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地形绣鸡足 |
 
三节地形绣鸡足 □ 彭国海 宾川鸡足山因面向东南、前伸三支,背向西北、后出一趾,形似鸡足而名,简称“鸡山”。该山地是二叠纪玄武岩地貌,因岩石的柱状节理发育,在风化、侵蚀作用过程中,受近似水平的层状构造控制,从山脚到山顶形成明显的“三节地形”,下大上小,如同巨大的三级台状高楼拔地而起,“尖顶”天柱峰海拔3248米,山脚沙址河海拔1780米,山势恢宏,犹如报晓的雄鸡,屹立在苍山之东,是全国有名的佛传胜地,故有“灵山佛都天下奇秀”的美誉,跻身于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列,现为“4A”级旅游区。 这座佛教名山,东西长7千米,南北宽6千米,景区总面积2822公顷,内有奇山40座,险峰30座,崖壁34座,幽洞45个,泉潭百余处。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余种;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数十种,内中野生猴群逗人喜欢;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迦叶鸟”尤为著名,是佛教僧侣和信众的崇拜物。 鸡足山古名青巅山,后称九曲岩或九曲山,明嘉靖万历年间始称鸡足山至今。据清代范承勋《鸡足山志》第九卷重建华严寺碑记载:相传周孝王十四年(公元前883年),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尊者入定鸡足山,因此被奉为该山的开山祖师,备受尊崇。宋、元至明代初期,有和尚上山结茅为庵。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少林寺派了通、了晓二僧在山上建造了第一座大寺院“石钟寺”。元、明两代,山中共建成以寂光寺为主的8大寺和71丛林。到清光绪年间,又发展到以祝圣寺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庙的庞大建筑规模,人称“佛国”,高僧辈出,对全国佛教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光绪帝亲赠“护国祝圣禅寺”寺名,民国时期孙中山、梁启超均有题匾相赠。每年春节期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为鸡足山会期。 据考,山上佛教建筑,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直至民国仍增修。最盛是清康熙年间,有大小寺庙42座,庵院65个,静室170余所,寺僧达到5000余人。自唐代以来,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明神宗朱翊钧曾颁藏经到山,赐紫衣园顶;光绪、慈禧封寺名、赐銮驾,内有紫衣、玉印等珍贵遗文物。还有大量的宝贵文化遗产,如吴道子的《瘦马》、李霞的《十八罗汉过江图》、徐霞客的《鸡足山志》、屈尔泰的《墨龙》、徐悲鸿的《鸡、竹、山》和《奔马》、印度玉雕“卧佛”等;再如杨升庵、李元阳、李贽、董齐昌、孙中山、梁启超、袁嘉谷、赵藩、赵朴初等留下的大量诗文画卷,在文化方面,可以说是大理州最有价值的“聚宝山”。 鸡足山的自然景观素以雄、险、奇、秀、幽著称,以“四观八景”为代表名冠于世。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建设、完善,并修建了登山索道,吃、住、行都很方便。寺庙中以祝圣寺最为宏大壮观。 鸡足传佛教,“朝圣”要登顶。信众借以表达虔诚之心,广大游人也不至于留下未能极目远眺的遗憾。 来源:大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