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的隐喻心理諮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人类心灵生活的开展,以及爱心的陶冶,有很大部分是透过寓言、故事、轶事、公案、神话和诗篇的隐喻,来达到启发效果的。因此,阅读和欣赏隐喻资料的启示,不管是对儿童或成年人,都具有发人深省的效果。

  隐喻素材,是人类最早用来启发智慧、开阔胸襟和丰富心灵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几乎所有的民族,都用这古老方式来编造传说、神话和寓言;每种宗教,都用它来传承教义和启示,甚至连文学、艺术和诗篇,都离不开隐喻的手法,以表达它的内容和启发性。显然,隐喻是人类心灵生活的资粮,亦是传承智慧与爱心的媒介。

  就提升人类精神生活而言,心理咨商和辅导,是近代发展出来的科学。我们用它来扶持心理发展,矫治心理违常,维护心理健康。然而,隐喻这罈古老佳酿,却在一九九○年代才被用在咨商晤谈之中,以补充非指导性咨商(nondirective approach)的不足。

  我们是靠着基模(schemas)来探索、思考和判断,以便回应环境的挑战。但由于现代教育往往过度重视科学的启发,以致普遍忽略文化性的隐喻素材,这也是现代人精神生活厚度不足、心灵养分过于淡薄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生活的调适上便会出现偏差。所以,我们需要再次重视隐喻的文化素材,以此孕育深邃的智慧和宏观的视野。

  其次,在咨商与教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个案或学生的主动性,就要避免以说教或教诫的方式来进行。因为这样只会徒增防卫的心理,并无法得到省思的功效。而隐喻的方式不但能引发个案的反省,还能延伸思考,产生创意和醒悟,且能勇于面对问题。所以在咨商和教导上,若能使用隐喻的技巧,更能增进启发的效果,产生宽广的视野。

  隐喻的素材,除了随机取材、就近譬喻之外,大部分是文化累积的精华;它不只是直接摘述的内文,而是蕴涵多元启发的材料,因此在咨商上具有深厚的价值。本文旨在说明隐喻咨商的效用、内涵和技巧要领。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我很自然地将隐喻技巧置入在咨商转导中,加以应用。这是受到佛教和禅学启发弟子时,经常使用隐喻的影响。久之,我归纳出一些原理和原则,成为教导和心理工作的有力辅导工具。

一、隐喻晤谈

  隐喻是一种启发或沟通的方式,它透过类比推理,产生更多想像;透过隐喻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感情、思想和价值判断,并引起共鸣。隐喻的故事、寓言、诗歌和譬喻,能帮助我们了解事态,产生观念的延展和再思,孕育创意和新的思维。

  隐喻是童年以前常用的语言,孩子们对父母亲说了许多比喻,诸如”母亲的眼睛像星星”、”花儿像妈妈的脸庞”、”天边飘着白色的棉花”。我们也很容易听到情绪性的隐喻,例如”那个坏蛋是虎姑婆”等等。大人也很喜欢对孩子说隐喻的故事和寓言,让孩子得到丰富的想像和类推,并学会使用隐喻的表达。因此,隐喻在人类的心理世界里,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隐喻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共同模式。
  ‧由于隐喻的延展性好,能促进更多想像和创意思考。
  ‧透过隐喻的启发,容易产生联想和内省,而表现出创意与同理。
  ‧隐喻对个人的启发历久弥新;随着时空改变,常会产生新的启发。
  ‧透过隐喻而带动的省发,能发展出主动的行为和态度。

  个体在生活中,随机接受的隐喻越多,自我反省和启发的能力也会跟着增加,因此我一向赞同多使用寓言、譬喻、童话故事等,只要不是暴力、恐怖和非理性的题材,对孩子的想像和启发,都有一定的帮助。

  隐喻有如一盏心灯,在晤谈、教导、咨商与辅导中适时提出,能照亮心中的阴晦,看出人生的行路或生活的方向,容易引起共鸣,产生丰富的想像,策动个案的自我启发。诚如威廉‧葛拉塞(William Glasser)所说:我们怎么想,就会怎么做;怎么做,就会怎么感受。当自己有了新的、正确的想法时,就会去调适或改正不当的行为,而原来不适应的心情也会跟着改善。这正是我在咨商辅导时使用隐喻的主要原因。

  咨商辅导的心理动力,建立在案主的主动性上。无论你花多少心血进行晤谈,案主若缺乏改变自己的意愿,困扰就不会消失。然而透过隐喻与参契,却能引发个案的内省和联想,产生改变自己的创意,使其人生有了新的转机。这当然需要一点技巧,容后我们再说。

  隐喻启发的教育或辅导方法,似乎存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而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伊索寓言》。此外,在各宗教的经典里,隐喻的寓言故事尤其多,不过在几个大宗教之中,最早以结构性的隐喻作为心灵启发的方式者,则首推佛陀。在早期佛教的经论中,就有两部经使用隐喻法,其一是《百喻经》,另一是《法句譬喻经》。佛陀在这些经典中,活泼引用隐喻的技巧,启发弟子的觉悟,从渐次业(逐渐建立正确的行为)、渐次学(分段学习和成长)到渐次行(一步步踏上有德行的境地)。这种心灵启发法也影响后来的佛教教育方式,尤其是中国禅宗参公案,以及禅诗咏唱的启发技巧。

  多年来我斟酌佛教的隐喻技巧,在咨商辅导中,遇到时机恰当,案主的经验背景与隐喻相契时,随机权巧提出,常能产生很好的共鸣和内省,使当事人有所省发,从而调适其行为,消除心理上的失序或困扰,是咨商辅导中的一项利器。

二、隐喻的象征式语言

  在教导或咨商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丰富自我提示的隐喻素材,大抵属于象征式的语言。无论寓言、故事、仪式、诗歌等等,其意含非仅仅是表层的意思,而是隐喻所象征的事例,能投射出更为丰富的涵义。因此我们称隐喻为一种象征式语言。

  象征式语言,不像平常生活中的叙述性语言,完全在描述现实经验,传递时空和逻辑的真相。象征式语言可以突破时空和逻辑的支配,在隐喻中,不同时空和范畴的事物,会活生生地一起出现。它们所遵循的是热情和联想,并与个人人格深邃的层面,产生应感和内省。

  隐喻用以象征心灵、视觉、听觉和内心的感受,流露出内心经验和意识情结。当隐喻在适当时机提出时,会在咨商(或教导者)与个案之间,产生丰富的共鸣,有时会有深度的会心和感动,从而带动学生或个案主动反省。这种现象,诚如艾利克‧弗洛姆(Eric Fromm)所说:象征语言的内容,有些是真理或最高的智慧,有些则是非理性和野蛮意识的反省。

  隐喻所使用的象征式语言,大抵可分成三类,即惯例性的隐喻、偶发性的隐喻和普遍性的隐喻。兹说明如次:

  ‧惯例性的隐喻,包括图腾、标志、传承久远的故事。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这些隐喻,以传述他们的文化和真理,而每个宗教也都有他们的传述和典故。

  ‧偶发性的隐喻,包括寓言、故事或特例事件的隐喻,可用来与个案类似的经验相共鸣,并有所领悟。

  ‧普遍性的隐喻,包括真理、觉悟寓言和事绩,它超越文化与族群的界线,是人性共有的爱与智慧。例如有许多诗篇便是跨越种族的,人人都能从中受到感动和启发。

  隐喻透过它的象征式语言,把最具启发性的”灵光”,传递到学生或个案的心理世界,经过发酵,萃取精华,成为个人反躬自省的精神资粮。

  佛陀在传承禅的真谛时,用了”拈花微笑”来做隐喻。他在灵山法会上,面对四众弟子布教说法,竟不说一字,只是手拈着一朵花,站在大众面前,以喜悦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对大家示现美好的微笑。他对着众人微笑,也对着手中的花朵微笑。这样优雅的举动,已经把生命的真理给说尽了。这时,只有大迦叶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而广大的弟子们,却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所说的真理为何。佛陀于是为大家做了个旁白:

吾有正法眼藏,
湼槃妙心,
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訶迦叶。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有智慧的宝藏,它即是没有染执、没有成见和偏见的清净妙心。它超越有形的色相世界,一方面微妙地用在当下的生活,一方面契会宇宙本体的存在。它不是用文字来知解所能传述的,超然物外于一般色欲范畴的教化,只有在清净没有情染时,才能解脱烦恼和无明,参契到宇宙光明的实存。现在把这个教导方法传递给摩訶迦叶,你要护持传承下去。

  你如果稍有警觉,就会问道:”佛陀为什么要拈花示众?”其实,在这个场景中,佛用花来象征生命,用微笑来象征法喜。简单的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要活出法喜,活出微笑,活得丰足自在。它的妙法就是净化心中的情结、执着、偏见和成见,用清醒洁净的智慧去面对人生,承担责任,做一位实现生命之爱,又看出永恆的慧命,参契归宿不可思议的光明精神世界。

  在教导和咨商的过程中,找对时机,契合学生或个案的心理状况,巧妙地提出一个隐喻,常会产生豁然开朗、如饮醐醍的微妙启发。有时,为了加强隐喻和象征的效果,还可以引导他们画一幅象征性的画作,或给他们一个小纪念品带在身边,以便持续引起他们的反省和思考。而对于善于自我启发的人来说,活泼的隐喻式寓言、诗篇及故事,更是进德修业、涵冶性灵的好素材,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禅机妙喻

  禅的宗旨在于见性,这是要一个人从定慧等持中,生活得清醒自在,有慈悲,有智慧,去实现丰富的人生,并参契永恒的慧命。见性不是看到,而是表露或实现光明的本性。

  禅者教导弟子,要懂得一行三昧,用专注没有情染的心生活,以实现人生。这不但能免除烦恼和痛苦,更能实现生命的丰足和喜悦。为了破除心中的烦恼、执着和种种心结,禅者经常使用隐喻启发法,来引导弟子开悟,透过一连串的小悟来建立信心、信仰和渐修的行动;透过渐修引发更丰富的顿悟,而打开般若自性中的光辉。诚如唐朝的神会和尚所说:”修行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是要在不断的开悟中,才得以顺利进行;见性却要靠长期的渐修,才能大彻大悟。因此,开悟的课题,无论是小悟或大悟,都是平常就要修持的。

  唐朝的马祖道一年轻时,到南岳怀让禅师那里学禅。他每天用功地坐禅,于是怀让问他:“你坐禅是为了什么?”马祖说:“为了成佛。”不久怀让便在马祖坐禅的庵前磨砖。马祖不禁好奇地问:“请问你磨砖做什么?”怀让说:“磨砖做镜子呀!”马祖诧异地说:“砖怎么能磨成镜呢?”怀让说:“磨砖不能成镜,那你坐禅又怎能成佛呢?”马祖于是请教道:“那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说:“禅不在坐卧,佛没有一定性状。如果执着于坐相,永远见不到大道。”马祖问道:“道既没有形相,怎么能见呢?”怀让说:“用你的内在法眼见道。”马祖猛然有了醒悟。

  这个磨砖做镜的公案,表现了活泼的隐喻,加上巧妙的对话,马祖就开悟了。

  马祖也很擅长于隐喻启发的技巧。马祖以牧牛为隐喻,教弟子石巩调伏无明烦恼。有一次马祖问石巩:“你在做什么?”曰:“牧牛。”马祖问:“怎么牧牛?”石巩说:“当它犯了禾苗时,我便把它拉回来。”这样的回答,赢得了马祖的称赞。这些隐喻指导人们要保持纪律、培养自律。虽是小悟,但毕竟是修持中很重要的一环。

  药山禅师与弟子道吾和云严,随机隐喻对话。他指着荣枯两棵树问道:
  “眼前那两棵树,是枯的对,抑或荣的对?”道吾说:
  “荣的对。”药山说:
  “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云严说:
  “枯的对。”药山说:
  “灼然一切处,敢教枯澹去。”

  我们现在看这则公案,很容易从荣枯之中,看到荣者从他荣,枯者从他枯,重在保持灼然光明的超越态度。这不正是很活泼的启发吗?他正告诉我们,无论顺逆、贵贱、得失,都要以光明的自性去观照和看待。

  禅者也善于用很简单的事物,去隐喻生命的大道理。唐朝的溈山灵祐是百丈怀海的弟子。有一天,百丈要溈山去拨拨炉子里是否还有火。溈山拨了一下,看不到火苗,百丈亲自深深一拨,竟然拨出一点火种,便指给溈山看,并对他说:”这不是火吗?”这时溈山产生了彻悟。这一点火种,正为佛法所说的光明自性,它被尘劳无明覆盖,现在深深一拨,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禅者善于隐喻启发,他们不拘泥于形式,随机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妙喻比譬,启发心灵,宏展开朗的心胸和智慧。我相信作为一位咨商者,也要有这种素养,才能对个案有正面的帮助。

四、公案与譬喻

  在禅修的功课中,为了解脱个人的无明和结繫,清除烦恼和不安的情结,进而发展颖悟的觉性和智慧,好在生活和工作中实现光明的法喜,禅师们会特别摘取古德的行仪、对话和开悟经验,好作为反覆参契的素材。由于这些精神生活的资粮,已经成为人类心灵生活所共有的启发资料,故称为公案。

  禅门非常重视自修,这相当于自助式咨商。他们从闻经、读经、思索、工作和清修中,不断咀嚼历练,并借用公案中的隐喻,引发内在的灵性和开悟。我自己在禅的参学上,亦采取这种方式,得到许多领会,让我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上碰到挑战纷繁时,总能从困局中领悟出全新的态度,把工作做好。

  因此,我尝试把参公案应用在咨商上,只要情境相契,效果亦令人满意。一位因为金融风暴而损失惨重的中年人,面临失业与家产亏损殆尽的双重压力,因而沮丧地呆坐在眼前。他叙说自己悽惨的遭遇,悲伤地说:“我怎么走下去?”
这时我为他说了”看脚下”的公案。宋朝的禅宗高僧佛果,后来成为国师,对稳定时局有很大的贡献。他年轻时跟随法演禅师学习。有一次,他和几位同门师兄弟,跟着法演在夜黑风高中行脚。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把灯笼吹熄。师徒在旷野中,行路崎岖,寸步难行。法演问他们:

  “漆黑一片,现在怎么办?”
  “回去市集过夜,明天再前行。”一位弟子说。
  “我回去点灯笼再回来接大家往前进。”另一位说。
  “回市集太远,不如就地歇着,天亮再走。”又一位说。
  这时法演问佛果说:
  “你的意见如何?”佛果答说:
  “看脚下,步步踏实的走。”

  这句话赢得法演大师的赞赏。人总要步步踏实往前走,仔细看着前路,不怕慢,只怕站;不怕走不出路来,只怕在心理上有了退却。

  这位中年男子从这个公案隐喻中,立刻有了醒悟。他点点头说:”过去的顺利荣景,有如过眼云烟。现在要面对的财务困窘和艰难,则像是夜黑风高的现实。我必须步步踏实走过它。还好我不致无路可走,只是艰苦一点就是了。”于是我们有了如下对话:

  “你最艰苦的是什么?”
  “无法对母亲启齿,说明她老人家的退休金正在泡汤之中。”
  “你还能撑着过活吗?”
  “勉强过得下去。”
  “那就步步踏实的走过崎岖。其实这段日子也不会白过。佛家所谓‘功不唐捐’,你将从中得到经营的智慧,以及克服困难后的人生光彩。至于如何稟告令堂,慢慢找机会再告诉她吧。或许她也有所知悉,已有心理準备才对。”
  他离开晤谈室时,看起来精神压力缓和了许多。要跨出门时,还回头向我行礼说:”我会记得看脚下的功夫。”

  公案可以拿来当借境思考,产生隐喻和启发,而佛陀所说的《百喻经》,就是很好的隐喻素材。我处理过一件临终关怀的个案,当事人是一位女士,正面临癌症末期及死亡的恐惧和徬徨。她说:
  “我不想死,也惧怕死亡的陌生和一无所知。你能告诉我死后会怎样?”
于是我引用了唐朝高僧云门文偃的譬喻。有一次有人问云门说:
  “树凋叶落时怎么办?”他回答说:
  “体露金风。”
  这句话有双重意思,其一是秋冬之际,叶落树凋,万里无云的晴朗。其二是精神层面,面对纯净无染的法身,回归到美好法喜的本体世界。我接着说:“人生如旅,旅行完了就该回老家。现在你的家人和朋友,正像同团同车的伙伴。在美好的旅行之后,毕竟要独个儿回家。”她问:
  “家在哪里?”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妳要好好念佛,向往那里。”

  从事教导或咨商工作,如果能善用隐喻技巧,常会对当事人带来新的认知,打开另一个看待问题的视野,拋弃固有的成见和处事态度,进而开展全新的生命意义。因此,咨商者平时便要累积丰富的公案、譬喻、寓言等素材,在必要时灵活运用,发挥启发的效果。

五、隐喻的要领

  在教导和咨商的过程中,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防卫的问题。个案一旦起了防卫心,若想要引导他,或告诉他正确的作法和行动,都会遭受排斥。正因如此,指导性的谈话,往往对行为偏差或心理失调的个案,很难发生作用,于是才有非指导性的咨商晤谈产生。透过同理,建立信任和情感交流,解除防卫机制,让个案产生主动性,对自己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反省,才有可能做出新的抉择和行为,改变眼前的障碍,或排除心理困扰。

  我们越想主导学生或个案,让他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走,就越会做出诸多指示和建议,结果不是阳奉阴违,就是不理不睬。所以不论是教导或咨商,都必须设法引发个案的主动性,重新点燃他的活力,引导其学习和反省,才能见其正面的效果。

  在咨商过程中,适当使用隐喻,可以避免反抗,又可以从寓言、公案、故事、诗歌、譬喻之中,汲取个中智慧,透过感动和共鸣,化为反省和启发。隐喻在咨商上的灵活应用,不但可以避免说教和僵化,又可以带来触类旁通的延展性思考,为心灵挹注新的资粮,孕育内省的动力。一般而言,隐喻具有以下效果:

  ‧减少防卫性,增加借境思考的主动性;
  ‧具有提示性效果,而无说教和告诫的缺点;
  ‧容易引发类比的认知和创造性思考;
  ‧容易与文化、生活经验结合,带来更多领悟。

  我常随机使用隐喻,来补充咨商和辅导上的缺口,发现非指导式的方法固然有其优点,但个案如果缺乏起码的生活智慧和教化,很难借力使力,让个案产生新的认知,发展理性情感,甚至没有足够砥励其负起责任、改变自己行为的基模。于是,我开始运用许多隐喻,并在《参禅‧改造心情》(远流出版)一书中,以禅诗当作引媒,引发个案的创意和反省。

在咨商辅导中,除了娴熟专业的技巧之外,在应用隐喻方式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契机应缘:要契合个案的困扰、心境和动机,所做的隐喻要能引起同理和类化,咨商才能见成效。
  ‧把握时机:晤谈从倾听、净化到认知困扰癥结的过程中,若能适时提出隐喻,最能策动共鸣和省发。
  ‧加强提示:为加强隐喻的提示效果,可引导个案笔记下来,或用纪念品、画作、饰物、图像,提醒自己的省悟和决定。
  ‧了解与追踪:在交谈中对隐喻进行解释和引申,供个案思索,产生醒悟,并应追踪其执行、改变的效果。

  为了做到契机应缘,便要同时考虑到个案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并可从通俗的文学、电影、电视等材料中,选取隐喻素材。隐喻越能切入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越能起作用。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与其信仰有关的隐喻,最能引发认知和反省,带来全新的视野。但隐喻不能使用怪力乱神,不可以迷信,必须是正知正见才行,因为怪力乱神的隐喻不但会带来焦虑和妄想,对个案有害无益,甚至还会造成病情加重。

  其次,要把握个案在认知问题上的癥结,或者虽然认知,但缺乏行动力时,透过隐喻,能产生引导效果,对所面临的问题产生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化(accommodation)的作用。前者是吸收了隐喻的内容,成为新的基模;后者是透过新的基模,产生新的认知。

  最后是教导者或咨商者,需与个案讨论隐喻的公案、诗歌、寓言之意含,让个案充分了解与延伸。必要时,可透过笔记来加强印象,或者给他一个相关的纪念品,让当事人带在身上,时时参契、回味和自我提醒。有时候,我会送给个案一条腕珠,让他看着它,就想着今天隐喻的内涵和执行的决心,并在下一次晤谈时,评估行动的结果。

  隐喻在咨商与教导中的重要意义,是借镜思考、产生创意和省发。此外,对于生活教育不足的个案,透过隐喻,也较能增进类化思考的基模。因此,咨商员或教导者在使用隐喻技巧时,必须要活泼、有创意。更重要的是,平时就要多阅读历史、宗教、文学、寓言等丰富素材。如此,才能信手拈来,对个案和学生产生启发。

  隐喻在咨商和教导中,做有效的应用,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不但将它运用在晤谈或心理辅导上,更将它应用在一场又一场的演讲中,很能引发共鸣和迴响。

六、结语

  多年来我阅读经藏,并与心理咨商和辅导,做了结合,得到丰富的心得。我更发现,佛经所记述的内容,都是佛陀与弟子的晤谈纪录。不管集结成经的年代如何,体例总是不变:有时是个别晤谈,有时是团体会谈,有时是对大众开示或说法。师徒谈话中,使用了许多隐喻或譬喻。这种启发方式,不但影响往后佛教活泼的传承,对心灵的启发,更是引人入胜。

  尤其是禅宗的开示,更多运用隐喻晤谈。隐喻具有活泼生动的同理特质,在适当时间提出,尤其在认知及意识活动,彼此接近时,能带来豁然开朗的领会。尤有进者,它能产生更多触类旁通的延展效果。

  隐喻晤谈的技巧,可以带来开悟,而不是只有认知。因此隐喻在心理咨商上,若能活泼的运用,对个案会产生良好的启发。在教学和辅导方面,多加利用,容易有好的教学效果。

 
 
 
前五篇文章

“佛教的宗派融合”分论坛在金光明寺举行

新时期下的佛教慈善之路

走进“一僧一寺一佛国”

神州佛缘 法海徜徉 ——中国佛教文物展

世界佛教论坛“佛教的宗派融合” 佛光山金光明寺盛大展开

 

后五篇文章

落实佛教本土──德州佛教会玉佛寺弘法的进程

佛教思想对于企业道德构建的积极作用

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

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佛教书画流变与当代书画艺术创作的禅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