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文化遗产,见证历史 |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见证历史 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大同西郊的云岗石窟。车子一路行来,从市区开始一路颠簸,到了云岗附近居然一马平川起来。导游告诉我们,云岗石窟位于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山西煤矿附近,石窟里的雕像饱受运煤车和煤灰的困扰。后来此事惊动了国务院,下令将经过云岗石窟的国道改道,将运煤车从另外一条道路外运,而将原先的国道改建成旅游观光线路,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大同旧称平城,是北魏的都城。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势凿出,东西长约1公里,开凿于北魏时期。 两道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洞窟较少,只有第1至第4四窟;中区为第5至第13九窟;西区石窟数目最多,除第14至第20等七个大窟外,还有位于第20窟以西的第21至第53窟等三十三个小窟。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共有造像约5.1万尊,是中原地区现今所知最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 踏上石台阶,进入山门,迎面见到两座四层的木构阁楼依山而建,这就是云岗石窟现编号为第五窟和第六窟的两个石窟,由此也开始了此次的石窟之行。 进入第五窟,一个超乎人们想像的诺大的洞窟及其佛像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置身其间,显得那样渺小,而佛祖释迦牟尼及三世十方的诸佛神灵们却显得那样高大和超凡脱俗,人创造了自己所需要的一个个神灵,又匍匐于其脚下,顶礼膜拜之,而偶像神灵则高高在上,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言行。对于人来说,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啊? 窟内右侧有一尊侍协菩萨,体态端庄,面相慈祥,深含微笑,仿佛东方的蒙娜丽莎,让人不禁陶醉其间。 第六窟主要以歌颂佛母和表现释迦牟尼一生成佛传教经历为主,在繁华绚烂中体现荣耀、体现成熟、体现美丽。诺大的石窟中,我们已经找不到一块原始的石头,全部都已经艺术化,人文化了。据说北魏的能工巧匠们先是从洞顶开凿一个洞口,然后从上往下雕刻而成,废石又从洞顶吊运出去,这需要多么精密的计算和高超的手艺啊。无怪乎人们将该窟称作云岗石窟的“第一伟观”,果真名不虚传啊。窟内游人摩肩接踵,古老的石窟萌发出勃勃生机。 出了第六窟往西走,便是第七窟和第八窟了。第七窟和第八窟两个洞窟的前室共用一堵大石山墙作为他们之间的分割。该窟的特点是“窟分前后,左右成双;整体规划,对称布局”,有非常鲜明的“同构互补”的美学特点,构成了一个“分则各开门户,合则浑然一体”的文化整体,被后人称为“双窟”。可惜由于受漏水的影响,窟内的有些雕像已经风化严重,面目全非了!不知道我们的后人,还能看到这些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吗? 再往西行,是云岗石窟开凿最早,也是最负盛名的“昙曜五窟”。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诏,以北魏当时的佛教领袖“沙门统”昙曜为主管,开始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开凿洞窟,镌刻佛像。 根据昙曜的建议,当时共开凿了五个洞窟,雕刻出释迦像五尊,象征着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等五位皇帝,体现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题。这五个石窟现在分别被命名为第16、17、18、19、20窟,也称“昙曜五窟”。 它们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马蹄形或椭圆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高达15米以上,但形式却近似僧人修禅所居的草庐。窟内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各有一佛侍立或倚座,合为“三世佛,”,但主从相差悬殊。 主像背后雕饰华丽的舟形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间遍刻千佛,有的还刻有贴壁雕的菩萨、罗汉等形象。尽管这五个石窟中在设计和布局上存在着和谐统一性,但它们的造型并不雷同,而是各有特点。 譬如,第20窟的佛像以英伟端庄著称,第19窟的佛像以俊秀雅闲取胜,第18窟的佛像则在庄重中又不失活泼。这一时期的雕像拥有共同的特征: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具有伟丈夫的气概。即便是佛像身后作少女型的飞天等,也是英姿飒爽。 无论是面貌神态还是体态服饰,这些窟龛造像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色都与凉州(今河西走廊地区)的佛教艺术有着密切的联 系,反映了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历程。 纵观云岗石窟,从规模、内容、布局结构到细部处理,都是秦汉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重大发展。尽管千百年来的风沙侵蚀使一部分造像失去了旧日的风采,但至今留存的数万尊雕像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无怪鲁迅先生曾将“云岗的丈八大佛”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把它们看作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坚固而伟大”的艺术。 走马观花的两个小时石窟之行匆匆的结束了,但是带给我内心的震撼却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期间经历过多少次民族的大融合,才造就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汉人一直视北方游牧民族为少数民族,殊不知真是北方民族强悍民风的多次输血,才使得炎黄子孙能够代代相传,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就拿云岗石窟来说,一个远地而来、远古而来的鲜卑部落,竟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建筑水准和文化判断能力,创造了极高的佛教石窟艺术,而且已经创作完成便成为了佛教石窟艺术之巅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为全人类所共有?真是奇迹,真是伟业。 幸运的是,在1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得以有幸看到这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是再过1500年,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还能被我们的子孙们所享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