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对话三:佛教、寺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时间:2008年1月26日
地点:北京龙泉寺
人物
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泉寺方丈
王鲁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主持人

佛教改革
王鲁湘:刚才说到太虚法师,太虚法师可以说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想对中国佛教进行改革,并为此奋斗终生。

学诚法师:太虚大师对佛教有三大改革:教理改革、教制改革、教产改革。教理改革是理论改革,提倡人生佛教;教制改革是全国制定统一的制度,当时佛教会下辖有八十万出家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层层下来;教产改革是寺产归公。

王鲁湘: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没有提供给他进行这种改革的客观条件。

学诚法师: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佛教界很多长老法师们很难想像太虚大师这么搞下去,佛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不怎么支持。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

王鲁湘:对。所以最后太虚大师说他的改革不成功。

学诚法师:不成功。

王鲁湘:但是我觉得他提出的改革三大任务、三大目标应该还是中国佛教应该坚持的一个方向。

学诚法师:他所提出来的这三大改革,可以说就是佛教存在的问题。教理改革是怎么回事呢?比如说佛教包括五乘的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怎样把人的佛法跟菩萨的佛法、跟佛的法结合起来呢?他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就是说你如果在世间上是一个完人,慢慢就能够成佛。其次,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很多问题都是在于缺乏制度,所以他一生最大的志愿是“整理僧伽制度”。

那么教产改革是什么原因?好多寺庙的住持圆寂以后,他的弟子在庙里升住持,庙里自己有大寮,自己有库房,自己办伙食,这样的话,庙里就有财产,并且一直在累积,日久年长的话,有些庙就会累积很多钱,而这些钱又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和管理,再加上一些庙里出家人的素质又低,无形当中寺院的财产就变成大家的聚焦点,甚至由此发生纷争。太虚大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急于对此进行改革。

佛教、寺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王鲁湘:我在有些寺庙里也看到这种苗头了。很多善款,很多善男信女的香火钱,可以说使不少寺庙,特别是一些著名寺庙成为积聚财富的地方,而且积聚财富的速度非常快。如何管理这些财产、妥善运用善款,就成了这些寺庙面临的很大难题。因为现在很多寺庙变成了一个很难定义的机构,有些寺庙首先是一个宗教场所,但似乎它又是一个企业,同时也是个慈善机构,另外它还是个教育机构,多种角色、身份混在一起,理不清楚。那么在这些方面,中国佛教协会有什么办法革除弊端,使它有益的方面得到发扬?

学诚法师:我觉得佛教的寺院首先是佛法僧三宝的体现,其次是出家法师修行办道的道场,第三是广大信教群众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开展慈善事业的基地、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开展海内外佛教交流的宝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王鲁湘:这几个定位很好。

学诚法师:那么,佛教如何来面对经济问题?是不是现在的寺庙很有钱?我觉得未必。为什么这么说?从整个中国佛教来看,大多数寺庙还是比较贫穷的,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就以沿海省份福建来讲,好多山区的寺庙,经济都还相当困难。

王鲁湘:贫富不均。

学诚法师:真正有钱的寺庙还是很少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的寺庙为什么经济比较富裕呢?门票收入,或者寺庙里有商业经营,并且有相关的人在操作,也就是刚才讲的企业化。有人讲大陆的佛教寺庙有钱,那台湾的佛教寺庙更有钱,天主教、伊斯兰教更有钱,佛教跟他们比,微不足道,九牛一毛。问题是说,我们用这些钱干什么?怎样运用?怎样回馈到社会去?就台湾来讲,台湾四大山头都有自己的机构---弘法机构、教育机构、慈善机构等,寺院跟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而大陆佛教相对来讲,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出家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修行,很难有组织、有系统、有力量地回馈社会,实际暴露出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确非常重要,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中国佛协对此也高度重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对社会的现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要真正了解到社会需要佛教做什么?社会需要寺院做什么?比如今天上午龙泉寺一些义工到河北去扶贫济困,大家送去了衣服、粮食、药品、慰问金等等。此外,有一些大学生交不起学费,我们就给他们做中介,帮助解决问题。去年有一个赴美的中国留学生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来参与这个活动,被帮助的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学校的老师也很感动,在社会上也有比较好的影响。

王鲁湘: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送到河北去的口袋上都写了什么村、什么人、多大年纪等等。我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想了很多。我觉得人们慈善的行为,常常会流于表面化,有时候甚至在我们这样一个富裕的社会里头,会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某些人表达自己时尚生活的方式,这就把爱心,把慈善行为异化了。因为他觉得:反正我把多余的衣物捐出来了,至于这些衣物有没有到达需要的人手里,我不关心这个过程,也不关心这个事情。所以,类似的很多事情就流于表相,流于表面,变成一种做秀。可是我看到今天龙泉寺在装车运送这些慈善物品到河北农村去的时候,我看他们的计划都是具体到村、到户,甚至到人,也就是说在这之前,龙泉寺及其信众,和支持这个工作的企业,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严肃、认真,并且事前做了很详细的社会调查,然后点对点地完成了这次慈善行为。这就不是在做秀了,这是在扎扎实实地帮助别人、利益众生。

学诚法师:我们曾经到过一些边远的县里去救灾扶贫。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同县民政局联系,但是在个别地方遇到的情况是这样的:他们关心的是你有没有项目给他们做,如果说让他们把贫困人员组织起来,由我们给贫困人员分发救济物资,他们往往没有多大兴趣,不是很愿意做。于是,我们就找到乡政府,让他们帮忙统计,乡镇政府非常乐意做。每次访贫,事先我们都会做调研,千家万户,谁住在哪里,需要什么东西,需要药品还是需要油,需要什么衣服,都登记好,然后我们一次性送去。送去的时候也是通过当地乡镇政府,然后一包一包送到每一个人的家里去。对于慈善,关键的是做这件事情的人———寺里的法师、义工、护法居士们首先要有慈悲心,心地要善良,这是非常重要的。对受赠的这些人,对他们要有慈悲心,而不是说,谁的东西用不完了捐出来,帮你送去;更不是说做这件事情是为了扬名;或者现在大家都在做这个事情,我们也来凑个热闹。我觉得这样做的话,意义不大,甚至会养成一个不好的风气。

王鲁湘:就是作为一个当然要做的很普通的事情。

学诚法师:这也是我们本分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待续)


 
 
 
前五篇文章

太虚大师与雪窦寺

云居山真如禅寺: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弘一大师与近代人间佛教略志(一)

弘一大师与近代人间佛教略志(二)

佛眼看商道——供花:回报给顾客

 

后五篇文章

法门寺佛指舍利八重宝函寓意的传统设计文化

末法时期如何做一个修行者(一)

末法时期如何做一个修行者(二)

虚云和尚与南华禅寺

《和尚与哲学家》(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