庆寺收藏的十一面观音立像,面像丰润方颐,体态硕长,头上十一面小像神情各一,与经轨相合,为武则天长安三年 (公元 703年) 的作品。据记载千手千眼菩萨形象的制作是由杨惠之开始的,自他首创之后,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四川资中重龙山石窟 113龛的千手观音是中晚唐时的雕刻,高 3.9m,深1.85m,观音头戴花冠,冠中一化佛。身后浮雕42只手、分持铃、瓶、轮、镜、弓、杵、盾等法器。环绕身侧,外刻火焰纹背光,构图完整,法像端严。玄宗酖嗜神秘,密教大行于世。开元中,印土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相继来到长安,结坛灌顶,祈雨禳灾,密教图像更是大行朝野。石窟寺院驱除贼兵,造福百姓的毗沙门天王雕饰宏丽。在云南、四川等地均有遗存,造像供养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前五篇文章

天水游

空灵之旅 西藏自助游备忘录

敦煌壁画雕塑与建筑艺术

静谧的舞蹈

莲溪寺藏北魏墨玉观音

 

后五篇文章

兴教寺三塔的来历

传喜法师:定光寺开示

恭敬僧宝的功德——传喜法师宁波清道寺法会开示

生活与生命的反思──从工业文明谈起(下)

试析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