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佛教商业道德准则 |
 
在日本企业界,有公认的“经营四圣”,他们分别是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和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现在,他们中唯一健在的就是稻盛和夫了。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52岁创办通讯公司KDDI(目前是日本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现在都进入了世界500强。 剃度出家,皈依佛门 从白手起家创立京瓷,再到京瓷成为日本第一优质企业,登上东京证券交易所“日本第一股”,进入世界500强;从“稻盛奇迹”到“稻盛精神”,稻盛和夫成为日本成千上万人追随和学习的对象。就在稻盛和夫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1997年9月,他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在日本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专心修禅。 出家后的稻盛和夫脚穿草鞋、身披麻布、手托木碗,四处去化缘。一个傍晚时分,在稻盛和夫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寺院的途中,一位打扫卫生的妇人塞给了他一个100日元的硬币,说道:“师傅,您一定很累了吧,回去的路上买个面包吃吧。”拿着100日元硬币的稻盛和夫瞬间感到无比幸福,眼泪难以自禁。那一刻,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利己之心与利他之心 在日本乃至整个东方世界,稻盛和夫“敬天爱人”和“利他”的经营哲学都被奉为圭臬。他的“自利利他”和“追求人生的善与不朽”的商业精神和经营哲学深深根植于佛教的道德准则。京瓷的座右铭——“敬天爱人”则来源于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的领袖人物西乡隆盛。西乡隆盛对中国王阳明的学说有相当高的造诣,他曾说过:“如果是位于人上施政的话,必须是那些不谈钱财,不求回报甚至能够舍却生命、忘却自我的人。” 稻盛和夫认为,人只有具备利他之心,才能真正幸福,但也不能否定利己之心。京都元福寺老禅师的教导使稻盛和夫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老禅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分别在地狱和天堂放一口大锅,里面煮着美味的面条,围坐在锅边的人身边都有一个碗,但每个人只能手拿1米长的筷子的一端来吃面条。地狱中的人纷纷费尽心机把面条夹到自己碗里,但由于筷子太长,无法吃进嘴里。对面的人觉得对方抢了面条,于是又用筷子去夹对方碗里的面条。在你争我夺中,谁也没吃成,最终都走上了饿鬼之途。而天堂中的人则相互谦让,用筷子把锅里的面条夹到对方碗里,并伸长筷子喂给对方吃。在你谦我让中,每个人都吃上了美味的面条。“天堂和地狱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但天堂中的人都怀有利他之心。”老禅师说。 “盈利有道”传后人 在“自利利他”的佛教商业道德影响下,稻盛和夫的京瓷自创业至今,在日本的企业里算是利润率相当高的公司。稻盛和夫一再强调,利润是要追求的,但作为盈利的手段,必须是正当的、合法的,这就叫做“盈利有道”。 在稻盛和夫看来,佛教讲的“自利利他”,就是要人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也要造福他人。就像日本人讲“人情并不是为别人”,即善待别人就肯定有回报。中国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即行善之人的后代都会得到福报。因此,以佛教思想为基础从事企业经营要比一般的企业经营高尚很多。 1983年,应日本中小企业家的请求,稻盛和夫创办“盛和塾”,义务向企业经营者传授自己的经营哲学和管理手法。至今,“盛和塾”已持续26年,企业家塾生已达5500人之多。2008年7月,稻盛和夫在第16届“盛和塾”全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向他的商界门徒们传授“六项精进”的训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自利利他,佛教的道德准则在稻盛和夫的发扬下,成为商界学习的盈利之道,利益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