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漫谈中国建筑与佛教建筑 作者:于胜 本文: 我们晓得建筑是人类就其时间与空间,从事物理性环境的计划。而获致舒适与安全所出 的有意义之造型。它是随时空而演进,具有激发心灵的生活艺术,所以不离工程科学,是一 种造型艺术。形体是精神之所寄,所以载美,所以表现精神,也所以觇民族之特有思想与理 智。 建筑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虞舜有共工之命,周礼为考工之记,後世则设官工丶侪六 部之一,与兵刑同其序列,此足以证明我国往昔讲究营造工程,实视为经国之大计。我国建 筑之学是计划之学。何者?北平,千年来之帝都,遵四千年前之古制,视今日世界名城,实 在没有可多让美之处。隋都大兴,坊里之制,是邻里单位之良规;坊里之间,敦亲睦族,每 有嘉言懿行,必褒表其门,对於良好公民的培育,尤足为今世所效法。至於历代苑囿之规划 ,是今日之游憩设施,在於礼教生活之馀,寻求山林田园之乐,其以出尘脱俗为尚,则是黄 老之学所倡导者。中国建筑规模大的,恒以若千干堂宇,廊庑丶庭院丶台榭丶作高低错落, 映带陪衬的配置,单元简杰,然群屋必求尽美,妙於因借,精在体宜,是今日计划学之圭臬 。 中国古有道器之分丶土木营造,匠氏之能,士大夫所不屑为。然中国之建筑,并非完全 出自匠氏之手。我们以为工匠之技,士大夫所不为,建筑计划之事非一般匠家所可措手的, 则必为士大夫所乐为。制一国之礼者,士大夫也,王城之计划出其手;弘扬佛法者,士大夫 也,殿塔廊院之计划出其手。工匠者丶以其谙於取材丶构架丶装修丶彩画之技巧,按士大夫 所计划,受士大夫所督导,以完成士大夫的理想。所以说计划者,是士大夫之智慧,小木装 修者,是工匠之技巧;此二者均足以发扬的。 然而中国建筑之特徵为何?我中华民族为一礼教之邦,崇礼节,尚仪式,建筑之平瓦, 趋於均衡对称。三间屋子者丶明间两楹之间为尊,三合式院落,则以北屋为尊,院落之形式 ,以我聚族而居,大家庭制度之所需。於宫殿丶寺观丶住宅丶莫不适用。所以院落是中国群 屋配置之单元,建筑上之一大特徵。汉民族发源於黄河流域,以其地之粘土为版筑丶为台基 丶为砖瓦。木材以为柱梁门窗发育滋长,故形成木构架制度,数千年来依然沿用,与十九世 纪西方新兴之钢架制度,钢筋混凝土构架制度,原理无殊。黄河流域温暖多雨,为防雨水下 溜过疾,及檐口深远,阻碍阳光之照射,而用反宇之法。屋檐支承,赖多层肘形曲木,逐层 出跳,梁架上承屋顶之重,亦藉斗拱之传递,渐次集中,达於立柱,此为斗拱大木结构真髓 所在。中国建筑外观上之特徵,上有屋顶丶中为梁柱构架,下有台基丶成为三段显着之部份 。色彩也为中国建筑之重要特徵,以琉璃防水,以油漆防腐,固合於物理之要求。试观黄绿 琉璃之屋顶,青绿之梁枋丶朱红之门柱,白石之台阶,兀立於蔚蓝之天幕下,其鲜明灿烂, 和平宽宏之感觉,尤其博得世界之赞誉。 中国人的生活观,介於印度人的宗教与希腊人的纯粹哲学二者之间,哲学是中国人的第 二天性。佛教俱有高深的哲理,自汉朝由印度传入以後,为我国人所信奉,它在中国历史上 ,占着极重要的地方。言佛教反映於中国建筑者即佛寺丶佛塔丶石窟等。石窟源於印度佑约 三四世纪时,僧众欲远离尘嚣可静修德行,故於近郊中山凿洞,名曰支提(chaitya) 即僧 院之意,其制度於我国三国及六朝时首先传入西域诸国,至晋末方流於中原,首造石窟,以 敦煌石窟为最着名。 中国之佛寺及塔均自印度袭来,但是受到中国建筑之制度影响遂成为格局布置上的特点 丶以魏晋南北朝当时寺塔布置,可以比较及之;(一)中国为木塔,平面方形,印度塔为砖 石造,圆形为多,但同位於佛之重要部份,中国之塔有三丶五丶七丶九层,可以登临远眺。 (二)佛寺之大殿丶为中域所特有,与印度全然异趣,(三)钟楼鼓楼之制丶为宫殿所有, 今亦利用於佛寺。(四)佛寺之配置;山门丶塔丶大殿丶讲堂丶禅堂丶钟楼丶鼓楼,均对称 於中轴线,殿塔则左右并列,以示同样重要,塔置舍利,殿供本尊,不容偏废。 佛教建筑,初以塔为主,至隋唐,则渐以佛殿为中心,或将塔置庙後,或以大塔变为二 小塔,并列殿前。廊院制为一特色,殿前仍有钟楼鼓楼丶四周即以回廊相连,富有者,或建 塔院於庙外。自六朝演变迄於五代两宋,华化已达极点,斗拱门窗俱属纯中国式样,木塔已 少见,大都为木塔系统之砖塔丶石塔,也有小型之塔及珠塔等。各佛寺则流行设罗汉殿,供 罗汉雕像五百。如山东长清县东九十里方山之灵岩寺千佛殿,尚存有罗汉像若干。明代佛塔 ,八角砖塔为多,层数则有五丶七丶十三层等。清代佛塔,以华中为中心,要皆改筑古塔以 成者,此外北京香山之琉璃塔,为多层多檐混合形式:甚为别致。
第0期 公元1970年10月发行 零刊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