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九华山】地藏金身永不朽,佛家道场美名扬 |
 
【安徽九华山】地藏金身永不朽,佛家道场美名扬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 据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化成寺记》载:“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崛起大江之东,揖潜庐于西岸,俨削成于天外,旁临干余里,高峰峻岭臣焉,连岗走陇子焉。自元气凝结,几万斯年,六朝建都,此为关辅。人视山而天长,山阅人而波逝,其间圣后贤臣,歌咏叠兴,言不及者,兹山屈焉。”这段话,不仅道出了九子山得名的原由,同时更描绘出它的峻美。就今而言,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方圆百余平方公里,北邻长江,南隔太平湖与黄山风景胜地相望。 《青阳县志》谓九华山山峰“得名者四十八”(或谓有九十九峰,大概是附会金地藏活九十九岁而来),主要者如天台峰、莲花峰、天柱峰、十王峰、玉屏峰、观音峰、老鹰爬壁峰、九子峰等。其中,十王峰海拔1342米,是九华山的最高峰。天台峰俗称天台正顶,与十王峰紧连,海拔1325米,虽略低于十王峰,但却是九华山的主峰,此峰顶上又分出两峰,东为龙头峰,上有平台,平台上有捧日亭;西为龙珠峰,两峰有拱桥连接,谓“渡仙桥”,颇有道教色彩。桥中间阴刻“中天世界”四字。天台峰的最高点为“云峡”,云峡由两巨石狭峙而成,空间下宽上窄,仰视唯见一线天。这里是观云海日出的最佳处,“天台晓日”是九华山“十景”之一。天台峰上有寺,名天台寺(或称地藏禅林),这是香客朝山必到之地,也是旅游者可以登临的九华山最高点。天柱峰南距天台峰三点五公里,海拔千余米,峰头如鳌,峰上有峰,状如石柱,直插云天。峰旁五石环立如五叟游山,俗谓“天柱仙踪”。九子峰又称九子岩,在九华山后山,海拔八百米,离青阳县城只有20公里,也是峰上有峰,其数为九,如小儿环列向背,团聚嬉闹,故名九子。九子峰上有寺,名九子寺,寺左有七布泉,音如钟鼓;寺右有垂云涧,声如环佩,俗谓此为“九子听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第一次称“九华山”,并喻之为“秀出九芙蓉”之后,俗乃随之,但作为九华山诸峰之一的“九子峰”则仍依旧名不改。 溪与泉在九华山也很美、很有名气。溪有黄石溪、澜溪、缟溪、龙溪、缥溪、舒溪、双溪、濂溪等。其中,龙、缥、舒、双、濂5溪之水于六泉口处汇合成为一溪,俗称这一段溪流为“五溪”,其水经五溪桥流至梅根,然后进入长江,可见,五溪实为九华山之门户。传说5溪是5龙爬行留下的痕迹,站在五溪桥头仰望,5溪从九华群峰中奔流而下,象银蛇蜿蜒,淌漾有声;远山近树,流水行云,“五溪山色”,美不胜收。元代文宗皇帝游九华山至此,面对此景,不觉动情,于是吟诗一首云:“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欠功夫。”清人王泽弘也有诗曰:“出门朝日望溪明,忽有诸峰入眼惊。但识夜寒同气候,如何天半异阴晴。山含微雪苍然白,水带残冰分外清。到此倍知身世幻,九华真有故人情。” 九华山的名泉共有18眼,三角泉、天泉、巴字泉、七布泉、目露泉、龙女泉、白龟泉、璎珞泉,碧玉泉,温泉、双泉、派派泉、金沙泉、炼丹泉、戛玉泉、岩泉、虎跑泉、六泉等是也。金沙泉有两处,一在地藏塔前,有石刻“金沙泉”三字遗存;一在无相寺南,大不盈瓯,四时不竭,黄沙铺底,闪烁如金,传说僧地藏常以此泉水沏茶。七布泉在福海寺西,夏雨秋霖时,泉水分为7股,散落崖谷,一似云边野鹤穷来、石上寒猿见落,有诗云:“一泉分七布,胜在夏秋时。猿鹤常窥影,尘缘那许知?”龙女泉,在东崖西下,泉水澄碧,喝之甘洌,水中游鱼可数,费氏《化成寺记》谓是九子神献给僧地藏之泉,后人附会为“龙女献泉”,无论如何,此泉与地藏的确有着一段动听的传说,所谓“栖托先依水,泉从龙女开。空明飞镜下,皎洁弄珠来。洗茗寒香出,烧铛活火催,素磁方外话,斟酌胜春醅。”就是叙说地藏僧与此泉的关系。 九华山的自然景观与佛教文物构成了诸般美景,“五溪山色”之外又有“龙池飞瀑”、“天台晓日”、“东岩宴坐”、“化城晚钟”等,俗称“九华十景”。十景之中,既有浑然天成者,也有人工雕凿、刻意追求者。正是此天地之灵气、人间的鬼斧神工成就了这“东南第一山”! 除了自然风光,来到九华山,最重要的就是佛教之旅。 伴随着清脆而悠扬的钟声,来到九华山规模最大的寺庙——肉身宝殿。一抬眼便看见高耸的大门两边刚劲有力的佛语妙联:“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拾级而上,袅袅烟香扑面而来。相传唐开元年间新罗国24岁的王室子弟金乔觉深信佛法,虔诚修行,毅然抛弃了贵族生活,独自渡海来华宣扬佛法。金乔觉几经周折,来到九华山,立刻被这里奇丽的山水吸引住了,他翻山越岭,足迹踏遍了九华山所有的峰岩泉穴,最后选中了神光岭的一处山洞住了下来。随后金乔觉向乐善好施的九华山庄主闵让和提出“求一袈裟之地”作修行道场,闵公欣然应允。谁知,金乔觉脱下袈裟向空中一展,山风骤起,一袭小小的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竟将九华山大大小小的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七十五年后,九十九岁的金乔觉修成地藏金身,山僧们在神光岭为他修了这座塔形庙宇——肉身殿。 与肉身殿的庄严雄伟相比,百岁宫似乎更险峻、更朴素。供奉的应身菩萨传说是个真正的苦行僧,这位成道前叫无瑕的僧人享年一百一十岁,百岁宫因此得名。据说应身菩萨得成正果后,曾两次显圣。 站在九华山之巅,放眼四望。北面是长江如烟,与浮云相接;南面是黄山嵯峨,太平湖如镜。九华山前,峰峰相连,耸秀矗立,逶迤起伏,直向前撒去;俯城四周,环流左右,交道纵横,车水马龙;瞭望北岚风云,云飞龙聚,春风嘶鸣,好一派壮观美景。那一阵阵吹过的清风,和着美妙的竹韵,有如一阵阵轻微的叹息声。苍茫寥廓的太空更使人感到宇宙之无穷、人类思想的曲折与微妙。 夕阳下的九华山,太阳摇摇坠在山巅,九华山沐浴在淡红色的霞光里。那汩汩温秀的诗情,那样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在山下几度回望,九华山的美丽,九华山的佛和与佛有关的神奇传说突然再现在眼前,多么神奇的地方,多么迷人的圣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