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略论宗喀巴大师对寺院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略论宗喀巴大师对寺院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

  作者:周润年

  【摘要】 宗喀巴大师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而且也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对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主要概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寺院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

  【关键词】 宗喀巴大师 寺院教育 贡献及影响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和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也是藏传佛教中期出现的一个在佛学上颇有造诣的佛学大师。宗喀巴大师在藏传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称为“第二佛陀”。他继承发展了藏族传统文化,并对汉藏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对藏传佛教的整顿和改革顺应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为了认识这位历史人物对寺院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本文在此作一概要论述,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宗喀巴大师的生平

  宗喀巴于1357年10月25日,即藏历第六饶迥阴火鸡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生在青海湟中县鲁沙镇(今塔尔寺所在地方)的一个官僚家庭,其父名叫鲁布木格,系藏族中的默族,曾任元朝政府的达鲁花赤官职,故人们称其为“达鲁花赤鲁布木格”(Da—ra—kha—che—klu—vbum—dge),当时在当地有一定的权势。其母名为香萨阿切(Shing-bzav—a—chos),香是族姓,萨意为“妃”,相当于汉族中女姓的“氏”,“香萨”即“香氏”。宗喀巴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他的家庭在政治经济上是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官吏,其父鲁布木格所任达鲁花赤管辖一千户,所谓“亲里眷属时足千人”,可能是一族长官,相当于千户长,若为数族长官,亦可能相当于万户长。宗喀巴出生时,当地著名的人喇嘛顿珠仁饮( Chos—rje—don—grub—rin—chen)即送礼庆贺;3岁时,被元顺帝邀请赴京而路经西宁的噶玛巴四世活佛饶必多吉授居士戒。1362年,宗喀巴6岁时,曾从顿珠仁钦受密法灌顶,得密号顿悦多吉(Don—yod—rdo—rje)。1363年,7岁时从顿珠仁钦受沙弥戒,起法名为罗桑扎巴,在化隆夏琼寺依师学经。顿珠仁钦对噶当派、萨迦派的教法有很深的造诣,是噶当派的著名喇嘛。正是在这位著名的上师指导下,宗喀巴广学经论和密法,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学习,他对藏传佛教显密经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372年,宗喀巴16岁,与其他僧人结伴赴藏,遍访名师,勤奋求学,开始了他学习和研究藏传佛教各教派教理的生涯。1373年至1374年,宗喀巴在聂塘、得瓦尖寺(Bde—ba—can)专门学习以《现观庄严论》(Phar—phyin)为主的慈氏五论。此后前往各大寺院讲修经论,并以《现观庄严论》为主立宗答辩。在辩经中,他对慈氏五论的内容已经熟练地掌握且能够灵活应用。

  1375年至1380年,宗喀巴跟随对他一生颇有影响的萨迦派大师仁达瓦熏奴罗追学习显宗的重要论疏,如《俱舍论》(Mdsod)、《集论》(Vdul—ba)、《入中论》(Dbu-ma)等。仁达瓦熏奴罗追是藏传佛教并名的喇嘛,也是藏传佛教中最有学问的一位大师。宗喀巴的一些显宗注疏,大都是根据他的见解写的,可以说他是宗喀巴的主要老师。此后,宗喀巴研读乌由巴的《量释论详注》,解悟了其中“修道成佛”之理论,并从罗赛瓦在觉摩垅寺学《戒经》及注释。此后两年,他在前藏一些寺院依《俱舍论》、《集论》、《量释论》、《戒论》立宗答辩。此时,他对这几部有代表性的论著已学习完毕,对佛家哲学有了完整的了解和扎实的基础,完成了显宗阶段的学习。

  此后,宗喀巴在深入钻研显宗的基础上并系统地学习密法。1385年,宗喀巴29岁时,在雅垅之南结拉康从粗赤仁钦受比丘戒。此后,宗喀巴开始为人讲经,并收纳弟子。1392年,宗嘻巴在前后藏为人讲经,参访师友,研讨疑义,继续深造。他用3年的时间从布顿大师的两个弟子和一个再传弟子系统地学习密宗的经典注疏,并从衮桑瓦修学各部密续的事相仪轨,从而完成密宗各法要的学习任务。1390年,在容地从扎巴歇宁学《集密五次第》,同年义从仁达瓦学《集密》(Gsang—vdus)。1392年,义从布顿弟子却贝瓦学习龙猛派和智足派对《集密》的解释。他对《肚乐》亦学习多遍,1375年曾从夏鲁寺仁钦南结(布顿的弟子)学《胜乐》,并受灌顶。l392年又从布顿弟子穹波雷巴住复鲁寺学习《胜乐》和《时轮》(Dus—vkhm)。l375年在觉昂寺从薄东乔列南结学《时轮》六加行法。1389年,在觉摩垅寺从耶歇坚参学习《时轮经无垢光大疏》以及事相筹数。1390年,又在第钦寺从布顿弟子却贝瓦学《时轮经疏释》,修行事相及六加行法等。1392年,从布顿弟子穹波雷巴系统学习了萨迦派的密法“道果法”,噶举派的密法“大手印法”、“那饶六法”等。

  1393年以后,宗喀巴的思想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此时,宗喀巴能讲解17部大论(包括大乘显宗各派重要著作)。1395年至1396年,他先后在罗扎的卓窝寺、聂地的扎廓寺从噶当派传人南卡坚参和噶当派教典派传人却加桑布学习噶当派教义。特别是他阅读了卓垅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和《圣敦次第》两部著作,为他提供了撰写佛法论著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思路。

  宗喀巴受比丘戒后,随着其思想逐渐成熟,开始了他的宗教社会活动,这也是进行宗教改革的初级阶段。宗喀巴的宗教社会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身体力行,提倡严格遵守成律;二、修复寺庙,扩大自己的影响,树立地位;三、创立讲经法会,宣传自己的思想”。

  大约到1388年,宗喀巴改戴黄色僧帽,表示他继承佛教的“持律大德”的传统和重视提倡戒律的思想。黄色僧帽乃是藏传佛教“下路弘法”弘传时喇饮贡巴饶赛所戴,表示严持戒律。同时“上路弘法”中的持律师们也都戴黄色僧帽。宗喀巴的戒律传承来自上路弘法,他改戴黄色僧帽,意味着严持和重整戒律。从此,不但他自己及门徒都按戒律行事,而且积极为各地僧人讲授戒律,要求他们也要遵守戒律。

  1395年,宗喀巴供慈氏像(Byams—ba弥勒菩萨)一套比丘衣具,实际上这就把菩萨像改成了比丘像,用意在于说明真菩萨亦应守比丘戒,反显得自命为菩萨的喇嘛们,自以为可以不守比丘戒是错误的,也等于宣布大小乘、显宗、密宗一切僧众都应遵守戒律。1396年,宗喀巴在聂地之色其崩巴举行法会为僧众宣讲比丘戒律。

  1397年,聂地四部落地方头人因争权夺势等问题,发生不和。宗喀巴为彼等调解,在饶种寺举办讲经法会,并作为四部落地方头人彼此会悟和好的场所。四部落地方头人也从此成为宗喀巴的施主。这个法会以后年年举行,成为惯例。1399年宗喀巴师徒(此时已有30余名教徒)义在精其寺弥勒像前举办祈愿法会,参加法会的约有200余名僧人。这个法会是根据《贤愚因缘经》里释迦牟尼降伏六外道人师的故事举行的。他根据这个故事举行法会,目的就是为了振兴“正法”,降伏“外教”。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以及他一举成名,与帕竹家族地方封建政权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宗喀巴的宗教政革需要得到地方封建主势力的支持。帕竹家族需要的宗教是振兴的、昌盛的、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的宗教。而当时的藏传佛教状况是喇嘛不守戒律,甚至有的胡作非为,藏传佛教呈现颓废之状,在人民群众中失去威信。这样的宗教当然引起帕竹家族的不满。宗喀巴有门第、有学识,提倡僧人严守戒律的改革又正中帕竹封建主之意。因此,他把宗喀巴看作是僧人中的楷模。其改革正符合他们的意愿,这就是宗喀巴和帕竹家族相互利用的根本原因。

  宗喀巴与帕竹统治集团建立关系之后,即全面开始了他的宗教改革活动。从I400年至1409年的十年是宗喀巴积极进行整顿和改革藏传佛教的关键时期。他的宗教改革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第一,制定戒轨,提倡遵守戒律。第二,提出完整的振兴佛教的理论。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高潮中,拉萨大祈愿法会的召开和几个重要寺院的建立,宣告了格鲁派的正式创立。这次法会的举行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1388年,明洪武帝封帕竹扎巴坚参为灌顶国师,1406年,永乐帝义封其为阐化王。从此,帕竹扎巴坚参即稳固地统治着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可谓帕竹地方政权的黄金时代。1409年,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在拉萨大昭寺创立了讲论佛经的大祈愿法会(Lha—sa—smon—lam-chen—mo),俗称“传大召”,帕主地方政权为此法会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法会在拉萨正式隆重举行,参加僧俗达一万余人,这次法会是一次不分教派、不分地区的西藏佛教徒空前的大集会,声势之大是过去所没有过的,能够发起如此之大的法会,足以说明当时宗喀巴已经被公认为西藏佛教界的一位有权威的宗教领袖,这次法会的继续与扩大,亦就是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开端。在此形势下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法会,一来可以炫耀其财富和权势,收买僧众的欢心,一来利用宗喀巴的声望,提倡严持戒律,制止当时两藏僧人中酗酒斗殴,沉缅歌舞,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这对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帕竹政权的统治地位都是人有裨益的。

  大祈愿法会结束以后,宗喀巴即派贾曹杰·达玛仁钦按计划建修甘丹寺。宗喀巴按宗教仪式加持地基,帕竹集团提供人力物力。甘丹寺是格鲁派的主寺,宗喀巴师徒常住该寺。1416年,宗喀巴让弟子嘉央却结在拉萨西郊修建哲蚌寺。这座寺也是在帕竹集团,特别是在内乌宗宗本南喀桑布的支助下建成的,南喀桑布还拨出土地、牲畜作为寺产。1419年,宗喀巴又命另一弟子释迦也失在拉萨北郊修建了色拉寺,该寺是以明朝中央政府所赏赐的财物而修建的。以上三寺通称为格鲁派在拉萨修建的三大寺,也成为格鲁派势力发展的基地。由于宗喀巴的学术地位、宗教声望以及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所以当时噶当派诸寺也一致拥护,归属其领导。此后,格鲁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称作新噶当派,噶当派诸寺也逐步改宗格鲁派。这实际上壮大了格鲁派的宗教力量和社会基础,也增强了格鲁派的声势和影响。

  积极响应汉藏团结的号令也是宗喀巴一大功绩。明中央政府对藏区的政策采取了“多封众建”及“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这些政策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藏区各地方势力倾心内附,从而促进藏区社会相对安定,收到民族和睦团结的实效,使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得到发展。当宗喀巴创建格鲁派时,正是明朝中央大封法王之际。于是明朝中央政府曾几次派金字使者敦请宗喀巴赴京,但都因故未能成行。1409年召请时正值召开拉萨大祈愿法会,宗喀巴难以分身;1414年召请,则因宗喀巴全年患病,所以乃派弟子释迦也失代表进京。释迦也失于1414年到京,1415年被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1416年辞归,得赏赐甚厚,这是格鲁派受中央政府册封的开始。释迦也失回西藏后向宗喀巴供献大量财物。是年,宗喀巴用此财物在甘丹寺建阳巴井殿。1419年,释迦也失用明中央政府所赐财物建造色拉寺。此寺是以“汉皇为施主修建的,寺内有皇帝颁赐的京版大藏经全部,各种幢幡等百种,以及护法神殿的彩箭等等,而以锦缎制成的大帐幕,更成为宗喀巴银舍利塔的锦幕”。这座象征着藏汉兄弟民族在政治上、文化上紧密团结的寺院,将永放光彩。

  1419年lO月19日宗喀巴患病,他将衣帽传于贾曹杰·达玛仁钦,于10月25日圆寂于甘丹寺,走完了他一生光辉的历程。

  二、宗喀巴大师对寺院教育的贡献

  宗喀巴创立格鲁派后,在他大力改革下逐渐形成了寺院教育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学经制度,其中以著名的六大寺院最为典型,成为所有格鲁派寺院的楷模,是藏族地区寺院教育的最高学府。宗喀巴不仅是宗教方面的改革家,而且在改革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将寺院的学经组织和经济组织分开,建立了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比较完备的学经制度,因此说宗喀巴大师也是一位寺院教育的改革家。宗喀巴大师对寺院教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寺院教育的组织机构

  宗喀巴大师在格鲁派寺院中建立、健全了寺院教育的组织机构。拉萨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教育的组织机构分拉吉、札仓、康村三级机构。拉吉是全寺的一级组织机构,是由各札仓堪布(Cra-tshang-mkhan-pn)、堪苏(卸任堪布)组成的磋钦会议厅,也是全寺的最高管理机构。推选德高望重的高僧任堪布,管理全寺。其下设磋钦吉索(总官)、磋钦协敖(总法官,亦称铁棒喇嘛)、磋钦翁则(Tshogs-chen-dbu-mdsad)分管全寺财务、僧众纪律、僧众诵经等事宜。札仓是全寺的二级组织机构,也是全寺的教育单位,设札仓堪布执掌全部事务,其下设札仓强佐(Gra-tshang-Pyag-mdsod)、札仓格贵(Gra-tshang-Dge-bskos)和札仓翁则(Gra-tshang-dbu—mdsad)等,分管全札仓财务、纪律、诵经和习经考核等事宜,也可以单独对外。康村是寺院的三级组织,也是最基层的组织,设吉根(长老)执掌康村事务,其下设欧涅、拉岗、格贵等,分管康村内僧人的财务及生活等事宜。康村是按照僧众祖籍所属地区划分的组织,一个僧人进入寺院,都要按照他的家乡的地域编到一定的“康村”中学习、生活。上述三级组织必须服从上级组织的领导。各级组织均实行委员制,并且主持人有一定的任期,以免权力过于集中于个人或受世俗贵族势力的操纵。

  (二)制定僧人的学经制度

  学经僧人入寺年龄不等,既有5—6岁的小孩入寺的,也有成年以后才入寺为僧的。对刚进入寺院的僧人,寺院不考虑他们的年龄和学历,一律分到各自所属的“康村 (Kham—tshan)”。开始不能马上学习,除替老师干杂活外,还要为寺院干各种杂差。在此期间,新僧必须出席“康村”一天早、中、晚三次集体诵经和“札仓”每天一次的集体诵经,并不得有迟到和早退的现象,一旦出现缺席,则必遭处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寺院认为合格后,才对新僧登记造册。按照寺院的规定,学僧由“康村”指定老师,也可以自己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藏文字母及拼读、常用词汇和简单的文法。当初步掌握了藏文的基础知识后,即开始念诵和背诵一些短小的经文,如《皈依颂》(skya-vgro)、《救度母赞》(sgrol-ma)、《仟悔经》(Ltung-bshags)等。对于刚入寺的僧人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通过启蒙学习后,成绩突出的僧人,由寺院推荐到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西伦布寺、塔尔寺、拉不楞寺)学习深造。凡进入六大寺院的僧人不管年龄、学历高低,寺院一律以“札仓”为单位,将他们编入预备班中学习。由预备班升入正式班时间的长短,由每个僧人的老师决定,时间短的只需几个月,时间长的则要数年。转入正式班后,即可以逐年升级。各寺院的班级划分不同,哲蚌寺为15级,拉卜楞为13级,色拉寺为16级,各寺院的最高一级称为“增扎堂波”(Vdsin-gra—dang-po)。僧人在学习期间,除了大法会时能听到堪布喇嘛的讲经外,基本全靠自学。所有格鲁派寺院的学习程序都要遵循宗喀巴大师先显后密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

  (三)统一规范佛学教材

  显宗学院是研习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和戒律学的。其课程设置是以五部大论为主。即:(1)《释量论》,法称并,该书共分四品,是评述和解释印度陈那大师所著《集量论》要义的权威性著作,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此部大论各寺院所没的班级和学习时间不同,有的分为3年3级,也有的分为5年5级。(2)《现观庄严论》,慈氏著,此书主要讲解佛教敦义中的“定学”,共分八品,前三品释境,即学佛的人应明之境:后四品释行,既学佛的人应修之行;最后一品释果,即学佛的人最后证得之果。此部大论各寺院分为4年4级和4年6级二种。(3)《入中论》,月称著,此书主要讲解和阐明龙树大师的中观学说,全书共分为十品。此部大论分为4年2级。(4)《戒律本论》,功德光著,专讲僧人的行为规范和佛教戒律,此部大论一般定为4年2级。(5) 《俱舍论》,世亲著,全书共分为八品,主要讲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部大论一般定为4年2级或无固定的年限。

  密宗学院的课程是僧人进院后,先根据密宗十种功德选择自己的上师,再由上师考察他是否具有修密的基础。如由上师作一次入密门灌顶仪式,然后开始修习。第一步要学“四加行”修法,即(1)强调皈依发心,以所谓“九种心”恭敬依止上师;(2)人顶礼法,即五体投地磕大头;(3)供曼陀罗;(4)念金刚勇识百字咒或三十五佛忏悔经。修完这“四加行”,如上师认为此僧有“大根器”,则可在“五部无上金刚大法”中选择一种金刚人法而专门修习。除“五部无上金刚人法”外,藏密还有佛部、莲花部等都可作为本尊佛法专修。

  所有格鲁派寺院的学经课程基本相同,这种学习过程和制度,包含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步深化过程,它前后连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求学僧必须扎扎实实,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所以格鲁派寺院教育长期形成了“讲解须有师承,著作尤凭圣教,无恃凡情而自作聪明,不固己见而互相诋毁”的学风。

  (四)创立辩经的制度

  辩经制度远在藏传佛教前弘期即公元八世纪后期,藏王赤松德赞为了解决佛教与苯教之间的冲突,曾举行佛教与苯教之间的辩论大会,佛教通过辩论击败了苯教势力。进入后弘期后。阿底峡入藏弘扬佛教,辩经之风更加盛行。

  藏传佛教辩经的学风,辗转相沿几百年,至宗喀巴人师创立格鲁派后,更加完善和制度化,形成格鲁派寺院教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辫经一般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立宗辩最常见的辩论方式是立宗人树立一宗(也就是一种观点),大家同绕这一宗而进行辩论;对辩由二人进行,先由甲提问乙回答,告一段落,再又乙提问甲回答,回答的方式和立宗辩相似,只是不象立宗辩那样经常举行。学僧在寺院的学习几乎是在辩论中度过的,老师以辩论方式教授僧徒,而学僧每天都是在与同学的反复讲辩中进行学习的。考取任何等级的格西学位,都必须立宗答辩,要经过几十甚至儿百僧人的击掌问难,方可获得学位。在格西学位考试答辩中,答辩者必须符合般若的教义原则,倘若问东答西,或借故诡辩,就算失败。另外,在答辩时所运用的语式,也都必须用能破能立的因明格式问答,不许信口乱说,答辩者必须按照因明伦理的格式,“域答不成,或答不定,或答相违,或答是许,除此四句,是不能乱答的”。这种辩经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一方面通过辩论和答辩的方式,学僧之间可以在学识上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讲辩可以激发思考,培养口才,增进记忆。

  (五)设立学位考核制度

  显宗学院的学僧一般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完因明学和般若学的课程,能够熟读《现观庄严论》和《释量论》,并且通晓其人意者则授予“然坚巴”(Rab-vbyams-pa相当丁高中毕业)的名号,升到最高一级“增扎堂波”(vdsin-gra-dang-po)要学完五部大论,并达到能背诵经文,又能淹通经义的水平。经考试及格者,可获得“噶仁巴”(Bkav-rams-Pa相当于大学毕业)的名号。此后,若想继续高升,仍要学习一段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由自己的经师提名,陆续办妥有如散发布施之类的种种手续后,方可获得参加“格西”(Dge-bshes)考试的资格。

  “格西”是藏族僧侣学位的总名称,即“格威西年” (Dge-bvi-bshes-gnyen)的简称,意为善知识,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和硕士。“格西”学位为共分为四个等级,一等称为“拉然巴格西”(Lha—rams—pa),意思是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二等称为“措然巴格西”,意思是全寺性的卓越高明的人:三等称为“林赛格西”,意思是从寺院里选拔出来有真才实学的人:四等称为“朵然巴格西”,意思是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辩论问难考取的格西。考取一、二等格西不分寺院的界限,而且规模也很大。和平解放西藏之前,直接由西藏地方政府主考。参与考试的僧人每年藏历正月齐集拉萨。参加一年一度的大祈愿法会。法会上令应试人主坛。由三大寺的大喇嘛及其高僧自由问难,应试人对僧人们提出的问题必须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如应试人对经典不熟悉,便很容易被人难倒。故考取这两个等级的格西一般都具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其水平相当于现在的博士。考取三、四等格两皆由寺院内部掌握产生,不必经西藏地方政府批准,三、四等格西相当于现在的硕士。获得格西学位的人,尤其是“拉然巴格西”,在藏族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受到极人的尊敬。

  密宗学院是专门修习密宗的最高学府。修习密宗的僧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显宗格西学位者,还可以进入密宗学院深造,毕业后有高升至甘丹赤巴的希望。这种僧人一进入密宗学院就属于领导阶层,他们有资格出席领导会议。另一种是无学位者,他们一般从各寺院直接来密宗学院修习,毕业后返乡充当巫师或咒师,也有留在密宗学院谋职者。拉萨上下密宗学院均设有初、中、高二个学级。三个学级均无固定的修习年限。

  三、宗喀巴大师对寺院教育的影响

  (一)对培养人才的影响

  旧时,藏族寺院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自宗喀巴大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后,在藏族政治、历史、语言、文学、天文、历算、医学等方面,培养、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藏族杰出人物。比如政界方面的八思巴、释迦也失、六世班禅贝丹益喜和章嘉瑞贝多杰等人;翻泽方面的洛钦·仁钦桑布、布敦·仁钦朱、卓米·释迦洛追等人;民间文学方面的萨班·贡嘎坚赞、锁南扎巴、仓央嘉措和官却·丹贝仲美等人;天文历算方面的术雅·坚赞贝桑、噶玛巴·饶群多吉、普巴·隆珠江措等人;藏医藏药方面的玉妥·云丹贡布、松巴·益喜班觉、礼增诺布、第马丹增彭措等人。这些并名学者大多都是经过寺院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犹如璀璨的群星、数不胜数,比比皆是。他们当中有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远见卓识的上层爱国人士,有学问博大、造诣精深的科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著名诗人、文学泰斗、藏医鼻祖、历算专家等等。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不懈的努力,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对寺院教育制度的影响

  在藏族教育发展史上,寺院教育曾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尤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之后,寺院教育在形式、制度、内容和方法上都逐渐成熟,形成了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罕见的教育形态。

  格鲁派这种教学期限层次分明,教学组织系统而又严谨的体制是其他宗教教派所少有的。它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更改。教学程序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一旦学僧学习期满,均要经过严格的学业考试,并可获得相关学位。学位制度的建立,对于吸引学僧埋头学经,以保障寺院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格鲁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的教学体制、固定的教育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试制度、健全的学位制度等等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制度,得到了藏族僧俗群众的认可和笃信。完善的教育体制为那些刻苦钻研、勤奋治学的学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件和公平的竞争机会,他们为藏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毕生的贡献。

  (三)对藏族科学文化的影响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造就宗教职业者,但是由于部分寺院内设有医学院、时轮学院、舞蹈学院等,专门研究藏族的医学、天文历算、舞蹈艺术等,尽管这些机构带有浓厚的宗教性质,甚至是非理性的研究,但它毕竟是旧时藏区绝无仅有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不但进行宗教教育,而且也传播了历史、文化、语言、翻译、天文、历算、医学、药学、舞蹈、艺术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科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藏族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作用。

  第一、寺院教育创造、汇集了数以千万计的藏族典籍。这些浩繁的书卷中,蕴藏有无数的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算、建筑艺术以及地理、历史等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无疑对于发展藏族文化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这些非常重要的典籍和史料,对于我们继承、发扬藏族的优秀文化,具有特别宝贵的价值。

  第二、寺院教育传播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格鲁派的许多寺院内设有医学院、时轮学院等,他们在进行宗教宣传的同时,也附带地传播了历史、地理、文化、逻辑、天文、历算、医药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过去与今天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寺院教育丰富、发展了藏语文。随着宗教教育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佛教理论书籍被翻译成藏文,藏语词汇也随之愈来愈丰富,原先不那么科学、不那么规范的藏文,日渐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于是藏文改革、规范化的任务被提到了重要的日程,许多藏族语言学家不断对藏语新词术语进行修订,从而使藏语言文字趋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对其他教派的影响

  宗喀巴人师创立格鲁派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也受到影响,并对歪风邪气加以整顿。如宁玛、萨迦、噶举等派的住持者,亦感到若仍抱残守缺,不改颓风,即有失去群众信仰,归于消亡之忧。于是,各教派的住持也来依止于宗喀巴人师座前法闻受教,并对各自宗规进行改革。宁玛派还称颂宗喀巴人师是莲花生的化身。

  此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藏传佛教各教派均考虑到本教派的前景和命运,对各教派所属寺院的修习内容、戒规戒律、学级制度、僧伽制度等方面重新规范。此外,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都受格鲁派寺院教育的影响,纷纷在各教派所属的寺院对寺院教育的寺院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经过不断地革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各教派的教育特色。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宗喀巴人师规范、完善格鲁派寺院教育,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形成了白己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而且在培养人才、保存古籍和弘扬藏民族的传统文化等诸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宗喀巴大师在藏族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首先宗喀巴的青少年时代刻苦钻研,勤奋治学的精神是可嘉的,他不仅为当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代学风。其次,宗喀巴以提倡戒律为中心的宗教改革对当时社会是件有益的事。僧众遵守戒律,安于本分,少欲知足,清静自浩,在修习上先显后密。他的宗教改革无疑起到了安定社会的作用,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是有益的。再次,宗喀巴建立了格鲁派三大寺,不仅使寺院教育逐渐完善,使其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还为祖国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寺庙建筑和佛教艺术,对弘扬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不朽的业绩是值得我们歌颂和传承的。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前五篇文章

佛教寺院教育对宋代书院教学的影响

元朝以后的寺院教育

关于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思考

未来理想的修学环境——如何挽救社会风气(十)

夏令营:寺院向社会打开了一扇窗

 

后五篇文章

心灵的洗涤──普台中小学教育研习营之感想

满文《大藏经》中的插图版画

五台山──佛光寺彩塑

处闲境,佛教养心 一方让心灵栖息的净土

热贡艺术的典范——年都乎寺清代壁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