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开元寺】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 |
 
【福建泉州开元寺】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 东方的艺术在寺庙里。别看山门、戒坛、大雄宝殿,天王、菩萨、十八罗汉,千篇一律,仔细看时却大同小异。艺术价值往往就表现在差别上。比如眼前这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在历代高僧的苦心筹建下,开元寺具足了丛林规模,尉然成为南方一大名刹,为泉州三大丛林之首,也成为天下禅宗四大丛林之一,更在天下五山十刹中,榜上有名。 泉州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古城,也是我国中世纪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开元寺地位的特殊和香火的兴旺更加证明泉州作为闽南“佛国”的名副其实。历史上,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八闽佛国景象。 走进开元寺,就会发现,这里,自然、历史以及人的心境都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前园根盘交错的大榕树、神秘苍凉的舍利塔,何其鲜明地诠释着闽东南的寺院风格。而一旦踏入后园,那浓郁的休闲氛围——幽雅的环境,嫩绿的草坪,则令繁忙的现代人感觉如同漫步在芬兰家庭球场。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 进山门,不是通常的松柏,而是榕树。这些榕树都有了一大把年纪,胡须飘飘,弯腰驼背,七扭八歪,憨态可掬,比那傲岸的松柏显得亲切、热情。浓浓绿荫中拥出一对白塔,遥遥相对。白塔的时间久了,风雨留下岁月痕迹,状如烟云,更为上面的浮雕佛教故事增加了神秘气氛。天然的石头在古代能工巧匠的手下变成了富有灵性的艺术品,斑驳陆离的塔身和模糊难辨的浮雕,把人带入了宋元时代的凄美境界里。驻足良久,意欲与宋元历史握手,却隔着千年时空,只能望塔兴叹,举目深思,让历史的光辉澄清凡俗的夫子之身。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熙熙攘攘的香客又从四面八方涌来,而在心里却默默悟出了闹市中这佛门的无声教化的功用。生活永远是向前的。当你在尘世中被人间世事所累时,置身在千年古园内,倚着百年古树,即使不念经颂佛也能清净心灵,陶冶性情,美化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善男信女的后脚还停留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中,而前脚却已跨入浩瀚无边的佛学天国。来到这里才发觉原来尘世和佛门竟如此之贴近。了却城市的负载,市民能来这里清净自己的灵魂。 开元古寺中的闲情雅趣,才是世俗之人所须去领悟的。和尚们长卧青灯古佛之下苦诵真经,凡俗之人尚不以为然,而当只有用心去聆听这古寺、古塔、古碑的静谧时,你才会参悟出他们寻求超脱的所以然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