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闭在寺院厚墙内的僧尼 |
 
锁闭在寺院厚墙内的僧尼 藏传佛教信徒为解脱而出家修行。这些毕生弘法的信奉者,男性被称为“僧”,女性被称为“尼”。他们进入寺院(尼庵)后,经过剃度、受戒,便开始了集体从事佛事的活动和生活。这些锁闭在寺院厚墙内的生活,鲜为人知。就藏传佛教的僧伽制度来说,它与汉地佛教、南传佛教出家人的僧伽制度相比,有着许多独特之处。 藏传佛教的僧尼,分入寺僧尼和在家僧尼二种。藏传佛教中的噶举派、萨迦派等的传法者在家和出家的都有;格鲁派(黄教)坚持出家制度,寺院有严格的寺院生活,形成了自己的僧伽制度,即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俗。在此,着重介绍藏传佛教入寺僧尼的生活。 藏传佛教僧人的来源主要是—— 教区内的农牧民子弟,藏区崇尚佛教,普通农牧民家庭凡有男儿的,必送一、二名到寺院为憎。以此作为光荣和功德; 各地佛教徒、有学识者来寺深造者; 因生计所迫来寺为增者; 有的为学习文化而将孩子送入寺院。这种情况在藏、蒙地区较普遍; 有失意、厌世来寺隐居者; 有自幼多灾多病、许愿入寺为僧者。 有些富裕家庭为了统治利益,当喇嘛求功名地位来的; 还有不少人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和目的来学经的。 ……这些僧人来源不一,程度高低悬殊、阶级地位也有不同:有转世活佛、大贵族子弟,也有贫苦的农牧民。从籍贯上看,更称得上是天南海北。入寺僧人除来自西藏、甘、青、川、滇等藏区外.还有来自内蒙、新疆、东北等省区)的信徒。从民族成份来说,除主要是藏族和蒙古族外,也有土族、裕固族、羌族、汉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信奉者。 对于入寺僧人,要求具备以下条件:年满六至七岁身心健全者,非违背父母之命而擅自逃出者;非出家后又还俗者;非他寺开除者;非犯有YIN盗杀等罪行者;有出家守戒决心者;有安详虚心态度者;有长期住寺学习打算者。入寺审查是严格的,入寺必须办理一定的手续。如有些专院规定入寺僧须找有功德学问者为师,由经师引导拜见总法台(总理堪布),取得入寺证(贴尔德禾),然后见总司仪或训导长(协敖)、总管(襄佐)或总务(吉索)。有些还要进行僧人登记,否则不能享有布施,不能正式人寺为僧。 被寺院允许并授予入寺证的出家人,便从此开始寺院集体从事佛事活动和学习生活了。然而佛教徒出家,要成为一名沙弥(沙弥尼)则必须经过剃度、受戒。 活佛、僧人在七岁时应受沙弥戒。沙弥戒受持三十六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YIN、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等。受沙弥戒要举行仪式,宣誓,得法名,有些在仪式后还以自己或双亲的费用飨全寺僧人以茶。活佛的受戒典礼则比较隆重,由法台或大活佛主持,规格也高。汉僧在受戒时,有烧香疤习惯,藏传佛教则无此习惯。 活佛、僧人在二十岁左右时,应受比丘戒。 比丘戒戒律更多,有二百五十八条(中国汉地佛教比丘戒有1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南传佛教比丘戒为227条),包括“盘巴”四;“拉马”十三;“邦东”三十五;“苏厦”四;“尼结”八十等.主要内容除了沙弥戒的不杀生、不偷盗等规定外,还有穿僧服的规定、饮食的规矩,以及言语、行动、起居、念经、礼佛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受沈丘戒也要举行受戒仪式。受戒时须请授戒师和五至十名戒行无瑕的比丘僧众为授戒僧众,凑不齐五位者不能受戒。受戒时,佛堂中特设小桌置受戒者法衣、及盛圣水之杯盂等物。当仪式举行时,参加仪典僧众一同诵经,这时受戒者入席,并赠花,向佛像行三拜之礼,根据授戒师的指示,教授师要在密室对受戒对象进行审查,检查是否有性缺陷或变态(性缺陷或变态不能受戒),然后将检查结果向授戒师、授戒僧众进行报告。此时,司仪还要报告受戒的时辰。这一切进行之后,受戒者与司仪者同坐于释迦牟尼像前,向司仪者行三拜礼,两手在胸前交叉而坐,听司仪者引证经典告诫,并宣誓严守戒规。宣誓毕再三拜;行至司仪者身旁,授穿法衣,授与钵等物,毕后,参加仪典的喇嘛每人依次仟悔,并提出问题向受戒者质疑。问答完毕,在场所有喇嘛一同向受戒者祝福,最后由司仪者依照《十诵律比丘戒本》训诫,此后仪式结束。 受过比丘戒的憎,被称作“比丘”,被看作为一名全僧,即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 出家人依戒法规定所开始的佛事活动和生活,是紧张而繁忙的。在此仅就僧侣的日常生活作些介绍。 居住 藏脚教出家者与汉地佛教出家者不同,僧舍大部分是私产。入寺僧人按籍贯分居在不同的康村里。有钱者,可自行建造僧舍。财力不足者,可与其他人合建,共同使用。或住康村公寓;贫穷无力者,可投亲友或老师处寄宿,以背水、烧火等差役相抵。在拉萨,从前则有一种公产的各地会馆,供给各地子弟宿舍。 在寺院内,每个僧侣的住所都是单独的。较富裕的僧侣大多有两间或三间相连的套房。一间是卧房,一间是居室。居室内盘有锅灶,一日之餐就在这里自炊自食;另一间设有佛堂或佛龛。佛龛内供有佛像、经卷,供有铜质或银质酥油灯和净水碗一至三付(每付七个)。 佛僧住房,室内四壁大都用木板装饰,贫苦僧人则是装饰半壁,类似现代化室内装饰的壁板。墙壁上大都装有碗架,活佛和高僧还装有壁橱。僧人住房,一般多为平房一院。活佛大都为一进两院,前院为平房,后院为楼台围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冬夏有别。高僧房内的陈设也很华丽:地上铺毛地毯;炕上铺毛毯子,还有高级织锦坐垫等。另外,设有佛堂、客厅、灶房、仓库、客房以及管家和仆人的住房、马厩等。 有些寺院规定(如拉卜楞寺),佛僧修房,除自己使用的住房外,还根据经济条件,要多修一至数户,甚至数十户客房,供本寺无房的贫苦僧人及外来学经的僧人借用,不收房费,只要求借住户打扫庭院、维修房顶不让长草漏水。 佛僧冬季取暖,一般用藏式长方形铁皮火炉,燃料用木炭或干牛羊粪,近代也有用煤炭的。 衣着 佛僧人寺时应自备斗篷、背心、裙、袈裟、毡帽、靴等,这些服装以不伤奢侈,不害威仪为标准。还要有合格的水袋、笔筒、念珠(本色)、木碗(白红两色烨木制作)、炒面袋等。佛教传入雪域后,喇嘛衣着也随着环境和气候加以改革,形成有藏传佛教特点的衣着。 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僧眼略有不同。上身各以其派别不同而着不同颜色袈裟,下身穿裹裙(藏语称“曼约合”)夏布冬棉,以带系之,外着刺绣外袍(衫裙),带上系有坛笔筒及巾等神器一和漱口水瓶等,上身穿背心。全身无纽扣。足蹬长腰厚底靴, 长靴大都以牦牛之毛皮或硬赤色兽皮做成。帽子形式,各以其教派不同而异。宁玛派、萨迹派僧人戴红色、莲花形僧冠;格鲁派(黄教)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而黑色形圆为头巾形僧帽,则为苯教特色极浓的黑教僧人所戴(佛教传入之后,苯教吸收佛 教部分内容,繁衍教理教义,成为类似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俗称“黑教”)。佛教僧人平日不戴帽子,但在进经堂、讲经院集体诵经时,则必须戴僧帽(僧幅均为羊毛编织而成)、必须按上用氆氇或毛褐做成的斗篷,脱去靴子,赤足进入经堂。受过沙弥戒比丘戒的僧人,在举行隆重宗教仪式时,必须根据各自所受的戒律,穿着法衣。其衣着除少数布施外,由家人供给。遇到做佛事和重大法事活动时着特制袈裟、佛冠等。 藏传佛教僧人均持念珠。念珠由不同原料制成。僧人不允许随地吐痰、每人怀里揣擦鼻涕巾。 冬季气候寒冷,初、中级班僧人在室外念经时、可穿羊皮斗篷和皮裙,还可披双层袈裟,一般僧人也可以披氆氇袈裟。活佛、增官、富僧在自已的屋里,可披猞猁皮或狐狸皮的高贵斗篷。 活佛或僧人若离开寺院,可穿有袖子的斜领藏衣,活佛和高僧派色,一般僧人为红色。议仓官员在冬季可穿有袖子的衣服……。 饮食 凡佛教僧尼都采取素食制度.关于素食制岸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佛教诞生于热带地区,丰衣足食,但每逢雨季。潮湿炎热,疾疫横生,在饮食卫生上应以食素为宜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遵守佛律不杀生害命.在中国汉传佛教比丘戒律中,原无素食规定,但到了梁武帝时,梁武帝萧衍根据《大般涅槃经》等的教义提倡而普遍实行起来。然而在雪域,地势高寒,不食肉类体力很难维持,加之高原地区农业未兴,以畜牧为主,离开肉食也难以解决温饱,加之密教不禁肉食,所以藏传佛教僧尼允许吃三净肉。但不食飞禽、鱼类和驴、马、狗肉。 藏传佛教的僧尼饮食,与藏族人民一样,多以糌粑、乳品和肉食为主。 茶是寺院僧侣离不了的,所饮茶叶,多为松潘茶(四川松潘地区产的大叶散茶)和茯茶(湖南益阳产的获砖)。饮茶为“熬大茶”和“奶茶”、酥油茶几种。熬茶时用专用的铜锅(与作饭锅互不相混)。平时在室内炉上。常坐以盛茶铜壶,盖以小棉罩保温,随饮随倒,十分方便。 酥油糌粑是最普通的食品。糌粑的吃法是:在奶茶中加酥油、曲拉(奶渣)、炒面掺拌成块状后食之;或将糌粑拌好后,用手捏成小酒杯似的形状,其中舀上预先用辣椒、蒜和肉末做成的汤,一起食之。 至于藏餐,一般上菜顺序是:奶茶、藏麻米饭、藏包(灌汤包子)、手抓羊肉、大烩菜、酸奶六道。在招待客人和过年节时常用藏餐。在念经或法事活动群众供经饭时,也常以藏餐招待僧侣。这种寺院僧众共同聚餐,开支是相当大的。 僧人的早餐约在晨九时,午餐在中午念经后用。普通僧人每日只吃两餐,有些在临睡前加夜宵。戒行高的比立或僧人坐夏期间每日一餐。但在节日或做佛事的日子里,进餐就不规律了,有时每日要进四、五餐不等。闭斋时,进餐有专门规定。 寺院僧侣用餐一般为盘膝而坐。饭前颂供饭经。吃带骨的肉,不能用嘴啃,要用刀割;不用嘴在壶嘴或勺边喝水;吃完饭,按教规要求,一定要漱口,漱口毕才能起来。佛僧使用碗很讲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碗,互不乱用。 部分僧人喜欢吸鼻烟,鼻烟多是他们自己制造的,是以普通烟草加各种香料研磨而成。鼻烟壶很精致,有黑牛角制成,也有用象牙、玛瑙和各种珍贵玉石做成的,精巧玲珑,遇到客人时即以鼻烟相敬,成为一种见面礼节。但经堂集会、念经时不准吸鼻烟。 在日常生活中,藏传佛教僧人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习俗。 僧人每天起床很早。起床后,首先洗脸、过去洗脸是用勺盛水,将勺把别在衣领里,上身略为倾斜,使水从勺内流出,然后双手接水先洗手。洗净双手后再手持水勺,一手接水洗脸。现在已普遍改用脸盆。 起身之后最重要的事,是为室内佛龛上灯。酥油灯每天点一至二次,净水碗内盛于净水,每晨献上。到下午时将净水汇集,泼到墙上。 在居室内供佛后便上早殿念经。这种以团体为单位的崇礼性质的聚会。每天三次,即晓会、午会、晚茶会,均在大经堂举行。每次聚会,僧众以锣声或海螺声为号令。听到锣、螺声,即披斗篷、前往经堂门口集合。而后戴僧愉颂入门经:依次进入经堂。活佛、高佛和年高者坐在上首,年轻者坐在下面,不得凌乱。念经时以提经为准,端坐不倚,不得左顾右盼,前俯后仰,精力分散作小动作。念经时,有鼓乐、法器相伴,众僧按身份年龄依次坐于佛堂内两排低而长的卡垫上。诵经时,有维护僧律和秩序的“劝善”(即格贵)巡视,由格贵派低年级学僧端茶端饭。如有施主放全寺性布施时,由管理人员依次按等级座位分发到每位僧人手中或放在座位前,然后僧人各自回到康村去。如果某一礼仓有施主放布施的话,僧人们就都到礼仓的殿堂集合,念经领取布施。 念经完毕,回到自己札仓的法国或康村。在那里,或叫堪布传经、练习辩论,或作其他工作。寺院是一个很繁杂的组织,在僧众中除一部分为学经的僧侣外,还有许多保障工作也由僧人承但,如果没有一些僧侣从事保障工作,真正的学增们也无法学习和存在。这有如现代化的学院,除教员和学生外,还必须有许多职员和工役。何况青藏高原从前交通不便,寺院更需建起庞大的保障队伍,以自养自足。因此寺院的僧众中除学僧和从事传法教学的僧人外,还有从事不同职业的:有专门受宗教职业者训练的在社会上从事念经、念咒、算卦等活动的;有专门从事医学、历算、绘画、铸像、雕刻、印刷、缝纫、乐器演奏等知识性、技术性行业的人;有专门于寺院里的体力劳动、勤杂、保卫工作的人;有终年闭门修持的僧人;也有在各级系统担任执事的僧侣,他们虽有任期,不是终身职业,但他们毕竟不同于中、下层僧人。属于寺院的独特阶层。至于正规的学经僧人“贝恰瓦”,估计约占全寺三分之二左右。这批僧人专门学习宗教哲学和藏语文知识,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进修十五到二十年,最后考取显、密格西学位。这部分人是所谓“正统派”,属于藏族的知识分子。但能够学有所成、考取格西学位进入上层僧人阶层的人毕竟有限。大多数的僧人,却因财力不足或其它原因,往往中断,转入其他途径、有些人虽终生学经,但终不能获得学位;有些人虽奋发刻苦,却往往因年寿不待而辍止;有些人虽掌握较高学问,却因财力不济供不起斋饭斋茶而不得不放弃学位答辩。至于入寺僧人从事什么职业、工作、进入哪个学院学习,则由寺院或师傅根据个人特长和寺院需要作安排。 可以说,在寺院里真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懒汉”,是很少的。喇嘛僧众各在其位,各司其责,忙忙碌碌,有条不紊。 学经喇嘛是很苦的(关于他们的学经情况已在《学院、学制、学位》一章中作了介绍,不再赘言)尤其是幼年学僧,过去小僧学经,必须盘膝而坐,不能左顾右盼;学写藏文,不用纸笔,油漆一块黑板,擦上酥油,涂上一层灰,用竹皮削好的笔书写,写好擦掉,再涂再写……从慈母怀中跳跃的小生命,此刻过一种寂寞沉静的念经生活,其难可想而知。小喇嘛念经时,也穿上大红或绛色的袈裟,坐在蒲团上,口中哺哺。小孩子是顽皮的,有时乘经师不注意他们也彼此打闹顽皮,但若被发现则要遭斥责或处罚。而对进入密宗学院习经的僧人。教规更为严格。戒律更为繁多。规定僧人不能穿绸缎;袈裟不能造皱;不能饱腹;嚼食物不能出声;吃饭必须持钵;外出必须持锡杖;走路不准仰头;睡觉只能曲腿卷伏于一米见方的垫子上等。 在学经、修炼和履行各项职业职责的同时,僧人还可以去转经(转廓拉)。经法较高深的僧人则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坐禅的要求,静痤修行。高僧则著书立说。著书立说时打草搞也采用拿 笔在油漆黑板上书写的办合不过书写板数目较多,大约需七至八块……除此之外,喇嘛对寺院必须得尽义务,任何一名僧人都得给专院当差。有钱的僧侣也有出钱被免掉部分或全部差役的现象。 蹦经过一天劳累之后。僧人在晚诵经后就寝,晚间的集体诵经在所诵之经上与早、午会有变换。晚聚会散后,有自动辩经者可辩到深夜方散,一般僧人则在晚九时左右就寝。憎人晚上睡觉、一般在铺有藏毡、羊皮的炕上(密宗修持者另有规定)就寝,身盖满腰和斗篷,头枕衫裙、背心和袈裟,没有被褥。有些活佛和富僧,备有羊皮被褥或绸缎料铺盖。在静谧的甜睡中,一天的生活宣告结束…… 在日常紧张、繁忙的生活之外,寺院僧人们也有节、假日,对于学僧们来说,每学期、每个学习单元结束之后,都有短暂的休假。假期内的时间自由支配。在每年上学期结束后,有一个半月的大休假。称“却仓钦波”,犹如现代学院的暑假、假期,紧张学习了半年的学增可告假回家,探望父母和亲友,或者僧人相聚一起共同欢渡乡浪节(甘肃南部藏区有此习俗)、集体去野外消夏避暑。下学期结束后,便进入大休假(相当于寒假),并准备过藏历年和正月祈愿法会(拉萨称为传大召人 藏传佛教各寺院对藏历年很重视(有些地区藏历年已与汉族人民的春节归在一起过),除夕之夜,举行法事活动,有些寺院乐队奏乐辞旧岁,初一早上奏乐迎新春祭吉祥天母。新春之日,寺主大活佛设宴,佛师、佛父、襄佐、亲王等参加、众僧向寺主活佛献哈达。同时由僧众跳舞蹈,共同欢度春节。之后,由寺主率领,依次到历世寺主大活佛像前朝拜。然后由拉章管家设宴,全体僧官参加。依次入座,管家献上新春贺礼。礼品依僧官官职大小各有区别。比如在拉卜楞寺,大囊管家向寺主嘉木样所献礼品(藏语“迭卡”)共十三种(如核桃、红枣、柿饼、桂元、荔枝等,对大活佛必须是十三种,被视为最高贵之礼物),此外还有全羊一只;佛师、佛父贺礼十一种,羊肉后半只;襄佐、亲王礼品九种,羊肉后半只;其他官员,依其官职高低礼品有七种、五种、三种不等,最少的不能少于两种。祝贺完毕,继由各位活佛按照佛位依次向嘉木样和各自的经师拜年,送“造卡”十三种(或折价)和哈达…… 僧众给大活佛拜年则采取自愿,不受限制。从前有属寺和部落时,他们给夺主大活佛拜年,由于路途远,所以不一定在初一进行。礼品为“迭卡”十三种(或折价)羊一只。 僧人给师傅拜年,则用白纸(象征洁白纯净)包上一包糖或葡萄干,上盖哈达,首先给自己的老师拜年。老师用奶茶招待,以红枣、柿饼或梨,附原哈达回礼。 大年初一一早,全寺僧人在院内或巷道欢呼,此起彼伏,气氛热烈,以示欢庆这一天外出时,僧人怀里揣一小包礼品(红枣、柿饼、葡萄干、冰糖等)和哈达,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并交换礼品和哈达,有时也互相请客。春节期间,僧人们的娱乐活动为踢球。根据宗教要求,球是用十二块牛皮做成,代表十二缘生,内装牛膀胱作为球胆。踢球无规则,谁踢得高,即认”为谁今年运气好。踢球无固定地点,较多的在寺院内空地上踢球。直到正月初三祈祷大法会开始,即告结束。 除了在节假日的娱乐外,平时在习经、做法事或差役之余,僧人可选择喜爱的宗教活动去做。或进入寺院乐队。或去做酥油花;彩绘坛城等艺术品。或游戏i或上街购物。幼年童增童心未泯,业余时间他们常三、五一堆踢毽子,玩石子,下藏棋,遇到小摊贩进入寺院僧舍叫卖、也免不了围上去观看,有圳耐不住口馋买只梨或棒棒糖一类的小食品吃。 按照僧伽制度规定,处理僧团或僧侣个人事务时,必须由一定范围内的全体僧众集会决定,称为“羯磨”,意为“会议办事”。一般表决方式为一口头问答,征求意见。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发表意见、大家不说话,羯磨师(执行主席)就认为:“僧人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藏传佛教僧侣也同佛教其他流派一样,有“安居”制度,藏语称“雅日乃”。一安居制度来自于古印度。古印度在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认为此时万物滋生,外出行走,易伤草木小虫,应定居于一处,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在中国内地的佛教徒,安居期为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称夏坐或坐夏。在雪域,夏季较短,但到百虫惊蛰、禽鸟野兽自由活动时,为避免伤害它们、违背佛教不杀生的戒律,藏传佛教的一些教派也规定,春夏的几十天内,僧人不准走出寺院活动。黄教的禁期为藏历六月十五到七月三十日,一个半月。在这期间达赖本人不但遵守而且派雅达一人,四处巡视,如有违犯者,即予重罚。安居前一日称结夏,安居终了举行自恣羯磨,称夏解。藏传佛教则举行盛大的雪顿节,慰劳坐夏僧尼。 |