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新时期下的佛教慈善之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慈善分论坛论文摘要

3月31日,“佛教的慈善关怀”分论坛在慈济板桥志业园区举行。“佛教的慈善关怀”分论坛论文发表量高达35篇,是论文篇数最多的一场,可见当今佛教界对慈善领域予以的高度关注。分论坛以“佛陀的慈善思想”、“慈善思想之开展”与“慈善思想之实践”三个场次进行,共有27位高僧及学者发表论文。这里摘编了论文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慈济静思精舍德仉法师[1],以“圆之譬喻与体现—福慧圆满之慈济世界”为题发表专题演讲。慈济大学的许木柱[2]则以印度尼西亚红溪河整治为例,说明慈济长期慈善援助、人文安置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XC法师[3]认为,佛教的甚深与广博,是慈善文化丰厚的精神资源。他详细阐释了佛教慈善的理念和实践次第。六度、四摄皆以布施为首,布施是大乘菩萨道的首要,也是佛教慈善的根本理念。慈善的践行者应该注意以下五点:给予受施者应有的尊重,以坚忍的心面对一切困境,以稳定持久的心广作布施,以内敛恬淡的心对待布施,以深远的智慧洞察世间;同时应该从布施的对象、心态、内容和身心安立等方面,依着业果缘起法则进行取舍抉择。他最后指出,人间佛教,不单是指佛教人间化,更蕴含着人间佛教化的理想。无论是人间净土,还是大同世界、理想国,都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共同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建明[4]通过详细的历史材料分析指出,弘一法师其实是现代人间佛教的提倡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他的佛教慈善观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魏德东[5]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跟中国本土文化相比,佛教的公益事业思想是非常独特的,因此佛教很好弥补了中国社会这一固有缺陷。佛教对慈善与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也许是佛教最终为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重要理由。而对当今时代,佛教公益事业也是促进公民社会建设、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佛教公益组织中所蕴含的自愿、透明、廉洁、奉献意识等普世性价值,最终将成为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重要资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元春[6]认为,多年来,佛教慈善活动有些零碎,并且缺乏自己的独立创意。如果树立慈善品牌,并采取适当的办法开展慈善品牌的社会营销,将取得事半功倍的示范效果。在一定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宗教界直接兴办社会服务机构,是没有政策和法律障碍的。另外,制度型佛教行善模式的建立,有赖于能否进行制度创新,让佛门依法拥有“宗教法人”(相应于“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身份。

中华佛教青年会理事长惟静法师[7]指出,慈善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不离“上弘下化,饶益众生”。教理与慈善的方便行,是为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基石。中华佛教青年会是以监狱关怀、校园演讲及社会公益、生命教育等为会务主轴。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8]阐释了慈悲思想的义理与现代意义,并介绍了香港佛教界的慈善事业成就。从90年代以来,香港佛教界累计在内地兴建200多所中小学希望工程。在香港本土,香港佛教联合会创办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共有48所,安老、护老院有几十家之多,1970年创办了首家香港佛教医院,于今已有近40年历史。最近又成立了〝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使香港佛教医院更具规模,中西医比翼齐飞。

香港佛教律仪净苑住持衍慈法师[9],提到应该正确引导信众。现在有些寺院烧香,越烧越多;点蜡烛,越点越大,很不文明,既污染空气,又浪费金钱,若能将这些香烛钱积聚起来,用到社会慈善公益上,也是很可观。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法师[10]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佛教开展慈善公益事业的成就,指出慈善事业作为佛教与社会沟通的最直接、最可接受的桥梁与方式,这一模式受到政、教、学三界的普遍认同,也受到社会民众的赞叹。

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协会长惟贤法师[11]介绍了重庆市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15年以来的慈善工作历程。重庆佛教协会慈善机构在1993年成立,是国内佛教界较早开展慈善救济的组织。
无锡祥符禅寺住持无相法师[12]提到无锡佛教界在解放前就有很好的慈善事业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恢复近200所寺院,仅祥符禅寺10年来用于慈善事业方面的经费就达到了3100余万元。

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先生[13],介绍了自己在新加坡几十年来从事佛教慈善的体验和心得。一个机构,一项事业,草创时期的精神和元气,对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共同的侠肝义胆、血性热肠,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开创者们普遍的人格特质。任何一间宗教机构,可以由其气质格局观其发展空间。慈善事业是否兴办,兴办得如何,乃其器局之最真实表征,气质定格局,格局见将来。再好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都会有变化,比制度更靠得住、更久远的是习俗,好的习俗就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尊崇的制度。制度是很容易变质变味的东西,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感情、信仰、喜好和习惯去腌制。对一个做佛教慈善事业的人,慈悲心、智慧眼和群众路线很关键。

体证法师[14]介绍了汉传药师法门的理念及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弘传经验。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慈容法师[15]阐述了佛光山的慈善理念,从人才培育、建寺安心、社会福利三个方面回顾佛光山的慈善社会事业。

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陈声汉先生[16]介绍了台湾地区“一念莲华”临终关怀的推广与实践。

中国医药学院美德安宁病房宗教师慧哲法师[17]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念佛法门在安宁病房施作时机,认为发现病人有死亡恐惧、自觉业障深重、做生命回顾发现有灵性困扰、不堪病苦折磨、家属愿意陪伴念佛及协助心愿完成时,是提供念佛法门适当的时机。

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妙贤法师[18]对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宝贵建议。

慈济基金会宗教处主任谢景贵先生介绍了慈济义工的国际赈灾工作。慈济全球性的救援行动,已经足迹横跨欧、美、亚、非、大洋洲等五大洲。慈济大学助理教授何日生先生[20]回顾了慈济十九年来在大陆开展慈善工作的过程。

【会议论文】

[1] 圆之譬喻与体现----福慧圆满之慈济世界

[2] Mutsu Hsu, Rey-Sheng Her, 《人文安置:印度尼西亚红溪河的案例对慈善援助的意义》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84

[3] XC法师,《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

[4] 何建明,《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弘一法师的现代人间佛教慈善观》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48

[5] 魏德东,《论中国佛教的公益事业》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65

[6] 刘元春,《佛教慈善社会化发展之路径》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68

[7] 惟静法师,《慈悲利他 菩提耕耘——谈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73

[8] 觉光长老,《慈悲思想的义理与现代意义》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76

[9] 衍慈法师,《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10] 根通法师,《佛教慈善与社会责任》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85

[11] 惟贤法师,《慈善工作是菩萨事业》

[12] 无相法师,《兴大慈悲,利乐有情》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82

[13] 李木源,《佛教慈善事业纵横观》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80

[14] 体证法师,《药师法门与人间关怀——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弘法经历为例》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78

[15] 慈容法师,《佛教的慈善社会事业─以佛光山为例》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77

[16] 陈声汉,《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与和谐社会──以临终至中阴关怀为例》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74

[17] 慧哲,《念佛法门在安宁病房施作时机之探讨》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72

[18] 妙贤法师,《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思考与建言》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70

[19] 谢景贵,《大爱无国界—慈济国际赈灾》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66

[20] 何日生,《大爱,做为海峡两岸和谐的基石——慈济大陆慈善工作纪要》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764

进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前五篇文章

走进“一僧一寺一佛国”

神州佛缘 法海徜徉 ——中国佛教文物展

世界佛教论坛“佛教的宗派融合” 佛光山金光明寺盛大展开

一僧一寺一佛国

佛陀的智慧:经济学发展的理论之源

 

后五篇文章

“佛教的宗派融合”分论坛在金光明寺举行

佛教的隐喻心理諮商

落实佛教本土──德州佛教会玉佛寺弘法的进程

佛教思想对于企业道德构建的积极作用

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